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案例学习】_1234医务社工模式,彰显医学人文关怀,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实践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0.66 MB
- 文档页数:7
“1234+”医务社工模式下的“双工互动”“双义相伴”精准志愿服务项目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在“1234+模式”医务社工下,开展了“双工互动”“双义相伴”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者在医院精准的开展志愿服务,“1234+”医务社工模式简介医务社工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医患关系、开展人文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4年9月,由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在新都区卫计局和区红十字会的监督管理下,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率先引进医务社工项目试点,并逐渐探索出具有新都特色的医务社工“1234+模式”。
即1支队伍: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2方参与: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相辅相成、共建共管;3个理念:专业化、组织化、人性化服务理念;4项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专业督导机制、多方参与评价机制、研究培养机制;“1234+”:整合可以整合的平台、资源,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走出一条具有新都特色的医务社工模式。
项目探索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专业督导机制、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和研究培养机制四大机制。
链接多方社会资源,引导外部志愿者服务进医院由于医院服务的专业性,未经培训的志愿者很难融入医院工作环境。
新都区中医医院依托“1234+”医务社工,创新外部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方式,多途径凝聚志愿力量。
在“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两名专职社工入驻新都区中医医院社工服务站,开展社工服务、培训服务和志愿服务,带动医院志愿者服务发展。
医务社工发挥资源链接专业优势,在新都区内联系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成都医学院学生志愿者、新都区红十字会志愿者和社会病友(家属)志愿者;建立外部志愿者管理制度,激励和培训制度,引导外部志愿者参与医院志愿服务。
整合医院志愿者服务,提升内部志愿者凝聚力新都区中医医院活跃着数支志愿者服务队:2010年,新都区中医医院建立由4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新都区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2014年4名工作人员加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志愿者。
医务社工工作个案案例一、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李大爷,65岁,被诊断为肺癌晚期。
他是一个性格比较要强的老人,之前身体一直很硬朗,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他操心。
生病后,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对治疗也比较消极。
李大爷的子女都很孝顺,在外地工作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回来照顾他,老伴儿身体也不太好,但一直守在医院陪伴他。
二、接案原因。
我在医院做日常巡视的时候,注意到李大爷总是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和他交流时,他也只是简单应付几句。
他的主治医生告诉我,李大爷的病情虽然严重,但如果积极配合治疗,还是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
而且从心理状态来看,他急需有人来开导,于是我主动提出为李大爷提供医务社工服务。
三、问题预估。
# (一)心理层面。
1. 得知自己患癌且是晚期后,李大爷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对未来没有了任何期待,这种消极的心态严重影响他配合治疗的意愿。
2. 要强的性格使他难以接受自己从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突然变成需要被照顾的病人,他内心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感。
# (二)家庭关系层面。
1. 子女虽然孝顺,但因为工作在外地,不能时刻陪伴在身边,李大爷有时候会觉得孤独。
而且他也担心自己的病会给子女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2. 老伴儿身体不好还在医院照顾他,他一方面觉得愧疚,另一方面又担心老伴儿过于劳累。
四、服务计划。
# (一)目标。
1. 短期目标。
改善李大爷的消极情绪,让他能够积极面对疾病,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缓解李大爷与家人之间的担忧和愧疚情绪,加强家庭内部的沟通与支持。
2. 长期目标。
帮助李大爷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提高他的生活质量。
# (二)介入策略。
1. 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辅导,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让李大爷把内心的痛苦、担忧和恐惧都宣泄出来。
2. 组织家庭会议,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坦诚地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感受,让子女表达对父亲的爱和支持,同时也让李大爷说出自己的顾虑。
3. 联系志愿者团队,为李大爷安排一些适合他身体状况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读书等,丰富他的住院生活。
社会工作的方法医院医院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工作作为医院内的一项重要工作,扮演着连接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桥梁角色。
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改善医院环境和服务质量,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
下面将对社会工作在医院中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医院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提供个案工作来帮助患者。
社会工作人员会与患者建立联系,并进行个案评估。
在了解患者的个人和家庭背景、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疾病影响后,社会工作人员制定个人化的康复计划。
他们会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其次,社会工作方法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社区支持。
社会工作人员会通过组织康复小组或社区活动,为患者提供支持和交流的机会。
这些小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互动和支持网络,分享经验和鼓励彼此。
