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相关的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71.00 KB
- 文档页数:28
心血管内科迷走神经反射的应急预案
心脏介入治疗中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一种常见,但极其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迷走神经反射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症状,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心率明显下降,可出现交界性逸搏或房室传导阻滞。
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发生的迷走神经反射多认为与患者神经紧张、疼痛、血容量不足、空腔器官的扩张刺激、局部血肿及心功能状态相关。
(1)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
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4~7L/min。
(3)给予心率、血压监测。
血压低于11.91/7.98kPa (90/60mmHg)时,遵医嘱给予多巴胺100~2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直到血压稳定;心率低于60次/min时,立即给予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
(4)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积极静脉补液。
患者拔鞘管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h,应用3~4h,可弥补由于术前禁饮食、术中出汗等原因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告知患者术前排空膀胱,术中不可憋尿。
因膀胱过度充盈,可使膀胱括约肌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
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5)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神志、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及末梢循环情况。
(6)加强心理护理,精神紧张和恐惧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搏减慢。
多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解释,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7)做好抢救记录。
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3-03-21T16:32:19.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仕欣[导读] 介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治心脏病的技术。
张仕欣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CCU 550002) 【摘要】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近几年来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结果:19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经采取积极干预治疗措施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预防措施。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病因分析临床护理处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249-03 近年来,心脏介入手术作为心脏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
在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的迷走神经反射(VVR)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迷走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及血管内皮系统。
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引起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低于90/60mmHg),心率缓慢(低于60次/min),头晕或神志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愈后。
我通过10多年的介入术后临床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总结出一套临床护理的对策,进而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1 临床背景资料 1.1 基本资料筛选近年来我科室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脉支架植入术(PCI)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射频消融术(RF)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等各种心脏介入治疗病例,其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19例。
心脏介入手术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突然,进展迅速,且易与冠心病自身的某些临床表现相似,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极易延误抢救时机。
因此,系统掌握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处理此不良反应是护理观察重点之一,2003年9月~2010年10月行心脏介入治疗患者300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3年9月~2010年10月行心脏介入治疗患者300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2~63岁,发生时间在术后0.5~6小时。
临床表现:本组10例发生于术后鞘管拔除后5~50分钟,1例发生于手术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冷汗、恶心、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血压急剧下降、心率突然减慢等表现。
发现上述症状或体征后,让患者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引起窒息,开放静脉通路,快速静脉注射阿托品1mg,2分钟内心率无明显变化再追加1mg,遵医嘱将多巴胺100mg加入5%葡萄糖40ml静脉泵入,按血压调整微量泵的速度,快速补充血容量,输706代血浆,吸氧,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和心律失常情况,并记录出入量。
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与转归:本组10例因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现及时,且抢救处理积极,症状均在5~30分钟内缓解,1~2小时后,血压、心率恢复正常。
所有症状消失,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此类并发症。
护理术前护理:①健康宣教:术前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及过程,通过挂图使患者了解心脏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的特点。
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患者了解医院的诊疗水平,开展该项技术的时间,介绍成功的病例。
并告知术中、术后的配合与准备,告知手术的必要性。
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介入护士与患者见面沟通,介绍麻醉方式,病人手术使用局部麻醉,出现不适可以随时向医生护士报告,减轻其恐惧、紧张心理,使患者在轻松良好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心血管病介入术致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
