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和输血法最终版
- 格式:docx
- 大小:25.28 KB
- 文档页数:9
静脉输液与输血静脉输液与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恢复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给药治疗的重要途径。
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输液与输血的操作技能,以便在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实训任务一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情景病例】患者,女,36岁。
因下腹胀痛,阴道有痒感,分泌物增多,有异味而就诊。
医嘱:给予0.2%氧氟沙星100mL 0.4%替硝I址100ml静脉滴注。
请问:作为当班护士,你应该如何为该患者输液?【实训U标】知识U标:掌握密闭式周圉静脉输液的U的及注意事项。
能力LI标:熟练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的操作方法。
素质口标: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高效原则。
【岗位技能口的】1.维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能量和水分。
2.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
3.利尿消肿,治疗疾病等。
【操作程序】1•素质要求素质要求--------------- 着装整洁、举止端庄、态度亲切。
2 •核对核对解释3•评估评估内容1 •患者一般情况:年龄、病情.意识状态、治疗情况及心肺功能,有无大小便。
2•患者局部情况:穿刺部位的血管及皮肤情况。
3•患者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4•计划基础消毒盘一次性无菌输液器及输液针头药液垫巾止血带胶布瓶套输液架必要时备夹板及绷带洗手,戴手套,熟知该操作相关内容。
整洁、安静、安全。
了解该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
5•实施1.操作者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患者准备:了解输液的目的,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
3.用物准备: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宽敞,光线充足,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遵医嘱配制药液,注入雾化器杯内。
2 •核对并检査药液。
2.启开液体瓶盖,常规消毒瓶盖,安甑,砂轮。
3.锯安韻,再次消毒安甑,夹取无菌纱布,用无菌纱布包裹安甑瓶颈部,折断安靓。
静脉输液与输血第一节静脉输液法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医治方式。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常常利用于各类原因致使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等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经口进食等病人。
3.输入药物,达到控制感染、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于各种中毒、严重感染等病人。
4.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常用于抢救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5.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常常利用的溶液及其作用(一)晶体溶液1.葡萄糖溶液常用的是5%葡萄糖溶液及10%葡萄糖溶液,可供给水分和热能。
2.等渗电解质溶液供给水分、电解质,常用的有%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等溶液。
3.碱性溶液可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常用5%碳酸氢钠、%乳酸钠溶液等。
4.高渗溶液用于利尿脱水,常用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等溶液。
(二)胶体溶液1.右旋糖酐常用的溶液分两种:①中分子有旋糖酐: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②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量,避免血栓形成。
2.代血浆增加血浆渗透压及循环血量,常用羟乙基淀粉(706)、氧化聚明胶和聚维酮等溶液。
可在急性大出血时与全血共用。
(3)血液制品输入后能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大和增加循环血容量,补充蛋白质和抗体,有助于组织修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常常利用的血液制品有5%清蛋白和血浆蛋白等。
(三)静脉营养液用于供给病人热能,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
常用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输入溶液的种类和量应按照患者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度来肯定,通常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的原则。
补钾的“四不宜”原则: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40mmol/L);不宜过快(不超过20-40mmol/L);不宜过量;不宜过早(见尿补钾)。
第十六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班级:学号:姓名:1. 对大出血合并休克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其主要目的是A.补充营养,供给热能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C.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E.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2.患者女,36岁,因突发性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医嘱要求给予脱水治疗,首选的液体是A.低分子右旋糖酐B.中分子右旋糖酐C.代血浆D.浓缩白蛋白E.20%甘露醇3.下列哪种液体为胶体溶液A中分子右旋糖酐B.10%葡萄糖C.5%碳酸氢钠D.复方氯化钠E.20%甘露醇4.静脉输入20%的甘露醇可达到的作用是A.供给热能B.利尿脱水C.补充电解质D.增加血容量E维持酸碱平衡5.下列哪种药物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A.低分子右旋糖酐B.5%葡萄糖溶液C.升压药D.抗生素E生理盐水6.关于静脉输液注意事项的描述,错误的是A.根据病情安排输液顺序B.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C.注意药物配伍禁忌D.输液前必须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E.需24小时连续输液者,应2天更换1次输液器7.