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7
第十一章基因信息的传递一、选择题【A1型题】1.DNA复制的主要方式是A.半保留复制B.全保留复制C.滚环式复制D.混合式复制E.D环复制2.关于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Ⅲ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5'—3'外切酶活性B.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C.具有3'—5'外切酶活性D.底物为NTPE.不需要引物3.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Ⅰ不具有下列哪种作用A.聚合DNAB.修复作用C.校读作用D.连接作用E.切除引物4.真核生物DNA聚合酶中,同时具有引物酶活性的是A.DNA聚合酶αB. DNA聚合酶βC. DNA聚合酶γD. DNA聚合酶δE. DNA聚合酶ε5.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以dNTP为底物B.有模板依赖性C.聚合方向5'→3'D.需引物提供3'羟基末端E.不耗能6.在原核生物中,RNA引物的水解及DNA片段的延长是依赖于A.核酸酶HB. DNA聚合酶ⅠC. DNA聚合酶ⅡD. DNA聚合酶αE. DNA聚合酶β7.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是A.解开DNA双螺旋使其易于复制B.使DNA解链时不致于缠结C.使DNA异构为RNA引物D.辨认复制其始点E.稳定分开的DNA双链8.单链结合蛋白(SSB)的生理功能不包括A.连接单链DNAB.参与DNA的复制与修复C.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D.防止单链模板被核酸酶水解E.激活DNA聚合酶9.关于大肠杆菌DNA连接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促进DNA形成超螺旋结构B.除去引物,填补空缺C.需ATP供能D.使相邻的两个DNA单链连接E.连接DNA分子上的单链缺口10.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多种酶参与①DNA聚合酶Ⅲ②DNA解旋酶③DNA聚合酶Ⅰ④引物酶⑤DNA连接酶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①③⑤C.②④⑤①③D.①③②⑤④E.⑤③②①④11.关于DAN复制中生成的冈崎片段A.是前导链上形成的短片段B.是滞后链上形成的短片段C.是前导链模板上形成的短片段D.是滞后链模板上形成的短片段E.前导链和滞后链上都可形成短片段12.端粒酶的作用是A.防止线性DNA分子末端缩短B.促进线性DNA分子重组C.促进DNA超螺旋构象的松解D.促进细胞染色质的分解E.促进细胞染色体的融合13.紫外线辐射造成的DNA损伤,最易形成的二聚体是A.CTC.TTD.TUE.CU14.亚硝酸盐造成DNA损伤是A.形成TT二聚体B.使G的N-7烷化C.使C脱氨成UD.转换T为CE.取代A并异构成G15.DNA点突变的形式不包括A.重排B.转换C.颠换D.缺失E.插入16.不参与DNA损伤修复的酶是A.光复活酶B.引物酶C. DNA聚合酶ⅠD.DNA连接酶E.核酸内切酶17.DNA的切除修复不包括下列哪一步A.识别B.切除C.修补D.异构E.连接18.逆转录的遗传信息流向是A.DNA→DNAB.DNA→RNAC.RNA→DNAD.DNA→蛋白质E.RNA→RNA19.逆转录酶不具有下列那种特性A.存在于致癌的RNA病毒中B.以RNA为模板合成DNAC.RNA聚合酶活性D.RNA酶活性E.可以在新合成的DNA链上合成另一条互补DNA链20.DNA分子中能被转录的链称为A.编码链B.无意义链C.模板链D.互补链E.反义RNA链21.转录与复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包括A.均需依赖DNA为模板的聚合酶B.以DNA单链为模板C.遵守碱基配对原则D.有特定的起始点E.以RNA为引物22.转录过程中需要A.引物B.dNTPC.RNA聚合酶D.连接酶E.解旋酶23.利福霉素抗结核杆菌的机理是A.与δ亚基结合,抑制RNA聚合酶与模板的结合B.与β亚基结合,阻碍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使RNA聚合酶解聚D.使启动子构象改变E.以上都不是24.真核生物中合成hnRNA的酶是A.RNA聚合酶ⅠB. RNA聚合酶ⅡC. RNA聚合酶ⅢD.核心酶E.以上都不是25.真核生物中合成tRNA的酶是A.RNA聚合酶ⅠB. RNA聚合酶ⅡC. RNA聚合酶ⅢD.核心酶E.以上都不是26.α-鹅膏覃碱可强烈抑制A.蛋白质合成B. hnRNA的合成C.cDNA合成D.45SrRNA合成E.核苷酸合成27.RNA合成的原料是A.dNTPB.dNDPC.NMPD.NTPE.NDP28.新合成的mRNA链的5'端最常见的核苷酸是A.ATPB.TTPC.GMPD.CTPE.GTP29.真核生物的mRNA帽子结构最常见的是A.GpGB.m6ApppGC.m7GpppGD.pppGmE.GpppA30.外显子是指A.基因突变序列B.mRNA5'端的非编码序列C.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D.断裂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E.成熟mRNA中的编码序列31.真核细胞hnRNA的内含子切除需A.snRNP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RNaesPD.RibozymeE.蛋白水解酶32.成熟tRNA分子3'末端CCA序列的形成A.通过转录合成B.通过剪切加工形成C.由核苷酸转移酶催化合成D.通过碱基修饰形成E.通过基因突变形成33.核酶的特点不包括A.是一种变构酶B.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C.一级结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D.具有自催化剪切作用E.二级结构呈“锤头”或“发夹”状34.能代表多肽链合成起始信号的遗传密码A.UAGB.GAUC.AUGD.UAAE.UGA35.遗传密码的特点不包括A.通用性B.连续性C.特异性D.简并性E.方向性36.参与多肽链释放的蛋白质因子是A.RFB.IFC.eIFD.EF-TuE.EFG37.原核生物翻译时的启动tRNA是A.Met-tRNA MetB. Met-tRNA i MetC.fMet-tRNA i MetD.Arg-tRNA ArgE.Ser-tRNA Ser38.关于氨基酸的活化正确的是A.活化的部位为氨基B.氨基酸与tRNA以肽键相链C.活化反应需GTP供能D.在胞液中进行E.需核糖体参与39.核糖体循环是指A.活化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B.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C.核糖体沿mRNA的相对移动D.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聚合与解聚E.多聚核糖体的形成过程40.多肽链的延长与下列哪中物质无关A.GTPB.转肽酶C.EF-TD.EF-GE.ATP41.能识别终止密码的是A. EF-GB.polyAC.RFD.m7GTPE.IF42.翻译后的加工修饰不包括A.新生肽链的折叠B.N端甲酰蛋氨酸或单氨酸的切除C.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修饰D.亚基的聚合E.变构剂引起的分子构象改变43.分子病是指A.细胞内低分子化合物浓度异常所致疾病B.蛋白质分子的靶向输送障碍C.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和功能的改变D.朊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E.由于染色体数目改变所致疾病44.关于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红蛋白β-链编码基因发生点突变B.血红蛋白β-链第6位残基被谷氨酸取代C.血红蛋白容易互相粘着D.红细胞变成镰刀状E.红细胞极易破裂,产生溶血性贫血45.氯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是A.与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B.引起密码错读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C.激活蛋白激酶使起始因子磷酸化而失活D.与小亚基结合而抑制进位E.通过影响转录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46.基因表达中的诱导现象是指A.阻遏物的生成B.细菌利用葡萄糖作碳源C.细菌不能利用乳酸作碳源D.由底物的存在引起酶的合成E.低等生物可以无限制地利用营养物47.操纵子模型主要用于说明A.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B.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C.DNA的复制机制D.mRNA的成熟机制E.RNA逆转录48.乳糖操纵子的诱导剂是A.乳糖B.葡萄糖C.β-半乳糖苷酶D.果糖E.cAMP49.色氨酸操纵子的控制区不包括:A.增强子B.调节基因C.启动基因D. 操纵基因E.衰减子50.色氨酸操纵子的阻遏剂是A.乳糖B.葡萄糖C.色氨酸合成酶D.σ因子E.色氨酸51.关于同源结构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至少由两段保守的α-螺旋构成B.螺旋间通过成环连接C.其识别螺旋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D.其侧链基团能与DNA小沟的碱基相互作用E.能与DNA骨架的磷酸基形成氢键52.关于锌指模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凡含Zn2+的蛋白质均可形成B. 凡含Zn2+的酶皆可形成C.必须有Zn2+和半胱氨酸或组氨酸形成配位键D.DNA与Zn2+ 结合就可形成E.含有很多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形成【A2型题】53.在一DNA复制体系中,以同位素32P标记的а-磷酸基dNTP为原料合成DNA,从原代起至少在第几代可以得到两条链均带有32P标记的子代DNA双链A.第二代B.第三代C.第四代D.第六代E.第八代54.进行DNA复制试验时,保留全部DNA复制体系成分但以DNA聚合酶Ⅱ代替DNA连接酶,试分析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A. DNA高度缠绕,无法作为模板B. DNA被分解成无数片段C. 无RNA引物,复制无法进行D. 随从链的复制无法完成E. 冈崎片段的生成过量55.原核生物DNA复制中① DNA聚合酶Ⅲ②解链酶③ DNA聚合酶④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⑤ DNA连接酶⑥ SSB 的作用顺序是A.④、③、①、②、⑤、⑥B.②、③、⑥、④、①、⑤C.④、②、①、⑤、⑥、③D.④、②、⑥、①、③、⑤E.②、⑥、④、①、③、⑤56.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都能看到伸展成叉状的复制现象,其可能的原因是A. DNA双链被解链没解开B.拓扑酶发挥作用形成中间体C. 有多个复制起点D.冈崎片段连接的中间体E. 单向复制所致57.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断裂基因,其转录生成的hnRNA在核内经首尾修饰后,再形成套索RNA进行剪接,剪接后的产物是A. tRNAB. snRNAC. snRNPD. mRNAE. rRNA58.原核生物是以RNA聚合酶结合到DNA的启动区作为转录起始的。
