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2020标准化-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范文第一章绪论1.1 背景和意义矿井作为采矿企业的核心生产场所,往往存在各种因素导致的灾害风险。
其中,隐蔽致灾因素是指人们在平时难以察觉到的、隐藏在矿井内部的潜在灾害因素。
这些因素一旦爆发,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对于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和任务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矿井内的隐蔽致灾因素得到及时识别和处理,减少矿井事故的发生。
任务:本制度的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明确普查的内容、方法和流程,以及普查结果的处理和跟踪措施。
第二章普查内容2.1 隐蔽致灾因素的分类矿井隐蔽致灾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1)地质构造:包括断层、褶皱、岩层倾角等地质构造因素。
(2)岩石力学:包括岩石稳定性、岩性、岩石的应力状况等因素。
(3)瓦斯与煤尘:包括瓦斯涌出量、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煤尘含量等因素。
(4)水文地质:包括矿井水位、涌水量、含水层水压等因素。
(5)通风条件:包括通风系统的完善程度、通风流量、通风阻力等因素。
(6)电火灾和爆炸:包括矿井内电气设备的安全性、电火灾和爆炸的潜在隐患等因素。
2.2 普查内容根据以上分类,本制度的普查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对矿井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调查和分析。
(2)岩石力学:对矿井岩石的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和评估。
(3)瓦斯与煤尘:对矿井内的瓦斯和煤尘进行监测和分析。
(4)水文地质:对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5)通风条件: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估。
(6)电火灾和爆炸:对矿井内的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三章普查方法3.1 普查手段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可采用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实地调查主要包括采集地质样本、水样、煤尘样本等,对矿井内的各类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实地观察和监测。
实验室分析主要采用仪器设备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测试和分析。
2023年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为了加强矿井安全管理,防范事故发生,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稳定运营。
下面将从制度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背景矿井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矿井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事故隐患较多,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为了提高矿井安全管理水平和效能,制定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势在必行。
二、制度目的1.加强矿井安全管理:通过全面了解矿井存在的隐蔽致灾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2.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对矿井隐蔽致灾因素的普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3.确保矿工生命安全:通过对矿井潜在的致灾因素的探测,避免因意外事故导致矿工伤亡,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三、制度内容1.组织机构:设立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组,明确普查组的职责和权利。
2.普查对象:对全国所有矿井进行普查,包括地下矿井、露天矿井和深海矿井等。
3.普查要求:普查包括矿井内外环境的检查、设备设施的检测以及矿井规划设计的评估等多个方面。
4.普查方法:采用现场勘查、文献资料查阅、设备设施检测等多种方法,充分了解矿井的相关信息。
5.普查周期:规定普查周期,对矿井进行定期普查,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隐患。
6.普查结果处理:对普查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整改措施。
四、实施方案1.制定操作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矿井,制定相应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操作规范,明确普查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2.普查人员培训:组织开展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人员培训,提高其普查能力和技术水平。
3.建立普查数据库:建立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数据库,对普查结果进行记录和管理,方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矿井企事业单位对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5.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是指对各类隐蔽的致灾因素进行全面普查的制度。
隐蔽致灾因素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自然灾害因素,以及建筑安全隐患、火灾隐患等人为因素。
建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旨在全面了解各类隐蔽致灾因素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为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灾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潜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机制等。
其中,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暴雪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水、旱灾、地下水位过高等;建筑安全隐患包括老旧房屋、危险化学品储存等;火灾隐患包括电线老化、消防设施不全等。
普查内容的详细性和全面性,对于确定灾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制度的实施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航空遥感、卫星遥感、摄影测量、地质勘探、气象观测、水文测量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获取到大量的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以地图和统计报表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便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了解灾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全面了解各类隐蔽致灾因素的分布情况和潜在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普查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效果性。
再者,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普查成果可以提供实时的灾害风险评估,为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灾后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最后,普查结果可以向公众公开,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加群众自护自救能力。
为了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包括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环保、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
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如地质学家、气象学家、水文学家、工程师、公众等,形成多方联动的普查格局。
此外,为了确保普查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还需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和信息交流平台。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等相关规定,为了切实做好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确保淖尔壕煤矿长治久安消除或减小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结合淖尔壕煤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淖尔壕煤矿。
