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电路图全集
- 格式:pdf
- 大小:756.55 KB
- 文档页数:14
耳机放大器保护电路原理图
基本功能:
1.开机延时接通耳机,按照我做的板子,在开机后大约延时3-5秒接通耳机,保护耳机不受开机电流冲击。
2.关机断电,由于电源部分的滤波电容选的比较小,关机后,几乎是同时断开耳机与放大器的连接,保护耳机不受关机的电流冲击。
3.输出直流电压异常保护,经过简单实验,当放大器输出端出现+1.5V的输出电压的时候,可以在1秒内断开连接,而放大器出现负电压输出的时候,则保护动作电压比较高。
工作原理:
原理比较简单,不再叙述了,从线路上分析,DW可以用电阻代替,这里用稳压管的作用就是可以使用比较小的延时电容而获得比较长的延时接通时间,而且在放大电路出现直流输出的时候切断动作也更加干脆,实验的结果确实也是如此。
三端稳压器的输入电容,是根据负载而定的,如果采用的是直流电阻很小的大功率继电器,因该用470UF以上的电容,由于本继电器的电阻比较大,实测为:1K左右,就是说本电路的消耗电流应该在20MA以下,实验中采用47UF的电容可以正常工作,电路中用100UF的电容是可行的,如果此电容过大,会使关机时不能即使切断负载与放大器的连接,对耳机造成冲击。
由于本电路的工作电流很小要是把三端稳压电路换成78M15或者78L15都是可以的。
整整3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耳放的保护电路焊好了,由于元件不凑手,参数与上面的原理图有出入,可喜的是一次焊接成功,注意输入输出接线端子之间的小黑色长方体就是那个小日本的微型继电器,用来保护耳机是最合适的了,当然,你也可以采用大型的继电器,把她用做喇叭保护,PCB板子上已经按照双继电器的安装形式制作。
简单易制的十六管耳机放大电路现在高音质耳机大量普及,但大多数耳机在耳放驱动下会表现更好,通常会好于便携播放器的直接驱动下的表现。
耳放通常以较大功率功放简单的电路进行较小的电压提升和具有低输出内阻的电流输出能力。
最易制的耳放大多采用集成电路如功放或运放来制作,它的音质由选用芯片和具体电路来定。
因集成电路是一个较复杂的完整放大电路,所以不同的芯片有各自的声音特点,在方便用家得到想要的声音时也极大地对音频信号进行了改变产生了失真。
在使用分立元件的晶体管制作的耳放因电路简单并且对信号的失真较小,所以保真度较高,但通常制作难度较大,还需管的配对和调试,要求制作者有相应的知识和技术。
在这里介绍一款电路简单、无需调试的易制、音质好的十六管耳放制作放法。
晶体三极管作发射极跟随器时有最优的保真度和最强的电流放大能力。
本电路完全让所有晶体三极管都作发射极跟随器使用,由普通四个相互补的两对晶体管电路改进而来,采用四对互补的大小不同的晶体对管组成一放大电流能力很强的菱形缓冲器电路。
它虽没有电压放大能力,但高达正负十五伏的供电电压可让CD机二伏或解码器及优质前置放大器的高于二伏的输出电压通过它增强电流输出能力,然后以输入的电压幅度高保真地驱动耳机发音。
把十六个晶体管配成八个复合管,再按普通菱形缓冲器电路以复合管替代菱形缓冲器的单个晶体管。
于是这样的菱形缓冲器有更强的电流放大能力,强大到可直接放大通过五十千欧电位器调整幅度的音频信号电流将其变成输出能驱动耳机的功率电流。
电路如图所示,制作方法讲解如下:R6,C1与R7,C2组成放大电路的小信号部分的供电RC滤波电路,防止Q5,Q6和Q7,Q8的功率输出信号干扰前面的弱信号放大部份。
所有三极管放大倍数最好五十以上到一百左右。
图中所用三极管可用但并非唯一,可灵活使用。
但有一经验教训,我曾用,口碑很好的飞利浦C546B/C556B高频高放大倍数的小功率管。
实测放大倍数三百以上,在代替Q1,Q2,Q3,Q4,Q5,Q7时即使只用一对也会发生严重的自激。
耳机的维修与使用注意点。
简单耳机的电路图:
带话筒耳机原理图:
耳机线头分别用3种颜色表示功能,比较常用的分别是红色、蓝色和黄色(杂色、绿色),左声道一般是蓝色、右声道一般是红色,杂色、绿色、黄色的一般是公共端。
耳机维修步骤:
1.拿到耳机后,如果有MP3就先试试,看是哪个耳机听筒不响。
然后打开那个听筒,用