新教材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第五节生态系统中存在信息传递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1.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一边伏在领地上做着“俯卧撑”,一边伸缩颈部色彩鲜艳的垂囊。
有人用墨水改变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
由此说明,雄性安乐蜥在求偶时利用的信息是(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答案:C解析:有人用墨水改变安乐蜥垂囊的颜色后,雌性仍被雄性吸引,说明安乐蜥求偶行为利用的主要信息是动作,而不是颜色,所以该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2.下列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电子仪器模拟蜜蜂跳圆圈舞和摆尾舞的振动频率或声音来吸引蜜蜂,属于对行为信息的应用B.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应用C.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应用D.利用信息传递作用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答案:A解析:振动频率或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不是行为信息。
3.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引入澳大利亚。
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引入初期,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后来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
蔗蟾和袋鼬之间肯定不存在( )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协同进化答案:A解析:物质循环不能发生在两种生物之间。
4.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和逐级递减的。
5.下列过程传递的信息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等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相互抗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小囊虫在发现榆、松等寄生植物后发出的聚集信息素,榆树分泌的化学物质,群居动物的群体气味都属于化学信息,而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高考生物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综合大题习题20题1.“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
用吃喝来御寒,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______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的______增加,该激素作用于______细胞。
(2)葡萄酒中所含的乙醇能使大脑的相关神经中枢系统兴奋。
适量地饮葡萄酒有利于缓解疲劳,松弛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的新陈代谢等。
当乙醇刺激的神经元的轴突上某部位时,这个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答案】 (1). 产热量和散热量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 垂体(4).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解析】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的调节,在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上,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在甲状腺上,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1)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并使之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
(2)当乙醇刺激的神经元的轴突上某部位产生兴奋时,这个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点睛】1.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在垂体上,因为只有在垂体上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2.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兴奋时变成外负内正。
2.下丘脑是机体调节过程中联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枢纽。
(1)研究表明,人体在摄入250毫升的某酒精饮料后会排出800毫升至100毫升的水,排出水分相当于摄入水分的4倍,导致机体脱水。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调节研究要求:基本要求:1.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1.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C)神经元。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效应器只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4.XXX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C)③①④⑥②⑤。
5.某人因受外伤,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开。
一般情况下(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6.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7.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8.神经冲动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通过膜电位变化产生的(C)局部电流。
9.下图表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第二章讲述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着重介绍神经系统的调节。
研究要求包括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则是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部分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1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细胞溶胶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质与细胞核及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其主要成分是()A.水B.无机盐C.葡萄糖D.蛋白质2.在西瓜培育过程中发现,瓜膨大一侧往往种子发育良好﹐反之种子发育不良,因而长成歪瓜。
对该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种子发育良好的一侧生长素多B.种子发育不良的一侧赤霉素多C.种子发育良好的一侧生长素少D.种子发育不良的一侧赤霉素3.某同学想提取生长素以进行相关研究,下列适合提取生长素的实验材料是()A.柳树幼嫩的芽B.洋葱根尖成熟区C.黄色的柑橘果皮D.粮仓中储存的稻谷种子4.下列属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是()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促进茎叶脱落D.促进果实成熟5.植物通过春化作用接受低温影响的部位是()A.根尖B.茎尖生长点C.幼叶D.成熟叶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B.赤霉素与脱落酸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拮抗作用C.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7.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能够双向进行的是①毛细血管壁处水分子的扩散②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③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④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多种环境因素都能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并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B.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的光敏色素直接进入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C.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D.植物根冠中的平衡石细胞能够感受重力,使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地生长9.如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结果。
