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记忆——苏州古牌坊
- 格式:pdf
- 大小:524.91 KB
- 文档页数:6
苏州枫桥景区沈度诗碑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州枫桥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区枫桥镇,是一处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旅游胜地。
枫桥景区以枫桥为中心,周边还有古朴的村庄、寺庙、园林等景点,让游客领略到苏州古城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江南水乡风情,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千古佳句。
沈度诗碑是枫桥景区内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枫桥景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
沈度诗碑位于枫桥景区内的沈度园,是一座用碑石镶嵌在牌坊上的古碑,上面刻有著名的古代文人沈度的诗句。
沈度是唐代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江南之花”,沈度诗碑也因此成为苏州文化的一部分,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和游客前来参观。
沈度诗碑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碑文内容为沈度的《枫桥夜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江南水乡枫桥夜泊的心情,写尽了江南秋夜的寂静与美丽。
沈度诗碑不仅是一块碑文,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见证了唐代文人的才情和江南古镇的韵味。
沈度诗碑的碑石为青石,形制古朴典雅,雕刻精美细腻。
碑体上清秀而俊逸的字体,显现出文人雅士的风采与气度。
碑石镶嵌在一座牌坊上,旁边栽有参天古树,古树下还有一座小亭,风景如画。
游客在这里可以静心品味沈度的诗意,感受到唐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沈度诗碑不仅是一处历史的遗迹,更是一座文化的瑰宝。
它将沈度的才情与诗意永远地镌刻在了这座江南古镇上,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年春秋两季,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沈度诗碑前,感受沈度的诗意和江南的风情。
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人们可以尽情地沉浸在诗意与美景之中。
苏州枫桥景区沈度诗碑是一处蕴含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景点,它见证了江南古镇的兴衰变迁,也传承了唐代文学的风采。
沈度诗碑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人前来观赏,成为了苏州枫桥景区的一大亮点。
前来游览枫桥景区的游客们不妨在游览完枫桥和园林后,来到沈度诗碑前,感受一下唐代文人的诗情画意,领略一下江南古镇的青瓦白墙和参天古树。
苏州寒山寺的石刻文化寒山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寒山寺的石刻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下面将对其石刻文化进行详细介绍。
寒山寺的石刻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传寒山寺的石刻始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发展和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山寺的石刻越来越多,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印经寺庙之一寒山寺的石刻文化不仅在数量上相当丰富,而且在内容上也非常多样化。
主要的石刻包括佛像、佛教经文和佛教故事等。
其中最显著的是佛像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寒山寺的千手观音石像。
这座石像高约十八米,由南京的一位著名石刻家雕刻而成。
这座石像造型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展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寒山寺的石刻文化还包括佛教经文的刻石。
这些刻石在现代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佛教经文的重要工具。
这些石刻的内容包括佛经、佛陀像、佛教传记和佛教故事等。
其中一些石刻非常古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寒山寺的石刻文化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石刻中有许多描绘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士和各种传统乐器的形象。
这些石刻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记录,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上述内容,寒山寺的石刻文化还包括神话故事、山水风景等。
这些石刻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苏州寒山寺的石刻文化丰富多样,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些石刻既是对历史的珍贵记录,也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证明。
