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氧血症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85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提供规范化和可行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PBM的实施方案。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一)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1、采集病史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液状况采集相关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是急性还是慢性贫血,患者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肾脏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2、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②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筛查;③铁代谢检查;④C反应蛋白(CRP)。
3、多学科协作实施PBM,需要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尽早评估手术患者,充分术前准备,对复杂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更应该做好计划和预案。
本共识推荐: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必要时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和预案。
(二)贫血管理贫血是围手术期患者中最常见的问题。
妇科患者术前贫血患病率为24%~45%,其中,缺铁性贫血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81.4%。
术前贫血是手术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更高、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术后恢复更差,以及异体输血量显著增加。
PBM的理念是推荐以非输血的方式纠正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贫血,对急诊和限期手术的贫血患者,术前需要积极治疗贫血。
1、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1)妇科常见贫血病因:主要为失血性贫血和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常见原因是异常子宫出血(AUB)。
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除患者患有血液病外,主要病因为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等。
(2)贫血诊断及分级:建议采用WHO(2011)的贫血诊断标准,以便更早识别潜在的贫血状态,积极纠正贫血。
我国也制定了贫血诊断标准(表1)。
推荐对于妇科良性疾病手术前,贫血在1级以上(Hb≤90 g/L)的患者,应纠正贫血达正常后再手术。
术中低氧血症的处理一、低氧血症的定义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
:83~108mmHg。
因低氧血症程度、发生的速度和持续成人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时间不同,对机体影响亦不同。
低氧血症是呼吸科常见危重症之一,也是呼吸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二、低氧血症的原因1、低F i O2➢高海拔、低氧混合➢OR: 吸入纯氧后低F i O2,使用Mapleson回路排除麻醉机问题1、低通气➢药物因素➢神经肌肉疾病➢气道梗阻:OSAS、上呼吸道梗阻➢OR:呼吸回路泄漏、低TV/RR/MV、残余肌松、EtCO2↑、PIP↑、气管导管扭曲、胸廓受压3、V/Q失调1.死腔通气➢COPD、间质性肺炎、肺栓塞➢OR: 低灌注(低血容量、心梗、心包填塞、脓毒血症)2.肺内分流➢肺不张、肺炎➢OR:支气管插管、支气管痉挛、过敏、痰阻塞4、弥散障碍➢弥散距离增加:肺水肿、纤维化➢弥散面积减少:肺气肿、肺叶切除➢通常是慢性的5、心脏右向左分流6、人为因素指脉氧位置不好、末梢寒冷、染色剂影响、肢体异常活动、袖带/止血带的影响三、低氧血症的处理1.F i O2 100%2.确定ETT位置:EtCO2、听诊、胸廓起伏、+/- FOB3.手控呼吸(减少呼吸机因素)➢感觉肺顺应性和有无漏气➢肺复张、PEEP4.吸引ETT5.及时求助并寻找原因:从A、B、C、D、E五个方面➢A(airway)、B(breathing):从呼吸机到肺泡⏹检查麻醉机:吸气/呼气活瓣、氧气输送的压力、F i O2、MV⏹检查回路:回路脱落⏹检查气管导管:漏气、扭曲⏹听诊:肺不张、肺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支气管插管、气胸、误入食管➢C:低灌注⏹出血、下腔静脉受压、脓毒血症、心衰、心包填塞、肺栓塞、麻醉过深⏹5H’s(Hypokalemia/ Hyperkalemia、Hypoglycemia/Hyperglycemia、Hypovolemia、Hypoxia、Hypothermia)、5T’s(Tension pneumothorax、Tamponade、Toxic effects、Thromboemboli、Thrombosis coronary)➢D(drugs):麻醉药物的影响、过敏➢E(equipment):麻醉机、监测。
缺血性心脏病围术期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护理处理方法目的对于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在围术期间自身血氧饱和度减少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容诊治的50名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在围术期间血氧饱和度减少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对医学临床上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的50名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在围术期间血氧饱和度减少的患者在经过相关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得到显著的提高,且患者没有存在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在围术期间血氧饱和度减少的患者,采用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值得在医学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标签:缺血性心脏病;血氧饱和度;围术期护理干预为了检测和反映患者的氧合动态情况,并且可以提前发现缺血性心脏病围术期存在的初期低氧血症状,利用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可以实现持续性的观测,并为以后的护理和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血氧饱和度检测主要指在患者的指端甲床固定探头指套,以手指作为血红蛋白响应容器,检测组织床光传导的强度,来统计有关血氧饱和度的量。
血氧饱和度的计数可以实时反应患者的呼吸情况以及动脉血氧的动态状况,为患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初期提供相关数据。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在收容诊治的50名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在围术期间血氧饱和度减少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对医学临床上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容诊治的50名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在围术期间血氧饱和度减少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在这50名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在围术期间血氧饱和度减少的患者中,包含男31名,女19名,年龄5个月~69岁,平均23.5岁,患者的体重3.7~79.1 kg,平均45.6 kg。
本次研究中50名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在围术期间血氧饱和度减少的患者在手术前的检查得出,十一名患者罹患冠心病,十六名患者罹患心脏瓣膜病症,二十三名患者罹患先天性心脏病。
