社会学想象力的方法论意味_何祎金
- 格式:pdf
- 大小:168.48 KB
- 文档页数:4
在回顾米尔斯的学术生涯时,沃勒斯坦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米尔斯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社会科学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将因为其中实质性的具体分析而被长久阅读。
但是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很多别的学者。
”那么,米尔斯真正超卓于众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米尔斯和他那个年代大多数的社会学家相比、尤其是与我们这个年代大多数的社会学家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某一个分支社会学领域的专门家,而是有着自己关于社会学的一整套纲领和构想。
比如,虽然他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权力新贵:美国的劳工领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和《权力精英》等“社会分层三部曲”,自下而上地逐一对二战后美国的各个社会阶层进行分析,但他却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社会分层研究专家;他引介和翻译的《韦伯文选》至今仍被认为是一部“均衡得当”的“精熟”之作(特纳语),但他同样也不是一个狭隘的韦伯研究专家。
事实上,米尔斯从未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分支领域,以上的研究都从某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纲领和构想,他的抱负在于从整体上来重建社会学,而这纲领和抱负就集中体现在《社会学的想象力》这部名著当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以下简称《想象力》)最早问世于1959年,距今正好整整五十个年头。
长期以来,这本书一直被当作这个学科的经典入门读物,人类学、政治学等邻近学科也往往把它列入本科生的必读书目。
这一方面提高了它的普及率和影响力,然而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对它的低度理解。
一个概念的流行往往就是它自身空洞化的开始,在走上神坛成为经典的同时,“想象力”本身却成为一个不被反思和讨论的概念,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筐”,米尔斯在使用它时原初的含义和关怀则逐渐被遗忘。
实际上,《想象力》如今所取得的经典地位,往往使人们忽略了米尔斯在他那个年代的学术界只是一个孤独的边缘人,是一个不为主流所喜的“异端”。
虽然他的《白领》、《权力精英》等作品都是社会学著作中少有的畅销书,但在学术圈内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欣赏,反而被贬斥为“庸俗社会学”,利普塞特和斯梅尔塞就曾经评价米尔斯对于美国的学院派社会学来说“无足轻重”。
俞吾金教授谈哲学的困惑和魅力哲学是因其语言的晦涩,使许多人望而生畏。
然而,有因其隐含的深刻思想而充满魅力。
俞吾金教授所谈到的《哲学的困惑与魅力》,分析了哲学产生困惑的原因,向我们展示了哲学可敬和可爱之处。
俞老师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家的思考就像大漠中的跋涉,当他看到前面有一片绿洲的时候,心里的愉悦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实际上,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反过来说,哲学需要的也是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而不是三心两意的同路人!俞老师将哲学的困惑分为四个方面来谈,即哲学之困惑、认识论之困惑、方法论之困惑、语言表达上的困惑。
(一)哲学之困惑哲学和其他实证科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实证科学,如物理学、化学这样的科学,一旦确定其领域后,就不会再有大变化,但哲学却必须在其研究的途中不断反躬自省:什么是哲学?因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理解会发生很大变化。
这也正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魅力所在。
像“中国哲学”这样的提法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述方法。
如果我们换一种提法,能不能说世界上存在着“法国数学”、“比利时数学”和“索马里数学”呢?或“美国物理学”、“英国物理学”和“泰国物理学”呢?物理学和数学可以按国界线来划分吗?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学,作为学科,它们都是惟一的。
所以,我们能够谈论数学在法国或比利时的发展,物理学在英国或美国的发展,却断断不可使用“法国数学”、“美国物理学”的表述方式。
同样,严格说来,我们也不能使用“中国哲学”的表述方式,不然也会引起误解。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难道竟有两百多种不同哲学吗?汤因比就主张,不要以国家、而应当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以不同文明来划分不同哲学类型呢?“中国哲学”的提法也许应该被“哲学在中国”或“哲学的中国类型”的提法所取代。
我们再回到“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上来。
“什么是哲学?”这种提问方式起源于日常语言,源于日常语言中的“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
完整理解当代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运行的学问,关注的是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
恰恰因为社会包罗万象,社会学研究方法本身的取径,也就显得格外繁多。
社会学的“人文”之法,继承和熔铸了文、史、哲等传统领域的治学之道,从前人爬梳过的浩瀚文献中钩沉出新的史实,从理论之树纷繁茂盛的丛林中,让观点的种子破土而出。
社会学的“科学”之法,则基于精心测量的社会数据和精心设计的统计或实验方法,以证实或证伪假说的形式,在拓展、复制、延伸的西西弗斯式努力中,构思并检验隐藏在生活底里的社会结构、关联和因果性机制。
对社会学想象力的误读对于当代社会学而言,无论是人文之道,还是科学之道,不同的方法取径,都离不开真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但想象力是个模糊的概念,而米尔斯很容易被误读的地方在于他对社会学想象力的呼唤部分地来源于他对抽象经验主义执着于数据的批判,所以直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容易把基于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和缺乏想象力联系起来,导致社会学研究方法本身被无端附带了想象力的高下之判:“人文”之法,仿佛与生俱来带有想象力的克里斯马;而“科学”之法,往往蒙受不脱匠气的批评。
事实上,米尔斯对帕森斯抽象、宏大的社会学结构理论的强烈批判,才是他呼唤社会学想象力的首要原因。
其实,米尔斯的批判,剑指20世纪中叶逐步开始建制化的整个社会学阵营:理论因臃肿而无益,实证因枯燥而无趣。
米尔斯对大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批判,推动了社会学从个人哲思舞台走向学科群体事业,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学的想象力仍然是一种稀缺品。
在某种意义上,米尔斯的呼唤永不过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米尔斯呼唤的社会学想象力,不是因无视逻辑的自由演绎,不是放弃严密的概念制造,不是仅仅埋头于历史的草蛇灰线而放弃对当下社会演进的把脉与解读。
