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 格式:pdf
- 大小:107.77 KB
- 文档页数:4
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为了不断适应政治、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日本教育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
日本的首次教育改革以欧洲为学习对象,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1880年,日本政府第一次公开颁布的法规《学校令》,形成以小学、中学、大学和示范学校为元素的基本教育体系,制定和规范各级学校的学校内容和管理制度。
1907年,规定各级学校的学制年限,将义务教育由原来的4年延长为6年。
1918年,新的《学校令》颁布,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专门大学与国立大学一起得到国家的承认,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充;二战后,日本仿照美国展开了第二次教育体制的改革。
根据宪法确立了教育决策方面的国会立法制,学校实行单轨制,仿照美国确立了“六、三、三、四”学制,教育行政管理形式实现地方分权制;1987年,日本开始实施第三次教育体制改革,确立以培养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自制性,创造性才能的人才为目标,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考虑教育体系的改革,在综合考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间的关联性基础上,进行学校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和独创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在国际交往中的能力。
经过三次的日本教育体制改革以及近代以来的不断修正,日本最终确定了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
日本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合作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
法律规定文部省的职能权限,主要是为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规划;就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组织与教育内容规定标准;对地方教育委员会、地方行政机关,大学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学机构提供指导和建议;管理由文部省设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科学与文化机构,任命县和重要市的教育长或负责人,审定中小学教科书;对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与科研机构提供经费补助。
校园专区浅谈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赵 强【摘 要】自从日本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明治维新,日本无论从经济还是教育都呈现出长足的发展,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持续教育改革的国策是密不可分的。
自从有了教育,人类社会就在不停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文章主要阐述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经过分析后得一些看法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日本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科技人才的职责,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明治维新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过去,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明治维新后,日本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使高等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迅速建立了本国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濒临崩溃,受到了空前的打击,但经历短短几十年,它的经济腾飞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日本自身的教育系统,但战后的日本仍旧可以在短期内对自身的教育系统进行重建,并且跻身世界的先进行列。
至今,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历过数次的变革,但其改革核心没有变,都是把高等教育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这其中的种种,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推敲。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了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日本政府在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的政策,致力于学习西方文明,效仿其优良教育理念,试探着创立了属于日本人自己的现代教育,此举效果明显,极大的改善了当时民众受教育水平低下的状况。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后颁布并实施了《学制》,第一次发展近代义务教育,为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培养合格的公民,日本将整国家个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下设大学一所,每个大学区内设三十二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下设中学一所,每个中学区下设二百一十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下设小学一所,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
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
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
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
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
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
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
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年)反思现代化改革对崛起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反思现代化改革对崛起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日本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及其现代化改革对日本的崛起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
第一部分:明治维新的背景及动因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明治天皇恢复政权并实施现代化改革的历史事件。
在此之前,日本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社会体制落后,与国际接轨较少,这使得日本面临严重的困境。
决定明治维新爆发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日本的封闭,二是国内的落后状况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满情绪的积聚。
第二部分:明治维新的核心改革1. 政治体制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将政权重新集中于天皇手中。
这一改革重构了日本的政治体制,推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
此外,明治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例如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等,为日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治体制。
2. 经济体制改革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改革领域是经济体制。
明治政府实施了现代化的工业化政策,重视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民间投资,提高国家的产能和经济实力。
这种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了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部分:明治维新对日本崛起的影响1. 国家实力的提升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迅速崛起,国家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经过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改革,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家体系,成为亚洲的一股重要力量。
这使得日本能够对内巩固国家统一,对外扩大势力,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2. 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例如废除了武士阶级,实行了普遍的义务教育,改革了土地制度等。
这些社会变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了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3. 西方文明的借鉴与创新明治维新使日本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全面的借鉴与吸收,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国家。
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
