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本溪湖:往事如铁莫永甫“本溪的铁,北京的焦,上海的钻头,哈尔滨的刀。
”这是流行于一个时代的民谚。
民谚是时间过滤后的经典,民谚述说的产品,更是被岁月磨砺后的金牌产品。
冶金产品中的四大品牌,本溪的铁又是头牌。
这个头牌从上世纪20年代起,一直风靡到今天,快一百年了。
一百年来,挂了头牌的本溪,自然成了“中国第一铁镇”。
认真说起来,不是本溪而是本溪湖,才是“中国第一铁镇”。
本溪湖是“中国第一铁厂”诞生地,正是在本溪湖这块土地上,才试制成功了名扬天下的“人参铁”。
“先有本溪湖,后有本溪市”的历史承续也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本溪湖,很多人都难以置信,这个名称竟然是雍正皇帝钦定的。
它有一个更古老的名称叫阴湖屯,怕是有人闻所未闻。
本溪湖名称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本溪的冶铁史。
这段历史的间距,长达六百多年。
1江河萦带,叠万山于深远。
这是明王朝众多到过辽东的官员们对辽东的印象。
那时,辽东是大明王朝的国防前线,战事频繁,军情峻急,一夕数惊。
朝廷不少高官都有亲赴辽东勘察处理一件件棘手事件的经历。
出了北京,来到山海关,难免登关远眺。
目力难以企及的辽东,孤悬山海关千里之外,只有前人留下的“万山重叠,路径纷歧”的话语成为辽东印象,丰富着他们的记忆。
当然,还有一个名称也烙印在他们的记忆深处:阴湖屯。
一个历史的路径经过这里。
在辽史的记载中,太子河沿岸,自古以来就是产煤铁的地方。
大明王朝收复辽东之初,数十万驻军的后勤供应都要从关内运来,巨大的运输成本构成的包袱,沉重地压在明王朝身上。
解决的思路后来成为影响明王朝有关辽东战守的决策,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屯田、屯盐、屯铁就是具体措施。
说到辽东屯铁,阴湖屯之名称就蹦跳到官员们思路的焦点上。
“阴湖”,是对这泓湖水的准确定位:潜藏于山石下的小湖,永远都处于被太阳照不到的位置,以“阴湖”称之,最贴切不过。
加一个“屯”字,就不是水,而是村落了。
联想开去,这附近有个村落,因阴湖的关系而得名“阴湖屯”,一定是这样的因果。
本溪水洞导游词导游词讲解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本溪水洞!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本溪水洞的历史、地理以及独特的地质景观。
一、历史介绍本溪水洞位于我国辽宁省本溪市,是一处以溶洞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景点。
据考古学家研究,本溪水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古人类聚居和活动的地方。
在水洞中发现的岩画和古代工具遗迹,为我们研究古人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地理特点本溪水洞位于山区深处,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水。
水洞内部石笋林立,洞壁上布满了奇特的石钟乳,形成了各种形状独特的地质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水洞内还有一条地下河流,水流清澈见底,人们可以乘船游览,感受水洞的神秘和美丽。
三、独特景点1.水幕瀑布在水洞的入口处,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壮观的水幕瀑布。
这个瀑布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构造的,通过几十米高的崖壁上流下的水体形成。
在阳光的照射下,瀑布流水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非常美丽壮观。
2.神秘石钟乳进入水洞后,我们会看到洞壁上挂满了各种形状奇特的石钟乳。
有的石钟乳像灯笼,有的像幕布,色彩斑斓,非常美丽。
每一个石钟乳都有一个神秘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3.地下河水洞内还有一条地下河,水流清澈见底。
我们可以乘坐游船,划过地下河,欣赏水洞内壮丽的景色。
河水上漂浮着各种形状的石块,泛着微弱的蓝光,非常幽静神秘。
四、旅游注意事项在参观本溪水洞时,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穿着合适水洞内湿气较大,温度较低,请穿着合适的衣物。
同时也要注意脚下的安全,走路时小心脚下的石头。
2.保持安静水洞内环境非常静谧,为了不破坏氛围,请保持安静。
3.勿触摸石钟乳石钟乳非常脆弱,如果触摸或碰撞,会对其造成破坏,请大家不要触摸石钟乳。
4.遵守导游规定参观时请遵守导游的带领,不要脱离团队,以确保安全。
谢谢大家的合作,希望大家在本溪水洞度过愉快的时光!。
基于地域文化的本溪旅游纪念品开发探析本溪市位于辽宁省北部,是一个充满着浓郁地域文化气息的旅游城市。
作为旅游城市的本溪,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探析本溪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一、地理位置本溪位于辽宁省北部,东临渤海,地处锦州平原南端。
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本溪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因此,本溪的旅游纪念品也应该与其地理特点相关联。
例如,可以设计以本溪的大山、大河、大海为主题的各类纪念品。
例如,可以推出一些以本溪秀美的山色为主题的冰箱贴、书签等小型纪念品。
二、历史文化本溪市历史悠久,是中国辽宁省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其发展历程也决定了本溪在文化上的特色。
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方面,可以结合本溪的历史文化特点,设计与本溪历史文化相关的纪念品。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本溪古建筑、古文化等相关的纪念品,比如以本溪的古剧院、古寺、古建筑等为主题的钥匙扣、各类小雕塑等。
三、风俗习惯本溪市区居住的主要是汉族、朝鲜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手工艺等文化习俗也为本溪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带来了不同的灵感。
例如,可以推出一些与本溪少数民族风俗相关的景徽、手帕、丝巾、钥匙扣和手机壳等纪念品。