如果你对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寒山寺的石刻文化绝对值得一看。
牌坊余秋⾬牌坊余秋⾬ 善良,这是⼀个最单纯的词汇,⼜是⼀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都能领会,⼜深奥到⽆⼈能够定义。
它与⼈终⽣相伴,但⼈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余秋⾬ 余秋⾬《⽂化苦旅》——牌坊 ⼀ 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很多牌坊。
牌坊是⼀种⽯质⻔架,⼀般有两层楼那么⾼。
每年乡间举⾏全⺠欢庆的“庙会”时,也会在寺庙⻔⼝临时⽤⽊条搭建⼀种牌坊,上⾯装饰得很花哨,⼏天庙会⼀过,就拆掉了。
永远不拆的就是那种⽯质牌坊,最⽼的据说有五百年了。
在乡间的各种⼯匠中,⽯匠的地位最⾼。
这是因为,其他⼯匠的活⼉⽐较家常,⽽⽯匠的活⼉都⽐较重要。
⽯匠⾥边⼜分三等,最低⼀等砌凿墓碑,中间⼀等砌凿⽯桥,最⾼⼀等砌凿牌坊。
就像世间很多⾏业⼀样,活⼉越多的等级越低,活⼉越少的等级越⾼。
这事⼜带来⼀番蹊跷,等级越低的⽇⼦反⽽越好过,等级越⾼的⽇⼦反⽽过得不好。
砌凿墓碑,与家家户户有关。
各家各户在做丧事时也都舍得花钱,很少讨价还价,因此这种⽯匠特别富裕。
只不过,⼤家都暗暗知道,这种墓碑⽯匠往往与盗墓贼有点往来。
盗墓贼为什么总是选得很准?为什么连暗藏的豁扣、活砖也⼀清⼆楚?还不是这种⽯匠露了⼝⻛。
盗墓贼在乡⺠⼝中叫“掘坟光棍”,⽅圆⼏⼗⾥最出名的掘坟光棍叫“夜仙”,因此乡⺠也就把墓碑⽯匠叫做“夜仙班”,⼜简称“仙班”。
名声最好的是牌坊⽯匠,乡⾥乡外都敬着⼏分。
牌坊是让⼈仰望的,他们也就跟着让⼈抬头了,尽管他们总是⼗分清贫。
牌坊⽯匠活⼉少,并不奇怪,因为⽴牌坊是⼀件稀罕事,多少年都碰不上。
与别的地⽅的“状元牌坊”、“御赐牌坊”不同,这⼉乡间的牌坊,⼏乎都是为⼥⼈⽴的,为⼀些已经亡故的⼥⼈。
⼀座座牌坊,都在表彰这些⼥⼈“从⼀⽽终、寡⽽不嫁”的事迹,因此⼜叫“贞节牌坊”。
但是,乡间寡妇很多,能⽴牌坊的却是极少数,需要有⼀系列苛刻的标准。
这事情,连族⻓、村⻓、保⻓、甲⻓都定不了,必须由他们上报,让“乡绅公会”决定。
⽐较起来,那座远近闻名的“范夫⼈牌坊”最⼤。
古牌坊的介绍
你知道吗?北京的四大名楼有:天安门,故宫,景山,什刹海。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很出名——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北部,它是我国古代皇帝祭天和求雨
的场所。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才把它建成现在这个
样子。
天坛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坛坛墙长约260米,北面坛墙
长约210米。
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气势磅礴。
它的最大特色是: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堪称最伟大的创造。
南坛坛墙用巨石砌成,
高近5米,坛墙和南北两侧的墙基厚达4米多,其中最大的一块
重达50吨。
坛墙上嵌着许多石头雕刻的图案。
坛墙和墙基上还
排列着石制的神兽、神道和石栏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
可动摇。
南坛坛墙外是一条宽约3米的护城河。
护城河上有五座桥,
分别叫“五龙桥”、“金水桥”、“翔鹤桥”和“凤仪桥”。
这些名
字是根据五行来命名的:五龙桥对应着五种颜色——青、红、黄、白、黑;凤凰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而金则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 1 —1 —。
描写古牌坊的唯美句子短句(篇一)古牌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和精湛技艺,更是承载了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
下面为您带来一些唯美句子,描绘古牌坊的魅力。
1. 一座座古老的牌坊,如诗如画般点缀在历史长河中。
2. 朱红的门楣上,蕴含着岁月的流转和文明的积淀。
3. 石雕的飞檐上,刻满了琐碎的岁月痕迹,仿佛诉说着古代的故事。
4. 古牌坊仿佛是时光的守望者,无声地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和时代的更迭。
5. 它们伫立在古老的街巷之间,与历史交相辉映,恍若时光隧道。
6. 闪耀着岁月光辉的古牌坊,带给人们一抹宁静与安宁。
7. 每一处雕刻都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每一处石砌都是建筑师的智慧体现。
8. 古牌坊的华美与庄重,形成了一幅幅独特的美学画卷。
9. 晨光洒落在古牌坊上,柔和的光线勾勒出她雅致的线条。
10. 古牌坊承载着百年的繁华与沧桑,每一块石头都见证着历史的岁月。
11. 仿佛一封封时光信笺,传承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珍宝。
12. 仿佛凝固在瞬间的光影,每一寸木雕都显得那么独特而精巧。
13. 古牌坊的华丽与高耸,如同古代文明的象征与荣光。
14. 无论风雨还是阳光,古牌坊都亘古不变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15. 门楣上的石刻,宛如流淌的时间,一字一划留下了岁月的印记。
16. 古牌坊彰显着中国传统的庄重和优雅,每一处雕刻都是文化的精髓。
17. 整齐的石柱,宛如一座座守护者,庄严地守望着古代的繁华。
18. 飞檐流瓦、雕梁画栋,每一寸空间都充满着艺术家的智慧和情感。
19. 古牌坊散发着古老的香气,将人们带入一个遥远的时空。