术中低氧血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术中低氧血症是指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液中氧气含量不足的状态。
术中低氧血症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呼吸系统问题、心血管问题、麻醉药物及手术方式等。
预防和治疗术中低氧血症需要通过精确诊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患者的氧气供应。
1.呼吸系统问题:术中低氧血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呼吸系统问题,如气道阻塞或堵塞、肺部感染或积液等。
气道阻塞或堵塞可能由于舌根后坠、喉痉挛等引起,而肺部感染或积液可能是由于术前感染或手术导致的。
2.心血管问题:心血管问题也是引起术中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
心血管问题可能包括心脏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以及血液循环障碍等。
心脏功能不全可能是由于术前已有的心脏疾病或麻醉药物的影响导致的。
心律失常可能是由于手术刺激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或电解质紊乱导致的。
血液循环障碍常见于低血容量、低血压或血液灌流不足等情况。
3.麻醉药物:麻醉药物也可能引起术中低氧血症。
例如,全身麻醉药物可能通过抑制呼吸中枢引起通气减少,或者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液循环不足。
局麻药物也可能引起周围神经和微血管扩张,进而影响血氧饱和度。
4.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也是术中低氧血症的潜在原因之一、一些手术过程可能会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例如仰卧位手术、手术中位置不良或身体姿势改变等。
对于术中低氧血症的预防和治疗,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术前评估和优化: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麻醉方面的评估。
如有必要,应进行适当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氧血症的潜在风险。
2.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氧气饱和度、心率、血压等指标。
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术中低氧血症的存在,并指导治疗措施。
3.保持通畅的气道: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防止呼吸道阻塞或堵塞。
及时处理舌根后坠或喉痉挛等问题。
4.液体管理:正确管理液体,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避免低血容量、低血压等情况发生。
5.心血管支持:对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或血管扩张的患者,可以给予药物支持或进行心肺复苏等措施来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术中低氧血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术中低氧血症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液中氧气分压(PaO2)降低到低于正常水平所导致的一种血氧供应不足的症状。
术中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包括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外源性肺泡通气-灌流不匹配、通气不足和呼吸道梗阻等。
预防和治疗术中低氧血症需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术中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可通过调整患者的姿势、改变肺通气与血流的分布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术中患者尽量保持卧位,利用重力改变肺通气与血流的分布,减少肺底部通气不足的情况。
同时,在床头抬高30度可以增加功能残气量和通气面积,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不匹配。
此外,利用正压通气或辅助呼吸设备可以改善通气-血流差异,提高血氧饱和度。
外源性肺泡通气-灌流不匹配也是术中低氧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通过改善肺通气-血流差异来预防和治疗。
合理调整通气和灌流比例,进行肺保护通气策略,如限制潮气量、降低呼气末正压、控制通气频率等,可以减少肺泡通气-灌流差异,提高氧气分压。
通气量不足是导致术中低氧血症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通气量不足可能是由于通气频率不足、潮气量过小或通气时间不充足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通气量不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增加通气频率、调整潮气量或延长通气时间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此外,注意气道管理和保持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通气不足。
呼吸道梗阻也可能导致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
呼吸道梗阻可以是由于支气管痉挛、肿瘤、分泌物堵塞等引起的。
针对不同原因,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对于支气管痉挛,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进行治疗;对于分泌物堵塞,可以通过吸痰等方法清除分泌物。
综上所述,预防和治疗术中低氧血症需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策略。
根据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外源性肺泡通气-灌流不匹配、通气不足和呼吸道梗阻等不同原因,可以通过调整姿势、改善通气-血流差异、增加通气量或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围术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治疗
赵世美;柯齐斌;汤和清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3(24)4
【摘要】目的 :总结围手术期低氧血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
方法 :90例手术患者 ,监测围手术期SpO2 的变化 ,分析其发生率及治疗措施。
结果 :围手术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 5 0 % (4 5 90 ) ,老年人及胸部手术患者易发生低氧血症。
氧疗及术后镇痛能提高缺氧患者SpO2 。
结论 :围术期低氧血症常见原因与患者本身情况、麻醉及手术因素等有关 ,氧疗及术后镇痛能有效治疗围术期低氧血症。
【总页数】2页(P403-403)
【关键词】围术期;低氧血症;原因;治疗
【作者】赵世美;柯齐斌;汤和清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9.9
【相关文献】
1.Stand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J], 沈菲;苏晞;刘成伟;吴明祥;张治平
2.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低氧的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J], 王颍骅;薛松;徐根兴;黄日太;谢波
3.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治疗老年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 [J], 王艳辉;许鸿云
4.老年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J], 李芳
5.老年患者围术期低氧血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J], 李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1范围本标准提供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指导,给出了术前患者评估与贫血管理、减少手术失血、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适应证等方面的建议和相关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可能需要输血的手术的医疗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从患者和医生决定手术治疗之日始到术后28天(基本康复)止的一段时间。
