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203.50 KB
- 文档页数:2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修辞手法》:比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春近
王铚①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作者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
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分析。
[教你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包裹着积雪的山峦,起伏绵延,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了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第1 页共1 页。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 种修辞手法例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分析整理在国内语文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是重点和核心内容。
为了帮助考生掌握修辞手法,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命题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
常见的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诗中的某句抒发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倒映在清溪之中,仿佛行走在明镜里;鸟在山中穿梭,仿佛穿行于绘画的屏风里。
虚实相生,虚实相融,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定林① [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用修辞手法及术语一、诗歌鉴赏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1)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二者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二者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共同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叶”。
3.夸张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比拟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
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5.双关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6.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
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
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7.反复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词语或句子,可以加强语势。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古代诗歌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一、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之比较修辞方法古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一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比(映衬)、用典、比兴、对偶、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反语、互文、顶真、通感、象征、引用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无疑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修辞使用不同技巧对比可以更加突出不同时此的艺术特点。
示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08广东卷)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示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思路解析:第(1)题是“析同”。
题干中“都是”、“均”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落日”,杨诗中的“暮”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荷”,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荷”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那就是“西风”。
当然,杜诗中的意象还有“溪桥”、“轻烟”、“柳影”,杨诗中的意象还有“细草”,但这些是“异”点而非我们要找的“同”点。
古代诗歌阅读:修辞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子寓澄江,喜魏叔皋至【南宋】张炎①想西湖,段桥疏树。
梅花多是风雨。
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
归未许,又款竹谁家①,远思愁徐庾①。
重游倦旅。
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
垂杨渡,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
春窗剪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
阑屡拊。
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
从教醉舞。
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
【注】①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
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
①款竹谁家: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欣然前往。
而主人听闻,洒扫庭除,等待子猷到来。
①徐庾:南朝陈徐陵和北周庾信的并称。
1.从字数上看,本词属于________(限填2个字),上阕中词人以鸥鹭自喻,写出其________(限填2个字)之境况。
2.有人评价本词:“悲喜交加,喜中寓悲。
”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醉留东野①韩愈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②。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③?东野不得官④,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⑤。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筵撞巨钟⑥。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注】①东野: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
此诗约作于贞元十四年,时韩愈在汴州刺史董晋幕中做观察推官,孟郊客游汴州,将南行,诗人赋此诗留别。
①不相从:这里指李白、杜甫两人不常在一起。
①蹑二子踪:指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
①不得官:时孟郊正待朝廷任命新职。
①駏jù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一种叫“蟨”jué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
①寸筵撞巨钟:筵,通“莛”,草茎;古有“寸莛撞钟”之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由李白、杜甫终生难在一起表述自己和孟东野重蹈李、杜二人遭遇的遗憾。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高三)鉴赏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高考古诗词修辞鉴赏之复习导纲在历年的高考语文卷中,总是会不时考到该篇古诗词运用了哪几个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导语】修辞⼿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下⽂为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法及鉴赏⽰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起看看吧。
1.⽐喻 ⽤⼀种事物或情景来⽐作另⼀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
如:“遥望洞庭⼭⽔⾊,⽩银盘⾥⼀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将皓⽉银辉下的⼭⽐做银盘⾥的青螺,⾊调淡雅,⼭⽔浑然⼀体。
⽐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王维《使⾄塞上》)诗⼈以“蓬”、“雁”⾃⽐,说⾃⼰象随风⽽去的蓬草⼀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样进⼊“胡天”。
古诗中多⽤飞蓬⽐喻漂流在外的游⼦,这⾥却是⽐喻⼀个负有朝廷使命的⼤⾂,正是暗写诗⼈内⼼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归雁北翔,诗⼈即景设喻,⽤归雁⾃⽐,既叙事,⼜写景,⼀笔两到,贴切⾃然。
2、⽐拟 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园⼩梅》)这⼀联采⽤拟⼈的⼿法。
“先偷眼”极写⽩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眼;“合断魂”⼀词写粉蝶因爱梅⽽⾄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这⾸诗⼀反前⼈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材苗条,⽽是⽤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碧⽟”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杜甫 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动地描绘了春夜⾬景,并以拟⼈化的⼿法,写出了夜⾬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 借⽤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
诗歌是语文高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其中比兴是诗歌创作
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兴是通过用一种事物来比拟另
一种事物,达到形象生动、抒发感情的目的。
下面对一些
常见的诗歌比兴手法进行解析:
1. 象征:通过选取代表特定意义的事物,来代替或表示其
他事物。
例如,用“杨柳”代表柔弱、柔软;用“玫瑰花”代表美丽、爱情等。
2. 比拟: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
来突出诗歌表达的意境。
例如,将“月亮”比喻为“镜子”,突出其明亮、清洁的特点。
3.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品质和行为,形象地描绘出
非人事物的特点。
例如,用“风儿”吹拂着树叶,使其具
有灵动的形象。
4. 比喻: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他们之
间的相似点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用“黄河”比喻母爱
的伟大和深沉。
5. 借代: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指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例如,用“玫瑰花”代指爱情;用“时光”代指岁月的流转。
6. 借物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或物象来抒发情感和思想。
例如,用四季的变迁来表达人生的沧桑和变化。
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主题更具形象和感性的表达。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这些比兴手法的意义和应用场景,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