20. 四周的围墙仿佛是历史的边界,将过去和现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21. 搭着曲线的门檐,恍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22. 古牌坊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巧妙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3. 烟雨笼罩的古牌坊,如梦境般美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24. 门前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满是记忆和情感的印记。
苏州甲辰巷砖塔作文《苏州甲辰巷砖塔:岁月中的古老朋友我一直觉得苏州是个特别有韵味的地方,像个装满宝藏的大盒子,随便一掏就能掏出个几百年的故事。
而这甲辰巷砖塔,就像躲在角落里的一颗低调的宝石。
初次见它啊,那是一个阳光挺好的午后。
我沿着甲辰巷,七拐八拐地找它。
周围都是那种很苏州的小房子,白墙黑瓦的。
突然,它就出现在我眼前。
那砖塔看起来有点旧旧的,不过这种旧并非是破败的感觉,更像是一位老人身上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质朴。
这砖塔不高,大概也就几层的样子。
塔的砖头每一块都有着细密的纹路,摸上去粗糙得很,就像摸到了很久之前工匠粗糙的大手。
我就绕着塔细细地打量着。
塔底有些许苔藓,绿绿的一小片一小片,用手轻轻一按,湿乎乎的。
旁边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草,颤颤巍巍地从石缝里冒出来,好像在倔强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我好奇地抬头往上看,塔顶的那些砖歪歪扭扭地凑在一起,但却稳稳当当。
飞檐上还停留了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在那叫唤。
仿佛它们正在和砖塔分享着最近到处觅食的趣事呢。
我就站在这塔下好一会儿,就像是小时候在听爷爷讲故事那样专注。
这砖塔呢,就这么静静地站在市井之中。
周围邻里的生活可离不开它呢。
你看那晾晒在旁边绳子上花花绿绿的衣服被子,仿佛是它的多彩新衣。
有个老奶奶拎着菜篮子路过,还对着砖塔嘀咕几句,就好像在跟老朋友打招呼,说着今天的菜又新鲜又便宜。
从那以后,我每次路过这甲辰巷,必然会去看看这砖塔,心里就觉得暖呼呼的,看来我也把这砖塔当成我在苏州的一个特殊朋友了。
《再访甲辰巷砖塔:熟悉的老伙伴》那天感觉无所事事,忽然就又想到了甲辰巷砖塔。
就像突然想念许久没见的老伙伴一样,脚不听使唤就往那儿去了。
来到塔前,上午的阳光洒在塔上,有那么几缕光线还调皮地从砖缝里钻进去。
我这次来啊,还比上次带了点“小心思”。
我带了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就想把这砖塔的样子再仔细地描绘描绘。
我找了个小角落,一屁股坐下来就开始画。
画的时候才发现这塔想要画好可真不容易。
《拜石古牌坊访纱粗夏布》(上集)香港卫视“片头”镜头展现牌坊片头:红色大门缓缓开启,开门的声音同时配上。
而后再展现陈强老人和两小孩从大门外向大门深处走进,至到他们的背景消失……(约一分钟左右)导语配音:——石牌坊群,位于四川省东南部、素有“四川东大门”之称的隆昌县。
石牌坊在鼎盛时,多达近两百座,现存17座,计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贞洁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镇山坊、嵌瓷观赏坊(各1座)八大牌坊种类。
一座座保存完好的石牌坊,也成就了隆昌县一个响亮的名号——“中国石牌坊之乡”。
这为隆昌历史传统文化产品中的瑰宝,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贡献价值。
(全景镜头,此外剪辑南关的牌坊群、北关牌坊群、二中前牌坊,各大公园门口的牌坊,陆续展示出来。
约两分钟左右。
)配音——隆昌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
牌坊沉淀和蕴涵华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特写镜头,此处剪辑展现分布在城区各处牌坊的特色图案、文字、造型及陈强老人、小孩分别漫步在牌坊的古道上的镜头约一分钟左右)配音——由于有历史的原因,曾经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在各种文化载体都先后被摧毁、损坏和遗忘。
那隆昌的牌坊群在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后,它的原材料是怎么来的?其精湛的技艺又能传承于今、发展于世呢?近日,记者追溯着隆昌石牌坊的传奇色彩和精湛技艺,来到位于川东南的隆昌县境内,去追溯和感悟石牌坊曾经的辉煌与兴衰,寻找它能留存于世、发展于今的神奇溯源……(特写镜头,此处剪辑展现隆昌县城区全景、夜景、牌坊仰拍镜头、杨徐斌的石材厂内生产的镜头和记者采访杨徐斌的镜头。
三苏坟景点介绍三苏坟,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松陵山地带,是由苏东坡、苏轼、苏辙三兄弟墓所组成的一处名胜古迹。
这里因三位苏氏文学家而得名,也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自然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三苏坟背靠松陵山,面临阊门水,占地面积5.17公顷。
景区内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是我国文化旅游的一大重点。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雕苏轼像,庄重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环视四周,质朴古朴的清代石坊,高大的石柱,显得雄伟壮观。
向前走到第一块墓碑前,就是苏轼的墓,墓碑上“奉命副使充北兗州长史苏子瞻墓”七个大字,令人生出敬意。
