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加西莫多的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记得第一次读到加西莫多,是在初中的一本优秀作文选上,篇名已经不记得,只记得最后那句依稀是——“那个佝偻的敲钟人,独自走在巴黎圣母院的黄昏。
”那时还不知道他就是加西莫多,只是,这个人物,这个形象,这个画面,从那时起就印在了我脑海里某一角落。
而今,才从新被我想起。
关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盛名之下,想必不是文学专业的也都会知道。
没有读之前觉得,那一定是一个盛大繁华而充满神圣宗教的故事,读了以后才会发现,它通过那样几个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人与那样几个光鲜却又内心不堪的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爱与恨,美与丑的辩证盛宴。
整部作品,给我留下最完美无暇印象的是艾丝美拉达,给我留下最虚伪丑恶印象的是副教主弗罗洛,给我留下最冷酷龌龊印象的是军人弗比斯……然而,给我留下最复杂最难以释怀又难以名状印象的,还是加西莫多。
看到《巴黎圣母院》的港译本为《钟楼驼侠》,台译本为《钟楼怪人》,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加西莫多,是这部作品中至关重要甚至是灵魂式的人物。
艾丝美拉达是完美的,但是她就像一个女神一样,无暇了反而让人难以靠近,神是永生,所以神没有灵魂,而加西莫多,是一个人,是一个灵魂闪光的人,让人们为他的灵魂所倾倒。
看到很多关于加西莫多的介绍、文字,都是说“外貌丑陋、内心善良”或者“长相极其丑陋,但是内心极其善良”种种,其实我很不解为什么一定要把长相丑陋放在内心善良前面,为什么不是“心地善良但外貌丑陋的敲钟人”。
不管是加西莫多这个人物,还是描述他的文字,都会引发人们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思考。
现今有一个词叫“外貌协会”,形容那些看人只看长相的人。
自己乍一听,觉得鄙视,看人怎么能只看外貌呢?而实际上,自己本身,看人,又何尝不会注重外貌?一个人声音很美,如果后来看到此人长相不佳,再次听到她的声音我会觉得别扭;一个人文字很美,如果长得不佳,读她的文字,内心也会有一丝别扭。
就像张爱玲未见冰心之前,觉得她文字美,得知冰心真人长相后,便觉得她的文字有矫揉造作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
在这样一部悲剧到底的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丝梅哈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还有无情无义的弗里斯,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等,其人物各具特色,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
克洛德 (阴险狠毒、虚伪狡诈、苛刻自私,可悲可怜敢爱敢恨 )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一方面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又出于嫉妒刺杀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克洛德也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
他有他善良和人性的一面。
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他照顾弟弟,收留加西莫多,但是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
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的,自私的,虚伪的,更是狠毒。
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
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他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
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
他是虚伪的,冷漠的。
这就是克洛德,一个复杂多面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可怜人。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克洛德就是这样一个可憎可恨的人物。
我们无法否认,他在爱情面前是个敢爱敢恨的勇敢者,他爱得真切、爱得透彻、爱得疯狂,他是经历了灵与肉的挣扎和搏斗,拿人性与神性进行了严峻的挑战。
这份勇气足以令爱情游戏中的各色伪君子无地自容,面对强烈的爱情,作为一个从事圣职的副主教,他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又是无比大胆的在赏识克洛德对爱情的勇敢追求的同时,又不得不指出这爱的畸形和变异。
雨果小说中加西莫多和格温普兰的形象对比分析作者:贾馥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与《笑面人》在对主人公加西莫多、格温普兰的形象塑造上运用美丑对照原则。
本文通过分析两本小说主人公之间生活、爱情、反抗等的不同,得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雨果创作这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目的不同。
关键词:加西莫多;格温普兰;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作者简介:贾馥瑞(1991-),女,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市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一、两个人物不同的具体表现(一)加西莫多和格温普兰的身世背景不同在《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加西莫多,他的相貌可以说丑到极点:“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而没有好好拼拢来的巨人像”,令人望而生畏,因其容貌丑陋,被称为“丑八怪”。
[1]书中对他的来历描写较少,只说他是一个被吉卜赛女人抛弃的“小怪物”,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丑是他从生下来就是那个样子,是不能避免的。
在《笑面人》中,主人公格温普兰是贵族的后代,是英国上议员克朗夏里爵士的继承人,他的父亲因赞成共和,而与当局政见不和,被迫流亡国外。
他父亲死后,国王詹姆士二世以十英镑的代价把格温普兰卖给儿童贩子,儿童贩子为了让他赚钱,给他做了毁容手术,使他的嘴角永远挂在耳根上。
因此,他的畸形是由于政见不和而被报复所造成的,是人为的,是反动统治独裁的一种产物,而这种人为又是可以避免的。
