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8.92 KB
- 文档页数:12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并能够运用这些精神和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及其暗地里的寓意;2. 分析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智慧,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愚公移山的故事书籍或者故事片段。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愚公移山的故事,例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吗?请举手回答。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同时讲解其中的寓意和智慧。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故事内容。
Step 3: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智慧,以及这些精神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发言。
2. 教师引导学生思量,例如: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问题?你们会如何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Step 4: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智慧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难点,怎样才干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克服难点呢?Step 5: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量,除了愚公移山,还有哪些故事或者人物也展现了类似的精神和智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解释原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其中的精神和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通过拓展环节,学生对于类似的故事和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质。
《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本课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标:在对比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则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高兴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 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认识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2. 掌握一些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知识和故事情节;3. 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的寓意及其故事情节;2.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愚公移山故事的讲解及其寓意的理解;2.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图片;2. 学生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巩固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愚公移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吗?你们认为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情境引入(10分钟)通过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愚公移山的寓意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4. 合作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愚公移山的情节,进行讨论并准备小组报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6. 反思总结(5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愚公移山的寓意及其对学生的启示。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七、课堂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练习册上完成与愚公移山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愚公移山的其他版本,拓宽视野。
八、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口头表达能力等;2. 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册,包括对愚公移山寓意的理解和运用。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感知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愚公移山》说课稿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讲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学生能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和作用。
2. 掌握《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愚公移山》的真正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PPT,故事《愚公移山》文本,绘画工具。
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山丘图片引入话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们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呢?”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入下面的故事。
Step 2:讲述《愚公移山》(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述《愚公移山》故事。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强调寓言故事的特点,即以拟人化的方式给每个角色赋予生命,通过简单情节来表达深层次的寓意。
Step 3:讨论《愚公移山》(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 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呢?愚公的初衷是什么?2. 为什么周围的人会笑话愚公?他们的理由是什么?3. 愚公的儿子为什么要帮助他移山?4. 为什么上天会感动,派神仙帮助愚公?5. 故事中的山移了吗?山没移走的意义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故事的深层寓意: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Step 4:画画展示(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一个角色或场景进行绘画展示。
学生可以选择画愚公、儿子、山、神仙等,或者选择关键场景进行绘画。
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并按顺序讲述他们画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角色或场景。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并再次强调寓言故事传达的寓意: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纷扰困难时,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请写一篇作文,讲述你的经历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说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说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 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女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⑵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C、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⑶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⑷翻译下列句子。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
三、教学难点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愚公移山的故事材料;3.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者播放一段视频,引起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量和探索欲望。
2.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故事情节。
3.讨论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的信念是什么?- 愚公遇到了哪些难点?他是如何克服难点的?-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4.展示小组讨论成果(10分钟)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共同探讨。
5.小组合作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有难点需要克服的问题,并制定一个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支持和指导。
6.小组展示和总结(15分钟)请每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总结:- 你们小组选择的问题是什么?你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点?你们是如何克服难点的?- 通过这个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味?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将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2.邀请家长参预,与学生一起讨论愚公移山的故事,促进家校合作。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讲解、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量能力。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思量;2. 学生对于寓意和启示的深入思量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愚公移山故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于故事的思量。
2. 故事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同时,引导学生思量愚公移山的动机和行动暗地里的意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展开讨论。
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4. 全班讨论(15分钟)引导全班学生就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量。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出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启示,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对照。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量,除了愚公移山,还有哪些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体现出相似的寓意和启示。
7.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量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1. 描绘愚公移山故事的图片;2. 分组讨论的小组名单。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2. 学生对于愚公移山寓意和启示的理解和思量。
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思量故事暗地里的寓意和启示。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够将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思量和表达,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愚公移山说课稿
引言概述: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一代代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克服任何难点,实现目标。
一、故事背景
1.1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流传于民间。
1.2 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一代代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
1.3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人们面对难点不抛却。
二、故事内容
2.1 故事中,愚公和他的家人决心移山,被邻居讥笑为愚蠢。
2.2 愚公坚信只要不懈努力,就能移山,于是一代代传承下去。
2.3 最终,神灵感动,匡助愚公实现了移山的愿望。
三、寓意和启示
3.1 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克服任何难点。
3.2 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人们勇敢面对难点,不轻言抛却。
3.3 寓言故事中的愚公形象成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拔、奋发向上的象征。
四、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1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对各种挑战和难点,需要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4.2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能战胜一切难点。
4.3 当代社会需要人们传承愚公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结语
5.1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战胜难点的关键。
5.2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难点,但只要有信念和努力,就能克服一切。
5.3 让我们向愚公学习,坚定信念,勇敢面对难点,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说课稿【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
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3分钟)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
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
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
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
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26分钟)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
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
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
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
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
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
它是本“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
”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
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
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
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
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
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
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
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
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
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
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板书设计】—一愚公移山———《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叩石垦壤,箕秘一工具之简陋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智叟静止的观点——一愚公发展的观点——一对比衬托————一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篇二:《愚公移山》优秀说课稿《愚公移山》说课稿x x x x中学 x x x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3分钟)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
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
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这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4、教师明确重点语句的翻译。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增加重点字词的积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传统教学模式闪光。
5.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
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
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