苏轼的墓前,不时有游人祭拜,瞻仰思古。
穿过苏轼墓的右侧,便是苏东坡和苏辙的墓。
从山子谷中急流咆哮的小溪的对岸,爬上一段长约400米的坡路,冠绝山峦间两尊醒目的墓碑,分别是苏东坡的墓和苏辙的墓。
苏东坡墓位于苏辙墓的上游,墓前有一座亭台,建筑古朴庄重,下面有“诗楼”石刻,表达出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走入亭内,三面墙上的巨型水墨画分别描绘了三苏的事迹,令人回到千年前,仿佛目睹了他们的历史时代。
这里也是拍摄三苏墓的最佳地点之一、在苏东坡墓山坡处还有一座“莲池”,水清鲜美,池畔长满芦苇和莲花,别有一番风情。
走向苏辙墓不远处,便是瞭望平川的“敬亭山”,它位于山的正中央,海拔85米,是太湖流域的一道天险。
上面有一座仿明代风格的亭台,亭外槐树成荫,亭下原有一口古井,被称为苏辙“小翁李统水坐”。
据说苏辙墓前有“览水”石刻,井水欲为何物大自然的风貌从各种角度让人有着不同的想象。
穿过敬亭山,不远处即可到达苏辙墓,苏辙墓位于敬亭山的下方,四周垂柳红花,墓前有“承制通判充太常寺少卿苏舜钦墓”六个大字,庄重肃穆。
苏辙墓的后方还有一片翠绿的草地,野花草木遍地开放,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还有一片樱花林,春天时节,粉色的樱花让人感觉如在梦中。
三苏,是中国文坛上有着崇高地位的文学大家,从唐宋八朝至明清两代,一脉相传,大扬国文,被后人尊称为“夏风秋月之族”。
红楼梦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引导语: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每一回都有每一回的精彩,我们一起来学习红楼梦的十八回。
话说宝玉来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
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
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
该赏我们了。
”宝玉笑道:“每人一吊钱。
”众人道:“谁没见那一吊钱!把这荷包赏了罢。
”说着,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又道:“好生送上去罢。
”一个抱了起来,几个围绕,送至贾母二门前。
那时贾母已命人看了几次。
众奶娘丫鬟跟上来,见过贾母,知不曾难为着他,心中自是欢喜。
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
”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
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
宝玉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
今见无故剪了,却也可气。
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瞧道:“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
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
宝玉道:“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
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说着,掷向他怀中便走。
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
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
这当了什么。
”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
天目湖牌坊介绍
哎呀,今天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天目湖玩,到了一个好漂亮的地方,叫“天目湖牌坊”!它高高的、白白的,有好多好多字,爸爸说是古时候的人修的,是为了纪念一些很厉害的人呢。
这个牌坊啊,像一座大门,站在那里好像在欢迎我们进去玩,嘻嘻。
我还看到牌坊上面有好多花纹,像是云彩一样,软绵绵的,像在跟我打招呼呢。
哇,我一抬头就能看到牌坊的顶端,有点像一个小屋子,那个屋顶是尖尖的,好像小山一样。
妈妈说,这个牌坊是用石头做的,特别特别坚固,已经有好多年了,哦,原来它有几百年的历史呢,真的好神奇!
爸爸给我讲说,牌坊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水里有好多小鱼游来游去,咕噜咕噜的,像是在说悄悄话。
我高兴地跳起来,哇啦啦,天目湖牌坊真好看!我以后还想再来玩!
—— 1 —1 —。
石牌坊作文
《有趣的石牌坊》
哎呀呀,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石牌坊呀!
有一次我去一个古镇玩,就在那古镇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特别壮观的石牌坊。
那石牌坊高高大大的,上面刻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我就站在那石牌坊下面,仰着头看呀看,脖子都酸了。
我仔细地瞧那些图案,有的好像是在讲一个古老的故事,有的又像是一些神奇的动物。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多么厉害的工匠才能雕出来呀!然后我又走近去摸了摸那石牌坊,冰冰凉凉的,感觉特别奇妙。
我还围着石牌坊转了好几圈,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
每看一眼都觉得它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在我在那研究石牌坊的时候,旁边走过一群游客,他们也都被石牌坊吸引住了,还在那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
我心里就偷笑,看来这石牌坊的魅力还真是大呀!