电表测量插头金属接线柱与听筒中焊点之间是否通路,测量听筒中两个焊点之间的线圈是否通路。
2.如果是中间线路断路,则主要有三处可能断开。
一是插头处的接线断了,这时需要把插
头上的保护套揭下,削去绝缘塑料,露出焊点,然后重新焊上接线。
注意区分公共端和左右声道。
焊好后用热熔胶包裹好,注意分开各条导线,防止短路。
第二,可能是线路交叉口接线断了,只需拆开,烧去导线表面的绝缘漆,然后接好。
第三就是听筒上的焊点脱焊,重新焊上就行。
3.如果是线圈断路了,一般是引出线在拐弯处断了,很难维修,一般不会再修理。
如果有
兴趣修,先用针挑开振膜,小心的将铜丝从线圈上撕下,拉长,最好注意下极性。
然后用牙签或导线蘸上502胶将振膜重新粘好。
接着焊上铜丝,然后轻轻将铜丝压在听筒上,用热熔胶固定、保护好。
4.组装好耳机。
耳机使用注意点:
1.小心插拔,避免插头处焊点断开。
2.避免大力从耳朵上扯下听筒,否则容易扯断接线。
3.轻拿轻放耳机,防止摔坏听筒。
这张是47的电路图,说句实话,这个电路间接明了,做得非常好。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电路。
从结构上说,电路由两块运放组成,其中IC1a起到放大的作用,IC1b形成跟随器,进行电流扩充,增大驱动能力。
从信号的走向上来说,信号首先经过一个音量控制电位器,信号的一部分通过一个由0.47uf和100K电阻构成的高通,到达IC1a的+端。
IC1a的—端接了两个电阻,分别是4.7K和10K的电阻,这2个电阻构成了反馈网络,提供了约3.1倍(1+10/4.7)的电压放大倍数。
IC1a的输出分2路走,一路通过47欧姆的电阻,达到耳机的输出;另外一路,连接到IC1b的+端,由IC1b构成的跟随器,在通过另外一个47欧姆达到输出。
下面针对每一个元件,结合我做这个二房的体会,小弟我胡乱乱说2句。
1、音量控制电位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量开关。
对于这个音量控制电位器是否需要,我曾经犹豫了一会。
因为我个人认为“Simple is the best”,如果加入这个电位器,这个电位器将会引入不必要的噪声和非线性问题,而且我用的音源是随身听,已经有了音量控制电位器,所以在我做的耳房中,没有加入这个电位器(其实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我手上没有比较好的音量控制电位器)。
但是等我的二放做出来,发现这个音量控制电位器还是非常有用的。
这不是为了控制音量,还是为了减少前级音源的本底噪声问题。
在我使用自己做的耳房的时候,就发现前级的音源(松下Ct570)有一个本底噪声,在CD直接推耳机的时候,CD本身送出的信号比较大(虽然有失真),本底噪声察觉不出来,但是用了耳房以后,CD本身送出的信号比较小(这时候信号线性度很好),本底噪声就察觉出来了。
考虑到本底噪声是一个相对固定不变的值,如果安装了音量控制电位器,就可以让CD输出相对较多的信号,让本底噪声的相对比例下降。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音量控制电位器,装上去以后,的确降低了CD的本底噪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适当提高电压放大倍数,我将10K的电阻又换成了15K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这个音量控制电位器在信号的输入通路上,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二放的好坏,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选取好一点的电位器。
无线耳机收发电路图随着新型电视机的层出不穷,配备无线耳机又给用户带来了新的方便。
其实,对于电子爱好者想拥有一副无线耳机并不是难事,通过自己制作就能如愿。
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一款调频型无线耳机供有兴趣者实验制作。