(二)加西莫多和格温普兰的收养者不同主人公的生活思想必然会受到其他人物的影响,在《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中对加西莫多和格温普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们各自的收养人了。
加西莫多的收养人是社会上层人物教会的副主教克洛德,格温普兰的收养人是社会下层人物于苏斯。
漫谈加西莫多人物形象的双面性一、加西莫多的正面形象1、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的优良品质表现在:(1)、对克洛德:加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西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因此被人遗弃在巴黎圣母院的门前,副主教克罗德出于怜悯之心收养了他,并为他取名,加西莫多渐渐懂事,对副主教极为崇敬,唯命是从。
即使副主教让他去抢爱斯梅拉达这样的坏事他也愿意。
试想一下,卡西莫多也应该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了,如果不是对克洛德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他也不会这样做。
对克洛德的唯命是从便是加西莫多对克洛德的报恩方式。
(2)、对爱斯梅拉达:受克洛德的指使意图绑架爱斯梅拉达未成功而被巡逻队抓住的加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当卡西莫多在人丛中看见了弗罗洛时心里大喜,但是这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却慌忙逃避了他的眼光。
卡西莫多受到无情地鞭打,口渴难熬,绝望地叫道:“给我水喝!"观看的人们嘲笑他,无动于衷。
爱斯梅拉达看到这一切,从人群中走上刑台,将怀中的水葫芦温柔地送到卡西莫多干裂的嘴边。
人们看到卡西莫多那一直干枯的眼睛滚出了一行眼泪。
这滴水之恩,永远刻在了加西莫多的心里。
当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陷害而送上绞刑架上的时候,是加西莫多勇敢地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
在圣母院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她,愿为她赴汤蹈火,他发现爱斯梅拉达想见弗比斯,便自告奋勇地去找他,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即使弗比斯对他不屑一顾,策马远去。
副主教的几次不怀好意的企图也都因加西莫多的保护而遭到失败.故事发展的最后,不明情况的加西莫多以为巴黎的流浪者和乞丐要加害爱斯梅拉达而与之拼命抵抗。
由此可见他有恩必报的优良品质.2、加西莫多的坚强乐观,善良体贴,心灵美(1)、坚强乐观:因为天生的奇丑无比,从小就遭到遗弃,嘲笑,厌恶……受尽了非人的痛苦,但是他还是坚强的活下来了,他有石兽朋友,还有生活在钟楼里的小鸟做朋友,除此之外,他还自己制作恶劣各种小人的模型,加西莫多可以说是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他非常希望能够加入外面的世界的“聚会",可是也确实没有办法,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自尊却令人无比敬畏。
加西莫多的爱情悲剧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作者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位丑的出奇的人物:他一出世就是“一个卷做一团的小怪物,又难看,又是跛足,又是独眼,又是驼背”。
长大以后耳聋,“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的而没有好好拼拢起来的巨人象”,“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赤红色的眉毛下面长着小小的左眼,右眼完全被一个大瘤遮没了,牙齿像城垛样参差不齐,嘴唇坚硬——一颗牙齿如象牙一样地从唇上突伸出来,下巴弯曲,尤其是那脸,完全布满轻蔑、惊奇和混合的表情。
他就是《巴黎圣母院》中愚人节里被人们选为十全的“愚人之王”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就是这样一位主人公,他不是王子也不是英雄,他有着丑陋的面貌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他是众人唾弃的对象,饱受着折磨、冷眼。
在他万分痛苦之时,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为他送上了生命之泉,于是他的爱在心中萌芽,然而,他是不幸的,不幸到最爱也无法得到。
卡西莫多的一生是悲惨的。
自卑,把他的爱造就成只会奉献不会索取的爱——这种爱,完全享受不到爱的快乐,是痛苦的爱。
爱斯梅拉达的善意举动使卡西莫多干枯了的心灵便刹那间绿芽遍生。
然而他是个……是个,除了心灵,其它都不属于人的人。
极度畸形,形状,就像魔兽争霸中低多边形造型的人物般粗糙。
因此他自卑,只能说:“如果你愿意我从那儿掉下去,你甚至不须讲一个字,只要一眨眼就够了。
”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最后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有人说这是一对最美的情侣,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感动于这一幕,不禁想到巴金家中投湖殉情的丫头鸣凤,难到爱情的终极奥义是为爱殉情?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揭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不过,悲剧的他们终于死在了一起,总算没有违了他的心,当人们分开他们时,即刻便化为灰烬。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分析摘要:《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作家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
它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为背景,以巍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为舞台,以卑贱地下的小人物为正面形象,叙述了一个悲惨而动人的感情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副主教克洛德和他收养的义子加西莫多。
爱丝美拉达作为“美”代表,不仅外表美丽可爱,而且内心善良性格淳朴;加西莫多则是外表丑陋内心单纯善良,有恩必报;克洛德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是自私卑鄙丑恶的内心,三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个性胆小,但对朋友关怀有加;乞丐王国的人们团结友爱,同情弱者。
