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21
心律失常常用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
①钠通道阻滞剂:主要有普罗帕酮,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痛、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嘱患者应注意宜饭后服用,应学会自测脉搏,服药期间勿驾驶、高空操作。
②β受体阻滞剂:主要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乏力、胃肠道不适及停药综合征等。
注意不要突然停药。
③动作电位延长药物;常用的有胺碘酮等,此类药可延长复极过程,不良反应有转氨酶升高、角膜色素沉着、心动过缓,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肺纤维化,患者表现为咳嗽、气促、肺间质纤维浸润,肺弥散功能变弱,停药后多数可逆。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甲状腺毒性,多见于长期用药者,其中甲减比甲亢多 2~4倍,一般停药2~3个月后可恢复。
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按医嘱服药,逐渐减量。
④钙内流阻滞剂:主要有维拉帕米等,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
应学会自测脉搏,服药初期尽量避免驾驶、高空操作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出现紊乱而导致的心脏排血不足或其他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通过改善离子流、调节心脏电信号传递等机制,控制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按照其作用机制分为如下四类:1. 钠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钠离子的流入,减少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稳定心律的作用。
药物代表品种为利多卡因、普罗卡因胺等。
2. 钾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抑制钾离子的流出,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延长细胞的复极时间,稳定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状态,常用药物为胺碘酮、多奈哌酮等。
3. 钙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钙离子的流入,减少细胞兴奋性和心肌收缩力,可用于控制心律失常和缓解心绞痛。
常用药物为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
4. 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作用,减慢心率、减轻心肌收缩力,从而起到治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效果。
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阿罗洛尔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原则1. 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因为不同类别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对于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使用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当患者的心律失常长期反复发作时,需要使用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舒利迭、美托洛尔缓释等,以维持正常心律。
3. 对于治疗急性心律失常,需要使用快速起效的药物:治疗急性心律失常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等。
4. 对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脏结构异常等高风险患者,应谨慎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心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对于高风险患者应该特别谨慎使用。
5. 必须对剂量进行调整:由于不同患者身体状况和药物代谢能力不同,医生在使用药物时应该对剂量进行调整和监控。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指南。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Class I药物主要是钠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的传导速度,分为Class IA、Class IB和Class IC三个亚类。
Class IA药物包括奎尼丁、普罗帕酮等,适用于持续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B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美多卡因等,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C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适用于难治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lass II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窦房结的节律和传导速度,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Class III药物主要是钾通道阻滞剂,可以延长心室动作电位和心房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适用于顽固性和复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常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Class IV药物主要是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心房和心室肌收缩力,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地尔硫{}妥、维拉帕米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指南1.窦性心动过速: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体位性改变、情绪调节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频繁发作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钠通道阻滞剂进行药物治疗。
2.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合并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进行治疗;对于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选择胺碘酮或其他Class III药物进行治疗。
3.室性心动过速: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先应评估其危险度,如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Class IA 或Class IC药物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Class IB药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方法对150例因各种心血管疾病引发心律失常住院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分析。
结果在CHF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时,米力农与胺碘酮联用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无论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
【关键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有时也常在严重的感染、外伤、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外科手术中出现,轻者使患者心悸不适,严重的可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降低新排血量,引起血压下降,可导致新源性休克、新功能不全,甚至突然死亡,因心律失常可随时发生,防不胜防,因而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主要措拖之一,我院经过多年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经验及综合当前新进展药物的研究,对150例因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引发心律失常者进行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所有观察者均为我院收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引发的心律失常者,男性88例,女性62例,年龄56~83岁。
心功能按NYHA分级法均为Ⅲ~Ⅳ级。
所有病人曾有过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治疗,病情未控制。
心律失常包括: 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期前收缩) 40例,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速) 3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窦性心动过速63例。
经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均除外各种程度的传导阻滞(窦房、房室、束支) 、窦性心动过缓。
甲状腺病变和肺纤维化者均不入选。
1.2 方法(1)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药物,必要时可以合用,用上述药物效果欠佳,可改用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个别难以转归可考虑选用胺碘酮、米力农,如还不转复者可送上级医院做射频消融术[1]。