方法:通过对8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进行观察,了解本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及处理方法。
结果:全部患者经过及时补液、输血、升压及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恢复稳定。
结论:及时观察、发现、及早处理是心血管病介入术致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的正确原则。
【关键词】心血管病介入术;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近年来以心导管为基础的心血管介入性诊断及治疗飞速发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比例也日益上升[1],已占据心血管内科诊疗工作的50%以上。
但介入治疗所致的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极危险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非常重要[2]。
作者对8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状态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自2011年1月至20011年5月本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ryinterventionaltherapy,PCI),有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97例患者中发生反射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状态8例,其中男5例,女3例。
年龄4268岁,平均52岁。
病人均有头晕,恶心,全身冷汗,心率迅速减慢,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低血压休克症状,但意识清晰。
1.1临床表现:血压下降低于正常范围,心率减慢(4055次/min),伴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休克症状[3]。
5例意识清楚,3例意识一过性丧失。
1.2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时间:4例发生于拔出动脉鞘管20min内,3例发生于刚转回病房时,1例发生于术后1h内、砂袋压迫穿刺点止血的过程中。
1.3结果:8例患者均在心电监护、护士密切观察下发现,立即给予患者去枕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吸氧,停用硝酸甘油,血压明显降低时可静注多巴胺1020mg,继而给予右旋醣酐40快速静滴,直至血压稳定,心率明显减慢者,立即给予阿托品12mg静注,对于足背动脉搏动不良者,调整砂袋重量。
心脏介入诊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对策目的研究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观察及对策,积极预防,从而降低VVRS的发生率。
方法研究2013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心内科共完成介入手术450例,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经验并预防。
结果450例患者中有13例发生VVRS,经过仔细观察和对症处理,13例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康复出院。
结论及时发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早期症状,合理应用药物治疗,谨慎多巴胺使用可减轻患者呕吐症状,对VVRS患者自觉症状可减轻,利于恢复。
另外,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做好术前宣教和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可有效预防VVRS的发生。
标签:心脏介入诊疗;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如今,飞速发展的心脏介入手术由于创伤小、局部麻醉、完全避免了开胸,心脏复停跳及体外循环等重大手术环节,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介入手术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则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1],发生率约为3%~5%[2]。
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3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心内科共完成介入手术450例,男性278例,女172例,男性平均年龄55岁,女性平均年龄60岁,SCA 225例,PCI 193例、射频消融术32例。
共发生13例VVRS。
1.2 手术过程常规术前准备,手术区域消毒铺无菌巾,1%利多卡因稀释后局部麻醉,6~7F动脉鞘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肝素3000~8000V鞘内推注。
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选择不同的导引导丝、导管、球囊、支架。
术毕拔出鞘管,压迫止血并加压包扎。
1.3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拔出鞘管时或拔出后出现。
患者主要表现在精神意识方面、心率下降、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头晕头痛和呕吐等方面,严重者出现休克。
2 临床分析2.1 主观感受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疼痛刺激阈值低。
2.2 血容量不足术前体液不足,术中出汗出血均可引起。
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全文)迷走神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脑神经,如果出现损伤,将会导致患者的身体中多个系统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压迅速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呼吸减慢等症状。
以下是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原因和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
1.发生原因:1)精神紧张:患者对心血管介入手术存有恐惧、担忧、焦虑等,术后精神紧张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血管迷走神经的过分兴奋。
2)局部疼痛刺激:由于患者对疼痛感的忍耐程度的差异,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患者鞘管拔出时疼痛刺激加重等因素,导致患者血管腔内压力急剧下降;局部疼痛刺激可使小血管反射性扩张,使患者血压急剧下降;心率严重变缓。
3)过度压迫和牵拉:主要发生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股动脉的反复穿刺过程中,导致血管受到严重的压迫和牵拉刺激;同时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绷带包扎过紧也是诱发过度压迫的主要原因。
4)血容量不足: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与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及术前输液不足等有关。
5)空腔脏器受到强烈刺激:术前禁食时间长、术后进食不当等原因均可导致患者肠胃强烈收缩或扩张;术后尿潴留也可致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2.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1)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面色、神志,立即通知医师紧急处理。
2)吸氧,改善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的机体缺氧状态。
3)至少开通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4)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5)患者如出现恶心、呕吐,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呛咳和窒息。