社会地位地下的底层人民的身上有着美好的品质,与社会上层的贵族、宗教统治者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雨果把爱丝美拉达这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放在阴暗恐怖的中世纪的社会背景里,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光辉灿烂温暖宜人。
然而正因为这样,她才不见容于黑暗的专制社会,终于被国王、宗教、法律、军队所组成的反动统治势力迫害吞噬了。
读者因此而激起的反封建思想不是十分强烈吗?这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1)。
一、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内容《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它以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蛇蝎心肠,妄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失败后痛下杀手。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被克洛德从小收养,视他为父,认清其丑恶的内心之后将他推下钟楼,最后为爱丝美拉达舍身。
乞丐王国在得知爱丝美拉达被审判、囚禁之后自发地进行救助的活动。
小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中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恶,反映了雨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思想。
作品评击了封建王朝宗教势力迫害和残杀善良无辜人民的卑劣罪行,颂扬了饱受摧残下层人民内心善良、对同伴友爱团结、舍己为人,反抗贵族和宗教的欺压的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
面丑心善伽西莫多————郁金伽西莫多是法国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一号主人公。
这部小说,有的翻译为《钟楼怪人》,“怪人”指的就是他。
《巴黎圣母院》是作家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的浪漫主义小说。
他以15世纪的法国为背景,通过讲诉一个敲钟怪人和卖艺女郎的故事。
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以及国王的专横。
雨果曾自我评价说:“这是15世纪巴黎的一幅图画。
”伽西莫多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热闹的狂欢集会上。
因为长得太丑,他被人们一致选为“愚人王”。
集会结束后的晚上,他受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唆使。
意图劫持美丽的卖艺女郎爱斯梅拉达。
在危机时刻,国王弓箭手队的队长弗比斯赶来,救下了爱斯梅拉达。
事情败露后,伽西莫多被判鞭刑,在广场上当众执行。
皮鞭像雨点一样落在他身上。
他焦渴难耐,用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道:“给水喝!”却招来人们的嘲笑和石块。
这时,善良的爱斯梅拉达出于同情,主动走上前喂他水喝。
爱斯梅拉达与周围人群的鲜明对比,营造出戏剧般的效果,伽西莫多被感动了,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泪珠。
伽西莫多爱上了爱斯梅拉达,但爱斯梅拉达爱的是相貌英俊的花花公子弗比斯,伽西莫多同样爱着从小收养自己的义父克洛德。
但克洛德是个道貌岸然的神甫,垂涎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霸占不成,便与法庭合谋,编造出“女巫”“杀人犯”的罪名,在广场上绞死了爱斯梅拉达。
目睹这幕惨剧的伽西莫多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把躲在暗处得意狂笑的副主教推下了钟楼。
几年后,人们在石头地窖里发现了两具抱在一起的尸骸。
从那形状独特的骨骼上,人们不难判断,那就是敲钟人伽西莫多和他无比挚爱的少女爱斯梅拉达。
作为世界文学长廊里最丑的人物,伽西莫多却有着一颗无比善良,真诚的心。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不同于副主教的占有欲,也不同于弗比斯的逢场作戏。
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
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的爱。
他抱着爱斯梅拉达殉情的举动,让他人性中可贵的善与对爱情的执着得到最好的展现。
黑暗中的曙光——探究文学典型加西莫多[中文摘要] 加西莫多是法国作家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学典型。
本文试图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对加西莫多这个文学典型进行一次全面深入地探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究及总结。
[关键词] 加西莫多文学典型雨果巴黎圣母院一、文学典型加西莫多的创作背景加西莫多是雨果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
他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长相非常丑陋,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一)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早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作品。
1、维克多·雨果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雨果是一位长寿而多产的作家,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
从20年代到80年代,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文学评论,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巴黎圣母院》美国文艺批评家圣茨伯里说:“《巴黎圣母院》绘画出中世纪巴黎既辉煌又阴暗的风貌,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怜悯,赞赏,恐怖等情感的超凡技能。
他具有运用词语进行绘画的出色才能,掌握了瑰丽的文辞,无穷诗歌的内涵以及他自己也不能左右的那种感染读者的气势磅礴的风格。