等我离开那个古镇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石牌坊,它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好像在跟我说再见呢。
从那以后呀,每次想到那个古镇,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那座石牌坊,它真的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啦!这就是我和石牌坊的故事,是不是挺有趣的呀!嘿嘿!。
《苏园六记》简介《苏园六纪》是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6集电视专题片:《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叩门环》。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
这部六集的系列艺术片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的从人文艺术角度介绍了苏州园林。
这六集依次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分别介绍了园林中的山水、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以及园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兴衰。
节目长度:6集X30分钟制作时间:2000年6月电视是以镜头与画面叙述的艺术。
《苏园六记》将拍出的焦点、叙述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从历史深邃,从吴门烟水,从内涵丰厚的吴文化,从文化与文人,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
它摒弃了一个园一个园地介绍名景佳点的传统路子,也没有拘泥于某某园的历史沿革的琐细铺叙,那是许多旅游片、风光片的传统路子,在那样的表现模式中苏州古典园林之美业已被反复表现得让人熟视无睹,很难创出新意。
《苏园六记》选择了另一条路子。
它将苏州园林的各种要素拆散,给予重新梳理整合,以“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扣门环”六集,形成六个主体意象,将园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园林的理水叠山、亭台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将园林的兴衰与变迁等有意味的话题,分别细细道来。
它也不是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若像这样侧重于技艺的专题片会缺少文化品位。
《苏园六记》意在探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蕴、文化精神与美学意境。
在首集《吴门烟水》中,以历史大写意的笔法,纵横自如地探究苏州园林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精神。
电视的叙述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涌现、历代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文化的深邃”。
它将电视叙述与专家访谈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说明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吴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结晶。
苏州历史典故简介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
在苏州的悠久历史中,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其中之一是“平江石舫”。
相传在宋朝时期,苏州平江路上有一艘巨大的石舫,船身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
这艘石舫巧妙地利用了江水的浮力,可以根据潮水的变化而上下浮动。
每当潮水上涨时,石舫就会浮在江面上,而当潮水退去时,石舫又会下沉到江底。
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人们对苏州的水利技术赞叹不已。
如今,“平江石舫”成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另一个有名的典故是“兰亭序”。
兰亭位于苏州东南部的太湖之滨,是苏州的一处名胜。
在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曾在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被后人称为“兰亭宴”。
王羲之还在宴会结束后写下了一篇名为《兰亭序》的文章,描述了他与朋友们欢聚一堂、饮酒作乐的情景。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州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是“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园林之乡,拥有众多的园林景点。
苏州的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有名的是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
这些园林以其精湛的园林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苏州的园林典故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其诗歌和书画中表达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敬仰。
除了以上典故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典故。
比如,苏州的“狮子林”就是因为园内有一座巨大的石狮子而得名。
相传这座石狮子是由一位名叫宋世杰的石匠雕刻而成,他精湛的技艺使得这座石狮子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座石狮子也成为了苏州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苏州的历史典故丰富多样,每一个典故都承载着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这些典故不仅是苏州人民自豪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苏州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古老的牌坊故事作文》“哎呀,奶奶,您快给我讲讲那个古老牌坊的故事嘛!”我拉着奶奶的手撒娇道。