这些纪念品将是旅游者回忆本溪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好选择。
综上所述,基于地域文化的本溪旅游纪念品开发探析,在本文中,我们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探讨了本溪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只有通过对本溪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在开发本溪旅游纪念品的过程中,才能够精准地捕捉本溪的独特魅力,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创造出更有品牌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为旅游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辽宁红色六地简介
辽宁红色六地是指辽宁省内六个具有重要红色革命历史意义的地方,包括沈阳、抚顺、鞍山、本溪、丹东和营口。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也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站。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曾多次在此设立机关并领导抗战工作。
沈阳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重要战略节点。
抚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由工人为主体的城市,也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抚顺的一片红旗下,曾产生了众多英雄壮举。
鞍山是长征途中的重要驻地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鞍山人民在困难时期坚持抗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溪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党委所在地。
当年的本溪是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战场。
丹东位于辽东半岛,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个地区。
丹东人民同敌占势力进行了顽强抗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营口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最早乡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东北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营口人民为保卫故土和革命事业进行了英勇斗争。
这六个地方承载了辽宁省红色革命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辽宁省的六个地级市,即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涌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名人故事:
1.沈阳:
皇太极:是明朝末年建立后金政权的重要人物,他在沈阳建立了清朝的前身,为中国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曾多次在沈阳进行巡视和驻跸,对沈阳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大连:
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刘公岛的故乡,他是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为保卫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3.鞍山: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在鞍山长大并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对中国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影响。
4.抚顺:
林彪: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和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他在抚顺长大并接受了军事训练,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5.本溪:
王洪文: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本溪生活和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丹东: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和文化活动家,她在丹东工作和生活过,并创作了许多具
有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代表了辽宁省各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一部分。
本溪名人故事
本溪是辽宁省的一个城市,拥有许多杰出的名人。
以下是其中几位著名的本溪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1. 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和开国元勋。
他出生于广东中山县(现属本溪市),因此人称"中山先生"。
孙中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共和国政权。
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2. 董必武: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20世纪初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和工人运动,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于右任:于右任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以描写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为主题。
