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传记题型
- 格式:ppt
- 大小:236.50 KB
- 文档页数:23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篇一: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①为枢密使。
杨察,晏婿也,时知.制诰,避亲,勾当②于.三班院。
察之弟置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
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
置因以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
晏公明日入对,见置之赋既.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
察密以报置。
而置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③夺吾状元矣!“既而唱名④,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
”即王荆公卷子。
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置可矣。
”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置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
荆公遂于杨置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时,上令十人往谢枢密使。
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再三谓曰:“延评乃殊乡里,久闻德行乡评之美。
况殊备位执政,而乡人之贤者取高科,实预荣焉。
”又曰:“休沐日⑥相邀一饭。
”荆公唯唯。
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约饭会,甚殷勤也。
比往时,待遇极至。
饭罢,又延.坐,谓荆公曰:“乡人他日名位,如殊坐处,为之有矣。
”且叹慕之,又数十百言,最后曰:“然有二语欲奉闻,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语欲出而拟议久之,乃泛谓荆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 荆公但微应之,遂散。
公归至旅舍,叹曰:“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心颇不平。
荆公后罢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时说此事,且曰:“当时我大不以为然。
我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
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复不知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处,或公自为之言也。
”(取材于宋代王铚《默记》)注:①晏元献:晏殊,谥元献。
①勾当:做事情。
①卫子:驴的别称。
①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叫唱名。
①有官人不为状元:宋代在职官员可以参加科举,但不能录为状元。
①休沐日:休息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知.制诰知:掌管B.上不怿.曰怿:高兴C.饭罢,又延.坐延:请D.何其卑.也卑:卑劣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当于.三班院于:在B.见置.之赋既考定第四人既:已经C.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以:把D.人人与之.为敌之:他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负魁天下望辜负了天下人想让他考第一的期望B.察密以报置审察的人把秘密报告给杨置C.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晏殊等大家走的时候,唯独留下王安石D.不知敢言否?不知你敢不敢说?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历二年的殿试中,开始王安石的试卷获得第一名,因犯了皇帝的忌讳而被黜。
高考“人物传记类”阅读题答题套路详解一、人物传记阅读基本要求1、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
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2、把握传主形象特点(性格、精神品质等):(1)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2)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这一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
(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
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
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4)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二、传记文学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1)真实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2)文学性:形象生动的写人艺术。
A、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叙行录言,重视细节。
C、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D、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阅读要求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三、传记作品训练有哪些设题方式?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意。
4、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5、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物传记高考英语真题作文一、题目1题目:假设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Tom对中国的科学家袁隆平很感兴趣,请你根据以下提示用英语写一篇短文介绍袁隆平。
1. 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2. 从小对农业感兴趣;3. 致力于杂交水稻(hybrid rice)研究,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4. 他的贡献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重要意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5. 他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 体裁:人物传记类记叙文。
2. 时态:主要使用一般过去时,介绍他的出生、过去的研究成果;但在描述他的贡献的意义时可以使用一般现在时。