日本的教育现代化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方面对比分析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并探讨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体制的改革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对其传统的农村教育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建立了以普及义务教育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制度。
在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对其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
这些改革使得日本教育体系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为其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中国教育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中国可以从日本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中汲取启示,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理念的创新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还体现在其教育理念的创新上。
日本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质量。
日本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革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教育技术的应用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还体现在其教育技术的应用上。
日本在教育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研发,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等技术手段,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在总体上看,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给中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可以从日本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理念创新和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中国教育向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迈进。
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
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
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1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
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
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
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
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
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
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
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1.2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在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意义的变革,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化。
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日本经过三次教育改革,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相当完备的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对日本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日本近现代及当代教育改革的目的、措施及其成果进行了论述,得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日本教育我国教育启示当前,社会的变化正远远超过孩子对变化的适应速度,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着眼于人的本体性发展、注重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
而我国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综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而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锁国的国家一跃跨入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对日本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日本又用不到20年的时间,再建复兴,其成功的秘密仍是教育。
日本在三次教育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一、日本近、现代及当代教育改革1.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日本面临半殖民化的危机,所以明治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政策,把教育纳入三大政策之中,通过教育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是很大的,明治天皇在即位时发出的“五条誓文”中有一条就是“求知识于世界”。
明治政府一成立就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废藩置县”,把过去带有地方割据性质的藩撤销了,改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县。
二是官制改革,使一批中下级士人进入政权核心,取代了原来封建领主的地位。
三是派出一个高层次的、庞大的使团考察欧美。
这个使团由政府首脑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团长,所以也叫岩仓使团。
当时明治政府的一个首脑大臣就说:“内政、外交、前途大业,成败在此一举”,从这句话就可见其重视对本次考察的程度,而这一考察为日本后来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2讲近代中外重大改革考向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2021·江苏单科,24A)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谢,无比快乐。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绝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对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模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将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假设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那么怀旧地回忆过去,希望改革能稳固俄国而无须削弱专制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施行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专制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根底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答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对待这个问题〞,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二“想要保持专制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根底来依靠〞,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答复。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权力,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答复。
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赵玉平
【期刊名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育改革的重视。
现从政治思想、学制安排、培养方向、教师待遇四方面分析教育改革。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总页数】3页(P)
【作者】赵玉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岳池中学;四川岳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3
【相关文献】
1.日本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J], 王维幸
2.日本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J], 王维幸;
3.美国新职业主义教育发展对中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启示 [J], 徐向平
4.美国工程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J], 张瑞梅
