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继湘教授
- 格式:ppt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56
体验式教学在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摘要】体验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模式,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关注学生完整生命成长的体验性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的过于规范和程序化的教学,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复杂性,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让他们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下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1.体验性教学模式在国内,体验性教学模式这一理念是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继湘副教授首次提出的。
体验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模式,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这里的“体验”不仅仅有“亲身经历”之义,也不仅仅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关注的核心并非只是一种以体验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或手段,而是关注与体验相关联的人的生命特性与成长,提倡一种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
它借鉴吸收了生命哲学、情感心理学、后现代知识论、对话理论关于体验特征与意义的深刻论述,体验对于知识学习、人格健全、完整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体验性教学模式对体验的关注是对人本身的全方位关注。
此外,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并不只在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体验性教学对体验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的人的重视,关注体验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生成性、自主性,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与人格健全。
对人的深深关切,是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所在。
2.体验性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我们知道,教育,首先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
其次,才是使人成为怎样的人的活动。
体验性教学模式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作出判断,人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
专题中小学自主开发课程的影响因素与实施建议文/辛继湘辛继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创新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学的自觉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课程开发?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究竟如何做可以提升课程开发的品质?弄清楚上述问题,可以让我们在课程开发遇到问题时避免不知所措或随意应对,可以在自主开发课程之路上走得更踏实、更久远。
一、中小学自主开发课程的影响因素中小学自主开发课程是在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植根于学校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以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其开发过程由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等一系列专业性的课程活动所组成,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专业关切、学校文化与外部支持系统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开发。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中小学自主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全程都在起作用,但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在课程方案的制订上。
学校自主开发课程能否取得成功与课程方案的适切性密切关联。
一项完整、实用的课程方案必须有明确的课程开发目标,能够体现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需要校长依据国家课程政策、办学理念、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本校资源条件来确定。
课程开发的学校自主并非可以随意而为,如果没有明确的开发目标,很可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陷入盲目或走向误区。
倘若校长不具备相应的课程领导力,就无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课程开发目标,后续的课程活动就会受到制约而不能有效展开。
此外,课程的组织结构也是课程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并不是随意增加几门课程即可,而是需要制订者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开发目标将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开发目标。
在课程设置时不仅需要处理好自主开发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而且需要把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按合适的比例组合成各有所长而又彼此关联的有机整体。
国培计划(2011)----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班简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1年11月24日第1期本期主编:刘建顾继玲责任编辑:王伟华“国培计划(2011)”—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班开班典礼2011年11月22号上午,“国培计划(2011)”——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班开班国培计划(2011)----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班1典礼在随园校区逸夫楼隆重举行。
本次培训项目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承办。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任郭宁生,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葛军,“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班主任刘建、顾继玲老师以及50名来自河南全省的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开班典礼。
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立新主持开班典礼。
郭宁生副院长代表学院向与会领导和参加培训的各位教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从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教师教育发展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
国培计划(2011)----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班2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小学数学培训项目组代表刘建老师介绍了研修课程方案。
本次培训设计了前沿理论引领、南京师范大学名师成长工作坊、教学观摩与交流和体验式活动四大模块,下设若干专题。
邀请了南京的著名专家学者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科教育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了讲解与阐述,通过理论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各种研修方式推进本次培训班学员的学习成效,提升全体学员的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实践智慧。
国培计划(2011)----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数学班3学员代表、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特色实验小学王伟华老师随后发言,他代表全体学员表达出浓厚的学习愿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向为本次培训付出艰辛劳动的专家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要转变角色、珍惜机会、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圆满完成本次“国培计划”研修班的学习。
教师技能性知识:含义、特征及获得途径
辛继湘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3(033)007
【摘要】“教师技能性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身心体验性、情境依赖性、言意并存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教师技能性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大了教师知识的内涵,丰富了教师知识的可运用性.根据“教师技能性知识”的特征,其获得主要通过体验过程的颌悟、教育情境的“在场”、教育范例的呈现、在对话中共享等途径来实现.