”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得力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性。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形象是小说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波西米亚少女拉·艾丝美拉达,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敲钟人加西莫多,王室近卫弓箭队长弗比斯·德·沙多贝尔,青年诗人、悲剧作者比埃尔·甘果瓦。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
其中,加西莫多的形象是《巴黎圣母院》众多形象中最具美学价值的形象,外表丑陋无法淹没灵魂的纯洁,他的心灵美最打动人心,是作品中最值得深究的文学典型。
透过《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的形象看人性之美作者:贺佳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67-01说到人性美,在中国很多人会想到可亲可敬的雷锋,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的焦裕禄,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美。
在法国,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巨作中戏剧性地刻画了敲钟人加西莫多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但这么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有着一种隐含的内在的美——人性之美。
对于美丑,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过这样一条美学原则:对照。
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和黑暗相共。
”小说通过强烈的对比,塑造出的加西莫多的形象不正是这条美学原则的体现吗?故事发生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加西莫多。
内心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丝梅拉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加西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弗比斯救出。
姑娘爱上了弗比斯,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丝梅拉达并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加西莫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
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丝梅拉达,拼命抵抗。
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少女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加西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了少女的尸体,死在她的身旁。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雨果:《巴黎圣母院》十五世纪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的巴黎。
愚人节那天,巴黎的民众聚集在圣母院前欢庆节日,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河滩广场上表演歌舞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为其美貌所打动,产生了邪念。
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是个弃儿,长得其丑无比,又聋又哑,被克洛德收为义子。
是夜,克洛德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被路过巡逻的王室弓箭队队长法比救下,少女由此对法比一见倾心。
加西莫多因劫持爱斯梅拉达在广场被捆绑鞭笞,口渴难忍,只有爱斯梅拉达走上前去送水给他喝,敲钟人感激不尽。
克洛德趁爱斯梅拉达和法比幽会的晚上刺伤了弓箭队长,并嫁祸于少女,爱斯梅拉达被判死刑,克洛德在狱中对其威逼利诱,遭到拒绝。
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在刑场救下少女,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密室避难,对她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克洛德得知此事,诬陷爱斯梅拉达为女巫,鼓动教会不顾避难权强行将其逮捕。
巴黎下层民众攻打圣母院试图救出少女。
加西莫多因聋哑无法弄清事情缘由,误把平民当作官兵,从钟楼上推下巨石,浇下滚烫的铅水,平民死伤无数。
克洛德趁乱把爱斯梅拉达带走,欲说服少女委身于他,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把少女交给了追捕而来的官兵。
与此同时,长期呆在河滩广场边老鼠洞里的隐修女因爱斯梅拉达怀中掉下的绣花鞋认出她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她拼死相救,未果而亡,爱斯梅拉达被官兵强行带走。
爱斯梅拉达被施以绞刑,加西莫多因为没能保护好少女而感到沮丧,这时他看到克洛德站在圣母院楼顶对着绞刑架上的爱斯梅拉达发出狰狞的狂笑,他似乎明白了一切,愤怒之下把副主教推下教堂,克洛德粉身碎骨,加西莫多来到墓地抱着少女的尸体死去。
研究综述《巴黎圣母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深为各国读者所喜欢。
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该书的第一本中译本,当时的译名为《活冤孽》,译者俞忽。
6年后,《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又推出译作《钟楼怪人》。
直至1948年,陈敬容的译本才以《巴黎圣母院》为名,此后该书名被沿用下来,又有陈宗宝、管震湖等人进行过重译。
高考名著导读复习:《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简析《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简析《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
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阴险刻毒的克洛德、放荡无情的弗比斯……当然,还有巴黎圣母院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同时,雨果对加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书的写作特色。