(2)实行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早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除去病因,一般预后良好,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特别是对多形、成对、成串的室早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应首先治疗原发病,控制促发因素,受体阻滞剂作为起始治疗,一般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心梗后的室早一般不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心衰、心梗复苏后的室早应予急性治疗。
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
药物治
疗是常用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调整心脏电信号传导来恢复正常心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方法。
1. 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
1.1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的治疗心动过速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是通过阻断心脏β受
体上肾上腺素的作用,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传导速度。
常见的β受体阻
滞剂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1.2 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也可用于治疗心动过速,其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脏细胞内的钙离子
进入,减少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收缩力。
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有维拉帕米、地尔硫{} ## 2. 心动过缓的药物治疗
2.1 心血管抑制剂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过低,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心血管抑制剂是常用的治疗
心动过缓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减慢心率、增加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脏供血。
常见的心血管抑制剂包括洛新、地尔硫{} ### 2.2 丙类抗心律失常药
物
丙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动过缓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
性心动过速等。
它们通过延长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间期,减少异常电信号的发生。
常见的丙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普罗帕酮、利多卡{}。
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关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指南。
一、心律失常分类心律失常可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而室性心律失常则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二、药物治疗原则1. 确定诊断: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性质,确定药物治疗的指导方向。
2. 考虑病因:心律失常可能是其他心脏问题的表现,因此在药物治疗之前,应排除可逆的心血管病变。
3. 个体化治疗: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以及合并疾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注意副作用:药物治疗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如低血压、心律失常恶化等。
因此,应密切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病情。
5.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疗效不明确或不良反应加重。
应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三、常用药物治疗1.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减慢心脏的节律紊乱,适用于频发的室性早搏和室速等。
2. 钙离子拮抗剂:如硫酸镁、维拉帕尼等,可抑制心脏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入,减少心脏的兴奋性,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动过速等。
3. 钠通道阻滞剂:如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可延长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抑制心脏快速节律出现,适用于室速和室颤等。
4.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哌沙班等,用于预防心房颤动引发的栓塞事件。
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医嘱:药物治疗需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 定期复诊: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与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心脏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等。
4. 管理并发症: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
---------------------------------------------------------------最新资料推荐------------------------------------------------------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一.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一) .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窦性心动过速指成年人的窦性心率>100 次/min。
窦房结本身结构或电活动异常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有:(1)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2)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健康人在吸烟、饮茶、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均可发生,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①寻找并除去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②首选受体阻滞剂。
若需迅速控制心率,可选用静脉制剂。
③不能使用受体阻滞剂时,可选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二)房性期前收缩(atrial premature beats)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 24 小时心电监护,大约 60%有期前收缩发生。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经常是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治疗:1/ 21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单纯房性期前收缩者,去除诱发因素外一般不需治疗,伴有缺血或心衰的房性期前收缩,随着原发因素的控制往往能好转,而不主张长期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当有明显症状或可触发室上性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应给予治疗,如应用受体阻滞剂。
(三)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亦称房速。
根据发生机制与心电图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种。
临床特点:发作呈短暂、间歇或持续发生。
特发性房速少见,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药物疗效差,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治疗:(1)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
(2)发作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心动过速或控制心室率。
可选用毛花甙 C、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静脉注射。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选用直流电复律。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通常无效。
(3)对反复发作或使发作时心率不致过快,以减轻症状,可选用不良反应少的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洋地黄可与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
---------------------------------------------------------------最新资料推荐------------------------------------------------------ 如果心功能正常,且无心肌缺血,也可选用Ⅰ c 类或Ⅰ a 类药物。
对冠心病患者,选用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或索他洛尔。
对心衰患者,可考首选胺碘酮。
(4)对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性传导障碍者,若必须长期用药,需安置心脏起搏器。