3.2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
[来源:WS/T203—2020,6.7,有修改]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Hb:血红蛋白(Hemoglobin)Hct: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5总体原则5.1以患者为中心应始终以促进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为原则。
5.2预防为主本标准强调防治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和失血等,核心是预防异体输血。
5.3多学科协作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适时全面评估患者及其血液功能状态、识别输血的危险因素、防治术前贫血、积极应用减少手术失血和自体输血技术、严格遵守异体输血适应证的规定,对于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至关重要。
6手术前评估和贫血管理6.1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和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心、肺、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筛查等),准确评估患者贫血状态、止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是否需要输血等。
4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Int J Anesth Resus,January 2021,Vol. 42,No. 1•指南•围手术期低氧血症患者的无创呼吸支持治疗:欧洲 麻醉学会与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联合指南解读纪文焘王薇薄禄龙卞金俊邓小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学部,上海200433通信作者:薄樣龙,Email:nbastars@【摘要】低氧血症是外科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氧疗是处理低氧血症患者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鉴于常规氧疗(conventional oxygen therapy, COT)并不能有效预防低氧血症,故应提倡更有效的无创呼吸支持治疗以防治围手术期低氧血症,但相关规范并不完善。
近期,欧洲麻醉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ESA)与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联合发布《围手术期低氧血症患者无创呼吸支持治疗的ESA/ESICM联 合指南》,涵盖五大临床问题,并对COT、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 FNC)、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和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和推荐,共给出19条 具体建议。
该指南对指导临床正确选用无创呼吸支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有效治疗围手术期低氧血症具有重要意义。
临 床医师也应及早识别围手术期低氧血症的高危患者,术中积极实践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降低患者肺部并发症风险,从而预防围手术期低氧血症。
【关键词】低氧血症;氧疗;呼吸支持技术;麻醉;指南基金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9QA1408500)D0I : 10.3760/321761 -20200904-00183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hypoxemia: Interpretation of the Joint Guideline of 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Ji Wentao, Wang Wei, Bo Lulong, Bian Jinjun, Deng XiaomingFaculty o f A nesthesiology, Changhai Hospital,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Bo Lulong, Email:****************【Abstract】Hypoxemia is a comm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in surgical patients and can be life-threatening in severe cases. Oxygen therapy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hypoxemic pati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unsatisfied effects of routine oxygen therapy (COT) on preventing hypoxemia, more effective 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is recommended to prevent and treat perioperative hypoxia. However, related guidelines require to be improved. Recentl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ESA)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 jointly issued **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in the Hypoxae-mic Peri-operative/Periprocedural Patient: A Joint ESA/ESICM Guideline . The guideline covers five types of clinical questions and compa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T,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 and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with a total of 19 recommendations. This guideline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for correct selection of 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in clinical setting, which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perioperative hypoxemia. Clinicians should also identify high-risk patients for perioperative hypoxemia in early stages and actively perform 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during surgery, so as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to prevent perioperative hypoxemia.【Keywords】Hypoxemia; Oxygen therapy; Respiratory support technique; Anesthesia; GuidelineFund program: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Rising-Star Program (19QA1408500)DOI : 10.3760/cma.j .cn321761 -20200904-00183低氧血症是外科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者 术后48 h内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1%〜55%"1,而常规可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