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5
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心脏介入;血管迷走反射;预防;护理文献标识码:B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多。
在心脏介入术过程中,术中及术后,可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表现,谓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
迷走神经反射发生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
对本科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CVVR S 3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VVRS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行心脏介入1221例次,年龄18~93(52.1±6.0)岁,其中男685例,女536例,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38例,发生率3.1%,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45~77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13例,占1.9%(13/65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1例,占4.3%(21/490),射频消融术(RFCA)4例,占5.9%(4/67)。
2 结果CVVRS发生于术后拔管时16例,拔管后1小时1例,拔管时16例中股动脉穿刺15例,桡动脉穿刺1例;发生于术中21例,其中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 S, 余19例均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者。
临床表现为:病人先出现打哈欠,继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心率减慢(<60次/分),及其他迷走神经亢进表现,如面色苍白,湿冷汗,恶心呕吐,头晕,视物旋转等。
心率下降明显者(<60次/分)予以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合并血压下降者(血压低于90/60mmHg)给予快速补液、多巴胺3~20mg静脉注射,症状均于2~3 0分钟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护理3.1 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分析:人体循环系统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上海护理2019年7月第19卷第7期・65・PICC导管拔除致迷走神经反射1例护理体会王汇(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200433)关键词:PICC导管;拔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8399.2019.07.018迷走神经反射又称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由于各种化学或物理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引起所支配的各脏器发生反应。
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胃肠蠕动加快、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时,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甚至心律失常、昏厥、抽搐,严重时可致心脏停搏,称为迷走神经兴奋综合征。
迷走神经反射多见于心血管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拔除鞘管过程中,而因PICC导管拔除致迷走神经反射的报道较少见⑴。
笔者于2017年在PICC门诊为1例患者行PICC导管拔除过程中,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48岁,诊断为直肠癌晚期。
2017年3月17H于我院PICC门诊置人PICC导管一根,置管过程采用塞丁格技术,置管位置为上肢贵要静脉,操作顺利。
术后予奥沙利钳联合氟尿喀呢化疗1次,因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大,不能耐受,BMI指数由化疗前的18降至15,故予以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
4月25日,患者由家属扶行步入PICC门诊,主诉置管周围皮肤疼痛明显,要求拔除PICC导管。
患者外观消瘦,营养不良、疲倦面容,右侧手臂肘下2cm处留置PICC导管1根,沿穿刺点至腋下有片状发红,面积10cmx20cm;局部皮温高,触之疼痛,长海痛尺评分6分,提示重度疼痛。
测量右臂围23cm,左臂围21cm。
超声检查提示:右侧腋静脉、贵要静脉PICC置管术后,贵要静脉内血栓形成。
患者因疼痛情绪较为激动,坚持要求拔除PICC导管。
经血管外科医师及PICC专家组成员会诊后,认为其贵要静脉内血栓已完全填塞管腔、栓子脱落可能性小,可予以拔除。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应该如何护理心脏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微创、低风险、小切口、X线下进行的手术,手术目的是治疗冠心病。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除血管狭窄,当血管狭窄的问题解决后,可有效缓解心肌缺血,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但在心脏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并发症,其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并发症。
如果发现不及时,处理较晚会危及到患者生命。
患者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措施也非常重要,那么具体该如何护理这类病人呢?一、心理护理因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加之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患者大多有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术前,对于疾病知识、介入治疗知识又知之甚少,又是在医院这一陌生环境中,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更甚,以至于其心率快、睡眠差,心肌缺血与缺氧程度加剧,使得前列腺素、缓激肽释放,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诱发迷走反射。
对此,护理人员应于术前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目的、方法、优势、成功病例等,使其了解手术安全性、注意事项等,做好患者的心理调适,指导其看电视、听音乐等,以舒缓情绪。
在导管室,热情接待患者,注意隐私保护,以减轻患者紧张、抵触心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与面色、表情,及时询问其感受,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二、拔管综合征护理术后患者动脉鞘管在留置了4~6h后需予以拔除,但若有局部麻醉效果不佳、压迫用力过大、拔管方法不对、缝合器缝合对股动脉血管造成牵拉等情况,会有明显疼痛不适,刺激到患者的下丘脑、皮层中枢,导致胆碱能自主神经张力增强,内脏、肌肉小血管呈现出强烈的反射性扩张,使得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甚至会产生神经源性休克。
对此,应在拔管前就拔管方法、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向患者及家属做出说明,并准备好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品,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
确保光线充足、环境温度适宜,注意肢体遮盖、保暖。
在拔鞘时,动作轻柔、准确,在进行拔管时,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