奶奶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好好好,小调皮,奶奶给你讲。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奶奶坐在院子里的老树下。
微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奶奶开始缓缓讲述那个关于古老牌坊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这个小镇上,有一座非常壮观的牌坊。
那牌坊高高耸立,雕刻精美,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
据说啊,这座牌坊是为了纪念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而建的。
那个人呀,特别善良,做了好多好多好事呢。
他经常帮助那些穷苦的人,给他们送吃的、穿的。
而且呀,他还很有学问,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大家都特别尊敬他,所以就建了这座牌坊来纪念他。
我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那后来呢,奶奶?”奶奶接着说:“后来呀,经过了很多年很多年,这座牌坊一直都在那里。
虽然它经历了风吹雨打,但还是那么坚固。
它就像是一个守护者,守护着咱们小镇的历史和记忆。
”我忍不住感叹道:“哇,那这座牌坊好厉害呀!”奶奶点点头,说:“是呀,它厉害着呢。
它见证了咱们小镇的变迁,从一个小小的地方慢慢发展起来。
它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道刻痕,每一个图案,都是一个故事呢。
”我想象着那座古老牌坊的样子,心里充满了向往。
我对奶奶说:“奶奶,我好想亲眼看看那座牌坊呀!”奶奶笑了,说:“傻孩子,那座牌坊早就不在啦。
”我失望地叫起来:“啊?为什么呀?”奶奶叹了口气,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要发展呀,很多老建筑都慢慢消失了。
不过呀,它会一直留在咱们的记忆里。
”我坐在那里,心里有些难过。
那座古老的牌坊,承载着那么多的故事和情感,就这样消失了,多可惜呀!我不禁想到,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珍贵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就消失了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那些古老的文化和历史呢?回过神来,我紧紧抱住奶奶,说:“奶奶,我一定会记住这个故事的,也会记住要珍惜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奶奶欣慰地笑了。
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那座古老的牌坊,但它的故事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五年级关于古建筑的作文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特别的经历,让我对古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深的喜爱。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一个古村落游玩。
一踏入那个村子,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村口有一座古老的牌坊,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石头上的纹路就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牌坊的柱子又粗又高,得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抬头望去,上面的雕刻精致极了,有龙凤呈祥,有仙人指路,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花朵和瑞兽。
每一处雕刻都那么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它们就要从石头里跳出来似的。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子,两边是一排排的古建筑。
这些房子的屋顶都是黑色的瓦片,一片叠着一片,像鱼鳞一样整齐。
有的瓦片上还长着一些青苔,给房子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
房子的墙壁大多是用青砖砌成的,砖与砖之间的缝隙里填满了白色的石灰,看上去既坚固又美观。
我们走进了一间老屋,屋子里的光线有些昏暗。
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个大大的天井,阳光从上面洒下来,照亮了整个院子。
天井的四周摆着一些花盆,里面种着不知名的小花,给这个古老的院子带来了一丝生机。
屋子的正中间是一个大厅,摆放着一张古老的八仙桌和几把椅子。
桌子和椅子的边角都被磨得圆润光滑,一看就知道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抚摸。
大厅的两侧是卧室,卧室里的床也是老式的,有着精美的雕花和幔帐。
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些雕花,感受着古人的巧思和精湛技艺。
从老屋出来,我们继续往前走。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座古老的寺庙。
寺庙的大门敞开着,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了进去。
寺庙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道,让人感到心情平静。
大殿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佛像,佛像金光闪闪,庄严肃穆。
佛像前的香炉里插满了香,烟雾袅袅升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信徒们的虔诚。
寺庙的墙壁上画满了壁画,这些壁画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欣赏着这些壁画,仿佛能听到画师们当年作画时的呼吸声。
走出寺庙,我们来到了村子后面的一条小河边。
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身由石头砌成,桥栏上雕刻着各种图案。
余秋⾬《牌坊》读后感(通⽤8篇)余秋⾬《牌坊》读后感(通⽤8篇) 当仔细品读⼀部作品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余秋⾬《牌坊》读后感(通⽤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余秋⾬《牌坊》读后感1 说句⽼实话,我⼀开始并不喜欢余秋⾬的作品。
理由出奇的简单,我不喜欢他的风格,更不愿去体会他所想表达的⼀切。
他没有冰⼼和蔼,没有巴⾦的可爱,亦没有史铁⽣的乐观,有的只是⼀种苦涩的⽆奈! 我不喜欢他,直到我读到他的《牌坊》时,我才发现原来我并不了解他。
