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历程 (1)
- 格式:ppt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20
日本教师制度发展历程日本教师制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古代教育制度。
在古代,日本的教育主要由寺庙和家族进行,寺庙教育负责培养僧人以及传授经典知识,家族教育则着重于家族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教育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而教师制度也随之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效仿西方的教育制度,建立了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并引入了外国教师来指导教学。
教师成为了日本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扮演着培养学生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这个时期,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条件都相对较低。
到了20世纪初,日本的教育改革运动开始兴起。
在这场改革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日本政府通过立法措施,确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并对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条件进行了改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教师制度经历了一些变革。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教育被视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教师们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进入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教育制度受到了一系列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充当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
此外,在这个时期,教师的培训和评估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到了21世纪,日本的教师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日本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总体而言,日本教师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从传统到现代、从外来引进到日本本土化、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几个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然而,教育改革仍然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日本的教师制度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和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教师等。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1868年,日本从过去的封建制度中走出,实行了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这场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历史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进行探讨,以了解其对日本的影响和启示。
一、文化变革1. 普及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普及教育。
明治政府颁布了《教育令》,规定了学制、教科、教学方法等。
教师和学生的待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种普及教育的政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文字改革明治政府还进行了文字改革,将汉字简化成日本国语。
这种改革让百姓们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文字,带来了语言的统一和方便。
同时,这种改革也为日本的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3. 科学技术引进明治政府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引进了西方的科技。
这些技术包括民生方面的,如电报、电话、铁路等,以及工业技术的,如机械制造、矿业开发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使日本的工商业和民生水平得以大幅提高。
二、政治变革1. 颁布宪法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通过此宪法的颁布,明治政府识别到现代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并加以实践。
这个宪法为日本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地方制度改革明治政府进行了地方制度的改革,决定将大苑政策改为郡县制。
这个改革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效率和民生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政治的发展。
3. 徵兵制度明治政府征兵制度的实行,使日本能够以更强大的力量参与国际事务。
这种征兵制度的建立,为日本威慑对手和维护自身和平环境提供了更强大的能力。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其文化和政治的变革,给日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这些变革是困难的,但是这种进步以及日本的现代化,证明了人类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趋向正确和稳定的方向。
42成长ROWTH专业G育儿等家务技能、持家知识为主的“家庭科”课程。
旨在达到以最低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一终极目标。
而日本当时正值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同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希望以家政教育方式培养未来的贤妻良母,通过贤妻良母培养效忠国家并能与当时的西方列强为伍的新一代国民。
第二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战败投降,废除了战前日本天皇专制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确立民主、自由和地方分权等教育理念,确立了民主化的教育新体制,对日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重建。
改革之后设置了中小学的现代家政教育学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建设民主平等的家庭,进而培养在日本的近现代教育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教育变革,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家政基础教育在这三次改革中也不断地整合、发展,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教育体系。
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日本为了学习和赶超西方,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发展教育,模仿欧美的教育体制,建立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家政教育即在这次教育改革中被引入。
在西方,家政教育首先由美国开始,在1880—1890年10年间,为了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提高国民的生存技能,培养国民当家理财、操持家务的能力,以女生为教育对象,最初在初中,继而发展到公立小学,设立以裁缝、烹饪、日本三次教育改革与家政教育May 2016成长专业家庭服务生学“家庭”。
这一时期的家政教育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和家庭。
过去高中阶段家政课程为选修,该时期实行女生必修制度。
作为女生必修的家庭基础,教学内容大致划分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保育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简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中小学家政教育,由初创时期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建设民主家庭为宗旨、男女共学必修、专注于普通教育的学科,转变为以科学主义为向导、以养成家庭经营技能为宗旨、男女分设、倾向于职业定向教育的学科。
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为了不断适应政治、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日本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
日本的首次教育改革以欧洲为学习对象,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1880年,日本政府第一次公开颁布的法规《学校令》,形成以小学、中学、大学和示范学校为元素的基本教育体系,制定和规范各级学校的学校内容和管理制度。
1907年,规定各级学校的学制年限,将义务教育由原来的4年延长为6年。
1918年,新的《学校令》颁布,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专门大学与国立大学一起得到国家的承认,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充;二战后,日本仿照美国展开了第二次教育体制的改革。
根据宪法确立了教育决策方面的国会立法制,学校实行单轨制,仿照美国确立了“六、三、三、四”学制,教育行政管理形式实现地方分权制;1987年,日本开始实施第三次教育体制改革,确立以培养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自制性,创造性才能的人才为目标,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考虑教育体系的改革,在综合考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间的关联性基础上,进行学校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和独创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在国际交往中的能力。
