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4.需求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5.供给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7、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经济模型: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9、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点商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
10、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2、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3、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14、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15、蛛网理论: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重点1. 需求啊,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特别想吃蛋糕,这就是你的需求呀。
比如你今天走在路上突然特别想喝可乐,这就是一种需求。
2. 供给呢,就像是商家给你提供你想要的东西。
比如说面包店每天做很多面包来卖,这就是供给啦。
你想想,要是面包店都不做面包了,你还能买到吗?3. 均衡价格呀,简单说就是供求平衡时候的价格。
就像跷跷板一样,两边平衡了。
比如苹果的价格稳定在一个水平,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这就是均衡价格啦。
4. 弹性呢,就好比一根橡皮筋,可以拉长缩短。
比如汽油价格涨了一点,人们开车就少了很多,这说明汽油的需求弹性大呀。
5. 消费者剩余呀,就是你买东西感觉占了便宜的那部分。
比如一件衣服你本来愿意花 200 块买,结果 150 就买到了,那 50 块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呀。
6. 生产者剩余呢,就是生产者多赚的那部分。
好比菜农卖菜,成本是 1 块,结果卖了 3 块,那 2 块就是生产者剩余嘛。
7. 边际效用啊,就像是你吃第一块蛋糕觉得超好吃,再吃第二块就没那么好吃了。
你看,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呀。
8. 机会成本呢,就是你为了得到一个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
比如说你选择去看电影,那你就不能同时去逛街了,逛街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呀。
9. 沉没成本可别小瞧哦!就像你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发现电影不好看,但钱已经花了,这就是沉没成本呀。
10. 市场失灵知道不?就是市场有时候不好使啦!比如有污染,市场自己可解决不了,这就是市场失灵呀。
我觉得这些微观经济学名词真的都很关键呀,理解了它们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呢!。
微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分支,主要关注如何决定个体的经济决策和微观经济单位(如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市场机制。
下面是一些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
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交互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均衡。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对需求或供给的敏感程度。
如果价格弹性高,说明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如果价格弹性低,说明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
3.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由额外消费的单位产生。
边际效用递减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额外产品的满足感递减。
4.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表示生产者生产每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成本递增。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
6.供给弹性: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供给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供给弹性高,说明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如果供给弹性低,说明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
7.垄断:垄断是指一个单一的卖家或供应者在市场上掌握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垄断会导致价格和产量与竞争市场的水平不一致。
8.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买家或市场段,以不同的价格销售产品或服务。
价格歧视可以增加利润,但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
9.边际税负:边际税负是指额外税收与边际收入之间的比例,即税收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边际税负的增加可能会抑制个体的工作和投资行为。
10.资本:资本是指生产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建筑物等,用于生产出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财富。
资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11.效用:效用是指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喜好或满意程度。
通过衡量效用,可以了解个体的消费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平衡各种选择。
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需求量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正常物品: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吉芬物品:指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是特殊的低档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距。
价格一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收入一消费曲线: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有按同一比例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情况。
它反映了厂商所有投入要素成比例变动与相应产出变动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O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工作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
微观经济学重要概念1:完全弹性:从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角度看,对于水平的需求曲线来说,只要价格有一个微小的上升,就会使无穷大的需求量一下子减少为零。
也就是说,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化率,需求量的变化率是无穷大的,即有ed=∞,这种情况被称为完全弹性2:完全无弹性:从需求的价格弹性角度看,对于垂直的需求曲线来说,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的变化量总是为零,即有ed=0,这种情况称为完全无弹性3: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4: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5:需求的变动: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市场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类比供给的变动)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7: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被称为静态分析方法8: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9: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一种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完全弹性: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化率,需求量的变化率是无穷大的。
完全无弹性:从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角度看,对于垂直的需求曲线来说,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的变化量总是为零。
10: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替代关系/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互补关系/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
1.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
2. 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类型。
3. 买方垄断市场:只有一个买方的市场类型。
4. 垄断竞争市场:许多厂商销售同种但有一定差别的产品,且新厂商进入不受限制的市场。
5. 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
6. 卡特尔市场:某些或所有的厂商公开共谋使得他们的共同利润最大化的市场。
7. 名义价格:商品的绝对价格。
8. 实际价格:经过通胀调整过的价格。
9. 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商品的数量。
10. 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商品的数量。
11. 替代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2. 互补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3. 市场机制: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
14.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供给的各种弹性类似。
15.效用: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MU): 消费者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额外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17. 无差异曲线:描述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所有商品组合的曲线。
18. 边际替代率(MRS):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19. 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所有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 机会成本:当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用于特定的用途是,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最大的收益。
2. 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一个社会用全部的资源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3.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 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 均衡价格: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6.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7.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8. 需求价格弹性: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 需求交叉弹性: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反应程度。
10. 需求收入弹性: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收入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
11.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2.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3. 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点所构成的曲线。
14. 预算线: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15. 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6•价格一一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名词解释:1.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种特定用途以后,在放弃其他的用途中,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种特定用途以后,在放弃其他的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最大的利益。