3. 内容要点- 出生信息:“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Beijing on September 7, 1930.”- 兴趣:“He was interested in agriculture since childhood.”- 研究成果:“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of hybrid rice. After years of hard work, h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high - yield hybrid rice, which greatly increased the food production.”- 贡献意义:“His contribut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all over the world. So he is called 'Father of Hybrid Rice'.”- 值得学习:“His working attitude and dedication are worth learning from.”4. 高分表达- “devote oneself to”(致力于),“be of great significance”(有重要意义),“be worth doing”(值得做)等短语的使用可以提升文章档次。
人物传记阅读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沈从文:耐得住寂寞的纯粹之人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高小毕业后,就过着漂泊式的生活。
1922年,他来到报考燕京大学,未能如愿。
于是,他租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开场自学写作。
而写文章对于他这样高小毕业生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就连最起码的标点符号也用不好,但他并不气馁.然而,投出去的稿子都如泥牛八海,这仍未动摇他的决心。
为尽快发表作品,他决定去报刊编辑部当面请教。
一次,他拿着写好的十几篇稿子,去了经常投稿的一家编辑部,那位编辑极不耐烦地看完后,从每篇稿子中摘出一段来,连成了一长段,当着众多编辑的面大声念起来,挖苦他:“世界文坛上从此将会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就是这位名叫’沈从文的人!〞奚落完后,是把那些稿子揉成一团,狠狠掷于废纸篓中。
沈从文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愤怒,而是微笑着对那位编辑说:“谢谢您的夸奖,我会努力的!〞仍然是在那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沈从文以顽强的毅力,终于于1924年,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很快名噪文坛。
当年他曾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于1927年派专人上门,聘请他去该校任教。
沈从文先后在、、、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
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让他放弃写作,反而促成了众多作品的问世。
汪曾祺生前曾说:“沈先生耐得住寂寞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到达。
他能在陋室中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产生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者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后,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感慨道:“沈先生假如再活上半年,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非他莫属。
实用类文学文本高考真题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突遇日伏,他立即命令分散突。
激中,戴安胸腹中。
甸雨季,大雨滂沱,部既要突破日堵,需忍挨,穿越荒山密林,1942 年 5 将采薇月 26 日,他行至北茅邦村,戴安化,以身殉国,年38 。
弥留之,参戴安任第 73 旅旅后,回多年日作的教,定要取得利必依靠部属努他下一步的行路,他已不能,手指地,示意部从莫洛瑞江向北回国,又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的国情.他犄意抄民族英雄岳的《江》和文天祥的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久,安然而逝。
《零丁洋》,印各官兵背吟唱,激大家精忠国的国忱。
戴安牲后,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瑞江后,乃将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了抗大,戴安摒弃党派成,国人士。
《自由》者宗祺仁前来采,与。
一情景感了沿途民众,一位老痛心地:“寿材么小,怎能配得上将的英他夜局。
探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莫逆之交。
有人提醒戴安,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的楠木寿材。
冲率全父老20 万人沿街跪迎将灵。
宗是共党,多加提防。
他坦然答道:“ 在是国共合作抗.何防之有?宗是否共党我不随后,国民政府追授戴安中将,美国斯福追授戴安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者,写多真感人的道,有卓越的解。
我正缺少的全州安葬式,中国袖毛派人送来挽:“外辱需人御,将采薇。
称机械化,国志士。
”几天后,他把自己的事著作交宗供仁修改并。
勇虎威。
浴血瓜守,倭棠吉。
沙竟命,壮志也无。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太平洋争爆后,中国决定派征赴句日作。
当命令到达,已升任第200 、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戴安革命烈士,并以毛主席的名向属的戴安高唱《江》,并向官兵宣葛亮征的事迹,以“鞠躬尽弈.死而后已”的“革命牲人家属光荣念”。
精神激励官兵.赴途中,他激情,《征》二首以明志。
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摘自茅海建主《国民党抗殉国将》等)王出境夷摧.鞭遥指花如,葛前身今又来。
”其二云:“策奔走八荒,征功相关接秦皇。
高考人物传记类探究题的七种类型类型一:启示式探究【提问方式】1.传记中传主的某某做法给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2.你从这篇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答题方法】第一步:结合传主形象,确定观点。
观点必须明确,必须结合题干要求和传主的形象特点来确定。
第二步: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
结合文本,采用跳读法将信息加以整合概括。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实际。
适当答深、答透,避免蜻蜓点水式答题。
【答题示例】例1:文章第④段写童年时高锟着迷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文章第⑩段写晚年时高锟依然如年少时一样童心未泯。
这两处表述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加以分析。
答案:两处表述都揭示了一点: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①高锟正是因为从小就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所以受兴趣指引,在幼年就培养起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②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高锟远赴英国,积极求学;因为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心,高锟挑战传统思维,探索新科技。