我们所憧憬的社会学想象力,是米尔斯憧憬的洞察世情,是米尔斯强调的善于从历史中进行发现和比较的学术视野,是米尔斯那个著名的喝咖啡比喻之中,从个体行为中挖掘群体规律、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之间捕捉社会关联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式的推及与联想能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名词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下面介绍的是5种偏向和读后感,第一种偏向:宏大理论。
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
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
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
因为问题变成:当宏观理论中排除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什么呢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
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
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系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
不过,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二种偏向:抽象的经验研究。
抽象的经验研究是对方法论的抑制。
研究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在阐述、解答问题的武断认识中,仅仅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中。
就其研究结果而言,经常堆积成繁多而琐雪的细节上,却对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任何值得研究和确信的东西,除了形式,什么都没有。
简单说,抽象经验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式的教条主义方法)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
第二讲社会学想象力课前思考:你觉得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你觉得自己缺乏哪些?在社会变迁不断加速的现时代,人们很容易被纷至沓来、几近爆炸的各种信息所淹没。
处此情境之下,人们需要借助一种特别的心智品质,才可能获得对周遭世界及其自身的清明认识。
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C Wright Mills)将这种心智品质称做“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构成社会学想象力的关键要素在于,能以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
举例:1、斗鸡和美式足球使用社会学想象力想象:1、咖啡 2、广告首先,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
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
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消费活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
在白天,人们常常是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中国人的喝酒难道不是这样吗?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说的就是喝酒与社会交往,而这些都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提神,熬过自己难熬的时光.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
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毒),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
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却反对消费咖啡。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
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
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由于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于桃花源中,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社会学的想象力共情、洞察及重塑读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一、本文概述在深入探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共情、洞察及重塑这三个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之前,有必要对本书及其作者C. Wright Mills 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
C. Wright Mills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他的这部作品《社会学的想象力》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被视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Mills主张社会学家应该具备一种特殊的“社会学想象力”,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个人生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社会学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分析,也不仅仅是对社会结构的描述,而是要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Mills强调,社会学家应该关注个体的生活经历,尤其是那些在社会变迁中受到影响的普通人。
通过理解个体的私人困扰和公共问题之间的联系,社会学家可以揭示社会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并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共情、洞察及重塑这三个概念如何贯穿于Mills的社会学想象力理论之中。
共情是指社会学家对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这有助于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联系。
洞察则是指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力量。
重塑是指社会学家利用他们的发现来推动社会变革和改进。
通过这三个概念,Mills的社会学想象力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而且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方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三个概念,并分析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
