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6
1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
从现有文献记载看,“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
”后来的《魏书·郑义传》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
”在这里,文学是指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即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同时,文学也指人的博学,即今天意义上的学识或学术,如哲学、历史、语言等。
可以看到,文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一开始就突出了“文采”含义。
同时,文学从它被使用时起就具有了学识(博学)含义。
按照这种观点,凡是富于文采的作品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为文学。
2文学的含义专注于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达情感。
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较为狭窄的含义:文学是指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在魏晋时期,具体说是在5世纪时,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文学”开始从广义文学大家庭中分离出来,甩开非文学形态而独立发展,确立了自身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大致可以相当于今日的“语言性艺术”的内涵了,尽管当时并未使用“艺术”字样。
这就是说,文学实际上被认为具有了语言性艺术的性质。
这样,可以理解文学的另一个内涵较为单一的含义:文学是指那些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3文学的“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和“博学”双重含义受到分解,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今天意义上的文学为“文学”或“文章”,而称学术著作为“学”或“文学”。
与此相应,在魏晋六朝时代,人们还提出了“文”与“笔”的区分。
到了唐、宋时期,“文”(文学)与“学”(学术)之间的分界逐渐地获得弥合,“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的思想通行开来,广义文学观获得了进一步的具体化。
韩愈倡导文学传达“道”或“古道”:“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他反对过去那种一味注重“言辞”(相当于“文采”)的时风流弊,强调文学传达儒家“古道”。
“文学”溯源“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据宋邢禺《论语疏》的解释,这里的“文学”是“文章博学”的意思,即泛指一般的文化学术。
具体地说,先秦时代的所谓“文学”,包括文、史、哲、经、教等各个方面的著作,其中只有少数是文学作品。
当时已有“诗”的概念,但这个“诗”是专有名词,专指“诗三百”(后来汉儒奉为经典,称《诗经》)。
《论语》中还出现了“文”、“文章”的概念,含义与“文学”相类。
到了两汉,由于散文和辞赋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文学和学术分离的趋势,学术著作被称为“学”或“文学”,词章之作被称为“文”或“文章”,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等散文家和辞赋家都被列为“文章家”。
到了建安,文学受到高度重视,曹丕将“文章”抬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崇高地位,并提出了“诗赋欲丽”的看法,文学的特质开始受到作家自觉的重视,并用来规范自己的创作,因此建安时代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此文学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此后,文学创作日渐繁荣,探讨文学问题的论文及专著日渐增多,文学观念越来越明晰,文学成为个独立部门的时机也就越来越成熟。
到南朝宋文帝时,开始立文学馆,与儒、玄、史三馆并列。
宋明帝时,将儒、道、文、史、阴阳五科分设。
到齐梁时,文学作品在书目中开始同别的书籍分开,成为专门的一类;经过争论,“文”(诗赋)、“笔”(应用文及学术著作)也在这时有了明确的区别。
总的来看,到这时“文学”一名的含义已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基本一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近世所使用的“文学”一词,鲁迅认为是从日本输入的。
他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用那么艰难的文字写出来的古语摘要,我们先前也叫‘文’,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这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
”查“文学”一词,在日本最早见于明治初年育英舍(私塾)的讲义《百学连环》,开始译成中文为“文章学”,以后简化为“文学”。
文学是一种起源于人类思维活动的,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是对美的体现。
文学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属于人文学科,其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当文字不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思想和情感,便具有了艺术之美,便可称为语言艺术并成为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不是文学作品。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的含义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一、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这是由古代文学是与哲学、历史、政治等学科门类相伴而发展起来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中国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般特点。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一个现代意义上的“ 文学”概念。
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
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
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一、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多用“文”和“文章”这一概念.。
“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释名释言》,“文”,原指外在的斑纹或图式,被引申为语言形式之美。
这就逐渐形成了后来“文”与“文章”的概念。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挚虞对文章的解释具有典范性: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 挚虞: 《文章流别论》) 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原文于道”的观点是近似的。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行有余力,则可习之”(《颜氏家训》) “五经皆文”是中国古代关于“文”的一个基本认识,它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史哲融为一体的基本情况。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这一观念直到晚清还有很大的影响,章炳麟: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所以,钱穆先生有这样的论断: “故中国,如屈宋乃至如司马相如诸人,为辞赋家。
大学语文文学简介语文文学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批评能力以及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文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文学创作的技巧,从而拓展自身的审美视野和思维能力。
一、文学的定义与分类文学是人们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展示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表达出来,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根据不同的创作内容和表现手法,文学可分为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等多个派别。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开创了亚洲文学的辉煌时期。