经过三次的日本教育体制改革以及近代以来的不断修正,日本最终确定了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
日本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合作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
法律规定文部省的职能权限,主要是为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规划;就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组织与教育内容规定标准;对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行政机关,大学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学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管理由文部省设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科学与文化机构,任命县和重要市的教育长或负责人,审定中小学教科书;对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研机构提供经费补助。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
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
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
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
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
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
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
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一)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忌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比较顺利地由封迫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适成为东方的一个现代化资产阶级国家。
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的社会变革问题。
日本近代化的历史表明,它有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若于重大特点。
第一、日本近代化的主要课题和总目标是在“央国强兵”、“殖产兴业”的路线指引下,发已资本主义,迫立强大的近代军事机口,以此为支柱来巩固近代天皇制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权力,对内实行军事警灾统治,对外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柬缚,争取与欧美列强抗衡,并向亚洲近邻国家实行侵略扩张。
这是日本近代化最主要的特点,它决定明治维新各项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并使后者为之服务。
第二、实现近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学西方,即广泛而多方古地摄取吸收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速度很快。
日本近代化的起点极低,比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都差得很远。
但是,如此落后的底子,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到一九一二年前后不足半个世纪时间,就实现了资产阶级近代化,走完了酉方国家需要两百年左右时间才走完的近代化途程。
第四、明治维新以来大抓教育改革,迫立近代教育制度,藉以培养造就新兴资产阶级实行统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人才,遂使摄取吸收来的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消化得快、运用得好。
日本人从明治维新以来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的速度之快,除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奴役压榨和,对亚洲邻国的血腥掠夺,资本主义倍战争起家和发已这一根本因素外,办好教育带动科学技术发尺,通过教育手段的传授,推广和普及学自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从一八六八到一八七七大约十年内,明治新政府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适应资产阶级近代化的需要,自上而下地对旧的上层,迫筑和经济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传道路,为实现近代化、迫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资产阶级国家开创业基。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第一次: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从而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
第二次:战后在美国占领期间进行的。
这次教育改革废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确立了现代民主主义的教育体制,为战后和平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三次:设想来自于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审”)的报告,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原因与背景:1、宏观层面,日本社会在向着国际化、情报化、少子化以及高龄化方向迅速进展以及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2、微观层面,近几年日本学校内部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如校内暴力、恐学症、教育荒废等。
3、根源,教育理论界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教育的自由化、教育选择的扩大化等要求。
4、具体原因,反映在因为市场经济原理的导入,而引起的公共教育体制的萎缩、教育民营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在日本国内教育右倾思想的抬头、国家主义的强化等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
5、此外,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企业国际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教育改革可看作是与国际改革同步实施的改革风潮。
改革的主要措施:(一)教育理念与法律改革加强国家观念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培养(二)教育行政改革1、地方分权2、学区域的自由化3、加强对教职员的评议的管理(三)中小学教育改革1、中心思想是使学生从过重的负担和竞争中解放出来,让学习变成轻松的学习;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从重视课堂教育转变为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验和探求。
2、在教育课程基准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3、积极推进初中、高中的改革。
改革的特点:在基础教育方面,不仅创设了六年一贯制中学和优秀生“跳级”制度,还在高中阶段创设综合学科综合实施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打破了战后50年来一成不变的、整齐划一的基础教育学校体系,为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人才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日本教育史在19世纪60年代,当东亚的许多国家都相继沉沦的时候,日本却因为明治维新的成功而迅速地崛起,它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的许多国家,花了大约20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明治维新也因此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日本近当代史主要有: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大正时代的教育、昭和前期的教育、军美占领时期的教育、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的教育。
一、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简介1、什么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历史背景政治: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思想: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国际: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结果: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政府。
3、维新内容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
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
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试析晚清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近代以降,“学战”的观念渐趋流行,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
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本于学战。
”在经历甲午战败,庚子国变以后,清政府不得不加速了对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后,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又对这一学制进行了修改,于1904年1月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继而又废除科举,且在1905年设立学部,且从1907年开始,“学部按次遣视学官巡视各省,京师设督学局,直辖于学部”,1909年,学部将全国分为十二个视学区域,每区派视学官两人,按年份赴地方视察。
?1872年颁布的《学制》,标志近代日本教育制度的确立,该学制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确立了其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制度。
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以此为其教育行政的中心,统辖各学局,各大中小学,负责教育全国国民。