③好奇心和兴趣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作用巨大,它是积极生活的一种催化剂。
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有进步的动力,也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失去好奇心和兴趣就往往导致不但做事效率低下,难以有成果,而且心态消极,精神萎靡。
)类型二:观点选择式探究【提问方式】1.有一种观点认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你认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传主是一个××的人,也有人认为他是××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题方法】第一步:在两种观点中确定一种进行探究的观点。
第二步:注意题干要求,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
第三步:如果题干爰求联系实际,根据文本内容适当拓展。
【答题示例】例2:有人认为,王澍的建筑作品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有人认为,王澍赋予建筑现代的设计。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大纲高考人物传记类题型大纲一、传记的阅读要求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1.抓事实:理清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抓精神: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精神品质;3.抓评价: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抓手法:分析写作特色(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一)对传记中形象的把握及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方法:从传主经历的事件、传主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作者对传主的正面或侧面(外人的评价)的描写等着手1、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2、从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3、从作品中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评价把握其形象(二)传记的表现手法1、引用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的作用:如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例题:(亦诗亦哲方东美)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
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
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
”“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
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
”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1)文章写了方天华对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案:①补充交代传主的人生经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使读者对传主的了解更为全面。
2007-2014年新课标人物传记汇编【2007年】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2020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传记文言:原因题【知识解说】传记文言中经常考到“原因”。
基本的方法是由果溯因,分析句子间的因果关系,找到“原因”后,需要分点作答;如果是针对“人物”问原因,一般还需要答出人物形象。
【例题精讲】(22春考·真题)傅良弼传(唐)李翱①傅良弼,字安道,清河人也。
以善(善于,擅长)弓矢显。
仕(做官)于成德军,流辈(同类、同辈)称其朴厚(朴实厚道)。
博野、乐寿,本隶(隶属,属于)瀛州,诏以与(给予)成德军。
其后以公选(量才授官)为将,而镇(镇守)于乐寿。
公善抚(安抚,抚慰)士卒,与之同苦乐,得士卒死力。
②长庆初,幽州继乱,成德杀其帅宏正,将庭凑因(趁机)盗有地。
公奋曰:“吾岂可以为贼(叛贼)乎!”遂誓众,喻以逆顺,闭城拒贼,潜疏以闻。
诏以乐寿为神策行营,命公以为都知兵马使,与深州将牛元翼、博野李寰犄角相应。
贼屡攻之,卒(最终)不能克(攻克,攻下)。
③拜(授官,任命)郑州刺史。
公本用(因为,凭借)武力进(做官),未尝治人,于是痛(狠狠地)自刻(严苛)凛(通“懔”,严肃),清(清廉)己率(做表率)下(下属)。
凡从公将卒本与公同立于乐寿者(定语后置,本与公同立于乐寿之降卒),皆饬惧,不敢越条令以侵(侵占,侵吞)物。
故郑州称理。
虽他时文吏,罕(少)能过(超过)者。
④闵帝初,以公为银、夏、绥、宥等州节度使。
居河阳,濡民不耕织,党项千余落,以畜牛羊马代田业。
先时将帅多贪,至(以至于)有盗其善马者,蕃落咸(都)怨走,以出他境。
及公之至,蕃人来见,或献马者,公拒而不受。
蕃人喜,传以相告,未愈月,而部落相劝皆归。
蕃人之有罪者,惧而来奔(投奔),故事(按旧例)皆使蕃人出马以赎,公曰:“吾将(做将领)于此,职(按职分)当禁其逃亡,有罪何俟(等候,等待)于赎。
”皆执(捉住)之以付其蕃落,蕃人益喜。
⑤太和二年九月,以公为横海军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俾(使)治齐州,图沧景(即横海军)之冠。
知兵者咸以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旌旗及于陕而得疾/疾愈即路。
实用类文学文本高考真题将军赋采薇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犄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
《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
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
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
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
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
”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供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句对日作战。
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进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弈.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
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成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
他宣布:“本师长立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
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
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
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