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作者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圈画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分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人物: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课文通过记叙(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我们”一家(互敬互爱、相处和睦)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但是在《散步》发表二十年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去年9月,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作文大赛上,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咱们这一节课,就来品读《散步》中的“生命”。
李永强
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谁?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句式回答。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
母亲给“我”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所以作者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正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