地方府县设“学务部”。
1890年,日本颁布了《地方学事通则》,第一次明确了文部大臣、府县知事、市町村长的教育权限。
概而言之,学校设置、教育课程、教科书归国家统揽,学校设施、教育费由地方处理。
可见,中国的教育改革无论制度还是行政机构的设置,都多有模仿日本之处,然问题在于,形式可以模仿,甚至内容也可多有契合,而在实际的贯彻中所遭遇到的历史境遇则使得二者呈现出相去甚远的面相。
?两国的步伐迈得都很大而且也很急。
问题的关键在于,清政府在晚清对整个国家的实际控制已然日益式微,自太平军兴,地方督抚的势力日益坐大。
而清政府极其困窘的财政境况往往使得原本已然不堪重负的乡村也日益恶化,尤其是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更是加大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盘剥,使得本来只能在农业时代勉强得以维系的乡村需要支撑起具有现代国家意味的上层机构,故“自治”名义下的地方改革反而变成了地方攫夺权势的借口。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作者:刘晓兰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纵观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不说令众多人为之兴叹。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没落的封建国家而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它的三次教育改革,而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更是为以后日本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31.3 文献标识码:A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Meiji RestorationAbstract Throughout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apan, can not be said that so many people of the sigh.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from a decline of the feudal state emerging capitalist countries. But in essence through the appearance,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thanks to its three education reforms, the education reform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after Japa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 Japan; Meiji Restoration; education reform日本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教育体制、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现简要述之。
日本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摘要】: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从学习法国的《学制》到学习美国的《教育令》,再到学习普鲁士的《学校令》,最后到政教一致的《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最终完成从西洋化到日本化的转变,日本教育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关键词】:日本教育;西洋化;日本化1868年日本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不仅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更从此走上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的道路。
教育作为”大振皇国之基础”倍受重视,也从此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纵观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由西洋化向日本化渐进的探索过程。
一、西洋化时期1868--1879年,是日本教育模仿欧美教育的阶段。
明治政府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与西方相匹敌的强大国家”,开始向敌国学习,学习欧美各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由于尚没有学习的经验,因此明治政府开始全面大规模移植地照搬欧美的教育制度,尝试着建立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具体措施如下:(一)派遣视察团和留学生为全面学习西方,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派遣视察团和留学生。
视察团是指由明治政府派遣的考察欧美各国文化教育状况的使团。
明治最初的视察团是1869年派出的。
这次的视察团只有两人,长州藩的山县有朋和萨摩藩的西乡从道。
西方的一切:制度、产业、宗教、风俗等等,都使两人思想受到很大触动,更加坚定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并认为应该更加详实地考察欧洲各国实际发展的状况。
除视察团外,明治政府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
日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遵循着有的放矢的原则,即在分析各国学科发展的情况基础之上,归纳出各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并将此作为派遣留学生的依据。
在选拔留学生方面,由于明治初期经验不足,出现了选拔不严、鱼目混珠的现象,因此,在废藩置县,由政府管理留学生后,开始严格筛选制度、并禁止留学生随意变更政府批准的专攻学科。
2007年6月第7卷第2期湖南学报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Jun 12007Vol 17No 12收稿日期:2007—03—16作者简介:贺小飞(1975—),女,湖南省宁乡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教师,历史学硕士。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贺小飞(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湖南长沙410002)摘 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31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2-0095-03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
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
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象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
”[1]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初等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低阶段,作为对最多数国民进行教育的机关”,明治政府“一开始就集中力量来抓。
”[2]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其指导思想是,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定为实行《学制》的首要任务。
为迅速普及教育,政府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32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有600人设小学一所。
那些年日本实施过的教学改革那些年日本实施过的教学改革。
跟着来看看吧。
日本新华侨报网16日刊文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也是民族兴旺的标记。
为了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日本实施第三次教育改革,并被日本社会普遍寄予厚望。
至于改革是成是败,不妨拭目以待。
文章摘编如下:近现代,日本开展的教育改革共有三次。
每一次改革都给日本社会、政治带来了深远影响。
第一次是明治维新初期的教育改革,堪称日本教育的现代启蒙;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第三次则是上世纪中后叶开始实施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这一改革直接关系到日本今后的国运兴衰,因此也被日本社会普遍寄予厚望。
教育改革,究竟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二战后,日本奉行拿来主义的战略,采取了消化、吸收、改进的技术特色,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反之,美国则依靠雄厚的创新能力,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率先建立了知识经济的战略平台,从而提升了美国经济的战略层次。
这些差距促使日本政府选择了科技立国战略,并开始了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
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又推出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1980年推出了教师培训制度;1984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专门讨论教育问题;1998年再次修订了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这一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
首先是基础教育改革。
日本于2001年正式制定并实施了《21世纪教育新生行动计划》,对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学制政策方面,建立新型高中,推进初中和高中一贯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始重视道德教育课程,并将“不断律己、与他人协调、同情他人之心、感动之心等丰富的人性”列为日本基础教育的道德教育方针。
其次是教师制度改革。
日本的《教师资格证书法》经过1988年和1998年两次修订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2002年的日本《教师法》再次修订,撤销了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限,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实现了长期化;日本还针对新任教师创设了“初任者研修制度”,1992年面向所有学校实施,重点培养试用期新任教师的“使命感和实践指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