从《诗经》、《楚辞》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
其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至今仍受到世人的喜爱和推崇。
三、西方文学随着古希腊文化的传播和西方文艺复兴的崛起,西方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到现代的《傲慢与偏见》、《1984》等,西方文学以其宏大的史诗、深邃的哲思和丰富的人性表达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关注和赞赏。
四、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现代文学注重表现现实,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展示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当代文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作品往往以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为主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五、语文文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大学语文文学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除了传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训练外,还可以通过文学讲座、学术研讨和文学创作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作能力。
六、语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语文文学,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文学素养,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影响力。
文学的认识
文学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创造和运用,通过文字艺术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学是一种抒发情感、发泄心理、传递思想、弘扬道德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社会和人文价值。
另外,文学还具有审美价值,它可以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和体验。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语言符号展现出人类的美感和情感,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学还具有道德、伦理价值,它可以传递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社会的道德观念、伦理标准,也可以读懂作家对人性的思考和内心的挣扎,这些对我们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人和如何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总之,文学是人类语言符号的艺术创造和运用,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审美、道德和思维价值。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和了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更是提供给我们学习、认知、思考、享受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文学的意义和魅力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一种可以传递历史,思想,文化,道德,美感等深刻信息的艺术。
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艺术性和意义性为核心,反映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人生境遇和文化现象。
从古至今,文学一直在延续,并持续地熠熠发光。
那么文学的意义和魅力究竟何在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传递历史和文化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一部分人类文明的表现。
文学的作品如果有真实历史的概念,那么它的历史干货与学问宝藏就要比学科书籍更丰富、更恼人,更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视野开阔、精神升华的愉悦感。
文学作品传递着一个个时代的痕迹,一个个民族的脊骨,让读者深深领悟到一个小部分文化怎样载入历史,怎样影响文化,也让读者从欣赏中获得更多的历史视野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反映人生百态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生活的多种状态,了解人生百态,让我们在心理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成熟。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他们的人物形象会引起我们的思考,提供给我们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哲理,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自己和他人,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
通过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人物描写的深入,而人性这种东西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则可以让读者更有切身感受,更有体悟。
三、丰富想象力和扩大视野文学作品有时是虚构的,但却有现实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得到一个更为明晰和开放的世界观。
在向外界拓展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挖掘出更多关于人类文化的趣味和精华,得到深刻的文化感受和艺术感受,这在当今时代显得更加珍贵。
四、促进个人成长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不断探寻文本中的深层意义,理解人物性格、情感等各个方面,提高我们的品性和人文素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充分理解和思考,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人生中遇到困惑和挫折时,文学作品也能提供我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更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什么是文学?一、文学的概念及定义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活、情感、人性等方面的深刻反思和表达。
文学可以通过各种文学体裁来呈现,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价值。
1. 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对情感的表达来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
作家可以通过笔下的文字,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传递给读者,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2.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包括文字的运用、结构的布局、情节的展开等方面。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还可以享受到文字之美,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3. 文学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人生和自我。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4. 文学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从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5. 文学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滋养和慰藉。
在忙碌的生活中,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放松身心,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惬意和满足。