我第⼀次接触到《牌坊》是在⽼爸书桌上翻阅《⽂化苦旅》的时候。
说真的,第⼀遍是完全没有读懂,不知道他那字句间淡淡忧伤的为何⽽来的?更不知道那引⽤《热冰》⼀段是何⽤意?烦躁了,也就没了兴趣,直到我第⼆次触摸到它…… 它突兀地放在我的书架上,很明显,这不是出⾃于我的⾃愿,但我还是⾃觉地拿起那本书认真地啃起来。
直到这时,我才渐渐发觉这是⼀篇好⽂章,越读越有意思。
⼀开始不论我怎么读,都感到有⼀层膜隔横在我和余⽼先⽣之间,让我总接触不到他……许久,爸爸看着我百思不解的样⼦,不由地笑了,道出⽯破惊天的两个字来:“时代”。
在这番提醒下,我顿时醒悟过来。
那冰封着的牌坊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融化了⼀⾓…… “原来是我的理解⾓度错了……”,呢喃了⼀句后,我的思维⼀下⼦开阔了。
正如⽂中所叙“把⼥⼉悄悄封进冰块的⽗亲,你们⼀定会有的,我猜想,你是否企盼过那两个挥汗如⾬的青年,⽤奔跑的热量,让你们完全解冻,⼀起招向熹微的天际?”这个例⼦是多么地好啊!那冰封的冰块,牌坊中的,那虚假的只有空明的神圣如此重要?哪些可爱纯净的⼥⽼师内⼼是如此的简单,美好⽽⼜令⼈向往,犹如天使般圣洁。
可天使也会有⾃⼰的愿望啊,她们是多么希望能有⼀个⾃⼰的孩⼦去看着长⼤,她们的内⼼也充满了纯洁的爱的渴望!可惜没有⼈理解她们。
苏州甲辰巷砖塔|七塔八幢费思量看过罗汉院双塔,沿定慧寺巷往东,在幽静的市井小巷中穿行,步行不过十分钟,就到甲辰巷了。
甲辰巷与市桥头巷交界的地方有处铁栅栏,栅栏内有一座阁楼式砖塔。
如果不看介绍,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在这窄巷里还藏着这么一座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
朴实无华的清水砖塔砖塔似乎本无名,就以所在的甲辰巷命名。
甲辰巷砖塔为五级八面楼阁式,体量不大,塔基青石铺底,青砖砌于青石基础上。
首层八面,交替施壶门和隐出直棂窗,各层门窗方位交错设置,内部方室逐层转换45度。
塔刹为仰莲托宝葫芦。
构造以腰檐架平座,腰檐以菱角牙子、板檐砖叠涩挑出,檐及翼角平缓。
层间施仿木结构斗栱塔檐。
仿木斗栱,圆栌斗。
▲腰檐以菱角牙子、板檐砖叠涩挑出八角施华拱三缝转角斗拱,设扶壁拱。
因塔身较小,未设补间斗拱,采取设替木、撩檐枋承托腰檐的结构形式。
斗拱粗壮,并做出明显的拱瓣。
▲斗拱有明显的拱瓣,设替木、撩檐枋全塔以清水砖砌成,不施粉彩,朴实无华。
看甲辰巷砖塔在民国初年被民宅包围,依塔身搭建房屋,仅上半截露出屋面。
由于长年失修,加上人为破坏,原塔仅存四层,腰檐也已残缺不全。
1991年,政府将甲辰巷砖塔列入文物维修项目,经过一年半动迁、测绘、设计等准备,1993年有关部门正式对其进行重修,加固了塔底,重建了第五层和塔顶,制作安装了塔刹,修补了残缺之处,并用铁栅围住加以保护。
2014年,甲辰巷砖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塔建于何时?砖塔建造年代并没有文献记载,找些资料来看。
有介绍说,此塔原来民间传说是明代的刘伯温所造。
经文博部门鉴定,这座砖塔是宋代藏经之物。
在宋《平江图》上也在这个位置标记有此塔,加上砖塔具有浓厚的宋代风格,所以一直被认为是宋塔。
仔细辨别,在现存《平江图》东南侧护城河西,顾亭桥南,南胡家桥北有小塔一座,相对于其他塔,这座塔高度大小比图上的其他塔要小。
对照现在的地点,差不多就是现在甲辰巷砖塔的位置。
在塔旁边的碑上有介绍说,1993年维修时对塔砖进行了“热释光”测定,发现砖的制作年代为晚唐到五代末期。
56苏州古牌坊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具体、最能诠释历史文化的载体。
那些饱经风霜的牌坊,让我们找到城市的历史记忆,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徘徊于牌坊之间,如同历史老人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向人们叙述着人间的往事兴衰。
在传统文化不断失落的今天,尚且留存在苏州大街小巷中的古老牌坊,正逐渐成为都市背影中的文化碎片。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苏州古牌坊文图/盛建国唐肇虞孝子坊57文化遗产牌坊最早是由作为聚居的里或坊的大门演变而来,墙去门留,坊门独立,以坊命名街区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坊,邑里之名,从土方声。
”《玉篇》中说:“牌,牌榜。
”“榜”同“牓”,就是匾额,合在一起称“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
牌坊作为建筑物的符号、宏伟壮观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对比、精致的雕刻、繁复的结构,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
牌坊也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文字和图案上沉淀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因而它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历史上苏州是牌坊最多的城市之一,从宋代《平江图》碑中可以看到当时苏州城内有坊表65座,明代洪武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34个,清乾隆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99个,同治年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235个。
走在小巷中,抬头见牌坊,低头过牌坊,这是常事。
近代苏州书画名家吴湖帆曾说:“观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观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
”直到现在苏州还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的说法,这二十四坊大致是:三元坊、南官坊、滚绣坊、采真坊、濂溪坊、井义坊、通关坊、孝义坊、干将坊、富仁坊、嘉余坊、庆元坊、仁德坊、桂河坊、通和坊、黄鹂坊、清嘉坊、吴趋坊、合村坊、迎春坊、闾邱坊、大成坊、碧凤坊、天官坊,其中吴趋陈张氏节孝坊陶高氏节孝坊陶张氏贞孝坊58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坊巷,在皋桥西南堍,宋李寿朋曾重建过,晋时陆机、梁元帝、明时高启,都有《吴趋行》,咏苏州的风土人情。
曾担任过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苏州牌坊之多,有着极深刻的印象,在他的诗中有“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描绘了整个苏州城的牌坊。
遗憾的是这些坊巷的牌坊如今多数已不见了,有的被拆毁推倒;有的因年代久远,自动倒塌,石料挪作他用;有些残存的牌坊,文字模糊,坊名湮没,坊既不在,名自然不存了。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资料,苏州现存古牌坊只有30座,其中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有26座,残存仅二根立柱的有三座,一根立柱的有一座,其中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当数文庙的棂星门石牌坊。