第三篇基因信息的传递(复制、转录、翻译与基因表达调控)复习测试(一)名词解释1. 基因2. DNA复制3. 半保留复制4. 前导链5. 滞后链6. 冈崎片段7. DNA损伤8. 基因突变9. 切除修复10. 逆转录11. 转录12. 启动子13. 终止子14. ρ因子15. 核酶16. 断裂基因17. 外显子18. 内含子19. 翻译20. 多顺反子21. 遗传密码22. 增强子23. 不稳定配对24. 核糖体循环25. 多聚核糖体26. 信号肽27. 分子病28. 基因表达29. 阻遏因子30. 操纵子31. 顺式作用元件32. 反式作用因子(二)选择题A型题:1. DNA复制的主要方式是:A. 半保留复制B. 全保留复制C. 滚环式复制D. 混合式复制E. D环复制2. 经15N同位素标记的一段双链DNA片段在14N培养液经n代后,含纯14N 的双链DNA有多少:A.2n+1B.2n-1C.2n-2D.2nE.2n+23. 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以四种dNMP为原料B. 子代DNA中,两条链的核苷酸顺序完全相同C. 复制不仅需要DNA聚合酶还需要RNA聚合酶D. 复制中子链的合成是沿3′→5′方向进行E. 可从头合成新生链4. 下列哪项不是DNA复制的特征:A. 不对称复制B. 半保留复制C. 半不连续复制D. 有特定的复制起始点E. 双向复制5. DNA合成的原料是:A.dNTPB.dNDPC.dNMPD.NTPE.NDP6. 关于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Ⅲ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具有5′→3′外切酶活性B. 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C. 具有3′→5′聚合酶活性D. 底物为NTPE. 不需要引物7.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Ⅰ不具有下列那一种作用:A. 聚合DNAB. 修复作用C. 校读作用D. 连接作用E. 切除引物8.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中,同时具有引物酶活性的是:A. DNA聚合酶αB.DNA聚合酶βC. DNA聚合酶γD. DNA聚合酶δE. DNA聚合酶ε9. 真核生物中,主要催化前导链和滞后链合成的DNA聚合酶是:A. DNA聚合酶αB.DNA聚合酶βC. DNA聚合酶γD. DNA聚合酶δE. DNA聚合酶ε10. 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 以dNTP为底物B. 有模板依赖性C. 聚合方向为5′→3′D. 需引物提供3′-OH末端E. 不耗能11. 在DNA复制中,RNA引物的作用是:A. 引导DNA聚合酶与DNA模板结合B. 提供5′-Pi末端C. 提供四种NTP附着的部位D. 诱导RNA的合成E. 提供3′-OH末端,为合成新DNA的起点12. 在原核生物中,RNA引物的水解及DNA片段的延长是依赖于:A. 核酸酶HB. DNA聚合酶ⅠC. DNA聚合酶ⅡD. DNA聚合酶αE. DNA聚合酶β13. DNA解旋酶每解开一对碱基需消耗几个ATP:A. 1个B. 2个C. 3个D. 4个E. 5个14. 关于拓扑异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能改变DNA分子的拓扑构象B. 催化DNA断裂与连接的偶联反应C. 能消除DNA分子中的超螺旋构象D. 能在DNA分子中引入超螺旋构象E. 必须由ATP供能15. 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是:A. 解开DNA双螺旋使其易于复制B. 使DNA解链旋转时不致缠结C. 使DNA异构为RNA引物D. 辨认复制起始点E. 稳定分开的DNA单链16.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的生理作用不包括:A. 连接单链DNAB. 参与DNA的复制与损伤修复C. 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D. 防止单链模板被核酸酶水解E. 激活DNA聚合酶17. 关于大肠杆菌DNA连接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促进DNA形成超螺旋结构B. 去除引物,填补空缺C. 需ATP供能D. 使相邻的两个DNA单链连接E. 连接DNA分子上的单链缺口18. DNA复制中,与DNA片段5′-TAGCAT-3′互补的子链是:A. 5′-TAGCAT-3′B. 5′-ATGCTA-3′C. 5′-ATCGTA-3′D. 5′-AUCGUA-3′E. 5′-AUGCUA-3′19. 原核生物DNA复制需多种酶参与:① DNA聚合酶Ⅲ;② DNA解旋酶;③ DNA聚合酶Ⅰ;④引物酶;⑤ DNA连接酶。
高中生物《生命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传递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利用信息传递进行化学防治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的含义及物质循环的特点是()A.有机物;循环性、全球性B.元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无机物;循环性、全球性D.元素;循环性、全球性3.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⑥⑦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C.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异养生物都是分解者B.分解者主要营腐生生活C.分解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D.分解者仅包括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6.为提高农田的使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发挥生态优势,浙江金华浦江花桥乡探索出“莲藕种植十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
荷塘中消费者的粪便是荷花的天然肥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增大了流入其中的总能量,增大了生态足迹B.水产养殖需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粪便资源化为生产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经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也较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迁地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8.下表所示内蒙古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兔种群取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兔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兔的粪便量属于其所取食植物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中的一部分C.以兔为食的动物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4.9×106J·hm-2·a-1D.兔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0×108J·hm-2·a-19.下列对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中,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A.多种树木混交成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B.通过控制牛羊的放牧量,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通过优化种群的性别比例,可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实现对生态系统或物种的就地保护10.一氧化氮(NO)可参与神经调节(如图)。
新人教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习题(三十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20·全国卷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A解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可以利用光合作用把CO2和H2O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是连接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同时将CO2等释放到非生物环境中,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正确;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CO2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O2从生物群落进入非生物环境,所以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D正确。
2.冬小麦需要经过冬天才能开花,称为“冬性植物”。
如果误将冬小麦春季播种,那么即使生长再长的时间,当年也不会开花。
冬季的低温通过染色质修饰,逐渐关闭抑制开花的关键基因FLC,而且只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低温,FLC 对开花的抑制作用才能消除,让植物能在第二年光照、温度适宜时开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冬季低温可能通过诱导FLC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使其抑制开花作用消除B.在春季播种的冬小麦不开花,其原因可能是细胞内FLC基因处于表达状态C.低温属于物理信息,信息可以来源于非生物环境,有利于冬小麦种群的繁衍D.植物保持“过冬记忆”的过程是植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A解析:冬季的低温通过染色质修饰,逐渐关闭抑制开花的关键基因FLC,使FLC基因不表达,而不是使FLC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冬小麦若在春季播种,没有经过低温的诱导,细胞内抑制开花的关键基因FLC始终处于表达状态,抑制植物开花,B正确;温度属于物理信息,低温信息来自非生物环境,且对植物开花起作用,有利于冬小麦种群的繁衍,C正确;冬性植物保持“过冬记忆”的过程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第4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上海市真如中学孔慧敏课题:第4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教材分析:动物体细胞识别和免疫是信息传递的另一种方式。