此外,社会工作人员还可以与社区其他相关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资源,比如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
另外,社会工作在医院中还会运用咨询方法。
社会工作人员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倾听他们的疾病和康复过程中的困惑和焦虑。
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的影响,提供情感支持和解决方案,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此外,社会工作的方法还包括社交工作和社会政策工作。
社会工作人员会与社区其他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为患者提供社会资源和福利。
他们会协调患者的康复需求和社会服务资源之间的联系,以确保患者可以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社会工作人员还会参与制定和改善相关社会政策,为患者争取权益和社会公正。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在医院中的方法是多样化且综合性的。
通过个案工作、社区支持、咨询、社交工作和社会政策工作等方式,社会工作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社会工作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效果,促进社会融合。
因此,医院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应注重方法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57案例研究理论版前言1946年,“全人康复”概念提出,使医务社会工作在现代医疗领域中也得到发展。
原有的医疗团队中,医护人员更多会关注病人疾病本身和诊疗,常常忽视患者的心理诉求。
为了促进患者的全人康复及“身心社灵”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专长于心理建设和社会支持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就自然而然地加入到医务人员中,另一方面志愿者因为没有太多合适的渠道加入医院系统。
由此,鉴于目前成都医务社工发展的现状,成都市新都区D 医院在社会急需的情况下,催生出了新的三方联动模式,即在医务社工、志愿者、医护人员三方主体的作用下,形成“实务+研究”的跨专业、跨领域合作形式,从而整合社会资源、医疗资源、社区康复资源,为医院就诊病患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全人康复服务。
一、构建三方联动模式的理论依据(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在生态系统与系统理论基础上整合发展起来的,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综合性理论,该理论强调人在生长的社会环境(比如家庭、社会、机构、社区)看做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主要强调生态环境对于人生存和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完全成为一个个体存在,会随着人与环境之间的联动关系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状态特性。
医务社工服务开展过程中,服务不仅需要聚焦于病患个体,也需要将服务对象所在周遭环境纳入病患改善环节中。
(二)身心社灵全人康复理论全人康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最为重要的就应该是心理状况良好、社会支持较多、社会角色正向发展。
三方联动模式中,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的治疗极大的满足了患者的身体上的需要;医务社工从外部和内部去解决了患者的心理情感支持、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困境;志愿者则给予患者陪伴,及时表达关心表达对于患者的同理心极大的填补了患者内心的空白。
三者联动,共同合作分工,让患者“生理”“心理”“社会”三者之间既互为影响有统一体现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服务对象能力恢复或提升。
医院管理者必须知道的“一二三四”要素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近年来,通过调查众多中国医院管理现状,以及与众多院长交流过程中,总结出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一二三四”共10大基本要素,下面带大家来看看是哪些要素。
01“1个具备”1、具备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明确的各类准入资质确保医疗质量的核心是加强执业资格的准入管理,资质准入制度的实施为医疗质量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医院管理者,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首先要严格检查各类人员的资质是否符合规定,并按照相关规定组织注册。
作为各类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首先要经常审视自己是不是获得了法律规定的资格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经常对资质问题进行思考是构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基本要素。
02“2个清楚”1、清楚职责和标准清楚职责就是知道该干什么,清楚标准就是要清楚该干到什么程度。
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疗质量指标不同,其本质就是职责和标准的要求不同,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要求不同,核心也是对各类人员职责和标准要求的不同。
一位三级甲等医院的高级专业技术医务人员,对自身职责和标准的要求必须与一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有明确区别。
2、清楚程序和路径按程序开展诊疗活动是医疗质量的保证,查房的程序、洗手的程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临床路径针对不同的病人选择最为优化的诊疗程序。
在医疗质量的提高方面,路径的内涵更为丰富。
比如临床路径实践比较成功的胆囊炎手术,从接诊到检查再到治疗都有完善的路径,病人进入诊疗流程后按照路径操作就是病人获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03“3个敬畏”1、敬畏生命首先要尊重生命,要把生命的维持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尊重操作,要熟练掌握每一项技术操作,深刻领会各项操作对生命的影响;再次要尊重知情,病人和病人家属都有权利知晓检查治疗的优缺点。
2、敬畏操守通俗讲就是医德。
一方面要警醒从业者,违背操守必将被行业抛弃,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环境体制建设,不断肃清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改革陈规陋习。
医院行政的人文关怀与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创新现代医院管理中,人文关怀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
在这种理念下,医院行政部门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服务,力求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本文将探讨医院行政的人文关怀与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创新。