第二章实施办法第三条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副总工程师成员。
地测站站长、生产办主任、安监站站长、机电办主任、防治水专职人员、通风专职人员、各区队技术员。
第四条第五条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职责范围组长。
全面负责____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设备、仪器仪表落实到位。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____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性调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负责自己专业内隐蔽致灾工作日常业务安排落实成员。
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第三章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第六条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第七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第八条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第九条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经常性地对矿井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开展煤矿水害风险普查核查和隐蔽致灾因素排查的通知正文:----------------------------------------------------------------------------------------------------------------------------------------------------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开展煤矿水害风险普查核查和隐蔽致灾因素排查的通知各设区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陕西投资集团公司、陕西省益秦集团公司、陕西延长石油矿业公司、陕西有色榆林煤业公司、华能陕西矿业分公司、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为深刻汲取山西朔州万通源煤业“11·11”和湖南耒阳源江山“11·29”透水事故教训,认真贯彻落实针对铜川乔子梁煤矿“11·4”事故省政府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家煤监局、省政府紧急视频会议要求,按照省安委办、省应急厅、省能源局、陕西煤监局《关于开展煤矿灾害风险普查核查的通知》(陕安委办〔2020〕122号)的部署安排,现将全省煤矿水害风险普查核查和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开展范围(一)水害风险普查核查煤矿范围1.咸阳、宝鸡、铜川、延安地区存在顶板离层水害、渭南地区存在承压水害和榆林地区存在砂层潜水、火烧区等水害,但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及以下的煤矿;周边相邻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或极复杂,但该矿类型为中等及以下的煤矿;2.近十年发生过突(透)水事故、存在水体下采煤(河流、湖泊、水库等),但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及以下的煤矿。
(二)隐蔽致灾因素排查煤矿范围全省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煤矿。
重点排查资源整合改造、开采时间超过20年、法人变更频繁、实施托管、多煤层开采、“楼上楼”开采等煤矿。
二、工作分工(一)煤矿水害风险普查核查工作由省应急管理厅协调组织,各市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中省集团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对所属符合水害风险普查核查条件的煤矿重新进行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范文为了切实做好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确保____煤矿长治久安消除或减小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结合《____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和《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四章具体规定,特制定本制度一、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地测副总机电副总通防副总成员:地质测量部部长、通风科科长、安全监察部部长、机电科科长、生产技术部部长、防治水专职人员、通风专职人员、各区队技术员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职责范围组长。
全面负责____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设备、仪器仪表落实到位。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____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性调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负责自己专业内隐蔽致灾工作日常业务安排落实成员。
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三、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2、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1)采空区①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1. 引言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是指通过对潜在的隐蔽致灾因素进行调查和普查,以及制定有效的防灾措施,目的是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减轻灾害的影响。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在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帮助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识别和应对潜在的灾害风险。
2.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意义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意义在于发现并解决可能引发灾害的潜在问题,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通过对隐蔽致灾因素做出实时监测和评估,可以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还有助于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公众和政府的灾害防范能力。
通过公开透明的普查结果,可以使公众对潜在的灾害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根据普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3.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内容和方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内容包括对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地质灾害普查地质灾害普查是指对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潜在风险区域的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和地质地貌等进行详细调查,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概率和程度。
3.2 水文灾害普查水文灾害普查是指对可能引发洪水、旱灾、水库溃坝等水文灾害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水文环境、气象条件、水资源利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可以评估水文灾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规模。
3.3 气象灾害普查气象灾害普查是指对可能引发台风、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气象环境、气象气候条件、灾害历史等进行详细调查,可以预测气象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4.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实施为了提高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效果和减少灾害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应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责任和义务。
4.2 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参与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共同制定灾害防范方案。
2024年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地测副总机电副总通防副总成员:地测科长、通风科长、防突科长、安全科长、机电科长、生产科长、防治水专业人员、通风专业人员、防突专业人员及各区队技术员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职责范围组长。
