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疗效观察与护理21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3.04 KB
- 文档页数: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标签:颅内血肿;观察;护理外傷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患者首次CT扫描颅内未发现血肿的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CT扫描或手术发现的新血肿,或清除血肿一段时间后,在颅内不同部位又发现血肿[1]。
由于首次CT扫描无血肿或血肿已清除,患者常表现为早期相对正常故症状极易被忽视,但迟发血肿往往可使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而早期诊断则取决于对本病早期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2]。
因此,对本病的护理观察就显得特别重要[3]。
2006年3月~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56例,经严密观察病情并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收治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2~70岁,平均50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42例、硬物击伤8例、坠落伤6例;首次CT扫描示广泛脑挫裂伤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颅骨骨折6例、正常5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3~8分28例、9~12分18例、13~15分10例;患者均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性障碍,表现为意识不清8例、嗜睡状23例、昏迷25例;迟发性血肿出现时间在24 h内35例、24~48 h 10例、49~72 h 6例、72 h以上5例;5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良好50例、中度伤残2例、重度伤残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
2 观察及护理要点2.1 意识状态的观察颅脑外伤后继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多数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再现或进行性加重,故掌握伤后意识障碍的各期表现及演变规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意识障碍的程度可用问话、压眶反射、疼痛刺激及GCS评分来判断。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①原来意识清楚而后出现嗜睡或不思饮食;②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要用较强刺激才能唤醒;③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④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或进行检查及治疗过程中痛觉反应渐迟钝;⑤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⑥婴幼儿虽清醒,但出现囟门膨隆及贫血貌。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观察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84-01随着颅脑外伤增多,头部外伤的早期观察和护理相当重要。
特别是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52例,并在专科icu病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现将该组病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2例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72岁,平均47.1岁。
车祸伤36例,坠跌伤12例,斗殴伤2例,物体砸伤2例。
其中减速伤44例,加速伤3例,多发性损伤5例。
着力部位包括枕部18例,枕顶部16例,颞部10例,额部8例。
入院时gcs评分3-8分13例,9-12分12例,有原发性昏迷42例。
2 观察与护理意识变化的观察病人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但观察过程中,随着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而出现意识障碍。
外伤后前72小时每30-60分钟进行1次gcs评分动态观察。
如gcs评分减少或一度烦躁不安,然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在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病人由非昏迷转为昏迷,或原来意识清醒,而后出现嗜睡。
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用较强刺激才能清醒。
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
或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1]。
均提示迟发血肿的可能,应立既汇报医生,及时复查头颅ct明确诊断.瞳孔的观察瞳孔是反映颅内病情变化的窗口,可较早地反映有无颅内血肿。
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的敏感程度,便于进一步判断病情变化.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在额颞部。
当血肿达到一定量后超过颅腔容积而引起小脑幕裂孔疝。
除意识变化外,瞳孔变化也是早期征象的重要观察内容之一。
因此,头部外伤病人每15-30分钟观察瞳孔一次。
颅内压的观察:迟发性脑内血肿可加重或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及烦躁不安[2]。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3-03-06T14:10:50.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作者:宋晓燕[导读] 本组治疗痊愈41例,致残6例,死亡5例。
宋晓燕(仁寿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仁寿 620500)【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336-02 【摘要】目的探导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观察及护理要点。
方法总结我院52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对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体征变化的严密观察,及早做出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结果本组需手术治疗36例,非手术保守治疗16例;痊愈41例,致残6例,死亡5例。
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经严密观察及护理,可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出血,提高本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致残率。
【关键词】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观察护理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指颅脑外伤后首次CT扫描颅内未发现血肿,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颅内血肿者。
治疗过程中病情往往加重,变化突然,增加病人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而早期诊断则取决于对本病早期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
笔者对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52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进行总结,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有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52例,男29例,女23例。
年龄18—68岁,平均44岁。
车祸伤39例,打击伤7例,坠落伤6例,均于0.5—3小时入院。
首次CT检查颅内未见血肿,脑挫裂伤2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颅骨骨折25例。
GCS8分以下15例,9—12分23例,13—15分14例。
2 护理观察要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首次CT扫描无血肿存在,部分昏迷患者也无手术指征,所以首先采用的是非手术保守疗法。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决不能只依据病人主诉和依赖首次CT检查结果,应及时复查CT的同时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强调伤后72h内的病情观察,以便及时发现血肿,赢得抢救时间。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79例治疗体会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一种医学病理上属于血管病变的比较常见的临床病例,它是由于头部外伤或头部疾病引起的血管损伤所致,以脑室内出血形式出现而发病,病例较多发生在慢性脑积水、脑炎、脑出血等慢性头部疾病患者中。
临床表现中,患者发病起的时间较长,且临床表现呈现出多发性脑室内出血,持续性异常高热,易出现昏迷,但经诊断后,它的预后可以得到改善。
笔者聚焦本文,根据综合性检查,收集了79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数据,其中治疗方法分别为术前预防治疗、早期手术治疗、支持性治疗,以及后期改善措施,具体治疗结果如下:1、术前预防治疗:本组病例中,术前预防治疗的疗效显著,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通过调理急性出血机制,有效控制靶向病灶,有效改善病情。
2、早期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中,61例接受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病人接受脑室内清除及头颅心脏骨折修复术,治疗过程比较平稳,并获得一定疗效。
3、支持性治疗:经过支持性治疗,18例病例中,清晰的靶向治疗,有效的营养支持,通过调理体质,改善患者的神经恢复。
4、后期改善措施:本组病例中,在后期合理安排激励锻炼,提供心理疏导,加强营养支持,定期窥视脑室内状况,并对肿瘤部位提供外科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以及脑功能的恢复。