疼痛明显者,可予以其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明确患者心率、血压正常,再行拔管。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抢救护理【摘要】心脏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但术后可能发生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情况。
本文旨在探讨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针对该情况的抢救护理措施和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在面对这种紧急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同时注意护理细节,确保患者得到及时且全面的护理。
抢救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学习,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处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抢救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和应对危急情况的能力。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抢救护理,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护理要点,护理注意事项,重要性。
1. 引言1.1 概述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指由于心脏介入手术时刺激颈动脉窦或其他血管敏感区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心排血量减少等。
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及时有效地抢救和护理,才能有效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特殊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全面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康复。
针对心脏介入术后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病情,抢救护理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确保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2. 正文2.1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1.心血管疾病: 患者本身存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易引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1例冠脉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护理【摘要】总结了1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在病房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拔鞘管预见性护理、拔鞘管后病情监测、急救护理等。
对术后返回病房拔除鞘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及时实施抢救和针对性护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本例患者最终病情稳定,治愈出院。
【关键词】冠脉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因创伤小、疗效确切而得到快速发展。
迷走神经反射在心脏介入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大部分出现在手术拔除鞘管后10min-2h,其诱发因素主要是疼痛刺激、血容量不足、患者不良情绪及空腔脏器强烈刺激,表现为:血压低、心率进行性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
如果观察和护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拔管后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2]。
我们在临床上有1例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术后在病房拔除鞘管时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及时给予抢救后患者病情稳定,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以“发作性胸闷1年”为主诉入院。
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高血压3级”。
体格检查: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13/78mmHg。
心电图:1.窦性心律;2.部分导联ST-T异常。
心脏超声:左心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局麻下经左股动脉行PCI术,术中发现右冠闭塞,开通后植入支架一枚。
术后保留左股动脉穿刺处鞘管,于16:30返回病房,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生命体征平稳。
18:30拔除鞘管按压止血过程中出现意识模糊、大汗、大小便失禁,BP:76/59mmHg,P:76次/分,建立双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阿托品0.5mg、多巴胺20mg静推,给予生理盐水500ml+多巴胺60mg静滴,并快速补液。
18:35患者意识恢复,大汗症状缓解,测BP:134/95mmHg,P:71次/分。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2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龙伟文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06)001
【摘要】@@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以其效益/费用比值高的特点成为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案,但也存在一些负性效应.如措施采用不当或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导致治疗失败或更为严重的后果.我科在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2例,1例为血管抑制型,表现为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
<90mmHg),心率减慢不明显[1].1例为混合型,出现恶心、呕吐、心慌、乏力、大汗、烦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甚至休克等症状.现将病例、护理报告如下.【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龙伟文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广西,北海,5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2.3
【相关文献】
1.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王蓓;徐建红;徐洁
2.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处理 [J], 邵明凤;苏京荣
3.探讨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处理 [J], 包布仁白乙拉;刘萨仁;白菊花;金桃
4.探讨介入治疗心血管疾病过程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处理 [J], 包布仁白乙拉;刘萨仁;白菊花;金桃
5.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护理 [J], 陆美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案例、迷走反射综合征临床表现、原因、预防要点及处理措施病情描述患者张某,69岁,男性,主诉“反复胸闷1月,加重3天”,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收住入院,有高血压病史。