全面负责____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设备、仪器仪表落实到位。
副组长。
协助组长工作,负责____制定普查、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负责自己专业内隐蔽致灾工作日常业务安排落实。
成员。
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三、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①相关科室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山体滑坡情况、其他地质灾害巡查进行详细排查,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安全技术措施。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下,发生事故。
2、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1)采空区普查采用调查、走访、物探、化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查明矿井采空区及邻近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情况、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
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矿井充水性图上,并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2)废弃老窑(井筒)及邻近矿井井巷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①收集井田范围内废弃老窑(井筒)闭坑时间、开采煤层、开采范围,是否开采煤柱和充填等情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第1条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官地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井下火区、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
第2条地面隐蔽致灾普查:1.地表水体普查每月对井田范围及周边的沟谷、水库、河流、湖泊、池塘等地表水体进行全面调查,雨季期间或降雨后加强观测,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
2.地面塌陷区、裂缝每年5月前全井田覆盖详细调查井田范围内历年来采煤引起的塌陷区域的范围、面积、深度、积水等情况;裂缝的长宽、裂缝地类型等情况。
井下工作面设计施工前、回采前、回采中、回采后对相应地表进行调查。
3.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收集废弃老窑(井筒)的位置、停采时间及原因、开采煤层、范围、是否开采煤柱、充填情况、充水排水等资料,察看地形,圈出采空区,并估算积水量;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都要标注在图上,分析每个钻孔的封孔质量。
建立井田内废弃老窑(井筒)、水源井、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第3条井下隐蔽致灾普查:1.采空区普查采用调查访问、物探、化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查明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状况、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
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矿井充水性图上,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2.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普查查明矿井边界断层和井田内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直径大于30米的陷落柱,编制卡片,附平、剖面图和素描图;查明矿井内主要褶曲形态,收集矿井裂隙发育资料、总结规律,编制煤矿构造纲要图;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
3.瓦斯富集区普查查明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煤质和瓦斯含量及赋存状况,系统收集矿井所有的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编制瓦斯地质图,对矿井瓦斯赋存情况进行分区,开展瓦斯涌出预测预报工作。
4.导水裂缝带普查采用物探、钻探实测和理论计算等方法确定矿井导水裂缝带高度,合理留设防隔水煤(岩)柱,绘制岩层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
XXX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切实做好XXX煤矿(以下简称我公司)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确保我公司安全生产。
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等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井下火区,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
第三条本办法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及防治的相关工作办法,适用于XXX煤矿生产期间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四条矿井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组织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
各区队、职能科室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工作方案。
第五条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做好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负责专业范围内隐蔽致灾工作日常业务安排落实。
第六条生产技术科为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的牵头单位,每年组织各单位进行全面普查工作。
第三章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规定第七条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域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域积水情况进行排查、勘测并在充水性图、井上下对照图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第八条在雨季前对矿井周围的防洪排水沟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如有排洪沟不畅通的地段及时清理,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畅通、完好。
第九条地表矸石山、排土场普查,应实地查看矸石山、排土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雨季期间是否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事故等。
第十条采空区普查,应采用调查访问、物探、化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查明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状况、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
应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剥)工程平面图和矿井充水性图上,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是指对各类自然灾害中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普查和评估的制度。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指那些在地表上看不到,但具有引发灾害的潜在危险性的地质因素,如隐蔽的断层、地下水问题、不稳定地质体等。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地质灾害预防、应对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制度的体系建立、普查活动组织和实施、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方面来介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一、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的体系建立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隐蔽暴露地质因素普查制度,首先需要建立制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这包括明确普查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普查工作提供合法依据和政策支持。
其次,制度的体系建立还需要明确普查的组织机构和部门。
这些组织机构和部门应具备专业的地质灾害普查人员和技术队伍,负责统筹和协调普查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同时,制度的体系还需要建立普查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和技术保障机制,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地质因素的普查工作。