细胞识别是免疫的基础,细胞识别的基础是细胞膜上具有特殊的糖脂和糖蛋白。
免疫有三道防线,初中学习过免疫的初步知识,本节教学主要讨论免疫的机理,通过比较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材中人工免疫的发展和作用为挖掘生活实例作为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为学生了解政府、社会对儿童的关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契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细胞识别过程和生物免疫过程。
叙述细胞识别的定义并能与细胞膜上糖蛋白相纤细。
能列表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能列举不同种类的抗原。
列表比较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
列举常见疫苗并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淋巴细胞在免疫中的不同功能,说明分工与合作是生物普遍的工作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工免疫的历史,认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知识是逐步积累的。
通过分析淋巴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结构适应于其功能。
通过和家长交流了解自己接种过疫苗的种类和作用,讨论免费疫苗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认识国家、家庭和个人的不同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疫苗和人工免疫难点:细胞识别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教学用具:自制PPT教学过程:课前请学生回家找出自己接种疫苗的记录,了解疫苗的种类,通过寻找资料了解各种疫苗的作用。
寻找资料了解国内外人工免疫的发展资料,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要有年代、发明者的史实,能说明一种疫苗或针对某种疾病的人工免疫的发展进程。
板书:第4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一、细胞识别1、抗原2、人体内的三种免疫细胞二、非特异性免疫1、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2、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三、特异性免疫1、B淋巴细胞的作用——体液免疫2、T淋巴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四、天然免疫和人工免疫1、天然免疫2、人工免疫3、疫苗讨论:国家提供免费疫苗的意义及我们的义务。
第九章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一、名词解释1.基因组(genome)2.外显子(exon)3.顺式作用元件( (cis-acting element)4.翻译( translation)5.遗传密码( genetic code)6.启动子(promoter)7.操纵子( operon)8.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9.染色质重塑( chromatin remolding)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结构基因大都为断裂基因B.结构基因的转录是不连续的C.编码序列被非编码序列所隔断D.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较小E.产物多为单顺反子RNA2.将一段DNA序列插入某基因启动子下游,能够使该基因表达水平增加4倍,这段DNA序列具有的特征是A.操纵子B.反式作用因子C.增强子D.沉默子E.绝缘子3.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叙述错误的是A.氨基酸必须活化B.必须有起始因子参与C.必须有GTP参与D.mRNA做模板E.可以在任意的AUG起始4.下列关于复制的错误叙述是A.形成3,5′-磷酸二酯键B.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C.模板链的复制方向是3'→5'D.子链走向与模板链复制方向相反E.子链一条延伸的方向是5'→3′,另一条延伸的方向是3'→5'5.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终止密码子为A. AUGB. AGGC. UAAD. UUGE.UUA6.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是指A.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不严格B.大多数氨基酸有一个以上的密码子C.一些三联体密码子可缺少一个嘌呤或嘧啶碱基D.一些密码子适用于一种以上的氨基酸E.所有生物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7.直接以DNA为模板合成的物质是A.转录因子B.调节蛋白C.引物酶D. hnrnaE.反式作用因子8.真核生物转录终止修饰点序列是A. TATA boxB. Pribnow盒C. TTGACAD.p因子E. AATAAA和其下游GT序列9.参与RNA剪接的是A. mRNAB. tRNAC snRNAD. 45SRRNAE. hnRNA10.关于转录因子(TF)的正确叙述是A.本质是DNA分子B.是真核生物的启动子C.是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组分D.是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组分E.是真核生物转录调控中的反式作用因子11.人类基因组比大肠杆菌基因组大700倍左右,然而人类基因组复制的时间仅比大肠杆菌基因组复制长6-8倍,这是因为A.人类基因组的GC含量低,两条链更容易解链B.组蛋白的存在提高了人染色体DNA的复制速率C.人染色体DNA上具有多个复制起始区,大肠杆菌只有一个D.人基因组的许多序列不被复制E.人染色质DNA复制贯穿整个细胞周期,而大肠杆菌的DNA复制每小时启动一次12.某RNA为5′- UGACGA-3′,与其对应的DNA双链中的编码链为A.5′- ACTGCT-3′B. 5'-TCGTCA-3'C. 5'-TGACGA-3'D.5′- UCGTCA-3′E.5′- ACTGCU-3'13.真核细胞中由RNA聚合酶I催化生成的产物是A. mRNAB. hnRNA C tRNA D. snRNA E. 45SRNA14.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不能发生在A.DNA复制B.转录起始C.转录后调控D.翻译起始E.翻译后水平以下对真核生物tRNA合成的描述,错误的是A.成熟的tRNA中含有内含子对应序列B.tRNA前体在酶作用下切除5-和3-末端处多余的核苷酸C.RNA聚合酶Ⅲ参与tRNA前体的生成D.tRNA3-末端需加上CCA-OHE.tRNA前体还需要进行化学修饰加工16.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方向是A.定点双向进行B.从C端到N端C.从N端到C端D.从5′端到3′端E.从3端到5端17.合成DNA的原料是A.dAMP、dCMP、dCMP、dTMPB.dATP、dGTP、dCTP、TTPC.dADP、dGDP、dCDP、dTDPD.AMP、GMP、CMP、TMIE.ATP、GTP、CTP、TTP18.有关遗传密码的错误描述是A.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个密码子B.位于mRNA分子上C.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D.由mRNA排列顺序决定的E.所有密码子都负责编码氨基酸19.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要形成碱基配对的步骤是A.移位B.进位C.转肽D.结合终止因子E.释放肽链20.下列关于遗传密码的描述,错误的是A.一种氨基酸可有一个以上的密码子B.遗传密码阅读有方向性,5'端起始,3'端终止C.遗传密码有种属特异性,所以不同生物合成不同的蛋白质D.密码子第3位碱基在决定掺入氨基酸的特异性方面重要性较小E.个别氨基酸的同义密码子可多达6个21.真核生物转录发生的部位是A.细胞核B.细胞质C.线粒体D.内质网E.微粒体22.氨酰-RNA合成酶的特点是A.只存在于细胞核内B.对氨基酸的识别没有专一性C.对tRNA的识别没有专一性D.催化反应需GTPE.对氨基酸识别有专一性23.关于反式作用因子的描述,错误的是A.绝大多数反式作用因子属转录因子B.大多数的反式作用因子是DNA结合蛋白质C.指具有激活功能的调节蛋白D.包括基本转录因子和特异性转录因子E.通常含有DNA结合域24.不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是A. MRNAB.氨基酸C. DNAD.蛋白因子E.tRNA25.遗传密码的特点不包括A.通用性B.连续性C.多样性D.简并性 E方向性26.氨基酸在掺入肽链前必须活化,氨基酸活化的部位是A. 细胞质B. 附着核糖体C.高尔基复合D. 细胞核E. 游离核糖体27. 下列不属于转录后调控的是A.mRNA的加工修饰B. mRNA的转运C. mRNA的细胞质定位D.mRNA 的稳定性E.蛋白质泛素化降解28. 肤链延长的起始步强为A. 移位B.转肤C. 进位D.氨基酸活化E. 核糖体结合29.使乳糖操纵子实现高表达的条件是A.乳糖存在,葡萄糖缺乏B.乳糖缺乏,葡萄糖存在C.乳糖和葡萄糖均存在D.乳糖和葡萄糖均不存在E. 葡萄糖存在30.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区别,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需要的起始因子比真核生物多B.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先结合tRNA 再结合mRNAC.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先结合tRNA 再结合mRNAD. 真核生物靠 SD序列保证核糖体与mRNA 正确结合E.真核生物起始氨基酸需要修饰31.对增强子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增强子距离转录起始点不能太远B.仅存在于启动子的上游C.增强子作用的发挥不依赖启动子D.在结构基因5'-端的DNA序列E.是较短的能增强转录的DNA序列32.遗传密码的摆动性是指A.一种反密码子能与几种密码子配对B.