患者8:20于局部麻醉下在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毕保留右侧桡动脉鞘管,术后1小时拔除后给予加压包扎,9:50在护士陪同下返回病房,右侧桡动脉穿刺部位敷料包扎固定好,无渗血渗液,远端肢体循环良好,嘱少量多次饮水1500-2000ml促进造影剂排泄,嘱抬高术肢、握拳运动。
10:50患者右上肢桡动脉穿刺处出现血肿,值班医生给予按压穿刺点,重新加压包扎,患者穿刺部位疼痛,高度紧张,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哈欠,恶心,立即测脉搏51次/分,血压70/46mmHg,考虑出现迷走反射,责任护士立即放开生理盐水输液速度,快速补液,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32ml+盐酸多巴胺注射液160mg以3ml/h微量泵泵入,遵医嘱给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5mg静脉注射给药。
11:20复测脉搏68次/分,血压127/68mmHg,症状较前缓解,情绪稳定,穿刺部位敷料无渗血渗液,末梢血运良好,给予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穿刺部位,指导患者少量多次饮水,继续做握拳运动。
迷走反射综合征临床表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头昏、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恶心呕吐等,可伴有胸闷、气短,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等。
出现迷走反射原因1.疼痛刺激: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局麻药仍在发挥作用,后来随着时间延长,局麻效果降低,重新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加压包扎过紧,患者感到疼痛剧烈,另外,个体差异也使低痛阈患者对疼痛过度敏感使血管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性增强。
2.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是诱发迷走反射的重要原因,由于患者对该技术不了解,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度增强,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从而引起心血管抑制。
3.血容量不足:术中出汗过多或失血过多,同时造影剂的渗透性利尿及脱水药物的应用均可引起低血容量,均可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发生。
PICC置管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1.精神紧张精神紧张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
2.疼痛刺激局部麻醉不充分或病人对疼痛耐受性差,稍加压力便难以耐受;拔鞘管时术者操作不熟练动作过猛或按压过重,使血管腔内压力突然下降或术者按压止血时超过了病人的耐受性;拔鞘管时产生的疼痛刺激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突然增高,导致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引发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剧烈疼痛甚至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
3.过度压迫、牵拉因血管穿刺困难,经反复穿刺,造成穿刺口周围肿胀及血肿,血管受到过度的压迫、牵拉刺激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
其机制可能是心脏的细胞纤维机械感受器激动所引起,并由心脏迷走神经传人纤维传人脊髓的心血管控制中心,从而引起心率减慢,血压迅速下降。
4.血容量不足由于术前紧张,食欲下降,担心增加心脏负荷,术前术后补液不足,且术中出汗较多,低血容量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紧张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性增高有关。
5.空腔脏器的强烈刺激由于病人膀胱过度充盈,饮水过多、过快,导致胃肠道突然剧烈扩张,膀胱、胃肠均为空腔脏器,空腔脏器压力突然改变可反射性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PICC置管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1.稳定病人情绪。
2.疼痛的预防和护理术中操作要熟练,局部麻醉要到位,有效减轻疼痛,降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防止过度压迫、牵拉术者提高穿刺成功率,按压方法正确。
减轻对血管的刺激,又保证不出血。
4.预防血容量不足避免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的剧烈扩张和回缩。
5.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处理一旦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症状,立即停止操作,待症状缓解后视病情再进行。
将病人头部放平或取头低足高位;心率明显减慢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1.0mg,血压明显降低时可静脉注射多巴胺10mg-20mg,继以生理盐水250ml加多巴胺100mg持续静脉输注,直至血压稳定。
灌肠导致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护理体会作者:朱正云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10期朱正云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81血管迷走反射亦称血管抑制性(迷走性)晕厥,是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下,迷走神经兴奋,引起所支配的各脏器发生反应,这些反应在临床上被称为迷走神经反射[1]。
患者有头晕、胸闷、乏力、心悸、出汗、呕心、呕吐、出冷汗、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搏弱、心率慢等症状。
我科于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共灌肠500余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4例,其中1例较严重,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病例1:重症患者,男性,75岁,因排便困难、排便模式改变3个月于2010年10月12日入院,诊断为直肠癌。
患者食欲下降,进食少,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有胃溃疡史,无血便、黑便,无里急后重,无明显腹痛、腹胀。
遵医嘱于术前清洁灌肠。
在肥皂液灌肠第3袋时,患者排完便后诉胃肠道不适伴呕心、出虚汗,暂停灌肠观察,测快速血糖正常,遵医嘱予胃复安10mg肌内注射,5min后患者呕吐胃内容物,接着上吐下泻,肠鸣音亢进,全身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全身无力,诉胸闷、心前区不适,腹痛,卧床休息后仍不缓解,立即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并开通静脉通路,心电监护示血压、脉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心率以1~2次/min下降,血压以1~2mmHg/min下降,床边心电图示明显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交界逸搏心律,立即遵医嘱给予阿托品肌内注射,多巴胺静脉维持升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用药反应,然后患者面色转为潮红,精神好转,继续吸氧、心电监护,遵医嘱给予补液静滴维持,取消术前灌肠,修改手术日期,于2010年11月6日康复出院。
病例2:患者,男性,76岁,农民,因排便次数增多半年,肠镜示直肠癌,于2011年7月22日入院,既往有消化道溃疡史,患者入院时食欲正常,消瘦明显,有一定程度的肛门括约肌松弛,有里急后重感,无明显腹痛、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