5.美国工程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J], 张瑞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作者:刘晓兰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纵观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不说令众多人为之兴叹。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没落的封建国家而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它的三次教育改革,而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更是为以后日本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31.3 文献标识码:A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Meiji RestorationAbstract Throughout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apan, can not be said that so many people of the sigh.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from a decline of the feudal state emerging capitalist countries. But in essence through the appearance,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thanks to its three education reforms, the education reform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after Japa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 Japan; Meiji Restoration; education reform日本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教育体制、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现简要述之。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摘要: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
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正文: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
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
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
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
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
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2007年6月第7卷第2期湖南学报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Jun 12007Vol 17No 12收稿日期:2007—03—16作者简介:贺小飞(1975—),女,湖南省宁乡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教师,历史学硕士。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贺小飞(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湖南长沙410002)摘 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31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69(2007)02-0095-03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
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
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象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
”[1]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初等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低阶段,作为对最多数国民进行教育的机关”,明治政府“一开始就集中力量来抓。
”[2]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其指导思想是,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定为实行《学制》的首要任务。
为迅速普及教育,政府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32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有600人设小学一所。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教育能够促进民智的开化。
同时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离开近代教育,要想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也是不可能的。
日本明治维新抓紧教育改革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后途径。
重视教育是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已提出的重大课题之一,在1868年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便有“登用人才乃是第一急务”的内容。
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木户孝允就曾经指出:“取舍文明各国之规则,渐次振兴全国之学校……实乃当今政府一大急务。
”1871年他又指出:肤浅的模仿西方人不是真正的开化,“要想人才继出,千年不断,只有寄希望于教育。
”另一方面,岩仓具视1870年也指出:“使国家进入文明,走向富强,不言而喻在于启发人智。
”因而在各项改革措施中,教育改革实行的最早,公布的法令最多,政府部门拨给教育部门的经费也较其他部门为多。
(详见附表)一.教育改革的内容实际上日本在幕府时期教育就已经相当普及了。
德川幕府各藩有各藩的藩校,均系武士阶级的教育机关,教学内容除了儒家经典外,尚有算术、洋学、医学与天文学等实用主义的科目。
而日本文化的发达,归功于教育的普及,对教育的重视,实导源于东亚文明的根源——儒教圈对读书识字的重视。
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
统管文化教育事业。
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和《关于奖励学事的指示》,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
《学制》确立了近代日本的资产阶级国名教育方向。
《学制》规定:“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学区,设立二百五十六所中学。
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
平均六百名人口即设立一所小学。
同年设立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
[试析晚清新政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近代以降,“学战”的观念渐趋流行,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
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本于学战。
”在经历甲午战败,庚子国变以后,清政府不得不加速了对教育的改革和调整。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后,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又对这一学制进行了修改,于1904年1月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继而又废除科举,且在1905年设立学部,且从1907年开始,“学部按次遣视学官巡视各省,京师设督学局,直辖于学部”,1909年,学部将全国分为十二个视学区域,每区派视学官两人,按年份赴地方视察。
?1872年颁布的《学制》,标志近代日本教育制度的确立,该学制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原则,确立了其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制度。
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以此为其教育行政的中心,统辖各学局,各大中小学,负责教育全国国民。
地方府县设“学务部”。
1890年,日本颁布了《地方学事通则》,第一次明确了文部大臣、府县知事、市町村长的教育权限。
概而言之,学校设置、教育课程、教科书归国家统揽,学校设施、教育费由地方处理。
可见,中国的教育改革无论制度还是行政机构的设置,都多有模仿日本之处,然问题在于,形式可以模仿,甚至内容也可多有契合,而在实际的贯彻中所遭遇到的历史境遇则使得二者呈现出相去甚远的面相。
?两国的步伐迈得都很大而且也很急。
问题的关键在于,清政府在晚清对整个国家的实际控制已然日益式微,自太平军兴,地方督抚的势力日益坐大。
而清政府极其困窘的财政境况往往使得原本已然不堪重负的乡村也日益恶化,尤其是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更是加大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盘剥,使得本来只能在农业时代勉强得以维系的乡村需要支撑起具有现代国家意味的上层机构,故“自治”名义下的地方改革反而变成了地方攫夺权势的借口。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
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
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
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
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
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
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
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文部大臣田中不二磨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
考察团如此高的级别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
这个考察团后来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改革的肖兴安熊家国【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次事关日本国运的改革。
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有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