=经济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显性成本2.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支付而且能够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
购买到的商品的数量。
3.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品的数量。
4. 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5. 需求的价格弹性:商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6.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也称为需求交叉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率的比值。
7. 供给弹性:商品供给量随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供给弹性。
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商品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8. 效用: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MU MU 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1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总效用是增加的,总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完整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一、供给(Supply)在经济学中,供给是指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及预期市场价格等。
供给曲线通常是一个向上倾斜的曲线,表示在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供给的数量也会增加。
二、需求(Demand)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和个人偏好等。
需求曲线通常是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表示在价格上升的情况下,需求的数量会减少。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和数量。
在均衡价格下,市场上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需求的数量完全相等,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的状态。
这一均衡的价格和数量由市场自主调节形成。
四、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逐渐递减的原理认为,随着继续消费,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五、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边际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中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承担的额外成本。
边际成本逐渐增加的原理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每增加一单位产量的成本逐渐增加。
六、弹性(Elasticity)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根据弹性变化的幅度,需求和供给可以分为弹性、非常弹性和完全不弹性。
弹性需求表示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的反应很大,而非常弹性需求表示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的反应很小。
七、垄断(Monopoly)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或供应商的市场形式。
垄断者通常会通过限制和控制市场中的供给,来操纵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这种市场结构下,垄断者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
八、竞争(Competition)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多个卖家或供应商的市场形式。
2.《微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D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经济分析中,按照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分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桥。
所谓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
动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
4. 个人需求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5.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中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6.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7. 需求法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就是说,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8.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
2. 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类型。
3. 买方垄断市场:只有一个买方的市场类型。
4. 垄断竞争市场:许多厂商销售同种但有一定差别的产品,且新厂商进入不受限制的市场。
5. 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
6. 卡特尔市场:某些或所有的厂商公开共谋使得他们的共同利润最大化的市场。
7. 名义价格:商品的绝对价格。
8. 实际价格:经过通胀调整过的价格。
9. 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商品的数量。
10. 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商品的数量。
11. 替代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2. 互补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3. 市场机制: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
14.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供给的各种弹性类似。
15.效用: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MU): 消费者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额外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17. 无差异曲线:描述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所有商品组合的曲线。
18. 边际替代率(MRS):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19. 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所有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20. 价格-消费曲线(PC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所对应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由价格-消费曲线可以得到个人需求曲线。
21. 收入-消费曲线(IC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由收入-消费曲线可以得到恩格尔曲线。
22. 正常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的商品。
劣等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的商品。
23.替代效应: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使得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进而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收入效应: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变化,进而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24.吉芬商品: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反而引起需求量增加的商品。
2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某一商品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额与消费者实际支出数额之间的差距。
26. 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7.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增加一种可变要素达到某一点后,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28.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投入要素组合形成的曲线。
29.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在维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30.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总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31. 规模报酬: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化比例。
规模报酬递增:当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化比例大于要素变化的比例。
规模报酬不变、递减类似。
32.边际成本:多生产额外一单位产出而引起的成本的增量。
33. 等成本线(生产者预算线):在给定的总成本和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各种要素的所有可能组合组成的曲线。
34. 扩张路径(扩展线):所有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组成的曲线。
35. 规模(不)经济:因为生产规模的变动而引起厂商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
36. 范围(不)经济:单个厂商生产两种商品的产出高于(低于)两个厂商各生产一种商品时的产出。
37. 产品转换曲线:厂商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的所有可能组合的集合。
38.生产者剩余:所有生产单位的边际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
39. 无谓损失:总剩余的净损失。
40. 价格支持:政府将最低价格设定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之上,同时通过收购过量供给以维持该价格的行为。
41.垄断势力:厂商将价格定得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
42. 寻租: 花费大量金钱在社会非生产性努力上以获取、维持或运用其垄断势力。
43. 自然垄断:一个厂商能以低于存在许多厂商时的生产成本生产整个市场全部产量的情形。
44. 边际价值(MV):购买额外一单位商品带来的额外收益。
45. 边际支出(ME):购买额外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成本增加。
46. 价格歧视: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定价方式。
47. 两部收费制:指先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数量的固定费用,然后再按消费数量向消费者收取使用费的定价方式。
48. 跨期价格歧视:利用不同的需求函数把消费者分为不同组别,通过在不同时点对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的定价方式。
49. 高峰负荷定价:当负荷能力限制造成边际成本很高时,在高峰时期索取更高价格的定价方式。
50. 进入壁垒:阻止新竞争者进入某一市场的条件。
51. 纳什均衡:给定竞争者的行为,各厂商的行动都是最优的策略或行为组合。
52. 价格刚性: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即使厂商面临的成本或需求改变了,厂商仍然不愿意改变价格的现象。
53. 占优策略:无论对手如何行动都是对参与者都是最优的策略。
54.边际收益产量(MRP):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
55. 反馈效应:某一个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调整所导致的相关市场的价格或数量调整。
56. 帕累托有效:帕累托有效是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即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同时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得更好。
57. 契约曲线:所有有效配置点组成的集合。
58. 效用可能性边界:所有有效配置所对应的消费者效用组成的集合。
59. 生产可能性边界:所有有效配置所对应的生产者产量组成的集合。
60. 外部性: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造成影响的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但是这个行为没有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61. 公共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