二、共情:理解他人的生活世界在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共情被定义为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能力。
这种共情能力对于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共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经历和困境,从而建立更深入的社会联系。
米尔斯认为,共情是社会学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我们能够超越个人经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更大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中个体的体验。
一、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赖曼·沃克曼(C. Wright Mills)于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
本书通过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方法的批判性思考,提出了社会学家需要具备想象力来解释和理解现实社会的观点。
该书被誉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社会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2001年出版的原文摘抄赖曼·沃克曼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写道:“社会学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描述社会现象,而是要做到深度洞察,通过想象力超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局限性,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和根源。
”他指出,社会学家应当以宏观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局限,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现象。
三、评论1. 赖曼·沃克曼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社会学家需要具备超越普通人的想象力与洞察力。
2. 他对社会现象的描述,不仅仅是靠表面的描述,而是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通过对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思考,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
3. 《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是社会学界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重新定义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成为许多社会学家深刻思考的基石之一。
4. 该书的出版,引发了社会学界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深刻反思,对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 从赖曼·沃克曼的观点及其对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的塑造来看,可以看出他对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追求与创新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批判性思考,为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6. 该书的内容丰富,蕴含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七、社会学的应用赖曼·沃克曼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所提倡的社会学家需要具备的想象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社会学的应用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成为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米尔斯术语,所谓的社会学想象力指的是一种心智品质,通过对信息的利用增进理性,从而能够清楚看清世事,准确的说就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学社会学的同志,一定都知道所谓的社会学想象力,港台地区翻译为社会学构造力,说法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其具体的概念内核是什么,又在具体的社会研究进程中给予我们什么样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方法呢?社会学想象力究竟是什么?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学的学科特点非常不明显,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也很困惑,作为社会学立命之本的社会学想象力本身也存在这样的模糊,而根基于社会学想象力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又如何突显其的学科特点??今天又看《社会学的想象力》,联想当前的社会和我们,特别是虚拟和网络下的我们,不仅要问社会学想象力何在……在米尔斯的书中,最有所感的是下面一句:我们已经开始明白在某一社会中,一代代的人的个人生活;他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历程当中,而这个里程又存在于某个历史序列当中。
由于他正在生活这一事实,他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作出奉献,不管这奉献多么微不足道,乃至连他自己也是在社会和历史的推动作用下塑造出来的。
社会学的想象力(摘录) [美]C·赖特·米尔斯他们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产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楚全貌。
我想要描写的正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由于社会学的想象力对不同类型个人的内在生命和外在生涯都是成心义的,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能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能看到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是怎样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这样的杂乱无章中,我们可以发觉现代社会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中,我们可以论述男女众生的种种心理状态。
学科史视野下的方法异化、计算想象与大数据社会学◎何 金内容提要 在社会学学科历史的不同阶段,社会学危机的理论话语围绕方法问题形成了不同的阐释。
从20世纪中后期方法的异化到数理社会学和计算想象的发展,以及21世纪数据洪流带来的新挑战,对方法的理解和阐释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
大数据分析在学术领域之外的高速发展,为当代学者拉响了学科危机的警报。