对于需要静脉输液的成年人,使用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时优先选择的血管是A.贵要静脉B.头静脉C.桡静脉D.手背静脉网E.肘正中静脉8.患者男,45岁,输液1000ml,滴速为50滴/分,计划从上午8时30分开始,估计何时输完A.上午11时10分B.中午12时30分C.下午1时30分D.下午2时10分E.下午2时30分9.患者男,54岁,上午8时开始输液1000ml,预计下午1时输完,护士应调节滴速为每分钟A.20滴B.30滴C.40滴D.50滴E.60滴10.输液中发现针头已阻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调整针头位置B.更换针头重新穿刺C.用手用力挤压针头端的输液管D.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E.局部血管热敷1 1.输液中发热反应的常见原因是A.输入液体过多B.输入速度过快C.输入致热物质D.输液时间过长E.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12.患者男,18岁,连续输液10天后沿静脉走向出现一条索状红线,感觉局部灼热、疼痛,应考虑为A.动脉炎B.静脉炎C.发热反应D.空气栓塞E.静脉栓塞13.患者女,35岁,在输液过程中突然感到胸闷、不适,并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心前区听诊可闻及一个响亮持续的“水泡声”,应考虑为A.过敏反应B.发热反应C.肺水肿D.空气栓塞E.右心衰竭(14—17题共用题干)患者女,45岁,因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
第十七章静脉输液与输血法一、名词解释1.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
2.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3.静脉输血法:将全血或成分血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一、名词解释1.静脉输液:是利用和静压的物理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
2.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液体中的颗粒杂质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过程。
3.静脉输血法:将或血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一、名词解释4.间接输血法:是将血液制品按静脉输液的方式输给病人的方法。
5.直接输血法:是将供血者的血液抽出后,立即按静脉注射的方式直接输给病人的方法。
6.溶血反应:是指输入血中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一、名词解释4.间接输血法:是将血液制品按静脉()的方式输给病人的方法。
5.直接输血法:是将供血者的血液抽出后,立即按静脉的方式直接输给病人的方法。
6.溶血反应:是指输入血中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简答题1.简述静脉输液的目的。
答:静脉输液的目的有:①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②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③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④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⑤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简答题1.简述静脉输液的目的。
答:静脉输液的目的有:①补充水分和,维持平衡。
②补充营养,供给能。
③补充血,改善循环,维持。
④输入物,治疗。
⑤输入剂,降低内压,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简答题2.如何调节静脉输液的点滴速度?答:静脉输液点滴速度的调节方法:根据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①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
②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者输入速度宜慢;脱水严重、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可适当加快。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第一节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常用溶液1.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
2.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低分子羟乙基淀粉、蛋白注射液。
3.静脉高营养液: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二、常用静脉输液法(一)密闭式静脉输液法输液瓶和穿刺点有一定高度;液体上方必须与大气相通;排气:茂菲滴管液面1/2或2/3;止血带:距穿刺点上方6cm以上。
调节滴速:根据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40~60滴,儿童每分钟20~40滴;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病病人滴入速度宜慢;脱水严重、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快;含钾药物、高渗溶液,升压药等滴入速度要慢。
(二)头皮静脉输液法用于婴幼儿。
注意与头皮动脉区别:从颜色、搏动、管壁、滑动、血流方向、血流颜色、主要阻力等方面区别。
(三)颈外静脉输液法适应证:需长期输液,外周不易穿刺者。
穿刺部位: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侧缘。
封管:输液后用0.4%枸橼酸钠生理盐水或肝素稀释液封管。
拔管:长期置管者,边拔边抽吸,拔管后加压数分钟。
(四)静脉留置针输液法穿刺点上方8~10cm处扎止血带,需24小时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输液完毕,推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三、输液速度的调节计算公式四、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1.溶液不滴。
2.滴管内液面过高。
取下输液瓶,倾斜液面,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于液面上,待溶液缓缓流下,直至滴管露出液面,再将瓶挂于输液架上,继续进行滴注。
3.滴管内液面过低。
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同时挤压塑料滴管,迫使液体流入滴管,直至液面升高至滴管1/2处。
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和滴管内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溶液不滴输液故障原因表现处理针头滑出血管外局部肿胀、疼痛,无回血拔针,更换针头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无肿痛,有回血调整针头位置或肢体位置针头阻塞无痛、无回血、有阻力更换针头压力过低抬高输液瓶或放低肢体静脉痉挛不肿、疼痛、有回血局部热敷五、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1.发热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静脉输液与输血第一节静脉输液法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常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等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