图1是该无线耳机的发射电路,经立体声耳机插头pp从电视机耳机插孔得到的音频信号经BG1放大,D1、D2、C2、C3组成的限幅电路限幅后送到BG2等元件组成的高频振荡器,调制后的调频信号经C7耦合到天线向外发射随着新型电视机的层出不穷,配备无线耳机又给用户带来了新的方便。
其实,对于电子爱好者想拥有一副无线耳机并不是难事,通过自己制作就能如愿。
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一款调频型无线耳机供有兴趣者实验制作。
图1是该无线耳机的发射电路,经立体声耳机插头pp从电视机耳机插孔得到的音频信号经BG1放大,D1、D2、C2、C3组成的限幅电路限幅后送到BG2等元件组成的高频振荡器,调制后的调频信号经C7耦合到天线向外发射。
图2为接收电路,以专用调频接收模块IC1TDA7021T为核心,经解调后的音频信号从{14}脚输出,送到IC2LM386作功率放大,推动耳机发声。
三极管BG9018等组成高频放大级,以提高接收灵敏度。
调节可调电容器C23可以改变接收频率,使其对准发射机的发射频率。
元件选择由于电路工作在高频状态,所有无极性电容均选用高频瓷介电容器,线圈L1、L2用∮1mm的镀银线在∮4mm的圆棒上绕5T脱胎而成,发射天线用长10cm的粗铜线竖立在发射机上,接收天线用适当长度的胶质线绕在耳机带环上即可,其它元件无特殊要求。
电路调试电路调试很简单,将发射电路中的三极管BG1、BG2的集电极电流调节在0.5mA,接收电路中BG的集电极电流调节在0.3mA,使其正常工作。
之后再调节C23,使发射机和接收机的频率对准即可投入使用。
有一点要注意,如果在耳机中听到的声音有失真,说明发射机的输入信号过大,应调小电视机的音量。
3.5毫米插座/ 插头的结构和接线方式1、3.5毫米前置音频插座的结构首先要了解前置音频插座的结构。
根据英特尔关于AC97前置音频接口的规范,机箱的前置音频面板采用两种3.5毫米微型插座:1开关型的,2无开关型的,见下图:开关型的2/3,4/5端是两个开关,当没有插头插入时,2/3,4/5端是连通的,当插头插入时2/3,4/5端断开。
无开关的就没有3,4两个开关端。
2、3.5毫米插头结构3.5毫米插头一般可分为三芯和二芯两种,如下图:二芯插头一般用于麦克,三芯插头一般用于立体声音耳机(有源音箱)。
现在二芯插头很少,所以麦克也用三芯插头。
耳机和麦克插头的接线定义如下图:麦克、耳机插头的接线如下图:采用三芯的麦克插头还有两种接法,如下图:这种接法没有麦克偏置,如果与麦克插座接线配合不准确。
会不好用。
3、前置麦克连接的问题前置音频口的连接,耳机一般没有什么问题,麦克会经常出现问题,原因是有些机箱的前置麦克插座的接线方式不标准。
下图列出了标准接线与非标准接线的区别:标准的接线有三条线:地线、麦克输入、麦克偏置。
非标准的有二条线:地线和麦克输入,把麦克偏置省了。
非标准1是把插座1、3短接,非标准2是3脚空着。
这两种的把MIC_IN接到JAUD1的1脚是可以使用的。
非标准3是把2、3短接,这种插入标准插头的麦克肯定是没有声音的,除非也用那种与之相对应接法的非标准插头的麦克。
4、前置音频线英特尔规范中对前置音频线也作了规定:左右声道、麦克以及AUD_VCC/HP_ON都要成对屏蔽,同时这些线还要组合在一起外层屏蔽。
参考下图:国内的机箱看不到有符合这种标准的前置音频线。
这种标准的音频线会减少干扰,降低噪声。
市场主流低端的6(5.1)声道主板一般配置3个插孔的音频接口,这三个插孔分别是①蓝色的音频输入②绿色的音频输出③粉色的麦克输入。
这三个插孔通过软件设置可以提供4-或6-声道模拟音频输出功能。
AC97音量控制面板与HD音量控制面板最大的差异在录音/input音量控制面板。
耳机设计原理图抱歉,为了更好地理解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这里分享耳机设计原理图中不包含标题的文本。
1. 电声传导单元(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Unit)- 这个单元是耳机的核心部分,包括动圈、动铁或静电驱动器等。
它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并提供给用户。