使肤键在核糖体大亚基中得以伸展的一种机制C.在翻译中形成肽键的机制D.指核糖体沿着mRNA从其5'端向3'端的移动E.IRNA 与氨基酸结合的多样性33.下列属于翻译后加工的是A.加5'端帽子结构B.加3'端poly(A)尾C.酶的激活D.酶的别构调节E.氨基酸残基的糖基化34.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某些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B. 某此基因表达的产物是 RNAC.总是经历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D. 基些基因表达经历基因转录及翻译等E 某此基因表达只经历基因转录过程35. 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说法,错误的是A. 环境因素影响管家基因的表达B.转录起始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C.在发育分化和适应环境上有重要意义D.表现为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E.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较原核生物复杂得多36. 基因表达调控是多级的,其主要环节是A. 翻译B. 基因活化C. 转录D. 转录后加工E. 翻译后加工37、乳糖操纵子模型调节基因表达的环节是A. 复制水平B.转录水平C.转录后水平D. 翻译水平E. 翻译后水平38.下列关于启动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与 RNA 聚合酶结合B.属于负性顺式调节元件C.能编码阻遏蛋白D.发挥作用的方式与方向无关E.位于操纵子的第一个结构基因处39.下列RNA分子中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功能的是A.rRNAB.tRNAC.mRNAD.hnRNAE.siRNA40.下列物质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无关的是A. AUGB. 核糖体C. RNA聚合配D. 帽子结构E. elF41. Lac阻遏蛋白结合乳糖操纵子的A.启动序列B.操纵序列C. I基因D.CAP结合位点E.结构基因42.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SD序列起的作用是A.提供一个 mRNA转录终止子B.提供一个mRNA转录起始子C.提供一个核糖体结合位点D.提供翻译终点E.提供选择性剪接位点43.蛋白质中可作为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的氨基酸是A.甘氨酸B. 酪氨酸C. 苯丙氨酸D.谷氨酸E.赖氨酸44.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叙述,错误的是A.包括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B.延长阶段可以分为进位、成肤、转位三个步骤C.每个阶段都需要各种蛋白质因子参与D.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E.原核生物在细胞液中完成,真核生物在细胞核中完成45. 关于转录因子的描述,错误的是A.指具有激活功能的特异性调节蛋白B.通过蛋白质-蛋白质或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发挥作用C.转录因子的调节作用可是DNA依赖或DNA 非依赖D.转录因子的调节作用通常属反式调节E.转录因子都含有转录激活域和DNA结合域46. 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方式是A.CAP的正调控B.阻遏蛋白的负调控C.正、负调控机制不可能同时发挥作用D.CAP拮抗阻遏蛋白的转录封闭作用E.阻遏作用解除时,仍需 CAP加强转录活性47. 下列不属于真核基因顺式作用元件的是A.GC盒B.TATA盒C. CAAT盒D.增强子E. Pribnow 盒48.以下不影响染色质结构变化的是A.染色质重塑B.组蛋白修饰C. DNA 修饰D.mRNA 修饰E.非编码 RNA49. 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DNA片段是A.启动子B.绝缘子C. 沉默子D.DNA结合结构域E.增强子50. 下列不参与调控真核基因特异性表达的是A.基本转录因子B.转录抑制因子C.转录激活因子D.增强子E.沉默子51.多肽链上可发生乙酰化修饰的氨基酸残基是A. 赖氨酸B.酪氨酸C.脯氨酸D. 甲酰甲硫氨酸E.甲硫氨酸52.关于增强子作用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可远距离作用B.无基因特异性C. 是顺式作用元件D.某些增强子具有组织特异性E.无需结合反式作用因子即能发挥作用53.真核生物转录时结合RNA聚合酶的蛋白质称为A.启动子B.增强子C.转录因子D.a因子E.p因子54. 蛋白质合成终止不包括A.RF进入P位B.核糖体停止移动C.mRNA从核糖体分离D.肽链从核糖体释放E.大小亚基分开5. 下列关于转录后加工修饰反应描述错误的是A.5'-端加上帽子结构B.3'-端加多聚腺昔酸尾巴C.RNA 编辑D.内含子去除E.外显子对应序列去除56.CpG序列的高度甲基化对多数基因而言,是A.染色质呈转录活性状态B.抑制转录C.促进转录D.既不抑制也不促进转录E.与基因表达无关57.关于内含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hnRNA除去外显子对应序列的过程称为剪接B. hnRNA除去内含子对应序列的过程称为剪接C. hnRNA 上只有外显子对应序列而无内含子对应序列D.内含子对应序列可存在于成熟的mRNAE.内含子对应序列没有任何功能58.核编码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部位是A. 核小体B. 线粒体C.游离核糖体D. 细胞核E. 附着核糖体59.核糖体A位功能是A.接受游离氨基酸B.接受氨基酰-IRNAC.活化氨基酸D.催化肽键形成E.释放肽链60. DNA 复制发生在A.内质网B. 高尔基复合体C. 核糖体D.细胞核E.细胞质三、多项选择题1.直接以DNA为模板合成的物质是A.转录因子B.rRNAC.tRNAD.hnRNAE. IncRNA2.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终止密码子包括A. AUGB.UAGC.UAAD. UGAE.UUA3.下列过程属于转录后调控的是A.mRNA 的稳定性B.mRNA在核内的加工修饰C.mRNA的细胞质定位D.mRNA的转运E.hnRNA的形成4. 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包括A.mRNAB.氨基酸C. DNAD.起始因子E. ATP5. 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是A.通用性B.连续性C.摆动性D.简并性E.方向性6.肽链延长的步骤包括A.进位B.成肽C.转位D.氨基酸活化E.结合核糖体7. 下列属于真核细胞上游启动子的是A.GC盒B.TATA盒C.CAAT盒D.增强子E.Pribnow盒8.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三个阶段包括A.起始B.延长C.终止D.进位E.转位9. 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包括A.基因活化B.转录起始C.转录后加工和转运D.蛋白质翻译E.蛋白质降解10.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包括A 硫酸化B 信号肽去除C 亚基聚合D 乙酰化 D 折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基因组(gemome):指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信体遗传物质,是所有染色体全部基因和基因间的DNA总和,含有一个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话动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
第5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课题:第5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教材分析:生长素是一种调节生命活动的植物激素,在动物激素调节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学习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可以帮助同学理解植物与动物传递信息的不同方式和原理。
初中学习中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的结构和分类,植物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但没有神经系统的植物如何调节自身的活动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协调自身的生理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正是本节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本节着重分析植物生长素作用及特点以说明植物的调节,还简单分类介绍了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可以为学生学习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提供信服的素材,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回到当时的知识背景中,让学生探寻着发现者的脉搏,一起走过探索之路。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是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问题。
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则有利于学生感受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生活场景可以挖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
第二课时: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通过解释植物向光性、顶端优势等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植物体内信息传递与调节,并说明生长素作用的特点。
以生长素为例说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人类探索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史资料,归纳科学家的研究思路,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学习,认识事物具有两重性。