一、患者需求的重要性医院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必须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患者需求不仅包括医疗方面的需求,还包括心理、社交、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医院行政部门通过了解和关注患者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满意度。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倾听机制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医院行政部门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倾听机制。
例如,可以设置投诉与建议箱,定期组织患者满意度调查,召开患者代表会议等。
通过这些机制,行政部门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诉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提升服务质量。
三、提供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医院行政部门应该致力于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可以通过布置舒适的候诊区、提供儿童娱乐设施、提供免费WiFi等方式来提高就诊环境的质量。
此外,医院行政部门还应统筹协调人员流动,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效率。
四、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患者的时间宝贵,医院行政部门应该致力于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例如,可以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诊疗过程的电子化管理;可以加强科室之间的协作,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可以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提升服务的品质和水平。
五、培养专业的服务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医院行政部门应该重视团队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的服务团队。
这个团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让患者能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专业的服务。
六、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疗质量。
社区卫生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分享与启示2023年,社区卫生工作在我国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现了更全面、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服务。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成功案例分享与启示,分析社区卫生工作的进步与未来发展方向。
案例一:智能化服务改善居民体验在某市一家社区医疗中心,引入了智能化设备和科技手段,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居民通过手机APP预约挂号、查询报告单等,大大减少了等待时间和排队现象,提高了就诊体验。
医生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就医需求,也为社区医疗工作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经验。
启示一:智能化服务是社区卫生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将等技术应用于卫生服务中,可以使医疗资源更加合理优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居民的就医体验。
案例二: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创新模式在另一城市的某社区,引入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通过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配合,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监护和护理服务。
通过智能健康设备、在线医生咨询等手段,护理人员可以对居民进行远程实时监护,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这一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护理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启示二:社区卫生工作需要更多关注居民的长期护理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
创新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模式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案例三:多元化健康宣传活动的开展某市社区卫生中心积极组织多元化的健康宣传活动,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夜跑活动、健康摄影比赛等,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传播健康理念,宣传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加了社区居民对卫生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启示三:健康宣传活动是社区卫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多元化、创新性的宣传方式,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参与意识,促进社区居民与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促进社区卫生工作的良性发展。
医务社工“1234+”模式在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危机管理中的应用陈玉琼;陈娟;周帮旻;韩宽怀;林晖;黄金星;袁菊芳;杨玉玲;李桃蓉【期刊名称】《中国医院》【年(卷),期】2016(020)010【摘要】为减少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通过在医院内创新“1234+”医务社工模式,将医务社工个案工作法和多学科协作引入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危机管理中,实践效果良好.阐述了医务社工参与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危机管理的实践举措,分析了“1234+”医务社工模式的创新点,介绍了医务社工参与的不合理滞留住院患者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危机管理机制,并点明了医务社工事业发展的关键点.