6)做好病情的动态观察及记录。
8.在进行拔管护理前,护理人员应提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和所需物品,并确保医师和资深护士在场。
在拔除鞘管时,应避免粗暴操作,并与患者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紧张感。
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可以在拔管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对于心率缓慢和血压偏低的患者,可以在拔管前给予多巴胺和阿托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迷走神经反射的抢救与护理摘要】目的针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病人易并发迷走神经反射,探讨对该手术病人进行围手术期预防和护理的有效模式。
方法术前采用心理干预、加强营养、保证睡眠、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加强监护。
结果减轻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减少了VVR的发生。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术后加强监护,及早发现VVR并实施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围手术期迷走神经反射预防和护理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是经皮肤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在全身肝素化的条件下,通过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开展的一项血管内介入手术方法。
该方法是诊断各种冠状动脉疾病的唯一“金标准”,但该方法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易出现并发症,迷走神经反射(VVR)就是其中之一,且症状轻重不一。
因容易判断及处理,且多数不留后遗症,故常不为重视。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指外周大动脉受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交感神经和(或)兴奋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
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引发严重的心脏事件,2009年1月-8月我院共行冠状动脉造影300例,其中支架植入 260 例,共发生VVR27例。
总结经验教训,围手术期的预防、护理非常重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8年3月-8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95例,其中支架植入260例,其中植入单个支架96例,2个支架102例,3个支架以上62例,术中发生VVR4例,其中1例较重,在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准备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生。
术后发生VVR6例(2例均属高危冠心病:高危冠心病患者指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致严重心肌缺血或伴左室功能不全者)胸闷17例。
1.2 临床表现发生在术中的1例患者,左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在准备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造影导管刚进入右冠状动脉口时,患者突然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心率突然减慢,心电监护示心率30次/分左右,ST段压低,血压下降,有表情痛苦,很快意识丧失,大便失禁。
介入诊疗过程中迷走神经反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变化。
2、一旦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小于50次/分、面色苍白,立即给予阿托品0.5~1mg静推。
3、补液扩充血容量,并备齐抢救药品(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多巴胺、间羟胺等),压迫止血时按压力度以摸到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对于紧张、伤口剧痛的患者,必须使患者身心放松,同时可在伤口处皮下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
4、拔管30分钟内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询问有无头晕、恶心等不适,一旦发生低血压症状,立即给予多巴胺或间羟胺静推。
5、术后护士护送患者回病房,鼓励患者早日排尿,协助穿刺肢体移动,鼓励患者及时进食,同时快速补液,尽快补充血容量,加快造影剂排泄。
处理流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压急剧下降时→遵医嘱给药→快速补液扩充血容量→备齐抢救药品→压迫止血力度适宜→疼痛敏感者可酌情给药→拔管30min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询问有无头晕、恶心等不适→安全护送患者→协助穿刺肢体制动→鼓励多饮水。
心脏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处理
杜贞爱;陈桂玲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09(003)006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心脏介入治疗患者资料326例,对其中发生的8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8例患者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其中发生在血管穿刺时2例,拔除鞘管时2例,拔除鞘管后4例.结论心脏介入治疗时应积极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一旦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杜贞爱;陈桂玲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55000,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心脏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护理探讨 [J], 王会霞
2.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和护理 [J], 胡冬玲
3.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和护理 [J], 胡冬玲
4.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处理 [J], 李睿;李涛;邹永光;何荣华;
冯爱桥;杨新春;王乐丰;胡大一
5.心脏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护理探讨 [J], 王会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入手术中迷走反射应急预案
1、介入手术过程中,特别是压迫止血、拔鞘管或痛疼刺激时应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有无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2、如患者在压迫止血、拔鞘管或痛疼刺激时出现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时应考虑血管迷走反射。
3、术者应立即消除刺激因素如适当减轻压迫止血力度、暂停拔鞘等操作。
4、护士立即给予快速静脉补液扩容(视患者年龄、心功能情况而定),并准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在医生的嘱托下给予静脉推注阿托品,必要时可给予多巴胺。
5、给药的同时术者、护士应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消除紧张情绪。
6、处理后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
7、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手术或相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