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争论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9
25争论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好对话,领悟道理,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大意,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两全其美”等词的意思。
会分角色朗读,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结构,能概括课文大意。
会分角色朗读,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质疑探究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笑话吗?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推荐一本清代的笑话集《笑林广记》,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里面的故事,好吗?2、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3、其实,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本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去找答案吧!4、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二、教学字词、识写生字1出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词语)兄弟俩争辩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煮着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皮香肉嫩评理剖开两全其美无影无踪关键浪费聚精会神赞许2、对俩”、“烟熏火燎”、剖” “聚精会神”等字进行引导记忆。
3、识写生字,交给“分类识写”的方法烤键辩嫩聚赞(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书写示范)大家认真读贴、描红、临帖。
注意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胸舒、臂开、足安三、理清条理、概述故事1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自然段?2、认识特殊的标点符号。
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说: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板书:讲故事)生:2—5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
4、6 —12小节写了什么呢?生:写了同学们在谈感想。
25.争论的故事一、基础题:1、比一比,再组词。
烤()管()键()评()烧()官()健()苹()2、选择正确的读音打“______”兄弟俩(liǎng liǎ ) 剖(pōu pō)开赞(zhàn zàn )许评(píng pǐn )理3、对号入座(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1)、键:①插在门闩上起固定作用的金属棍。
②某些乐器、家用电器或其他机器上的部件,按动后使进入工作状态。
③使皮带轮或齿轮跟轴连接并固定在一起的插销。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她按琴键的动作真美!()(2)、然:①这样;那样②附在某些词的后面,表示事物或者动作的状态。
③对,正确④然而,表示转折哥哥对弟弟的话不以为然。
()这件事当然是你不对。
()试验虽然失败了,然而他们并不灰心。
()天忽然下起了大雨。
()(3)、休:①歇息②停止;完结③别;不要今天是星期天,妈妈在家休息。
()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不让谁。
()你休想蒙混过关。
()4、阅读课文片断并填空。
故事讲完了,盛老师笑着问大家:“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无休止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1)、用“不是……而是……”说句话。
(3)、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你能再写出一句吗?(4)、“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这里的“时机”指的是:二、阅读理解:啄木鸟和树大树叫了起来:“别动我!别动我!我疼死了!”“树先生,你身上有病,我再为你捉虫呢!”啄木鸟说。
“简直是侮辱!我这样年轻力壮,身上哪里有虫?……我知道了,这不过是打击我、伤害我的借口罢了。
我警告你,别在我面前耍花招,滚开!”树发怒了。
啄木鸟不好意思地飞走了。
从此以后,再没有一只啄木鸟愿意去帮助这棵树捉虫了。
几年以后,树的虫子多了,这棵“年轻力壮”的树终于变成了肚里空空的废物。
争论的故事4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5课《争论的故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和文中的关键词语,对部分构词能力强的生字,在课后让学生作更深入地了解。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
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讨。
、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的处事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文中重点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这几个词语,要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接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想)师:就是《争论的故事》。
(课件出示课题:争论的故事)齐读一遍课题。
二、课题质疑,初读课文、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是谁和谁在争论生2:为什么事引起争论生3:争论的经过和结果怎样、同学们问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自学课文。
从课文中来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读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语画出来。
(课件出示问题:①故事中是谁和谁在争论②为什么事引起了争论③争论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学生自读课文。
、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很高兴,可是不知道同学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好读准了没有,就让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全班齐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全班齐读。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一看小朋友们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疑问①围绕故事中是谁和谁在争论生: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发生争论。
师:打猎为生是什么意思生:依*打猎来维持生活。
②围绕为什么事引起了争论师:说得非常好,那第他们为了什么事引起了争论呢生:兄弟俩发现一群大雁从头上飞过,想射下一只来充饥,为好何吃大雁就争论起来了。
第25课《争论的故事》(教案)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知识与技能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学会认读2个生字,能够书写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机会面前正确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自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25《争论的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自学生字新词(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评理剖开可惜真笨浪费关键原谅烟熏火燎(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2、讨论交流(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4、引读4、5段5、齐读盛老师的话。
四、学习生字倆烤评剖惜笨抓费键(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五、作业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词语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3)共同评价(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