总结: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情感、审美的表达和交流。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学带来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审美享受和精神滋养,从而提升自我修养,拓展人生视野,丰富人生体验。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文学的定义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的类型: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按时间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
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伟大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那些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永恒性的作品。
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推荐的100部作品应该算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有一个人早在2000多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说这话的人,就是孔子。
这段话之所以成为传世名言,是因为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相成的。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都要好,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在中国文化、艺术乃至于做人等领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能让我们汲取知识,扩大视野,感受其中质朴与文采、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融合的丰厚神韵,并通过作品去认识和感悟世界,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中国古代文学为什么深受部分西方文学研究者喜爱这个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就是说中国毕竟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的文学更是有着一定的韵味。
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散发着一股浓香。
而且汉语的诗词对仗押韵的形式也是其他语种没有的。
一般都是作家一类的人来通过发掘汉语中的大雅来找到创作灵感。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
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
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
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
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
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
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 重要表现形式。
今天的“文学” 一词,
与古代的含义大不相同。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是叫 校长或教官,而是叫“文学”。
汉武
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
由各郡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
荐的考生便叫“贤良文学”。
“贤良” 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
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后期,“文学” 一词才成为
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
史书上记载: 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这里 的“文学”,就是现今所指的文学含义。
r “小道汹息“是怎么来的 】
“小道消息”指非官方发布,
而是道听途说的消息和传闻。
这个词来源于美国,十九世 纪上半叶,美国研制成发报机,
它既经济又方便,各家公司便纷 纷架设线路。
由于施工质量差, 有的地方的电线弯弯曲曲似葡萄
藤,故电报被人们戏谑地称为“葡 萄藤电报”。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公家或私人电报除了用来报告战
事外,还常常用来传播一些谣言和片
非官方消息。
开始,人们也将这些 消息称作“葡萄藤电报”。
但是却
不能和其他电报区分开来。
后来人 们想到这些消息也是“通过葡萄藤”
来的,而“通过葡萄藤”也可译为“小 道消息”,两个词既相似,又有 区别,于是便将道听途说的消息
或传闻称为“小道消息”。
y
:
24。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最没有感情的原始定义是这样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带有感情来讲文学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司康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文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文学,文学是童年时的歌谣,少年人的梦想,中年人的创作和感悟,老年人的回忆和感触。
西方文论既从古至今文艺家的理论集合,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萌芽,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极大发展,再到后来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思潮的完善。
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学家所提出的有关于什么是文学的思考结果当然也是更具特色。
马克思说:“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谢尔巴茨基说:“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它借助语言来创造形象。
”希利斯-米勒说:“文学是虚拟现实。
” 以上都是关于文学的经典论断。
随着时间的推进,历史的演变,西方理论中有关于什么是文学的观点也在不断的融合和发展。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思想多为文艺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文艺是什么,他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了西方古典时代最有价值的关于文艺本质方面的思想。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总体上,文艺的本质是一种摹仿。
其次,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
最后,文艺的模仿是真实的。
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体现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体现着高度的真实性。
而另一位古希腊罗马时期代表人物贺拉斯明确肯定了文艺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娱乐功能,并对二者采取并重的态度。
“教化”在思想史上包含着原型与摹本的双重含义。
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只有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
亚里斯多德虽然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但是他的质料与形式说仍然是原型与摹本关系的变形。
质料如果没有形式的统摄,是杂乱无章的,只有经过形式规定的质料,才能由可能性变为现实的东西。
何为文学主要讲四个问题:1“文学”术语的由来与变迁2文学定义综述3什么是文学4文学视野的开放性一、“文学”术语的由来与变迁“文学”这一术语本身,其含义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古今不同。
教材中归纳为两种情况: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1、广义的文化含义:是对一切文章的统称,除诗歌、小说、散文之外,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各类文字作品。
按此,文学等于文化。
此之谓广义的文学概念。
在我国,“文学”一语已广见于先秦典籍,最早见之于《论语》,但与今义不同,指的即是文章、典籍、文化知识、文化学说等。