(5)对特发性房速,首选射频消融治疗者,立即停用洋地黄,补钾、镁,亦可选用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7)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治疗应针对原发疾病。
(四)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阵发性房扑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持续性房扑则通常伴随已有心脏病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房扩大。
一般分为两型:Ⅰ 型房扑心房率为 240-340 次/min,Ⅱ 、Ⅲ、 aVF 导联 F 波倒置, V1导联直立,电生理检查时可以诱发和终止,折返环位于右心房。
Ⅱ 型房扑心房率为 340-430 次/min,Ⅱ、Ⅲ、 aVF 导联 F 波向上, F波不典型,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和终止。
Ⅱ 型房扑有时介于房颤与房扑之间,称为不纯房扑。
3/ 21房扑可表现为阵发性,亦可表现为持续性。
治疗:(1)针对原发病治疗(2)直流电复律及食道调搏(3)Ⅰ 型房扑应用射频消融术。
Ⅰ 型房扑射频消融是首选方法,成功率达到 83%-96%(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PSVT)简称室上速。
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还包括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逆行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约占 90%以上。
患者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不同[1]。
无效可用胺碘酮口服。
(6)洋地黄引起[2-4] (4)药物治疗同房颤。
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
临床特点表现为:突发突止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治疗:急性发作的处理除可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经食管快速心房起搏法及同步电复律法外,药物治疗可选用:(1)维拉帕米静脉注入。
---------------------------------------------------------------最新资料推荐------------------------------------------------------ (2)普罗帕酮缓慢静脉推注。
如室上速终止则立即停止给药。
以上两种药物都有负性肌力作用,故对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基本心律有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慎用。
(3)腺苷或三磷酸腺苷静脉快速推注,往往在 10-40s内能终止心动过速。
(4)毛花甙 C 静注,因起效慢,目前已少用。
(5)静脉地尔硫卓或胺碘酮也可考虑使用,但终止阵发性室上速有效率不高。
在用药过程中,要进行心电监护,当室上速终止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及(或)传导阻滞时应及时停止给药。
防止发作:发作频繁者,应该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以根除治疗。
药物有口服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必要时伴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
发作不频繁者不必长年服药。
(六)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
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 60 岁以前人群的发病率为 0. 5%, 80 岁以上发展到 10%。
房颤的发生可使死亡率增加 1. 5-1. 8 倍,并使各种中风的5/ 21发病率增加 15%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不能自行终止但经过治疗可以终止者为持续性房颤;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为永久性房颤。
房颤治疗的目的:恢复窦律、维持窦律或控制室率、预防栓塞。
ACC/AHA 发表的最新房颤指南认为,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
慢性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即可,而对持续性房颤的患者,情况要复杂一些,基本上有两个选择:一是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另一选择是控制房颤的心室率(1)转复窦性心律:一般情况下转复窦性心律可择期进行,如果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衰、低血压或心绞痛恶化的主要原因,应立即实施心律转复。
但是如果没有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复律就有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而且对于持续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房颤患者来说危险更大。
复律的方法包括药物转复和电转复。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药物转复存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如尖端扭转性室速等,电转复成功率较高,但需要麻醉,两种复律方法均需要抗凝治疗。
药物转复在房颤发作的 7 天内效果较好,明确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 Dofetilide、 Flecainide、Ibutilide、普罗帕酮、---------------------------------------------------------------最新资料推荐------------------------------------------------------ 奎尼丁。
疗效稍差或研究未完善的药物包括:-受体阻断剂、钙通道拮抗剂、地高辛、 Disopyramide。
电复律的成功与否依赖于患者心脏的基础状态和施加在心肌上的电流强度,而电流强度又取决于除颤器的电压、输出波形、电击板的大小与位置以及患者的胸壁阻抗等。
在一项由 301 位患者参加的择期体外心律转复随机对照研究中,电击板采用前-侧位(心室尖与右锁骨下)或前-后位(胸骨与左肩胛),需要的能量较低,前-后位总成功率(87%)高于前-侧位(76%)(2)维持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目的是消除房颤引起的症状及因房颤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生。
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患者存在维持窦性心律的问题。
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应注意有无可逆性疾病和诱发因素。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还要考虑患者基础心脏疾病。
随机试验显示胺碘酮和多菲莱德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使用安全病患者要首先考虑使用 -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具有明确的 -受体阻断活性。
不宜使用氟卡尼和普罗帕酮。
左室肥厚患者发生心室早后除极所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危险性7/ 21较高选择不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没有冠心病和明显左室肥厚的患者,应选用普罗帕酮和氟卡尼。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患者应首选旁路射频消融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要避免使用地高辛。
使用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密切监视心电图的变化和患者的反应。
房颤复律后复发率非常高, 2 周即可达到一半,复律前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提高转复成功率。
[5] 。
房颤也是最常见的需要用药物控制症状的心律失常。
按其发作[6]。
[7] 心律电转复的危险主要是栓塞和心律失常。
[8]。
对于稳定性冠心[9],因此应已经复发的患者更应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3)控制室率:减慢房颤的心室率主要是抑制房室结传导。
永久性房颤一般需要药物控制心室率,以避免心率过快,减轻症状,保护心功能,在没有心衰的患者中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受体拮抗剂首选,而心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可选洋地黄,个别难治者也可选用胺碘酮或行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
(4)预防栓塞:---------------------------------------------------------------最新资料推荐------------------------------------------------------ 目前华法令是唯一可以有效降低栓塞并发症的药物。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尤其是经过置换人工瓣膜的患者,应用抗凝剂预防血栓栓塞已无争议。
目前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增加, 80 岁的人群中超过 10%,非瓣膜病房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较无房颤者增高 4-5 倍。
80 年代进行了几个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 6000 余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抗凝药物对脑塞栓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综合结果显示华法令降低脑卒中危险率 68%,阿司匹林降低21%,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
华法令又确切比阿司匹林有效(降低危险相差 40%)抗血栓治疗,我国尚无统一的方案,有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