而关于加西莫多,则是雨果的刻意夸张的描写所致。
夸张的描写是这部书的特色之一。
在《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这种夸张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而是一种铺垫。
雨果通过夸张为后文的强烈对比做好了准备。
因此,强烈的对比便成为了《巴黎圣母院》的另一个写作特色。
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加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
加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
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
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
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雨果通过对比,使主人公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更加凸显,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同时,这种“表里不一”的缺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的不足——加西莫多的“美丽”根本不为人所认识,甚至承认。
难怪加西莫多会在钟楼上绝望地疾呼“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缺陷美”也未尝不是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成功之处。
雨果笔下的加西莫多决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加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
对卡西莫多来说,克洛德是他的“再生父母”,他对他只有惟命是从。
然而,为何卡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的问题上对副主教有了一丝“叛逆”之心呢?——副主教得不到爱斯梅拉达就要将她处于死地,而加西莫多却誓死保护着她。
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
卡西莫多是属于自身条件极差,但目光又非常高的幻想爱情主义的典范。
他由于长相畸形,从小成为弃婴,是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他。
由于从小在教堂长大,他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暖和。
长大后,持续留在教堂做敲钟人,所以他所爱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副主教克洛德,一个是教堂的没有性命的大钟。
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
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
可是,当漂亮仁慈的爱斯美拉达呈现的时候,唤醒了他心坎对美妙爱情的盼望。
然而这种盼望的觉悟,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快活,反而使他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生理缺点带来的精力上的苦楚。
面对爱斯美拉达的漂亮,他是那样地自卑,苦楚,他盼望接近爱斯美拉达,但是又怕自己的丑恶令到爱斯美拉达难受和惧怕。
他对爱斯美拉达并没有什么奢望,他只要知道她在她的身边就行了。
然而就连这样一个奢望也被他的养父夺走了,失望中的卡西莫多恼怒地杀死了他的养父副主教克洛德,最后也杀死了他自己——他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著作,戏剧性的场面即给我们以扣人心弦的震撼,又把人物之间和自身内心和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幕幕场景栩栩如生,我仿佛身临其境。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对卡西莫多的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一)亲情与爱情的冲突克洛德是卡西莫多的义父。
正是克洛德把他捡来收养,给他吃喝,把他养大。
小时候,有狗和孩子追赶吼叫,卡西莫多总足躲藏在克洛德的胯下。
正是克洛德弗罗洛教他说话,识字和写字。
卡西莫多人物分析
卡西莫多人物分析
卡西莫多,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卡西莫多人物分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中一位外表无比丑陋,内心却又十分善良的敲钟人。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示了被压迫、受蒙蔽的下层人民的高尚情操,揭示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容不得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
卡西莫多长相的丑陋和美好心灵同外貌英俊、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形成很鲜明的对比。
更好地衬托出外表畸形,在众人看来是“魔鬼”的卡西莫多并不是同他的外貌一样坏,更好地告诉我们不要以貌取人,人的美丑关键在于有没有一颗善良而纯洁的心……
《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第五章中,对卡西莫多是这个描述的:“一个大脑袋上棕红色的头发耷拉着。
两个肩膀之间耸着一个大驼背……这就是丑人们给予自己的王!”这样的描写已经把卡西莫多描写得一点人样也没有了,但就是这个一个完全变形的人,我们在以后的故事中渐渐发现他的美,而那些“正常人”:弗罗洛、弗比斯我们也发掘出他们的丑恶,这样,留在人们心中“丑恶的卡西莫多”变成了弗罗洛、弗比斯等人,而卡西莫多也拥有同爱斯梅拉达一样美丽的心。
也许这就是所谓作家说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
”
这个可以看清世间丑恶、拥有美好内心,对爱情决无二心的卡西莫多,便成为“不要以貌取人”的最好例子。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读完《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伽西莫多了,他虽然外表十分丑陋,但是他善良、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牺牲精神,充分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