【总页数】6页(P110-115)
【作者】辛继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G65
【相关文献】
1.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性知识获得途径研究 [J], 崔进飞
2.教师技能性知识 [J], 辛继湘;
3.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成因与获得途径研究 [J], 董鸣鸿
4.大学工科教师技能性知识获得的三条进路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J], 郭德侠;曲绍卫
5.地方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其教育意蕴--读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J], 孙杰远;乔晓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师技能性知识
辛继湘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教育理论界鲜有“教师技能性知识”的提法,通常是把教师知识和技能分别加以定义。
借鉴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教师技能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相关理论和规则知道如何去做并能对具体情况作出及时回应的知识。
“教师技能性知识”不只是关于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技能中的观念和部分规则等内容是陈述性的;这种技能性知识也不是单纯的意会知识,虽然具有意会知识的一些特点,但其中的部分内容是可以通过言传来表达的。
【总页数】1页(P79-79)
【作者】辛继湘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2
【相关文献】
1.经验性知识、继承性知识以及外部性知识对创业投资公司国际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 赵袁军;余红心;刘笑彤
2.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芝诺知识圆——论第二语言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J], 林玲
3.教师技能性知识:含义、特征及获得途径 [J], 辛继湘
4.程序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实践性知识 [J], 王顶明;李莞荷;戴一飞
5.大学工科教师技能性知识获得的三条进路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J], 郭德侠;曲绍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继湘教授教学理念的发展与实践策略心得12月4日下午,有幸聆听了辛继湘教授的《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我对教学和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人深思,发人深省。
教学高效是我们老师永恒的追求。
如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树立三观即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定位,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探究知识的激励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教学智慧与艺术的展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明白学生是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关注所要传授的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完整人格的培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求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内容并精心设计,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基础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
对所教的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要求等必须了如指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精准控制学科知识与本班学生的特点的层次联系,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多措并举鼓励学生,创设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堂的具体实际随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不搞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教师注重教学语言的组织和准确,精炼、简洁、清晰的语言可以增强课堂的逻辑性和兴趣性。
三、正确的课堂评价。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我们不能只盯着教师上课时间的多少、传授多少知识点、学生掌握多少知识点、考试成绩提高的幅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技术是一门艺术,教学高效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eachers
PCK Transfer
作者: 辛继湘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页码: 89-9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学科教学知识;内隐性特征;影响因素;传递路径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教学内容知识、教学对象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要素构成,其内隐性特征增加了其传递的难度。
学科教学知识的外显和传递是否顺畅与其内隐的程度、传递者与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传递的媒介与文化氛围密切关联,可经由教学叙事中的知识外显、实践情境中的共同在场、信任关系中的知识分享等路径来实现其有效传递。
智慧课堂的人文观照
辛继湘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材教学》
【年(卷),期】2022()8
【摘要】智慧课堂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的智慧课堂,以人的认知能力
高效发展为宗旨,以不断升级的智能技术为支撑,借助技术的力量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确预设、精准调控。
而人文观照的智慧课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教师
的教学智慧为依托,其教学过程尊重人之为人的生命特性,是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智能化技术“一路高歌”的背景下,智慧课堂更需要守护教学自身的人文性,在让技术为教学所用的同时不忘人文观照。
【总页数】1页(PI0001)
【作者】辛继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刍议语文课堂中的人文观照
2.开启语文智慧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3.学校智慧
课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4.学校智慧课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5.智慧课堂技术迭代语
境下的大学思政教师主体异化与人文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增值评价:促进每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
辛继湘
【期刊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增值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来判定学校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种评价方式,其重视起点、关注过程的特征,对于公平合理地评价一所学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独到的作用.
【总页数】1页(P1-1)
【作者】辛继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增值评价:促进每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
2.这不也是一所学校,一所新闻爱好者钟爱的学校吗?
3.多样化增值评价探索系列之一——兼顾生源和增长的学校增值评价模型简介
4.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林区人民满意的教育——森工系统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巡礼之一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东京城林业局标准化学校建设掠影
5.一所精致和谐的城市学校一所年轻优质的现代学校一所特色综合的品牌学校——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小学风采展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摘要]乡土课程资源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史的系列内容。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实施开放性原则;需要采用先进的方式手段,贯彻高效性原则;还需要结合地方优势,落实特色性原则。
[关键词]课程改革;乡土资源;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我国在跨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依据世界当代课程理念形成的新认识,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书指出:“课程资源的缺乏是困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必然要求学校提前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开放学校,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
”而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把身边带有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等资源引入课程,即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条崭新途径。
一、有关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一)乡土与乡土资源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教育学上的概念被独立出来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其核心和特色要落在“乡土”二字之上。
《简明古汉语字典》中对,“乡”字的意义解释共有12种,其中核心要义包括: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城市以外的地区;地方;出生地,家乡。
另外,“乡”字还含有一个特殊的语义就是“崇尚”。
而字典上对“土”字的意义解释共有14种,其核心要义除了泥土、乡土等外,还有以下三个特殊含义:社神,土地之神;“八音”之一,指埙等陶制的乐器;通“杜”,指根。
综合“乡”与“土”这两个语义的内涵元素,我们可以发现,“乡土”不仅仅是人们出生的城市以外的某一个特定的地方,里面还包含着祭祀、音乐以及值得人们崇尚的养育我们的根等丰富的内涵。
由此看来,“乡”与“土”的组合“乡土”一词,虽然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笔者认为,“乡土”的定义不是凝固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名词,更多是个体内在的生活表征,包含着区域特点(自然要素)和经验意识(人文要素),它随着一个人居住和成长的过程以及对此的认同和关怀的程度而变化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