首先,需要通过对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地质地貌特征、地下水状况等基础调查,初步了解潜在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分布情况。
其次,需要通过实地勘查和监测,对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具体的普查。
如通过地质勘探、地震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对断层、滑坡地和地下水问题等进行普查。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对各类地质因素的危险性和风险进行评估,为灾害预防和减灾提供依据。
三、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数据的管理与应用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产生的数据是宝贵的资料和信息,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需要建立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平台,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存储,并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一、引言矿井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开发行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工作条件,容易出现各种事故和灾害。
为了减少矿井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环境的稳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
二、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意义与目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是针对矿井内潜在的灾害因素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调查,目的在于发现、评估和监控矿井的隐患,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灾害的发展。
通过实施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有效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通过普查矿井内的各类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灾害的发展,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环境的稳定。
2. 积极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风险:通过评估矿井的隐患程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减少事故的频发和危害程度,提高矿井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提高矿井管理的水平:通过对矿井的隐患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和评估,增强矿井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矿井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4. 增加矿井经济效益:通过普查矿井隐患,及时采取对策,减少事故和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保障矿井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
三、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内容与流程1. 建立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制度框架:按照矿井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相关规定和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 制定普查方案和计划:根据矿井的规模、性质和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普查方案和计划,明确普查的内容、方法和时间表。
3. 普查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按照普查方案和计划,对矿井内的各类隐患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包括地质地貌、瓦斯、矿压、水文地质等方面的隐患。
4. 形成普查报告:根据普查的结果,形成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对矿井的隐患程度、预防和控制策略等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5.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普查的结果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加强矿井管理、改变工作方法和环境改造等方面的措施。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及公司文件、规定、指示精神,关于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工作要求,为了有效的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做好矿井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及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小地质灾害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防治水细则》、《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的要求,特制定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第一条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地测防治水副总地测科科长通防科科长成员:地测科全体人员及通防科相关技术人员第二条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职责范围组长:全面负责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全面评估致灾地质灾害普查效果评价。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地质灾害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普查制度及方案、重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负责地质灾害工作日常业务安排落实。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地质灾害普查工作材料。
第三条地质灾害普查范围地质灾害普查范围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井下火区,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
第四条重点工作1、加强对职工进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地质灾害辨识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对地质灾害进行群防群治。
2、完善煤矿地质灾害因素基础资料,对矿区地质和水文资料、图件及台账等进行梳理、检查和补充,确保地质、水文资料齐全、完整、可靠;建立相关资料台账,落实和完善预防性保障措施。
3、煤矿主要地质灾害因素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井下火区,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
4、采空区普查采用物探、钻探、化探等方法,结合以往地质勘查资料及近年来生产作业过程中揭露情况综合分析,查明矿井自身开采的采空区、井田内及周边采空、老空区情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2、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井田范围内农业灌溉引水渠沟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2)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1)采空区①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②坚持经常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监测重点。
④在采掘活动开始前确定矿区范围内地表采空区、地表塌陷区、地表错动区关系及影响范围。
⑤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矿山施工单位负责对矿山内地表塌陷区、错动区进行监测预报。
⑥推广应用在采空区监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负责研究采空区变化,并对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与技术的论证并采取相关措施。
⑦确定的采空区影响范围,圈定并标识通知相关人员,防止人员误入。
⑧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及时汇报矿总工程师,并制定出采空区塌陷超前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垮落情况的相关技术措施。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
是指针对可能造成灾害的隐蔽因素进行的普查和管理的制度。