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工作,感悟科学发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长素的探索史植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和调节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上的应用难点: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教学用具:显现出向光性的盆栽,自制PPT。
教学过程:板书: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向光性产生的原因2、植物生长素的作用3、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4、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浓度的反应5、植物的顶端优势6、其它植物激素7、影响植物生理活动的环境因素三、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及其作用2、乙烯和赤霉素的作用评价:1、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六)一、选择题1.(2021·新课标全国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整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项正确;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阶段,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处于动态平衡,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项正确;负反馈调整是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力量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稳定,D项正确。
答案 B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整必需依靠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信息传递还能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
答案 A3.(多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整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供应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不仅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如母鸡下蛋后的叫声,会引起养鸡人留意;肯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也有利于草的更新与分蘖。
体液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斯他林等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
下列推测或叙述合理的是( )A.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清水B.胰液的增加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C.该研究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D.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2.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人体几乎全部的细胞。
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及其相关调节的模式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的X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图中的①②③激素的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C.与夏季相比,寒冷时激素④的分泌增多D.图中的③⑤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3.关于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少激素的分泌受到神经递质的调节B.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C.都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及时清除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内分泌腺分泌的某些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寒冷刺激下,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信息分子参与,且信息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5.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下丘脑可以产生冷觉,提醒人多穿衣物B.当受到寒冷刺激,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受神经-体液调节C.在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大于产热量D.在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6.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不受神经系统的支配B.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会使人体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散热量C.骨骼肌和肝脏是主要产热器官,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产热的重要途径D.当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时,下丘脑对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不发挥调节作用7.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
第四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RNA到蛋白质习题一名词解释1.密码子(codon)2.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3.反密码子(anticodon)4.信号肽(signal peptide)5.简并密码(degenerate code)6.氨酰基部位(aminoacyl site)7.肽酰基部位(peptidy site)8.肽基转移酶(peptidyl transferase)9.氨酰- tRNA合成酶(amino acy-tRNA synthetase)二英文缩写符号1.IF(initiation factor):2.EF(elongation factor):3.RF(release factor):4.hn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5.fMet-tRNA f :6.Met-tRNA i :三填空题1.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以______作为模板,______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_____作为合成的场所。
2.细胞内多肽链合成的方向是从_____端到______端,而阅读mRNA的方向是从____端到____端。
3.核糖体上能够结合tRNA的部位有_____部位,______部位。
4.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通常以_______作为起始密码子,有时也以_____作为起始密码子,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作为终止密码子。
5.SD序列是指原核细胞mRNA的5ˊ端富含_____碱基的序列,它可以和16SrRNA的3ˊ端的_____序列互补配对,而帮助起始密码子的识别。
6.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因子(IF)有_____种,延伸因子(EF)有_____种,终止释放(RF)有_____种;而真核生物细胞质蛋白质合成的延伸因子通常有_____种,终止释放因子有_____种。
7.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中第一个被掺入的氨基酸是_____。
8.某一tRNA的反密码子是GGC,它可识别的密码子为_____和_____。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专项练习题(带答案解析)生态环境的稳定是生物可以正常生存的基础,查字典生物网整理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专项练习题,请大家参考。
1.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确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依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会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整生物内环境的稳态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答案 C2.黄巢的闻名诗作: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煞,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里所指的影响开花的生态因素是()A.光照条件和温度B.长日照条件C.短日照条件D.湿度和温度解析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植物开花,说明影响开花的生态因素是短日照条件。
答案 3.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C.能够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解析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范畴。