“关于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眉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这一段话是对伽西莫多五官的描写,将五官比作各种动物的某个部位,生动形象的写出伽西莫多五官的丑陋。
“一个大脑袋上长满了红头发,两个肩膀当中隆起一个驼背,每当他走动时,那隆起的部分从前面都看得出来。
两股和两腿长得别扭极了,好象只有两个膝盖还能够并拢,从前面看去,它们就象刀柄连在一起的两把镰刀。
他还有肥大的双脚和可怕的双手。
”这是作者对伽西莫多的外貌描写。
而且他因为敲钟,耳朵也聋了,就是这样一个倒霉的人却拥有着那么美丽的心灵。
伽西莫多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克洛德收养了他,于是他就听命于克洛德,以此来报答他。
当伽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口渴难耐时,爱斯梅拉达去给他送水,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后来,伽西莫多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梅拉达从刑场上救了下来,保护照、顾她。
当克洛德侮辱爱斯梅拉达时,他反抗了克洛德帮助了爱斯梅拉达。
这也体现出了他的善良,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希望爱斯梅拉达幸福,于是去帮她找弗比斯。
故事的最后,爱斯梅拉达死了,他去寻找尸体并抱着她的尸体离开了这个世界。
正是伽西莫多的这种外表丑陋心灵美与那些外表美丽心灵丑陋的人作对比,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代表一切,要注重他的内心。
我被他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深深地感动了。
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人物形象分析及主要内容想要了解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人物形象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人物形象分析及主要内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卡西莫多人物形象分析卡西莫多,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巴黎圣母院》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
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
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钟楼怪人。
但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
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型代表。
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的畸形儿,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性格特点。
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克洛德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
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与克洛德、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卡西莫多是被命运所背弃的,他从来就不被人关注,收养他的克洛德从来不把他当人看,就好比自己的奴隶一般。
就好比当时的法国最底层的人民,他们从来不被世人关注,有的只是无尽的压迫和负担,在这样的压迫和负担下他们变得扭曲,变得毫无生气。
他爱慕爱丝梅拉达却不敢表达,他害怕,从来都只能躲在暗处默默关心着她,直到她被送上绞刑架,他再也无法沉默终于挺身而出救爱丝梅拉达。
爱丝梅拉达是革命者的代表,法国最底层的人民向往革命甚至羡慕革命,可是他们终究不敢革命。
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法国封建贵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当压迫触及了他们的底线时他们忍无可忍,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从而改变命运。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贪恋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的美貌,他道貌岸然、蛇蝎心肠,指使卡西莫多抢夺埃斯梅拉达。
藏在丑陋的外衣下的美丽的灵魂——伽西莫多人物赏析
甄永超
【期刊名称】《神州(中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耳边似乎传来遥远的敲钟声。
细细聆听。
似乎从一个浪漫的国度穿越千年而来。
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善良的敲钟人,心静如水的敲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你忽略了她的外貌,因为那钟声直敲心底,洗涤了你的灵魂,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甄永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08级本四黑,黑龙江绥化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6
【相关文献】
1.为爱情献身的两个不幸男人——《金瓶梅》中武大郎与《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形象比较分析 [J], 冯军
2.欲望与高尚——另论伽西莫多 [J], 毕大群
3.浅论伽西莫多式的丑 [J], 潘佐华
4.伽西莫多的独特眼睛——《一滴眼泪,一滴水》赏析 [J], 赵海英
5.素读:从言语解读到审美体验——以伽西莫多的第一滴泪解读为例 [J], 黄文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加西莫多的形象
加西莫多是另一种类型的“低贱者”的代表。
他外貌奇丑:驼背,跛足,独眼,声哑,但却心灵美好,性格善良,坚强勇敢,富于牺牲精神。
艾丝美拉达在刑台上给他喂水后,他多年沉睡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力被唤醒。
他对艾丝美拉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冒死把她从刑场救出,细心备至地关怀保护她,摸摸地爱着她,直至随他一同死去。
他一旦认清了克罗德的真实面目,便毫不留情地给他以惩罚。
在这一人物的身上,作者着意渲染了爱的感化力量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