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经口进食等病人。
3.输入药物,达到控制感染、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于各种中毒、严重感染等病人。
4.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常用于抢救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5.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常用的溶液及其作用(一)晶体溶液1.葡萄糖溶液常用的是5%葡萄糖溶液及10%葡萄糖溶液,可供给水分和热能。
2.等渗电解质溶液供给水分、电解质,常用的有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等溶液。
3.碱性溶液可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常用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溶液等。
4.高渗溶液用于利尿脱水,常用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等溶液。
(二)胶体溶液1.右旋糖酐常用的溶液分两种:①中分子有旋糖酐: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②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量,防止血栓形成。
2.代血浆增加血浆渗透压及循环血量,常用羟乙基淀粉(706)、氧化聚明胶和聚维酮等溶液。
可在急性大出血时与全血共用。
(3)血液制品输入后能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大和增加循环血容量,补充蛋白质和抗体,有助于组织修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常用的血液制品有5%清蛋白和血浆蛋白等。
(三)静脉营养液用于供给病人热能,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
常用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输入溶液的种类和量应根据患者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度来确定,通常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的原则。
补钾的"四不宜"原则: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40mmol/L);不宜过快(不超过20-40mmol/L);不宜过多;不宜过早(见尿补钾)。
三、常用输液部位(一)周围浅静脉上肢常用的浅静脉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下肢常用的浅静脉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和足背静脉网。
(二)头皮静脉较大的头皮静脉有颞浅静脉、额静脉、枕静脉和耳后静脉(三)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常用于中心静脉插管四、常用静脉输液法按照输入的液体是否与大气相通,可以静脉输液分为密闭式静脉输液和开放式静脉输液;按照进入血管通道器材所到达的位置,分为周围静脉输液和中心静脉输液。
(一)周围静脉输液法:1.操作要点(1)密闭式输液法:1)排气,液面达茂菲滴管内液面达1/3~1/2满。
2)选择穿刺部位,在穿刺点上方6-8cm处扎止血带。
3)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大于5cm。
4)穿刺成功后,"三松"(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嘱病人松拳)。
5)调节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
(2)开放式输液法:能灵活变换输液种类及数量,根据病情随时加入各种药物,但易被污染。
常用于手术病人、抢救危重病人及病儿等。
有几个操作要点:1)使用输液瓶前,倒入30~50ml溶液,冲洗输液瓶和橡胶管,并将液体排出,以减少输液反应。
2)如需向输液瓶中加入少量药液,可先将药液抽吸在注射器内,再取下针头,打开瓶盖,在距瓶口1cm处将药液注入,盖好瓶盖,轻轻摇匀药液;如需加入大量液体时,可将无菌溶液直接倒入瓶中,勿触及输液瓶口。
(3)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可减少穿刺的次数,有利于保护静脉;同时保持静脉的畅通,便于治疗和抢救。
适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及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
1)在穿刺点上方8-10cm处扎止血带。
2)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大于5cm。
3)以15°~30°角直接刺入血管。
4)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导管,并在透明膜上记录留置日期、时间。
5)正确封管:将封管液注入静脉,一边推注一边退针,直至针头全部退出,以确保正压封管。
6)注意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最多不超过7天,并注意保护相应肢体,一旦发现针管内有回血,应立即用肝素液冲洗,以免堵塞管腔。
(二)颈外静脉插管输液法1.目的(1)需要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的病人。
(2)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用以测量中心静脉压。
(3)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的、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采用静脉营养疗法的病人。
2.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联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侧缘进针。
3.注意事项:(1)置管后,如发现硅胶管内有回血,应立即用肝素液冲洗,以免堵塞管腔。
(2)每天更换敷料,并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3)拔管时,应注意动作轻柔,以免硅胶管折断。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2)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并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情况合理分配药物。
3)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抢救时例外)。
4)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塞。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对于刺激性或特殊药物,应确认针头已刺入静脉内时再输入。