答案 B4.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且有调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整必需依靠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些是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
答案 C5.对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高B.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低C.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复原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D.森林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复原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养分结构困难,自我调整实力大,反抗力稳定性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养分结构简洁,自我调整实力小,反抗力稳定性低。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选题1.图甲表示人体内ADH(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乙是正常人一次性饮入500 mL清水后的排尿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DH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垂体后叶释放B.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引起ADH合成、分泌及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C.若“+”“—”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则c、a、b分别表示“+”“+”“-”D.若“↑”“↓”分别表示增加和减少,则引起图乙中a′→b′结果的调节是ADH合成、释放量“↑”,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排尿量“↑”^2.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到全身各处。
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B.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C.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理化性质D.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减少3.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4.某健康成年男子从25 ℃的环境来到5 ℃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其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的变化情况是( )A.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B.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减少C.产生热量减少,散发热量增加D.产生热量增加,散发热量减少5.请问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感觉神经末梢是感受器B.运动神经末梢是效应器C.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结构D.感受器是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6.下列有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肠大量吸收葡萄糖时,胰高血糖素减少B.数小时未进食,胰岛素会增加C.胰高血糖素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D.高浓度胰岛素刺激肝脏分解糖原7.生物学家使用一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进而阻断胰岛素效应的多肽X处理小鼠,获得一种名为β亲菌素的激素,该激素能刺激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增殖。
七年级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练习题1复习摘要:典例解析:例1、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 视网膜、视网膜 B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 视网膜、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视网膜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视觉形成过程的明白得。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通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答案:C例2、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桌上的书,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
看得专门清晰,这要紧是因为 ( ) A.瞳孔能够缩小或放大 B.晶状体的曲度能够调剂 C.视网膜能够前后移动调剂 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剂解析 视觉形成过程中,调剂功能最明显的是晶状体。
瞳孔只能调剂进入光线的强度,视网膜和眼球前后径是不能随意调剂的。
答案 B点评:本题将生物学原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了一个专门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例3、我们能够听见声音,产生听觉的位置是在( ) A .耳朵 D .鼓膜 C .耳蜗 D .大脑皮层解析 本题是关心学生区分同意刺激的部位(感受器)和产生感受的部位(神经中枢),这是学生专门容易混其他感受: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等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 →听小骨→耳蜗 (听觉感受器) →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耳与听觉耳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要紧折射结构)→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成因 晶状体过度变凸近视及其 眼球前后径过长 预防 矫正:配戴凹透镜预防: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眼和视觉眼球的差不多结构和功能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眼球壁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淆的。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测试卷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高等动物获取外界物理信息的感受器包括………………………………()①皮肤感受器②光感受器③声波感受器④味蕾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属于动物获取化学信息的感受器是()A.鱼类的侧线器官B.人的前庭器C.响尾蛇的颊窝D.雄蛾的触角3. 人耳感受声音信息的结构是………………………………………………………()A.耳廓B.鼓膜C.耳蜗D.前庭4.下列各部分中,对甜味最敏感的是………………………………………………()A.舌侧B.舌尖C.舌根D.口腔上皮5.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是…………………………………………()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轴突→细胞体D.树突→细胞体→轴突6.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放松状态下,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7.与交感神经兴奋无关的生理功能是………………………………………………()A.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加强B.消化道的蠕动加强C.心跳加快D.瞳孔放大8.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A.肾上腺B.甲状腺C.胰岛D.生殖腺9.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A.脂质或多糖B.多糖和蛋白质C.核酸和蛋白质D.脂质或蛋白质10.联系神经和内分泌之间的“桥梁”是………………………………………………()A.大脑B.下丘脑C.小脑D.垂体11. 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受感染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方式主要是……………………………………………………………………………………()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12.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C.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13.下列所指植物不同部位和器官中,生长素分布最少的是……………………()A.根尖B.茎顶C.幼嫩的种子D.老的叶片1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 乙烯 B. 赤霉素 C. 脱落酸 D. 细胞分裂素15.动物体获取外界信息的感受器的生理功能是……………………………………()A.对刺激的性质做出判断B.接受刺激并转化为内传的神经冲动C.只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D.