如:“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论语.先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论语.公冶长》)此指学问、文章,是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荀子“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荀子.王制》)“文章典籍”“文化知识”意。
韩非子“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五蠹》)指儒学墨学等。
据鲁迅先生的研究,“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丕《典论.论文》中有“文以气为主”“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等语。
后,陆机、刘勰、萧纲、萧绎等进一步予以界分。
西晋,陆机在《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文采、动听、清丽)。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玉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亦指文学性创作。
梁简文帝萧纲:“立身之道与文章异。
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诫当阳公大心书》)梁元帝萧绎:“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金楼子·立言》)均注意到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故谓“自觉”。
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史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一直不很清楚,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那个“文”,就不是单指文学,而是泛指各类文章的。
如他专章论述的“诸子”、“论说”、“诏策”、“檄移”、“章表”、“奏启”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儿。
文学的含义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
从现有文献记载看,“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
”后来的《魏书·郑义传》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
”在这里,文学是指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即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同时,文学也指人的博学,即今天意义上的学识或学术,如哲学、历史、语言等。
可以看到,文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一开始就突出了“文采”含义。
同时,文学从它被使用时起就具有了学识(博学)含义。
按照这种观点,凡是富于文采的作品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为文学。
从魏晋时代起,文学逐渐地将“博学”含义排除了出去,而专注于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达情感。
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较为狭窄的含义:文学是指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在魏晋时期,具体说是在5世纪时,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文学”开始从广义文学大家庭中分离出来,甩开非文学形态而独立发展,确立了自身的特殊性[1]。
这种特殊性大致可以相当于今日的“语言性艺术”的内涵了,尽管当时并未使用“艺术”字样。
这就是说,文学实际上被认为具有了语言性艺术的性质。
这样,可以理解文学的另一个内涵较为单一的含义:文学是指那些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与学识、甚至所有语言性作品形成复杂的联系。
它最初的“博学”含义并没有伴随它的“缘情”特点的突出而消退或消失,而是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特殊需要而时常复活,并且有时还占据主导地位。
从两汉时起,文学的“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和“博学”双重含义受到分解,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今天意义上的文学为“文学”或“文章”,而称学术著作为“学”或“文学”。
与此相应,在魏晋六朝时代,人们还提出了“文”与“笔”的区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参考书目1,鲁迅:《在酒楼上》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 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 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
4,茅盾:《子夜》选读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沈从文:《边城》(节选)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3、5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老舍:《骆驼祥子》节选赵园:《永远的洋车夫——读〈骆驼祥子〉》,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樊骏:《认识老舍》(上)、(下),载《文学评论》1996年5,6 期。
7,老舍:《正红旗下》(节选)赵园:《北京:城与人》,重点阅读《旗人现象》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施蛰存:《梅雨之夕》9,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赵园:《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收《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张宇凌:《论〈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1 期。
9,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节选)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收《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编,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
孙犁:《谈赵树理》,收《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
10,张爱玲:《倾城之恋》(节选)孟悦、戴锦华合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第十四章“张爱玲:苍凉的莞尔一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胡兰成:《评张爱玲》,收入萧南选编的《贵族才女张爱玲》,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11,汪曾祺:《故里三陈》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收入《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胡河清:《汪曾祺论》,收入《灵地的缅想》学林出版社。
12,*王蒙:《春之声》13,阿城:《棋王》(节选)朱伟:《接近阿城》,《钟山》1991年第3期。
14,*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节选)万千:《莫言:一个物化时代的感伤诗人——读莫言的几个近作》,收入《怀抱鲜花的女人——莫言小说近作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5,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节选)[扩展性阅读书(篇)目]阅读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比较在触及同样的个人经历时王安忆在处理方式上的不同。
阅读与《纪实和虚构》同一时期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如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或《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试比较自传体小说写作方式的不同。
16,*铁凝:《孕妇与牛》戴锦华:《文明的质询:重读铁凝》,《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17,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节选)[扩展性阅读书(篇)目]余华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长篇小说《活着》。
