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课件《捆小棒》
- 格式:pdf
- 大小:193.61 KB
- 文档页数:8
捆小棒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一)数小棒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1)现在是几根小棒?(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三、活动二:快速拨数.(一)师生互练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二)生生互练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四、活动三:对口令.(一)师生互对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二)生生互对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一)出示图片:写一写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二)教师提问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七、活动六: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探究活动听口令,做动作活动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以及大小比较.活动准备1-20的数字卡片活动过程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2.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
《捆小棒》教学反思(3篇)《捆小棒》教学反思1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晰,同时一班级的小伙伴参加数学活动,很少是由于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爱好。
因此,在本设计中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同学的立场,让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
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依据一班级小伙伴的年龄特点,一开始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同学的留意力,在综合练习中创设了“聪慧爷爷要嘉奖小伙伴,带大家去游乐园玩”这一情境,让同学有爱好去参加教学活动。
2、让同学经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需要由同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进展,而不是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力求从同学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操作、沟通、争论,让同学经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3、表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同学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看法的习惯,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
4、表达数同学活化。
通过让同学找生活中的数学,让同学养成平常留意观测、擅长思索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捆小棒》教学反思2《捆小棒》是北师大版一班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让同学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的排列顺次和组成,重点内容是对数位概念的理解,详细到解题思路时,要在同学头脑中建立以“十”为单位计数的简便性。
对于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却不清晰。
因此,我首先从同学数喜爱的东西入手,通过同学数一数,捆一捆等活动形式,创设了猜数的游戏吸引同学的留意力,援助同学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
其次,通过摆小棒把用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援助同学理解十位上和个位上的珠子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又呈现了数的组合,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两者间的转化练习,让同学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并通过“摆一摆,拔一拔”这个环节,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各自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营造一种主动参加、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1《捆小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捆小棒》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1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小棒,来学习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加减法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他们对实物有很强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棒的捆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能够进行小棒的捆扎和计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地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小棒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棒,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棒作为教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小捆小棒。
2.准备PPT,内容包括小棒的图片和相关的运算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棒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棒捆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将小棒进行捆扎,并解释捆扎的过程就是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然后给出一些简单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尝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尝试解决给出的运算题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捆小棒》。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从而为后续学习两位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捆小棒的操作,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尺子、剪刀学具:小棒、尺子、剪刀、计数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捧小棒,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10根小棒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发现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的方法。
2. 讲解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捆小棒的方法,示范如何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并强调捆小棒的意义。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捆小棒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捆小棒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例如:“这里有15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这里有20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等。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小明有23根小棒,他想将它们捆成几组?”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捆小棒的数学意义。
5.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共同完成一道捆小棒的问题。
例如:“你们组有30根小棒,你们能将它分成几组?”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棒 1 1 1 1 1 1 1 1 1 1|\/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这里有多少根小棒?(答案:12)(2)判断题: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叫做一组。
《捆小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8页、第69页“捆小棒”。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知道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能在计数器上正确读数和表示数。
教学难点: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和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老师知道小朋友们一定非常喜欢做游戏,所以,今天赵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设计思考:通过谈话导入,拉近师生关系,并以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活动一:数小棒初步感悟数位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根小棒。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一根一根地数的,有的是两根两根数的,还有的是五根五根数的,那请你们想个办法,怎样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你们数的是10根小棒呢?师说明: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把刚才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
10个一 1个十师:这一捆里面有几根小棒?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呢?对了,(点击)10个一师:我们把这10个一捆成一捆就把它变成了几个十呢?(点击)一个十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10个一个十比较,圆圈里应填什么符号?(设计思考:通过摆小棒,捆小棒目的是让学生体会10个一就是一个十。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多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学生感官上得到了强烈的刺激,构建了“一个十”的概念。
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活动二:介绍计数器和数位顺序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计数器。
《捆小棒》教学反思
在教授《捆小棒》这一技能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点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详细讲解技巧的步骤和动作时可能没有足够的清晰度和细致度。
有些学生
可能会因为没有完全理解动作的整体流程而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考
虑使用更多的示范和演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步骤。
其次,我在教学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
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基础,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
的需求,我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练习建议,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
另外,我在给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时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积极回馈。
及时的反
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改进这一点,我可以在学生完成动作后及
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肯定,同时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疑虑,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
最后,我意识到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需要通过合理的组
织和安排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掌握技能。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可以制定更为
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同时也利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反思和改进我在教授《捆小棒》时的方法和策略,我相信我能够提供
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