他的书法被誉为"东方之瑰宝",对中国书法
艺术有着重大影响。
同时,他还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4. 陈赓:陈赓是中国军事家和抗日战争的英雄。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组织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被誉为"华北战场上最高的战争指挥员",被尊称为"东北王"。
这些本溪名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杰出成就
和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本溪的骄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榜样和启示。
本溪满族自治县概况本溪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腹地、太子河上游,地理位置在东经123°34'53″—124°45'42″,北纬40°48'50″—41°33'50″之间,东与桓仁满族自治县、宽甸县相临,西与本溪市、辽阳市接壤,南与丹东市毗邻,北接沈阳市、抚顺市。
全县总面积3344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全县辖14个乡镇总人口30万人,有汉、满、回、蒙、鲜等15个民族。
县政府所在地设在小市镇。
一、地名由来本溪县名源于清代。
据《重修观音寺碑记》载:“盛京(今沈阳)城南百里之外,有本溪湖,湖侧有观音古刹。
”另据《八旗通志》载:“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此湖(本溪湖)称为杯犀湖。
”很久以前传说,湖水尚小,宛如一杯清水,湖底下窄上宽,形如犀牛之角,故以形态命名“杯犀湖”。
这是本溪湖较早的名。
后因杯犀湖较为难写难认,遂改称为本溪湖。
清光绪三十二年始设本溪县,因县衙在本溪湖附近,故名。
二、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境内为长白山脉东南延续部分。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有大小山岭达240多座。
主要山峰有韭菜顶子山、西大顶子、大凹岭、长砬子等,海拔均在1032米以上。
本溪满族自治县辖区内,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从东向西横贯全境,形成东起东营坊、兰河峪,经草河掌到南部连山关的东南屋脊地带。
全县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分布在这里,平均高度海拔600米左右。
位于千山山脉南麓的草河城、草河口一带,为南部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400米左右。
县境中部为太子河大断裂带。
两岸形成许多羽毛状的小断裂,构成以太子河谷为中线的沉积小平原,平均海拔不足300米。
县境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山势较缓,平均海拔450米上下。
俯视全县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
县内最高山峰是东营坊乡小东沟村的出不来沟顶,海拔1310米;最低绝对高为120米,是偏岭镇北三家子村太子河出境处。
杯犀湖的故事
杯犀湖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奏章上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名字:杯犀湖。
雍正让奉天官员实地考察,得出三个结论:一为“杯犀湖”,解为此小湖状如犀牛角之杯子;一为“碑西湖”,解为湖在东坟萨哈廉亲王墓碑的西边;一为“白溪湖”,解为湖水流出时在阳光照耀下浪花翻白的情状。
得到大臣反馈后,雍正沉思片刻,改成“本溪湖”。
雍正认为,“本溪湖”这个名字更为贴切,因为本溪湖实际上是一个洞中湖,被困在石灰岩洞中,湖的形状像犀牛角做成的酒杯一样。
在辽宁行政区划的地图上,本溪辖区的形状好似一只哑铃。
在历史长河中,本溪市的建市历史不长,最早的行政建制是1906年,清政府设本溪县。
1939年,日伪政权设立本溪湖市。
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本溪市。
本溪的历史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战国时期。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是时本溪市区、本溪县(指今所辖境域,下同)为燕国辽东郡襄平境内;桓仁县(指今所辖境域,下同)属燕国辽东郡外徼,为高夷部族辖地。
公元前221年,秦灭燕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36郡,本溪市区、本溪县属辽东郡襄平县;桓仁县属辽东郡外徼。
汉代,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灭卫氏朝鲜,增设乐浪、玄菟茧、真番、临屯4郡,桓仁县属玄菟郡;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难逃亡至纥升骨城(即今桓仁县五女山,有旧城遗址),建国立都号称高句丽,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琉璃明王二十二年)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纥绝升骨城做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0年;之后,桓仁地域一直为高句丽部族政权辖地,直至唐代。
三国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
西晋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国)襄平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襄平县。
南北朝和秦朝时期,本溪市区。
本溪县属高句丽部族政权所辖。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收复辽东故地,置安东都护府,本溪市区、本溪县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辽城州都督府;桓仁县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督府。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大柞荣建立渤海国,桓仁县属渤海国西京鸭渌府桓州。