6)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
7)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四、输液速度的调节(一)调节输液速度的原则1.输液速度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进行调节;对年老、体弱、婴幼儿、有心肺疾患的病人输入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输液速度可适当加快。
2.一般溶液输入速度可稍快;而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输入速度宜慢。
(二)输液速度的计算输液过程中,溶液每毫升的滴数(滴/毫升)称为该输液器的滴系数。
各厂家生产的输液器滴系数不同,临床常用的有10、15、20、50等几种型号。
静脉输液的速度及输液所用时间的计算方法如下:1.已知输入液体的总量和预计输完所用的时间,求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液体的总量(ml)×滴系数(滴/毫升)/输液所用时间(min)2.已知输入液体的总量和每分钟滴数,求输完液体所用的时间。
输液所用时间(h)=液体的总量(ml)×滴系数(滴/毫升)/每分钟滴数(滴/分)×60(min)(三)输液泵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如危重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疗及抢救等。
常用于输入升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五、常见输液故障和处理(一)溶液不滴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应拔针并更换针头,另选静脉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表现为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没有肿胀、疼痛感;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
3.针头阻塞:表现为药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有阻力,且无回血,可确定针头阻塞;应拔针并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4.压力过低:例如输液瓶位置过低、病人肢体抬举过高或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应可适当抬高输液架高度,或放低病人肢体。
5.静脉痉挛:由于病人所穿刺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中,或所输入的药液温度过低,导致静脉痉挛;可进行局部热敷、按摩,使静脉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二)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1.如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将输液瓶取下并倾斜,使瓶内针头露出液面,让液面下降。
2.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夹闭滴管上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让液面下降。
(三)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时1.不论滴管侧壁有无调节孔,均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等液面上升。
2.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还可以在夹闭以后,打开调节孔,等液面上升。
(四)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茂菲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
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2.原因: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
3.护理措施(1)为了预防病人发热:应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处理:病人出现发热的时候,对于反应轻的病人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与对症处理。
保留剩余药液及输液器,以便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二)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心律不齐。
2.原因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量过多,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3.护理措施输液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1)发生肺水肿,要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
(2)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给病人湿化吸高流量氧(6-8L/min),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4)给予高流量吸氧,湿化瓶内放入20%~30%乙醇,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
(5)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给四肢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动脉血流保持通畅),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要求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
当症状缓解后,再逐渐解除止血带。
(6)此外,静脉放血200-300ml也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应慎用,贫血者应禁用。
(三)静脉炎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原因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3.护理措施(1)针对发病原因,去除诱因。
(2)出现静脉炎时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同时辅以中药或理疗等方法。
(四)空气栓塞1.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伴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2.原因:由于输液前管内空气未排尽,输液导管连接不紧密或有裂隙;连续输液过程中,未及时添加药液或添加后未及时排尽空气;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专人在旁看守,均可导致空气进入静脉,发生空气栓塞。
3.护理措施(1)预防:去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