功德坊:表彰官员出色的政绩宋代,钱塘人元降退休后居于苏州,知府在他住处的巷口建滚绣坊,为宋代六十五古坊之一,位于带城桥北堍西侧。
范庄前身“范氏义庄”门前原来还有一座雕刻、构造精致的四柱三间五楼石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额题“世济忠直”,枋间刻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故俗称“先忧后乐”坊,1966年毁。
1989年为纪念范文正公千岁诞辰,在天平范文正公忠烈庙前仿建“先忧后乐”石坊一座。
申祠牌坊原在马医科申氏祠堂前,石柱木构,檐下斗拱密集如网,上下额枋浮雕鸟兽花卉,明代木构牌楼现在苏仅此一座。
虽然申祠的牌楼早已搬到了北寺塔,更多的人知道的是知恩报恩的朴实,却很少有人知道发生在那位状元身上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的往事。
通和坊吴县直街南端,有一座两柱一间三楼石牌坊,俗称严讷牌楼。
严讷是常熟人,因为曾冒充吴县籍参加秀才考试,被当街打屁股。
入朝为官后贵极人臣,对于当年受辱之事难以忘怀,遂在当年遭受笞刑的地方,立起了这座牌坊。
苏州胥门接官厅前,原有一座“民不能忘”牌坊,是为纪念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而建的。
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坊匾上雕“民不能忘”四个大字,在经历了将近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后,于1976年因防地震而被拆除,2009年“民不能忘”牌坊在百花洲公园重建,该坊属于四柱三间式牌坊,正间额刻由瓦翁先生所赠的“民不能忘”四字,中柱上刻有“居官当思尽其天职,为政尤贵合乎民众”。
山塘街张国维祠堂前耸立着一座“泽被东南”石牌坊,原来的牌坊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现按老照片修复的,虽为重建,但其式样、规模、朝向和原来的非常相似。
宗仁主义坊位于山塘街787号“鲍传德庄祠”前,建于民国初年。
牌坊为单门两柱冲天式,花岗石砌筑,柱端雕刻卷云纹。
坊额“宗仁主义”,上款:“大总统题给”,下款:“民国八年三月”,是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表彰众议院议员鲍宗汉置田赡族,创建鲍氏传德义庄而题给。
功名坊:记载金榜题名的辉煌宋淳熙十一年,林山票为廷魁,苏州郡守谢师稷为表彰他获得的殊荣,在乐桥之南,竖立武状元坊。
明成化八年吴宽高中会元,在鱼行桥北立会元坊。
沧浪亭北有个三元坊,这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地方官为连中“三元”的钱建立的两柱一间冲天款石牌坊,这也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那一年也正是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所以这不仅被视为钱个人难得的荣耀,更被皇帝看成“圣朝盛事”,当即赋诗以纪其事:“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
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并下旨让苏州府建造牌坊,以资纪念。
三元坊后来成为附近那一段道路的名称。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元牌坊没有了,但在太湖东山陆巷,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却耸立着三座高大巍峨的牌坊,分别是解元、会元和探花坊,人们习惯地称它为三元牌坊。
用粗壮厚实的花岗岩为柱,以沉香木为牌楼,镶嵌在狭小的巷道里。
节孝坊:见证着封建社会的节孝文化道德畸形的贞节牌坊,背后的故事,未必一定是畸形的。
民国年间编纂的《吴县志》记载,明清两代的“节孝坊”就有191个。
节孝坊对于女人来说是不幸生活的历史见证。
山塘街以节孝坊多而闻名,在光绪年间还留有51座,形成了一个牌坊群落,至今街上尚有十余座。
540号吕氏节孝祠牌坊,建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
清朝中期有一位姓袁的妇女嫁到吕家,八年后丧夫,袁氏守节37年,抚养儿子成人。
道光七年,她的孙子为她建祠于山塘桐桥之东,如今牌坊被砌进了墙壁。
603号是清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祠,正中立一间两柱牌坊,正楼石匾额刻“节孝”两字。
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启祚妻程氏在室时,父病疡,氏亲吮其毒,染病几殆。
年二十七,夫亡誓殉,奉姑命,抚七岁孤成立,守节三十二年。
”唐肇虞孝子坊在696号西侧,乾隆二十四年建祠立坊,以赞赏他对母亲的至诚孝心。
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二柱,上、中、下横枋上分别雕有飞凤流云、双龙戏珠和狮子绣球图案。
陶张氏贞孝坊在701号,为清乾隆十七年旌表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而立,现存单间二柱,柱上镌有一联:“馨香垂奕禩;绰楔表坚贞。
”萧烈妇坊在704号,用花岗石雕刻砌筑,现存单间两柱,刻楹联:“三吴共仰冰雪操,千载常瞻绰楔荣。
”陈张氏节孝坊在707号,为旌表陈松妻张氏而立,现存单间两柱,现在横枋下面包裹在民房之中。
俞胡氏节孝坊原在840号俞节孝祠故址前,现已迁至陈张氏节孝坊左前侧靠山塘河边上。
存单间两柱,坊柱刻有柱联:“纶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霜。
”清道光年间刊行的《吴门表隐》一书著录的苏州城乡数以百计的坊表中,位于今平江历史街区的有16座,其中13座为节孝坊。
方申氏贞节坊,位于小柳枝巷6号旁。
用花岗石雕刻砌筑,一间二柱三楼,正楼石匾额刻有“圣旨”两字,坊柱上刻有对联:“高堂侍疾身俱瘁;闺阁完贞血欲诒”。
陶高氏节孝坊,位于胡厢使巷中家桥北堍,双柱单门三楼,高低错落的石檐微翘,横文化遗产59泽被东南牌坊宗仁主义坊文庙棂星门坊60枋上雕有精美的仙鹤。
黄孝子节妇坊位于苏州望星桥北堍,一间两柱三楼石坊,柱镌一联:“孝全赤子性,节并太姑贞。
”另外,天库前29号隔墙里有一牌坊,形制是在两根竖立的石柱中间横架三根石条,石条刻着龙纹,中间的石条上有“旌表处士颜学洙妻孔氏节孝之”,右侧的石柱上刻着“不愧守贞圣教”,左侧刻着“无惭约礼家风”。
赛儿巷8号的古牌坊和山塘街嵌在房里的牌坊一样,如同姐妹牌坊,在古石牌坊的顶部,居中的一个“圣”字很是清晰。
那些刻着历代名人墨客风韵洒落之题字的牌坊,代表了那个时代幽深凝重的色彩;那些建筑艺术大气磅礴、巧夺天工,雕刻图案精湛苍劲的牌坊,已成了苏州传统构筑文化的象征。
而我们在这些古牌坊间驻足观赏时,留下的是我们深深的回忆和无尽的思索。
古牌坊残影文化遗产61探花牌坊Array赛儿巷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