经上述治疗,本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总体良好,其中治愈病例占59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上述治疗结果表明,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及术前预防治疗,支持性治疗,以及后期改善措施对提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水平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病例,医生需要充分认识这种病情,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和现存病情,采用术前预防治疗、早期手术治疗、支持性治疗,以及后期改善措施,以科学的治疗方式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例颅脑外伤至迟发性颅内出血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关键词:颅脑外伤迟发性出血【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8-01颅脑外伤迟发性颅内出血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ct扫描未发现血肿或出血,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ct扫描、手术、尸解发现的血肿或出血,或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或出血,后其他部位又出现血肿或出血1。
随着ct的普及,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现率由0.3%-1%上升到29%2,oertel等报道颅脑外伤患者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达20%-50%3,并且此类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如发现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丧失手术抢救的最佳时机。
因此,对于颅脑外伤患者严密观察与护理,及早发现临床上不易察觉的异常症状及体征,是提高迟发性颅内出血发现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现将我院急救中心救治的1例颅脑外伤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3岁,主因车祸外伤致头皮出血,头痛、头晕30分钟急诊入院,受伤当时有一过性昏迷。
来诊时患者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头顶部可见一处长约2cm头皮裂伤,未见异常神经体征,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清创缝合后留观。
留观期间患者未诉特殊不适,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伤后于13小时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疼,伴呕吐,躁动,意识障碍。
复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2周痊愈出院。
2护理体会外伤性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特点为早期病情变化快,出血不稳定,而反复多次出血4。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可发生在脑内、硬膜外、硬膜下等不同部位,其中以脑内最常见5,血肿发生的时间多在创伤后6小时以内,24小时后很少发生,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因此,对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的动态临床观察是简单、有效的医疗手段。
凡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应立即复查ct:①清醒患者突然意识障碍或原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②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与首次ct扫描所见不相称;③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⑤血肿清除术后减压窗外膨且张力较高,或意识障碍较术前加重或无好转6。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能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3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密切观察,及时评估病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并精心、细致地专业护理。
结果:35例患者恢复良好22例,占62.9%,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全面具体的个性化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及时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性血肿;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26-0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 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DTICH)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再次行影像学检查(CT、MRI),出现新的颅内血肿[1]。
随着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关注,目前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充分认识和及时严密监测颅脑损伤患者,DTICH越来越被及时发现并确诊。
这种疾病常促使病情加重,导致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
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并采取细致、专业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1~82岁,平均47.5岁,均为急性颅脑损伤。
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9例,9~12分18例,3~8分8例,一侧瞳孔散大15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所有患者均在7小时内进行了首次头颅CT扫描,发现正常3例,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4例,合颅骨骨折14例,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8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及时评估病情,根据患者意识状况、年龄、血肿量及基础疾病情况,并充分尊重家属意愿,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开颅手术或保守治疗);无论是否手术,均给予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生命征,注意神志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依据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结果发现迟发血肿后距受伤时间:6小时以内19例,6~24小时10例,24~72小时5例,大于3天1例,其中因迟发血肿行开颅手术或再次开颅手术22例。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张丽;刘慧萍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05(29)8
【摘要】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未发现血肿,
经过一段时间重复CT扫描或死亡后尸检而发现的血肿,包括首次头颅CT检查证
实有脑挫裂伤而再次CT检查发现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出现血肿者。
我科2002年
1月至2005年4月共收治45例颅内迟发性血肿患者,由于细心观察及精心护理,使病人赢得抢救时机,预后较好。
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1页(P759-759)
【作者】张丽;刘慧萍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学院神经外科,550004;贵阳医学院附属医学院神经外科,5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J], 沈珍珠
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治疗临床分析 [J], 曹征;兰军
3.锥颅与开颅联合抢救特急性外伤性硬膜下及术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研究[J], 许家瑜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6例临床分析 [J], 张重功; 魏原勇; 翟秀文
5.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见性观察和护理 [J], 杨爱丽;张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如何护理发布时间:2022-06-05T06:17:55.32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月24期作者:秦汇雅[导读]秦汇雅(长宁县人民医院;四川长宁644300)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英文全称为Traumatic delayed intracranial hematoma,简称为TDICH,此病专指头部外伤后首次经CT检查未发现的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所发现颅内血肿的患者,当然也指消除颅内血肿后,又在其不同颅内部位出现血肿问题的患者。
一、颅内血肿的分类临床上根据血肿的来源与部位,将其分为了: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以及颅内血肿等;而根据血肿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及早期的脑部疝症状所需时间可将其分为了:①急性型(患者将在3天内出现症状);②亚急性型(患者将在3天至3周之间出现临床症状);③慢性型(患者往往在3周以后才会出现临床症状)。
