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五 词序(倒装句)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1. 何陋之有?就像说有啥简陋的呢,难道有个隐藏的“陋鬼”不成?2.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这人,我跟谁混啊,难道和空气结拜?3. 宋何罪之有?宋国犯啥罪啦,难道宋国脸上写着“有罪”俩大字啊?4. 何厌之有?有啥满足不了的,难道是个填不满的“欲望黑洞”?5.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啥呀,难道是带了一堆“神秘问号”?6.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呢,难道沛公像个幽灵到处飘没个定处?7. 客何为者?客人是干啥的呀,难道是从外星来的“神秘客”?8.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此句中“会宾客大宴”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会大宴宾客”,就好像是本来要大宴宾客,结果宾客像被魔法召唤似的突然就聚齐了。
9.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这就好比说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像站在云端操心事儿,在远远的江湖里的人像在天涯海角还心系皇上。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就好像说那能跑千里的马是马中的“超级赛亚马”,一吃就能干掉一石粟。
11.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一核舟”,这核舟就像个袖珍小世界。
12.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这就像在找一个能去秦国跑腿的“神奇使者”,可是还没找到。
1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荷担之子孙”,就好像是挑着担子的子孙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
1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为人五”“为窗八”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为五人”“为八窗”,这就像说舟里的五个人像五个小精灵,八个窗户像八只小眼睛。
15. 且焉置土石?而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难道要把土石像扔垃圾一样随便丢吗?16. 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就像脑袋里灌了一吨的浆糊。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精华版A在备战高考文言文考试中,熟练掌握特殊句式对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倒装、省略、比拟三个方面,为大家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式1. 完全倒装: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这种句式常用于问句、感叹句等句型。
例1:春天到了,候鸟们迁徙到北方了。
倒装:春天到了,迁徙到北方了的是候鸟们。
例2:行至五月,则草木繁茂。
倒装:行至五月,则繁茂的是草木。
2. 部分倒装: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位于主语之前,常用于含有“不、没有、很、多”等修饰词的句子中。
例1: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横扫千军。
部分倒装:大江东去,横扫千军的是浩浩荡荡的水势。
例2:玉山东南,一峰独立,云霞起伏。
部分倒装:玉山东南,云霞起伏的是一峰独立。
二、省略句式1. 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多为“天、人、君、我”等词,常出现省略。
例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省略主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是我们(指人)。
例2:非学无以广才。
省略主语:非学无以广才的是人们(指人)。
2. 谓语省略:主语之后的谓语动词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省略。
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省略谓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见)的是啼鸟(指鸟叫声)。
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省略谓语:直挂云帆的是(可以)济沧海。
三、比拟句式1. 以“如”、“若”引导的比拟句例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比拟:君子的品德像(如同)坦荡荡的河流,小人的心情像(如同)长戚戚的蒿草。
例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比拟:明月的存在是(若)几时有的?用酒向青天询问(若青天能够告诉我明月的存在)。
2. 以“犹如”引导的比拟句例1: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比拟:日出东海,落在西山,愁若一天,喜若一天。
例2:沁园春·雪毛泽东比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通过掌握以上特殊句式,广大考生可以在高考文言文中更灵活地运用,提高语文成绩。
结语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考文言文的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共类 (一)高中语文的复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文言文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在高考中也是经常出现的考点。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句式进行归类,加深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的考试。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特殊句式的分类: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中常见的句型之一。
按照其形式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和全倒句。
常见的主谓倒装句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和“兴奋之余,吉光片羽,福如东海”的句式。
而常用的全倒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时不我待,与其成也,已成之矣”等。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
文言省略句分为动词省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三种。
常见的动词省略句有“祸肆四海,亡秦九鼎”和“非其鬼而祭之矣”,常见的主语省略句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知音难觅,白首无成”,常见的宾语省略句有“陆地不通,百姓不安”的句式。
三、排比句排比句也是文言句式中的一种,是一种将相同语句排列在一起,呈现出高度可读性和美感的修辞方式。
排比句又分为对偶、三重、四重甚至五重等,比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夫子何为者,树德而立名”和“谷偏之客,采药于山;楚腰纤细,佩玉缤纷;琴瑟在御,莫不非然”的句式都属于排比句。
四、独立主格句独立主格句是由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动名词短语构成的。
如“吾闻之也,未能如入梦中耳”。
独立主格句结构紧凑,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以某种象征性的词语来取代另一种事物的表达方式,运用广泛。
比如,“世之奇士,不可遇也;或者生而知之者,或者久而不见之者”中的“奇士”就是用来比喻一些非凡的人物。
总结:以上这些独特的文言句式都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复习的难点之一。
我们通过整理排列,更加清晰地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应用,从而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一、倒装句型1. 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主要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语境或者强调动作的主语,其基本结构为:谓语-补语-动词不定式(或名词短语)。
例句:时至今日,仍以启蒙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
贫穷不一定是生活的败笔,贫从口出才是真正的贫。
2.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其基本结构为:动词-宾语-主语。
例句:屈原怀才不遇,自比干将之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3. 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突出状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状语中,其基本结构为:状语-谓语-主语-宾语。
例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战士们卯足了劲儿,挺直了胸膛,起飞了。
二、比拟句型1. 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相似之物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例句:人生如大江,浩荡无涯,浸润在泥洼中。
国家如母亲,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子民。
2. 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可形容事物的形态、状态、特征等。
例句:花开喷雨犹如天地喷雨,骄阳似火。
她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
三、强调句型1. 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强调,加强语气,让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句:正是品德高尚才能受人敬佩。
正是团结的力量能够击败一切敌人。
2. 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情况或事物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例句:何其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生命的力量。
何其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假设句型1. 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状况的假设,表示某种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的可能结果。
例句:若非太阳不休息,何来春寒料峭?若非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繁荣富强将无从谈起。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1)谓语提前句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2)宾语前置句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
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战(于长勺)。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句式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4、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孔雀东南飞》5、还必相迎取。
(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孔雀东南飞》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7、君既若见录。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3、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
(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现代汉语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顺序颠倒,则称之为“倒装句”。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动+于(乎,相当“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3、形+于+宾。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应为:虽才于世高,而无骄尚之情)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贤)二、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三、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是”“之”为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四、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欲了解更多的言语理解考点,请关注华智公考!。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题型:翻译题选择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的情况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富贵非吾愿《归去来兮辞》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如:“是时,曹操遗权书。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