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精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6.02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o了解唐代诗歌的荣景象,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并能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o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唐代盛世的繁华景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o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的深刻含义。
•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唐诗选集•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展示唐代盛世图画或视频,并播放唐代音乐。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唐朝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梦回繁华》,这篇文章就带我们梦回唐朝,感受盛世的繁华。
2.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老师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总结。
3. 阅读探究•老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以下探究:o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o分析课文结构,并概括每一段的中心内容。
o理解“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的思考。
4. 课堂练习•老师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梦回繁华》(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梦回繁华》的课程内容和目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艺术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第二章:艺术品的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梦回繁华》中涉及的艺术品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
第三章: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
培养学生对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分析《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特征和风格特点。
探讨艺术品的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等方面。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特点。
第四章:艺术品的意义与影响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探讨艺术品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的自信和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3 教学活动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六章: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过程。
《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5、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建力和杰出才华,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理清说明依次。
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社会主要冲突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冲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冲突。
社会主要冲突改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定结果。
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在我国绚丽的艺术珍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究竟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日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板书:“梦回繁华”)2、明确目标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积累字词。
(2)梳理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探讨任务要求:(1)、共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4、小组探究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探讨。
(三)释义解惑5、(老师)检查指导。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学问点)。
(1).A、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纳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旺盛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2 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繁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来,它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被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曾四次被盗出宫、五次进入宫廷,它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生:《清明上河图》。
)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
(板书:梦回繁华毛宁)【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感知为教学起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读繁华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然后细读文章。
1.扫清字词障碍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以及课文下方注释,掌握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初步感知课文设问1:《清明上河图》在作者眼中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具体印证这一突出印象?预设突出印象是繁华。
具体印证的句子有:(第3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第4段)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第4段)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设问2:第3段和第4段都写繁华,两段的区别是什么?预设第3段是概括总写繁华景象,第4段则是具体描绘繁华景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案一:理解课文内容课程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和讨论,理解《梦回繁华》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讨论民国时期的繁华和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民国时期有哪些特点?你喜欢民国时期的哪些东西?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阅读《梦回繁华》这篇课文,并在阅读后与同桌讨论一下:a. 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车厢中的人们对于民国繁华的情感和反应是怎样的?c. 你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和思考?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以下问题:a. 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元素?b.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你有什么样的吸引力?c. 你是如何欣赏课文中的情节和文化元素的?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提醒学生注重归纳总结。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思考。
教案二:欣赏课文表达思想感情课程目标:1. 学习欣赏《梦回繁华》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一些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句子或段落?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2. 欣赏和分析(15分钟)展示课文中的部分句子或段落,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这些语言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a. “繁华已逝,只余斑驳墙壁上的昔日痕迹。
(封面)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精品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介绍画作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抓住画作的特征,品味准确精彩语言。
3.探究画面背后的深刻意蕴,培养忧患意识。
【重点和难点】
000 1.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和品味语言特点。
000 2. 探究“梦回繁华”的意蕴。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学生通过默读、品读、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李玉刚《清明上河图》,欣赏动画版《清明上河图》,营造情景。
导入语:同学们,刚刚听的歌,是李玉刚唱的《清明上河图》,刚刚赏的画是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梦回繁华》。
谁写的呢?是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
(这种导入,试图通过营造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和作者。
)
二、检查预习:
1.生字难字
汴梁( ) 田畴( ) 沉檀( ) 遒劲( )
春寒料峭( ) 长途跋涉( ) 冗长( )
舳舻(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2.一句话介绍清明上河图
3.请概括各层内容
(通过这三项,检查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下步重难点探究做好铺垫。
)
三、重点段落(三,四段)听读欣赏并思考:
引导总结说明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速读课文、圈划关键句等)
四、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学生轮流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发现的说明方法,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教师引导订正错误
2.重难点突破,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示例。
(1)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3)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对于这一试题中常见题目类型,教师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