硬膜外血肿是指出血刚好积聚在了患者的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此种类型的血肿问题好发于幕上大脑半球的凸面,以额颞部以及颞顶部的血肿情况最为常见,从临床治疗的情况情况来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或者神经系统症状等,而颅内压增高则会诱发脑疝,问题严重者则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若是发现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情加重的迹象明显,一旦患者具备了相应的手术指征时,就应该及时为患者实施治疗,在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及骨瓣减压治疗;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了患者的硬脑膜下腔,这种情况的出血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血肿发生的时间,可将其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以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等三种;颅内血肿是由于创伤等原因,造成脑内的或者脑组织与颅骨之间的血管出现了破裂,而在血管破裂后,血液将积聚在脑内或者脑部与颅骨之间,同时会对脑组织造成一定的压迫,形成颅内血肿。
二、关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护理(一)早期观察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最为显著的临床特点为早期病情变化快,患者的出血问题不稳定,极有可能出现反复、多次的出血现象。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谢萌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8(017)006
【摘要】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颅脑外伤后首次CT扫描颅内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CT扫描发现颅内血肿,或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
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后常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因此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与否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总页数】2页(P955-956)
【作者】谢萌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浙江,宁波,31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4
【相关文献】
1.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3.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5.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疗效观察与护理2100字
摘要:目的:对患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方法:随机抽取就诊的66例患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确诊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其在治疗期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抽样中的6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比较明显,经过精心且有针对性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已经全部顺利出院,没有死亡病理报告。
结论:对患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细致周到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迅速恢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值得今后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和推广。
/
关键词: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疗效;护理
在临床脑损伤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严重继发性疾病就是颅内血肿,其致死及致残率都十分惊人[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患该病的患者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对该病进行有效治疗,使患者的致死和致残率降至最低,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为了对患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为今后临床对该病患者在整个治疗期进行更有效的护理,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依据和方法,进行了本次研究。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随机抽取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患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确诊患者66例,对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其在治疗期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现将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6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确诊患者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56~79岁,平均68.4岁。
患者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2 h内来院就诊,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经相关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其监护人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对整个治疗过程中66例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其在治疗期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准备好在手术的过程中必须或者可能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物品,并进行一一核对,切不可以出现遗漏;由于该病患者的年龄普遍偏高,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极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在手术前准备好抢救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在手术过程中有意外情况出现,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建立静脉通路,并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并记录,以便于术中、术后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对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要给予吸氧[2]。
2.2 术中护理:使患者取卧位,并将其固定手术创伤,根据通过CT 检查确定的病灶部位选择穿刺点,并对穿刺点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实时测量并与手术前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对其变化情况充分了解,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应立即告知主刀医生,并在第一时间协助主刀医生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3];对于意识清晰的患者,要在手术的过程中与其进行交流,尽量转移其注意力,用和蔼的语气对其进行安抚,避免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而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不利影响。
/ 2.3 术后护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应多食用高蛋
白、高纤维素、高能量、低脂肪、低糖且利于消化的食物,对于无法进行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采用静脉推注营养液的方法,以保证患者机体代谢所必须的能量;对患者头部进行亚低温处理,以免出现脑疝和脑水肿现象;观察患者是否有头部剧烈疼痛的症状,防止发生手术后再出血现象;所有护理操作,要尽量保证无菌,对病房要经常进行消毒,避免发生感染症状;经常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并对局部进行按摩,以免出现压疮;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最与颜色,引流管高度固定在穿刺点以下,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引流液逆流,防止逆流感染,更换引流袋式严格遵守元糟操作,确保穿刺针上敷料干燥无污染;患者康复出院时,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嘱咐患者定期来院进行复查,可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但要注意适度[4]。
3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抽样中的6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比较明显,经过精心且有针对性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已经全部顺利出院,没有死亡病理报告。
4 小结对患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细致周到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迅速恢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值得今后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和推广。
/html/zongjie/ 5 参考文献[1] 孔东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3):77. [2] 段杰,王庆珍,金颖.神经外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73. [3] 谢文中.95例重型颅脑外伤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549. [4] 徐振球,张赛,刘敬业.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24(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