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大力普及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启示【作者】肖兴安,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熊家国,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外国教育强大动力。
岩仓具视一行出国时选派了59名留学生随行。
据1872年东京政府调查,赴海外留学的新贵和平民达120人。
另据当时《新闻杂志》报道,政府各部派到国外出差、留学的人数总计385人,所需费用达35万余美元。
1873年官派留学生250人,经费75万日元,占文部省年预算的18%。
最初选派留学生时,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挑选不严,成果不显著。
后来,他们不再选派年龄过小和学无基础的学生。
留学生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并且后来不少人在政治、科学技术和学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极高的声誉。
2、把西方科学技术专家请进来,培训本国人才。
明治年间,日本政府雇用大批外籍专家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
从1860年至1914年间,日本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单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
其中最多的是工部省,从1868年至1875年,工部省聘请外籍专家达588人之多。
同时,明治政府给予西方技术专家和技师非常优厚的待遇,以期留住人才。
例如,当时日本唯一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予外籍专家的薪俸占该校全年预算的1/3。
一般的外籍教师的薪俸也都比日本高级官员高,政府所聘外籍教师月薪最低为800日元、最高为2000日元,而当时明治政府中最高薪金的大臣月薪只有800日元。
在后来发布的有关小学教育员名称及待遇的“敕令”中准予小学教员享受等同判任文官的待遇。
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对教育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这成为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石。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1872年8月颁布的《学制》令是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
《学制》明确宣布从小学抓起。
为在全国普及小学,政府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310个小学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教育网,使每一个适龄人都能在学校学习。
在《学制》颁布的前一天,政府以太政官文告的形式下达了教育训令,表明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训令明确指出:人要能“立身治产,昌盛其业”,“则非学不能”,而社会之所以产生一些“破家亡身之徒”,是因为“不学而生”。
训令还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垄断受教育权的弊病,要求“自令以后,一改此等之弊”。
训令颁布后,政府立即采取了切实措施,以保证各项政策一丝不苟地推行下去。
1、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为了真正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
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由于中央政府督促地方政府提高儿童入学率,而地方又普遍采取鼓励、劝诱、强压等措施来促使民众送子女上学,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
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法、美等国,以近代新知识取代“四书五经”,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数量迅速增长的需要,政府还兴办了大量的师范学校由其培养教师。
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也对义务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政府投入的教育资金严重不足,因而大部分的小学是由国民出资兴办的。
通过政府官员和地方乡绅的捐资,各地办起了自己的小学校,而且校舍都建设得很好。
直到今天还有学者指出,到日本乡村旅行时仍然可以看到,小学校的校舍大多是村中最好的建筑物。
通过各方的努力,在明治政府建立以后的40年间,日本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制》颁布第二年,小学入学率达28%,到1883年就已超过50%。
1886年颁布的《学校令》明确规定实行小学四年义务教育制。
1900年明治政府废除小学征收学费的规定,1907年又把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小学入学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达到了98%。
这样,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而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用了70年,法国则用了80年。
因此,日本普及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了10年。
外国教育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给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不仅如此,普及初等教育也促进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2、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
1883年,文部省公布了《农学校通则》,第二年又制定了《商业学校通则》。
以此为起点,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近代职业教育。
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作实业教育。
明治初年,文部省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与劳动显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仍因袭陈规陋习;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民众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
因此,当时的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了手工科,中学开设了实业科目(工业、农业、商业)。
另一方面,在各级教育上专设了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开办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开办实业中学、甲种实业学校等;高等教育则开办专科实业学校,实际上同专科大学一样。
这样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
3、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
为迅速培养高一级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明治政府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很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
1877年,日本建立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又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
大学院侧重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才。
明治政府对东京帝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视,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
除了建立东京大学之外,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干部等。
4、推行封建主义教育。
封建主义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治维新初期,改革教育的本意是将日本由传统的封建主义国家改变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
但是,随着近代天皇制的建立,传统的封建思想———“王政复古”得到了加强。
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制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1879年,文部省颁布了《教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教育大旨》中说:“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
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指出:“儒教虽借于汉土,但其与皇国固有道德紧结密合”,“然而今日采用儒教,必先学习,尊崇我万世一系之天,爱重金匝无缺之帝国,涵养此类志气”。
同时期颁布的《小学教员须知》第一条指出:“教人以善良,比教人多识更为重要,故为教员者,更应致力于道德教育,使学生忠皇室,爱国家”。
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也是宣传“大和魂”,要求臣民应忠于天皇。
此后,在修身教科书的卷首都刊载《教育敕语》,将其作为学生必学的教材;修身、历史、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也都贯彻《教育敕语》的精神。
四、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而且也提高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水平,对日本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1962年日本政府发表《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的教育白皮书,指出:“自明治以来,日本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二战后惊人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一件十分令人瞩目的事情,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