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801.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1页 共4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学习目标
设计 王如芳 使用者 教案编号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问题
解读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学习建议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位苏联领导人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进行对比,又可以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联系,以区分三次改革之间、三次改革与中国改革之间的异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
1.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P98历史纵横,了解)
▲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
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
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
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
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
3.评价
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
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具体原因:
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
1.内容:
①②③见P99第3段
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考要求】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 的弊端日益暴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 。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 的提高。
(2) 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 ”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
(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的 制,实行 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 。
②鼓励发展 ,扩大 和国营农场的 。
③大规模 ,提高粮食产量,提倡 。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 下放给 。
②给企业 。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 和个人的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取得一定成效。(★批判个人崇拜,具有开创性)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政策调整: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扩大 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军备竞赛: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 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 、 速度和人民 下降。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
(1)农业:
①
②
③
(2)工业:
①
②
③
3、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
(2)
(3)
(4)
2、影响 (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1)
(2)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1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在和平建设时期, 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措施
农业方面(改革重点) ① 取消农产品的 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
收入;
②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 ②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③ 给 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
(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工业: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 工业。
3.结果
(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⑧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存在的问题
(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①
的弊端日益显露。
(2)苏共二十大。
2.措施
(1)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② 。
(2)工业方面:改革③ ;扩大企业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2)局限:由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④ ,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图解历史】赫鲁晓夫改革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恢复部门的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⑤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评价
(1)改革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但仍没有突破原来的⑥ ;军备负担日益沉重,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图解历史】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1)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⑦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⑧ 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2.结果: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课堂探究】
主题一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
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2. 农业内容: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3. 工业内容: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 结果:缺乏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下台,改革告终。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对赫鲁晓夫政策的调整: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 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军备竞赛,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期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了与国外合资企业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
3. 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前言: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执政苏联,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种植玉米,结果只能导致颗粒无收。
总结:
1. 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2.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准确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
3.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自主学习]
1.背景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重、轻、农比例不平衡。
(2)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
(1)农业方面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 。
(2)工业方面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 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 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 的物质利益。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l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
材料: ……他①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②毁誉参半的改革。 [讲史料]
①反映了赫鲁晓夫行事鲁莽的改革作风;②后期改革停滞,最终以失败告终。
[讲史料]
(1)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1、背景:
(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
(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
农业上,
(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
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此政策失败,是其下台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徐 蓝
内容提要 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和发展。在21世纪,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最为重
要的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应该通过不断地自我改革与完善,在建立国际新秩
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国际秩序 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
界贸易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
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
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
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
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三巨头0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
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
战0态势。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
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
美、苏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为基础,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¹。
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
的、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
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作者已另撰文论述º。本文将通过对联合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
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揭示战后占有主导地位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¹
º参见徐蓝:5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6,齐世荣、廖学盛主编:520世纪的历史巨变6,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63页。根据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战略关系和结构状态;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与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并受到后者的影响与制约。联合国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建立和发展
大国崛起
一、美国崛起
1、重大事件
重 大 事 件 概 况 启示
美洲的发现 开辟新航路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⑴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崛起的基础。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⑵适时的政策调整(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⑶科技创新或发展科技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独立的美国 独立战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华盛顿领导了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统一的美国 南北
战争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861-1865年,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创新的美国
三次
工业
革命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汽船;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研制成功电灯泡、福特在汽车生产中首先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③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从美国兴起。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等。
罗斯福新政 1933年实行“新政”,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富强的美国 二战后
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成为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霸道的美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操纵巴黎和会;1921-1922年操纵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
美苏
冷战 为了遏制苏联,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同年,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称霸世界,发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随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十大方面军司令,曾为卫国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 朱可夫主要成就: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柏林战役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主要成就 获金星奖章两枚、列宁勋章7枚,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主要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加里宁格勒 的解放者,参与指挥、筹划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所有战役。
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 巴格拉米扬主要成就:苏联军事统帅,苏联元帅,苏联英雄。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 列宁格勒方面军:戈沃罗夫主要成就:组织了坚守列宁格勒,解放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卡累利亚方面军:梅列茨科夫主要成就: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获得苏联英雄称号,7次获得列宁勋章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科涅夫主要成就:苏联元帅(1944),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联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主要成就:获得红旗勋章、苏联人民英雄勋章,指挥布达佩斯战役,领导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
乌克兰第三方面军:托尔布欣主要成就:米乌斯河和莫洛奇纳亚河战役,以及顿巴斯和克里木的解放作战。 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叶廖缅科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模板(集体备课)
授课时间:
学科 历史 班级 备课时间
单元名称 九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题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中外历史纵向对比将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 中苏改革 )进行联系对比总结规律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梳理二战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教材分析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地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改革,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他的经济改革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人民思想混乱,苏联政局动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东欧国家也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政局动荡。数年间,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具有一定的识图、归纳概括的能力,比较完整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学过了新中国建立及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这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知道苏联的几次改革、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分析史料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主要
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视频: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
文字、图片资料
组长签字
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导 学
观看,激发兴趣
回忆:1917年列宁领导10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在1992年成立苏联斯大林时期,先后完成了两个5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超级大国,
高三复习导学案 一轮通史 编辑:闫伟 审核:高三历史组 2020.2.12 编号:39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高三复习导学案 一轮通史 编辑:闫伟 审核:高三历史组 2020.2.12 编号:39
2
(2)进程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①农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②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物质利益 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②重点发展重工业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