将不同的刺激转化为相同的适宜刺激16.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17.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18.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方式属于…………………………()A.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B.主动运输,消耗能量C.胞吐作用,不消耗能量D.胞吐作用,消耗能量19. 在人体内,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的物质是………………………………()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B.生长激素和淀粉酶C.催乳素和呼吸酶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20.当人体内缺碘时,分泌明显增加的激素是………………………………………()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肾上腺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2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体重相似、发育正常的大白鼠注射了等量的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22. 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结构,下列哪一步骤是错误的………………………………………………………()A.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B.用探针破坏脊髓C.用0.5%HCl溶液刺激趾尖D.切除牛蛙的脑23.向日葵花盘向着阳光弯曲生长,其实质是…………………………………… …( )A .细胞的分裂B .细胞的伸长C .细胞的不均匀生长D .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24.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含量……………………( )A. 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 增加,以利其生长C. 减少,以抑制其生长D. 减少,以利其生长25.下列疾病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无关的是……………………………………………( ) ①脚气病 ②佝偻病 ③糖尿病 ④呆小症 ⑤夜盲症 ⑤巨人症A .①②⑤B .④⑤⑥C .③④⑥D .①⑤⑥26.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
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 .刺激效应B 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C .可促进致敏T 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27.下列物质不属于抗原的是……………………………………………………………( )A .给白血病患者输入的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的骨髓B .因强烈击打体表而破裂的红细胞C .给小孩接种的牛痘D .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28. 图1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a 处,会导致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生电位变化B .刺激b 处,不会引起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C .刺激c 处,a 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D .刺激a 处,b 、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29.选取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表1,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②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是生长立即停滞③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④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大小变化为:甲、丁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术前状态,丙、乙狗不断长大。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图1表130.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
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
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二、综合题(共70分)(一)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5分)图2是视网膜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 ]内填写图中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31. ①内含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别是图中的[ ] 负责感受光亮;[ ]负责感受色彩32. 由图2中“ ”可知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光装置的折射作用,穿过不感光的神经细胞后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细胞上,这些细胞将光能转换为 ,沿着 传导至大脑皮层的 形成视觉。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9分)图3是突触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 ]内填写图中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33. 突触由[ ] 、突触间隙及[ ] 组成。
34. 图3中“5”结构的名称是 ,它的形成与细胞器 有关,“5”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称为 。
35. 兴奋通过突触结构“1”时是将电信号转化为 进行信息传递,当兴奋传到结构“3”时,由于 大量内流导致其膜内外电位变化,从而使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6. 用箭头在图3右方的长方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
37. α-银环蛇毒能与“6”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所示酶的活性,此酶的 作用是清除与“6”结合的化学物质。
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分别是( )A .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 .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 .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 .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图2 图3 光线 神经细胞 ① ② ③(三)反射活动与反射的结构基础(8分)图4是缩手反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38. 手碰到很烫的水壶就缩回,这个反应属于____________。
这个反应的结构基础是 ___________。
39. 写出图4中A 、B 、D 、E 所示结构名称:A ._________B .__________D .__________E .__________40. 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内,此反射的感受器是手部的___________。
(四)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9分)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
图5表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41. 图5中激素A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当体内缺乏__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 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人甲状腺细胞的 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人受到寒冷刺激的时候,激素C 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 、B 的含量_____________所致,此时激素C 发挥的调节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
44. 如果激素C 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 、B 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这是一种___________调节机制。
图5图4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① ②③ ④ ⑤ (五)血糖的调节(9分)图6是进食后4小时测定甲、乙两人的血糖浓度,甲为0.14%,乙为0.1%。
然后给他们分别口服100g 葡萄糖,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45. 两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比较正常的是 。
46. 曲线AB 段血糖浓度有所上升,刺激胰岛 细胞分泌 ;曲线CD 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胰岛 细胞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