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地理上册:黑龙江省_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0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2.2《黑龙江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上海市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教材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介绍了我国各省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为2.2《黑龙江省》,主要介绍了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各省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他们对黑龙江省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关于黑龙江省的课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2.图片和视频:收集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和视频。
3.资料:准备关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黑龙江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最北端省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黑龙江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地理图册七年级第一学期》中的“黑龙江省”图和课本中的“黑龙江省简图”,了解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
2.了解北大荒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掌握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以及“哈尔冰冬天景色和夏天景色都是那么迷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通过提问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黑龙江身省,教师板书课题: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黑龙江省。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黑龙江省简介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说说他们印象中的黑龙江省。
2.过渡:黑龙江省为什么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有漫长的国界线。
黑龙江省的抚远是我国最东面的县。
在一年中多数时间里,这里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
(二)知识点二:黑龙江的人文风情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92页至94页的内容,回答问题:哈尔滨、北大荒、林海雪原形成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总结:黑龙江的气候特点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最东北部,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从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度~5度之间,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线为0度等值线。
≥10度积温在1800度~2800度之间,平原地区每增高1个纬度,积温减少100度左右;山区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00度~170度。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2《自主学习认识区域——黑龙江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2<自主学习认识区域——黑龙江省>》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黑龙江省的特色,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不同省份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黑龙江省的认识相对较浅,对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等方面的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黑龙江省,提高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特点。
2.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3.黑龙江省的人文特点及其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黑龙江省。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准备PPT,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黑龙江省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地理图册七年级第一学期》中的“黑龙江省”图和课本中的“黑龙江省简图”,了解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
2.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气温分布”一节中的内容,了解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以及“哈尔滨冬天景色和夏天景色都是那么迷入”的原因。
3.通过阅读本课中的图文材料并查阅其他资料,了解“北大荒”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学习。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习重点】1.通过自读了解黑龙江省的地理环境。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温降水,河流分布等自然地理特征。
【学习难点】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兴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点一:黑龙江概况黑龙江省冬季漫长、严寒,1月平均气温在-31℃—-15℃之间,漠河曾测到气温为-52.3℃的我国极端最低气温。
在冬季,山野、建筑物上到处为积雪覆益,成了一片白色世界。
照龙江省夏季温暖、短促,大多数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
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广大,有林海之称,森林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红松是小兴安岭的著名林木。
伊春是我国著名的林业城市。
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区,有很多野生鹤群栖息。
齐齐哈尔市东南的扎龙地区,河湖、沼泽众多,有很多丹顶鹤、白头鹤、灰鹤、白鹤生活在这里,其中以丹顶鹤数量最多,扎龙因此被誉为“丹顶鹤的故乡”。
扎龙已被定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成为野生鹤群的乐园和繁殖中心。
(二)知识点二:“北大仓”的发展黑龙江省的东西两翼为平原,东部是三江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这些平原是东北平原的组成部分,面积广阔。
过去这里因地广人稀,沼泽遍币,被称为“北大荒”。
“北大荒”的土壤为肥沃的黑土。
从20世纪50年代起,数万转业官兵和城市青年来到这里开展荒地,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2.2《黑龙江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2.2《黑龙江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黑龙江省的基本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了解黑龙江省,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文字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文字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基本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黑龙江省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黑龙江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掌握中国的位置、疆域和邻国。
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5.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二、难点1.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2.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疆域和行政区划。
二、中国位置看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