第二编散文部分18,胡适:《追悼志摩》19,鲁迅:《野草》选读(三篇)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第八章《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钱理群:《鲁迅〈野草〉里的人生哲学》,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或《压在心上的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0,《阿长与〈山海经〉》黄乔生:《〈阿长和山海经〉讲解》,收《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1,《灯下漫笔》李文儒:《〈灯下漫笔〉讲解》,收《走进鲁迅》(杂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2,鲁迅:《女吊》《走进鲁迅·散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3,周作人:《苦雨》:[参考书(篇)目]钱理群《谈‘雨’的体验——读周作人的〈苦雨〉》,《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4,周作人:《水里的东西》钱理群《属于周作人的‘鬼’——读〈水里的东西〉》,《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5,周作人:《金鱼》:[扩展性阅读书(篇)目]《自己的园地·菱角》、《雨天的书·苍蝇》、《看云集·虱子》26,周作人:《鬼的生长》:[参考书(篇)目]钱理群《读周作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27,*俞平伯:《月下老人祠下》28,*朱自清:《儿女》29,废名:《放猖》、《三竿两竿》周作人:《怀废名》,《周作人文类编》第十卷“八十心情”,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30,*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31,*林语堂:《忆狗肉将军》32,何其芳:《独语》吴晓东:《梦中的国土——析〈画梦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
33,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34,沈从文:《烛虚·五》赵园主编的《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中的相关篇目:赵学勇《探寻隐去的神性之径》、汪晖《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和《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35,张爱玲:《更衣记》[扩展性阅读书(篇)目]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公寓生活记趣》、《中国的日夜》。
36,*巴金:《十年一梦》[参考书(篇)目]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6,汪曾祺:《午门忆旧》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的“搂草打了只肥兔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7,杨绛:《隐身衣》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三章“忏悔意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8,贾平凹:《商州又录》许子东:《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和阿城》,收入《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9,*张承志:《离别西海固》40,史铁生:《我与地坛》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陈顺馨:《反思、建构与解构——论史铁生的精神历程》,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1,*韩少功:《灵魂的声音》42,*王小波:《思维的乐趣》43,*苇岸:《大地上的事情》44,*刘亮程:《寒风吹彻》第三编诗歌部分45,*郭沫若:《天狗》46,*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47,闻一多诗二首《闻一多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48,戴望舒诗二首孙玉石:《去寻找无价之宝吧——读戴望舒的〈寻梦者〉》,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刘孟沐:《求索者的脚印——读戴望舒的〈乐园鸟〉》,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9,何其芳:《预言》孙玉石:《梦中升起的小花——何其芳〈预言〉浅析》,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0,卞之琳诗二首何志云:《层层叠叠“梦之根”——读卞之琳的〈尺八〉》,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孙玉石:《小景物中有大哲学——读卞之琳的〈断章〉》,收《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1,艾青诗三首《艾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洪子诚:《〈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分析》,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2,冯至诗二首解志熙:《诗与思——冯至三首十四行诗解读》,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3期。
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1925—1949)》关于《十四行集》细读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3,穆旦诗三首郑敏:《诗人与矛盾》,收《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王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1925—1949)》关于《诗八首》的细读部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4,牛汉:《悼念一棵枫树》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的相关部分。
55,昌耀:《凶年逸稿》[扩展性阅读书(篇)目]《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阅读《高车》、《慈航》、《斯人》等。
56,北岛:《走向冬天》、《古寺》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的相关部分。
57,*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参阅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中的相关部分。
58,翟永明:《母亲》唐小渡:《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读翟永明的组诗〈女人〉》,《诗刊》1987年第2期。
59,海子:《麦地与诗人》《春天,十个海子》骆一禾:《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收入《土地(〈太阳·土地篇〉)》(海子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60,于坚:《尚义街六号》[扩展性阅读书(篇)目]于坚:《棕皮手记》东方出版社中心1997。
阅读《关于我自己的一些事情(自白)》、《棕皮手记·1986—1989》等。
《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阅读《作品39号》、《罗家生》、《0档案》等。
61,*西川:《致敬》节选(《巨兽》、《幽灵》)[扩展性阅读书(篇)目]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阅读《大意如此·自序》和《致敬》全诗。
第四编戏剧部分62,丁西林:《酒后》钱理群:《〈酒后〉批注》,收《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63,曹禺:《日出》选场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日出〉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中有关《日出》的分析,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64,曹禺:《北京人》选场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北京人〉论》一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中《生命的诗》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