隐蔽致灾因素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不易察觉但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因素,如地质灾害隐患、建筑物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和排除隐患,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
1.建立普查机制: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普查,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和评估。
2.制定标准和指南: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明确隐患的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和从业人员对隐患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其主动配合普查工作。
4.建立台账和台账管理: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并对排查结果进行管理,及时跟踪和处理隐患,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5.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监测技术手段,实时、准确地获取隐患的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预防和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第 1 页共 1 页。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为了切实做好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确保我矿长治久安,消除或减小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相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矿长副组长:总工、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通风助理、防治水副总等。
成员:机电副总、通风助理、地测科长、防治水科长、通风科长、技术科长、安全科长、调度室主任、地测和防治水专职人员等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职责和范围组长:全面负责组织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设备、仪器仪表落实到位。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性调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负责自己专业内隐蔽致灾工作日常业务安排落实。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队组技术员负责本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部门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队组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三、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①相关部门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2、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1)采空区①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②坚持经常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管理制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管理制度 1.采空区普查制度 (1)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2)坚持经常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导汇报。 (3)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矿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监测重点。 (4)在采掘活动开始前确定矿区范围内地表采空区、地表塌陷区、地表错动区关系及影响范围;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矿山施工队负责对矿山内地表塌陷区、错动区进行监测预报。 (5)推广应用在采空区监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负责研究采空区变化,并对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与技术的论证并采取相关措施。 2. 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制度 (1) **老井两个井筒每年雨季前要清理附近杂物,疏通排水通道。 (2)若矿井后期对对井田范围内废弃井筒进行充填,对井筒充填方案和回填工程监督。 (3)在工作面采掘工程接近钻孔之前,必须对钻孔资料进行查阅,全面了解钻孔的封闭情况,编制采掘工程过钻孔设计方案。 (4)对于钻孔资料不详、模糊的钻孔,必须以“封闭不良钻孔”对待,在设计说明中必须明确提出来,要留足防隔水煤柱,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作为视在安全隐患来处理。 (5)在设计中明确告知施工单位,所要揭露的钻孔数量及位置,以及钻孔的封闭情况,让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6)在回采或巷道施工过程中,在距钻孔20~30m时,必须进行探放水工作,以确保施工安全。 3. 断层、裂隙、褶皱、陷落柱、导水裂隙带等地质构造普查制度 (1)建立年预报、月分析的地质构造预报制度,年初按照年度采掘工程计划,对年度采掘工程可能遇到的断层、裂隙、褶皱、陷落柱等地质构造进行预报;每月根据月度采掘工程计划,和井下采掘巷道揭露情况对各掘进头面,进行逐头逐面分析,准确分析巷道层位关系,对可能穿层巷道、或过老空老巷、断层、鼓包等地质构造要提前通知生产区队,提出建议,并督促区队制定、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2)建立钻孔资料分析制度,在巷道超前钻探结束后,要及时根据钻探资料,进行钻场分析,对钻孔中发现的层位变化等情况,分析前方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情况。 (3)建立井下采掘活动有疑必探制度,对掘进巷道采用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方法,探明前方地质构造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并且保证30m超前探测距离。 (4)建立井下收集地质资料制度,收集地质资料包括岩层倾斜角度和巷道正前走向角度,如发现地质层位变化及时分析可能遇到的地质构造。煤巷掘进工作面收集煤层倾斜角度和巷道正前走向角度外,还应收集煤层厚度情况和顶底板岩性,煤层破碎情况。 (5)定期对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修改施工巷道附近煤层底板等高线,掘进巷道岩层层位变化情况,若为穿层巷道及时根据第一手资料分析巷道可能出现的提前或延后穿层情况;水文地质方面要及时分析巷道顶底板滴渗水情况及水量变化趋势、充水来源等资料,若物探、钻探显示的地质构造变化区域要及时分析构造变化带附近可能出现的水文地质情况,对中型以上断层,中型以上的褶皱,超过5m3/h以上的新增出水点要及时上报本矿相关部门,并申请上级部门进行补充探测和专家论证;对大型断层、可能影响一个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导水裂隙保护煤柱留设要本矿上报上级部门。 4. 地表水体及塌陷裂隙普查制度 (1) **煤矿地表水体普查范围,主要包括 **煤矿和周边关闭煤矿情况调查、矿井井田及周边相邻矿井200m范围调查、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等调查。 (2)矿井每月组织各相关科室对井田范围内地表水体情况进行调查一次,调查要有原始记录,对调查发现的塌陷裂隙要组织人员进行充填。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第一条矿井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
矿井地质灾害是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在井田范围及矿井周边区域内客观存在,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直接辨识,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给采掘活动带来安全隐患的地质构造、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含(导)水体、采空区以及煤层自燃倾向等地质因素,有可能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灾害,因此必须对煤矿隐蔽地质灾害因素进行调查,对不能确定的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物探、钻探等安全措施进行探查,确保安全生产。
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地质灾害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制定此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以便更好地开展矿井隐蔽地质灾害因素普查工作。
第二条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邱进敏
副组长:李明乐、贾广才、汪洋滨、郑国强
成员:生产技术科、调度室、机电科、安检科、通风科、财务科、供应科人员组成。
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科室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