2. 线圈驱动技术(Coil Driver Technology)- 这是一种常用的耳机驱动技术,其中电流通过线圈,通过磁场作用使振动盘产生声音。
3. 无线连接技术(Wireless Connectivity)- 这是近年来流行的无线耳机设计。
通过蓝牙或其他无线技术,耳机可以与音频源进行无线连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便携性。
4. 主动噪音消除(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这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利用内置的麦克风和电路,耳机可以检测周围的环境噪音,并通过发出与之相反的声波来抵消噪音,从而提供更好的音乐体验。
5. 耳塞设计(Earbud Design)- 这种设计适用于入耳式耳机,其形状和尺寸旨在提供更好的舒适度和音质。
6. 隔音技术(Isolation Technology)- 在耳机设计中,隔音技术可帮助减少外界环境噪音的干扰。
它可以通过物理隔离、垫片、噪音隔离材料等方式来实现。
7. 音频放大器(Audio Amplifier)- 耳机中的音频放大器可以增加输入音频信号的强度,并在耳机驱动单元中产生更强的声音。
8. 音质调节(Sound Equalization)- 这是一种通过调整各个频段的音量和音频参数来改善音质表现的技术。
9. 输入接口(Input Interface)- 耳机通常具有标准的音频连接接口,如3.5mm插孔或USB接口,用于与音频源设备连接。
10. 耳机耳环(Headphone Headband)- 这是连接耳机耳罩和耳机托架的部分,可提供支撑和适应不同用户头部尺寸的功能。
请注意,这些文本仅描述了耳机设计中的一些常见原理和技术,并不完整。
6N1电子管耳放的电源电路图6N1电子管耳放,电路比较简单,只用了3只6N1,不需要价格高昂的输出变压器。
电子管电路,有几个优点:1、电子管的线性良好,工作电压高,输出幅度大,不易产生削波失真。
2、电子管工作稳定,由于电子管灯丝是加热状态下工作的,管芯工作温度在400摄氏度以上,不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不需要像晶体管那样,要考虑恒流、稳压、这些因素。
3、电子管电路的可靠性高,从单个器件来看,电子管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复杂电路中,电子管电路相对晶体管电路要简单,也就是减少了故障点,相对来说可靠性是要高些的。
年长一些的前辈,可能都知道,电台里有一些电子管的开盘机,会用来作为备用设备,几十年了,从来没有维修过。
言归正传,6N1电子管耳放电路图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耳放是用的一级共阴极放大,加上WCF输出结构。
级间采用直接耦合方式,没有反馈网络。
WCF是一种,由电子管构成的OTL推挽电路,它的输出特点是,阻抗低、动态范围大,相比起电子管阴极跟随器性能更优异。
适合低阻抗耳机的匹配。
制作中,电子管用的是6N1,因为这个型号容易买到。
电子管电路工作在高电压小电流模式下,对元件的品质有一定的要求。
R2使用的是功率电阻,其他电阻用1/2W的金属膜电阻。
C1和C3的要求不高,C2对音质影响较大,并且工作电压较高,需要使用耐高压的薄膜电容,可以选用绿色的ERO聚丙烯电容。
输出电容C4也是要使用高压电解电容,在C4两端可以并联1uF/630V的电容,以便增加高音的通透感。
具体的元件选型,如下表:电子管电路的电源一般都比较简单。
6N1电子管耳放的电源电路,如下图:电源的高压部分用全波整流,然后经过CRC滤波,整流管可以使用1N4007,滤波电容没什么要求。
要注意的是,点亮3只6N1的灯丝,大概需要2A电流,变压器需要有足够的功率储备。
可以选择用30W环形变压器改制。
电源电路的元件选择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