【总页数】3页(P64-66)【作者】陈玉琼;陈娟;周帮旻;韩宽怀;林晖;黄金星;袁菊芳;杨玉玲;李桃蓉【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樟林路120号;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樟林路120号;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樟林路120号;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樟林路120号;成都市新都区红十字会,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南路60号文广中心;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樟林路120号;成都众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610500 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大厦607;成都众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610500 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大厦607;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樟林路120号【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医务社工探访在缓解住院患者心理情绪压力中的运用 [J], 张一奇;孟馥;吴晓慧2.社区为本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探索——以南海桂城“健康到家”医务社工服务项目为例 [J], 梁灼彪; 张婉琪; 龙杰辉3.社区为本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探索——以南海桂城“健康到家”医务社工服务项目为例 [J], 梁灼彪; 张婉琪; 龙杰辉4.基于ICF-CY框架的“医学、教育、家庭与医务社工”四位一体全人康复模式在脑性瘫痪儿童中的应用 [J], 钱旭光;张春涛;曾卓毅;荀静平;赵勇;金炳旭;王静;杨阳;谭媛;李玉秀;周园;李诺5.“医务社工 + 志愿者 + 医务人员”三联模式研究——以L市人民医院为例 [J], 宋慧;朱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务社工服务方案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资源的供需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满足广大患者和家属对医务社工服务的需求,我们制定了本医务社工服务方案,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社工支持,改善患者和家属的医疗体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背景医务社工是指在医疗机构中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患者解决医疗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协调医疗资源,促进患者康复和家庭团结。
目前,医务社工服务在国内还比较薄弱,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对社工工作重视不够的情况。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医务社工服务机制,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医务社工人才,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三、服务内容本医务社工服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心理支持服务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医务社工将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保持积极的心态。
2. 医疗资源协调服务医疗资源是医疗机构宝贵的资产,但由于资源有限,合理利用已有资源成为重要任务。
医务社工将负责协调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他们将与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多方面合作,确保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最大化利用。
3. 康复指导服务在患者出院后,他们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和指导。
医务社工将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指导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康复过程,掌握康复技巧,促进康复效果。
他们将与康复科医生紧密合作,制定康复计划,并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
4. 家庭团结服务在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庭常常面临着各种家庭困扰和矛盾。
医务社工将通过家庭访谈、家庭会议等方式,提供家庭团结服务,帮助家庭成员增进相互理解和沟通,解决矛盾和冲突,促进家庭和睦。
四、服务流程医务社工服务的流程如下:1.接触阶段:在患者或家属入院后,医务社工将与其进行接触,了解其需求和问题。
医务社工服务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医务社工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医务社工扮演着医疗系统和社会服务资源之间的纽带,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社会支持和协助。
本文旨在介绍医务社工的服务方案,包括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等。
2. 服务目标医务社工的服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1 提供心理支持医务社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应对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困惑、焦虑和情绪问题。
2.2 协助病患建立支持网络医务社工促进病患与家庭、朋友、社区组织和其他支持资源之间的联系,为他们提供具体和可持续的支持。
2.3 协调医疗服务医务社工在医疗系统中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确保其得到适当的治疗。
2.4 促进康复和社会融入医务社工通过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重新融入社会。
3. 服务内容医务社工的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心理咨询和支持医务社工通过面对面或电话咨询的方式,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处理与疾病相关的情感问题。
3.2 护理评估和计划医务社工评估患者的护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与护理团队合作,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护理。
3.3 社会资源介绍和安排医务社工了解社区的资源,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服务的信息,并协助他们联系和使用相关资源。
3.4 康复训练和社交活动组织医务社工组织康复训练课程和社交活动,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他们与社会的互动。
3.5 协助衔接出院安排医务社工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为患者安排出院后的护理、康复和社会支持,并确保顺利过渡到家庭和社区。
4. 服务流程4.1 接触和评估医务社工在患者入院后尽快与其接触,并进行初步评估,了解其社会情况、护理需求和支持网络。
4.2 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医务社工根据评估结果,与患者和护理团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明确目标和具体的服务内容。
4.3 实施和监督服务计划医务社工与护理团队一起实施服务计划,并定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监督服务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