公元909年(辽太祖三年),契丹占据辽东,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契丹部族辖地;公元919年(辽大祖神册四年),契丹修辽阳故城,改名为东平郡,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东平郡。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灭渤海国,改其地为东丹国,是时桓仁属东丹国;公元980年(辽景宗乾亨二年)废除东丹国,改置东京道,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东京道辽阳府,桓仁县属东京道鸭渌府。
1125年(金大帝天会三年),金灭辽,继而废道置路。
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东京路辽阳府,桓仁县属东京路婆娑府。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在辽阳等处设置行中书省,翌年改东京路为辽阳路,本溪市区、本溪县属辽阳行省辽阳路,桓仁县先属辽阳行省婆婆府路,后改隶婆娑巡检司。
1371年2月(明洪武四年〕,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同年7月改置定辽都卫,1375年10月(明洪武八年)又改置辽东都指挥使司;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所椿州县为卫、所:1403年(明永乐元年)设置建州卫;1409年(明永乐六年)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本溪市区。
本溪县属辽东都指挥使司东宁卫,桓仁县属贝儿子都指挥使司建州卫。
1644年(清顺治元年),本溪市区、本溪县属于辽阳府;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移府盛京(后改为奉天府),降辽阳府为辽阳县;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至1906年本溪县设治前,本溪市区、本溪县分属于奉天府辽阳州、兴京抚民厅、凤凰厅三地。
清康熙年间桓仁一带被列为封禁地;1877年(清光绪三年)设置怀仁县,隶兴京抚民厅。
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本溪地区活动频繁,强行开采煤炭资源,中日交涉事宜日多;加之本溪地处山区,煤炭。
木材、山货等资源丰富,人烟日渐稠密,匪息屡起。
盛京将军赵尔巽,鉴于本溪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对这个地域的管理,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0月28日奏请请:“辽阳州属本溪湖附近一带,毗连兴京、凤凰,万山重叠,路径分歧,为盗渊薮,应另设知县。
”1906
年(清光绪三十二年)7月筹设县署衙门,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批准将辽阳州东部、兴京抚民厅西南部、凤凰厅北部地区划出,设本溪县建置。
据《清实录》载:“光绪三十二年十月辛卯,添设本溪知县,从盛京将军赵尔巽之请也。
”本溪县设置后,始属东边道,后属奉天首。
1914年(民国3年)本溪县、桓仁县(是年由怀仁县改称)均隶属于奉天省东边道。
1928年(民国17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本溪、桓仁两县仍属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翌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本溪县隶属于奉天省,桓仁县隶属于安东省。
1937年(民国26年)日伪政权实行街制,在本溪县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设立本溪湖街。
日本政府以撤销“治外法权”名义,将满铁附属地文还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伪满政权,原满铁附属地本溪湖火车站、顺山。
河沿一带并入本溪湖街。
1939年(民国28年)伪满政权将本溪湖街、宫原一带从本溪县划出,设置本溪湖市,隶属于奉天省。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
9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部队进驻本溪。
10月8日和10月18日,先后成立本溪市、本溪县民主政府,均隶属于辽宁省。
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5月3日占据本溪市区,成立国民党本溪湖市政府及本溪县政府,隶属于辽宁省。
本溪市、县民主政府由本溪市内转移到本溪县后,干当年6月,辽宁省政府决定撤销本溪市民主政府。
本溪县民主政府在本溪农村开展游击斗争。
1946年10月1日,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下令撤销本溪湖市,将市区并入本溪县。
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成立本溪市人民政府。
本溪市、本溪县。
桓仁县均隶属于安东省。
1949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安东省与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辽西省,本溪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
直辖,本溪县。
桓仁县隶属辽东省。
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本溪县,其原辖区亦并入本溪市。
195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本溪市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4年6月,国务院决定辽东省。
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本溪市改由辽宁省管辖,桓仁县为辽宁省安东专区所辖。
1956年5月人国务院决定,重新设立本溪县,由本溪市代管。
1959年,桓仁县、本溪县划为本溪市管辖,1966年4月植仁县改由丹东市管辖,1968年12月,桓仁县复归本溪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