在对数据和方法的工具主义阐释之外,形成了新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亦通过纳入历史与理论的视野,拓展和延伸了大数据社会学的讨论。
不仅触及了学科的历史、当前境况与发展前景,也为在理论上重新思考方法和数据在当代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 大数据 学科危机 经验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6-0001-11 信息通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海量数据汇聚成的洪流,挑战了传统的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方式。
①大数据进入了社会学的分析视野,成为学界近几年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事实上,在大数据概念出现之前,已有学者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衍生出大量数据的现象,认为这种状况对社会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巨大冲击,继20世纪70年代阿尔文·古尔德纳(AlvinGouldner)的《西方社会学将要到来的危机》之后,再次拉响了社会学危机的警报。
②20世纪中后期的学科危机和21世纪大数据背景下的方法危机,并不是在封闭的社会学知识系统中发生。
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性”的学科,危机话语的出现是这门学科对社会变迁所作的反应。
在学科发展脉络中考察方法问题,通过呈现方法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有助于我们比较和理解方法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的流变,形成理论上的新认识。
在近十年的讨论中,大数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溢出了方法本身的范畴,涉及社会学的理论和历史,以及未来的学科走向。
虽然社会学对大数据的关注引出了学科危机的担忧,尤其是方法危机的焦虑,但是后续学者们通过不同维度和主题的讨论所取得的学术进展,亦意味着学科转机时刻的到来。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者。
”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
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米尔斯敏锐的观察到学术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
哈贝马斯曾整理出来三套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模型,即决断论、科技行政及实践论。
决断论模式以政治领袖和官僚之间的截然分工为基础。
具有强烈意志、有能力自行采取立场的领袖,善用具备了事实信息且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僚之服务,至于公民,只能对在技术上正确地执行了的领袖之主观决定表示赞同。
而在科技行政的模型里,非理性的决定乃是多余的。
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会自行成形,并受技术可行性的支配,却对技术可行性本身没有置喙余地,政治领导于是变成了行政管理,政治参与甚至说不上是由民意来直接表达赞同,而是完全沦为接受技术上的必要。
至于实践论的模型,既不怀疑就技术与实践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讨论的公共领域也未消失,学术与公众意见之间进行持续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必要,进而促成政治的公共领域的组成,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技术性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和依附于传统的自我意识产生开通的互动。
读后感·实践的问题可以转变成学术的问题,而这些学术的问题一旦获得厘清,又可以用学术信息的形式,回馈给具备了解能力的公共领域。
在这种意义上,米尔斯的看法或可归入第三种模型。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由过去的历史塑造,那么在理解我们面临的“公共议题”时就不能忽视历史分析^p ,借由“社会学的想象力”,即“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透过对历史结构中权力的分析^p ,跳出工具理性造就的“铁笼”,重拾人类理性和自由的价值。
作者: 何祎金[1]
作者机构: [1]萨里大学社会学系,英国吉尔福德GU27ZDX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125-13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西方中心主义;社会学;传统;扩容;消解
摘要:在对社会学传统的描述中,从理论和方法论旨趣出发,社会学被概括为具有三种或者四种传统。
并且,对传统的概括,一般只将社会学在西方的发展状况和成果作为主内容。
对于社会学在非西方的发展和实践状况,则不加以考虑。
进入新世纪,非西方话语的崛起,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学传统,与此同时,对社会学传统的概括也开始扩容,进入一个多元时期。
从概念到方法的历程:社区研究的中国再造何祎金【摘要】1930年代的社区研究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史上的重要篇章.在方法上,社区研究并不是简单的从翻译到使用的过程.在中国情境中,从概念的翻译和改写到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方法的实践,社区研究的中国再造经历了一个由国内外学者共同参与的历史过程.通过追溯社区研究从概念到方法的历程,揭示历史情境中社区研究方法实践蕴含的张力和政治.【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7页(P153-159)【关键词】社区;概念;方法;社区研究;中国再造【作者】何祎金【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91930年代兴起了以社区研究来观察中国社会的方法,而且被当作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
社区研究实践取得的成果陆续在海外出版,为中国学者和中国社会学赢得了国际声誉。
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认为,在二战之前,在北美和西欧之外,中国是世界上社会学最繁荣的国家,亦有社会人类学的中国阶段(Chinese phase)之说。
[1]马林诺夫斯基将中国的社区研究称为中国社会学的现代学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派”取得的成果达到了那个时期所能达到的巅峰,迄今仍难以超越。
[2]对社区研究历史进行回顾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考察方法的形成和实践,进而在工具主义的理解之外揭示方法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与政治,以期丰富当前学科史和学术史的讨论。
一、作为概念与方法的“community”在社会学的经典定义中,存在用现代性来定义community和society的传统。
此外,还存在人类学与社会学导向的社区研究(community studies)传统。
一般认为,community的经典定义来自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的著作中对Gemeinschaft(礼俗社会)和Gesellschaft(法理社会)进行了重要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