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2012-12-9 21:07:20以史为鉴,雅俗共赏——读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读后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以下简称“刘著”)是刘再生先生继《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作者集数十年的治史之功,将视线聚焦于1840-1949年间的中国音乐历史文化,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野、严谨的史观,用四编、90个专题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音乐人物、音乐事件、音乐现象和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论述中,作者秉承“爱国的、民族的、人性的”史观,力求在严谨的历史叙述中,弘扬民族文化,激荡民族精神,探索近百年我国音乐发展的规律。
因此,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观、学术态度、语言风格、音乐人物塑造手法四个层面,阐述拙见。
一、学术史观如果说中国近代音乐史是一部雄壮的交响曲,那么史学家就是这部交响曲的编创者,其激荡的主旋律,正是作者精心编创的着力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百年音乐历程,作者所选取的标尺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的民族风骨、宽厚爱人的人性追求,为推动中国音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音乐人物皆为其一一立传,热情颂扬。
因此,“爱国的、民族的、人性的”主旋律成为刘著的主要史观。
(一)爱国的音乐史观纵观刘著全文,始终洋溢的是“爱国的”主旋律。
首先表现在对音乐家的选取上,作者从1928年国立音乐院师生谱写8首救亡歌曲为开端,到聂耳、冼星海等左翼作曲家群,一次次掀起抗日爱国歌咏运动高潮。
在本书配置半身标准照片或在标题中突出介绍的95位音乐人物中,着重推介的抗日、爱国音乐人物占了近一半。
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2] 。
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进步的文艺从来都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
每个时代的进步文艺,对于拓展人们的视野,激励人们的斗志,锤炼人们的品格,激发人们的创造,都展示了巨大力量。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00-2019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地方性音乐与全球化音乐相互碰撞,网络音乐的兴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0年以来,中国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音乐消费模式不断升级,音乐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摇滚乐、流行乐到嘻哈音乐,不断吸纳外部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
地方性音乐也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融使得地方性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网络音乐的崛起给中国音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各种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音乐人推广作品、建立粉丝群体的重要渠道,推动了音乐创作、演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段时间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涌现,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1.2 研究目的近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迅速,各种音乐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音乐市场日益繁荣。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0-2019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深入分析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情况,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变趋势,以及地方性音乐与现代性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音乐的崛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提供一份全面的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层出不穷。
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论汇总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变革,音乐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钢琴音乐经历了从引进西方乐曲到华人音乐家演奏以及本土作曲家创作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中国的钢琴音乐开始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音乐家主要以演奏为主,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开始在中国演奏西方古典音乐的钢琴作品,如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等大师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主要以演奏西方作品为主,鲜有本土创作。
19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本土钢琴家,他们在演奏西方作品的同时,也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
杨洪基、杨洪兴等音乐家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技巧相结合,创作了一批独特的中国钢琴作品。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钢琴音乐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重视,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中国钢琴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杜鸣艳、胡健、赵季平等一批优秀的中国钢琴家先后走上国际舞台,在演奏和创作上都有了重要的突破。
他们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西方音乐的技巧,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仅在演奏上有了重要的突破,还在作曲上有了新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钢琴作曲家,如冼星海、黄自等。
他们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结合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还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了重要的奖项。
21世纪以来,中国的钢琴音乐继续发展和创新。
一批新生代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创作和演奏,将中国的钢琴音乐推向了世界舞台。
中国的钢琴音乐不再只是模仿西方作品,而是敢于创造、融合多种音乐元素,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从20世纪初到1949(1840年-1919年)为近代部分从1949年到20世纪末(1919年-1949年)为现代部分补充:1949年到至今为当代对近代传统音乐有较大贡献的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阿炳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临终前留下六首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杨元亨演奏管子、唢呐《放驴》、《拿天鹅》、《小二番》近代京剧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编演: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天女散花》、传统剧目。
创立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新行当“花衫”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和凝重流畅的演唱风格,形成“梅派”。
在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进了二胡、月琴。
周信芳(老声)麟派程砚秋(旦角)中国戏曲音乐院《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广东广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已在广州地区流行,20世纪20年代小型器乐合奏曲,流传到外地而得名“广州音乐”以高胡为主奏乐器,以秦琴和杨琴的组合形式。
严老烈《旱天雷》、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在1926年改革的高胡逐渐成为广东音乐的演奏风格、旋律《平湖秋月》《渔舟唱晚》《步步高》新音乐一般来说“新音乐”是特指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此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1.1904年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曾志忞2.五四运动后萧友梅针对“旧乐”借鉴西方音乐而创作的音乐3.30年代黄自的民族文化的新音乐,指要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4.30年代左翼革命音乐指无产阶级音乐新音乐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近代部分可分三个历史时期1.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2.2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3.30、40年代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以及40年代处于“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现代部分分为两个阶段1.建国30年是音乐事业全面建设时期2.新时期20年主要指80年代以来的音乐事业发展学堂乐歌的产生、内容、创作手法、意义、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梁启超的百日维新(1898年之后)当时这种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产生)1.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辱、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2.反映妇女解放思想、反对封建迷信3.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创作方法)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为数不多,用作曲者自作曲调的乐歌则更少。
中国近代音乐史1中国近代音乐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进口的音乐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中国音乐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开始,梳理一下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
清末音乐清末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音乐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常被用于庆祝节日或家庭宴会。
清末音乐以琵琶、二胡、板胡等民间乐器为主,这些乐器弹奏起来沉重、华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民族特色。
同时,西方音乐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但是由于语言、宗教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些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这些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音乐。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对于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蔡元培不仅致力于中西音乐的融合,还积极推广管弦乐队的演出,开创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先河。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期间,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音乐,试图摆脱传统音乐的束缚。
他们认为西方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情感和思想,是中国音乐应该借鉴的对象。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音乐人才,他们接受过西方音乐的训练,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音乐,与战争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们开始撰写反抗侵略的音乐作品,呼吁国人振奋精神,抵抗外敌侵略。
同时,一些爱国歌曲和军事歌曲也迅速流传,成为人们在战争中的共同支撑。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开始变得严肃、庄重,曲调和歌词中传递着战争的呼声和悲壮。
总结中国近代音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表现。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近代音乐史第一篇:近代音乐史沈心工:P404(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铁匠》、《小小船》、《革命军》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第一个创作多声部歌曲《春游》;第一个创办话剧社“春柳社”;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第一个创办音乐杂志“音乐杂志”;第一个推广五线谱;其作品还有《送别》《祖国歌》《忆儿时》《西湖》等等。
曾志忞:翻译介绍西方音乐理论:《乐理大意》《音乐全书》《和声略意》《乐典教科书》青主:P449(1893~1959)P449 音乐理论家,我国近现代研究音乐美学的第一人。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发表了《乐话》、《音乐通论》等音乐论著,1929年到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授。
王光祈:P454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学家,在中国音乐史学以及比较音乐学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第一个把西方音乐与中国音音乐做比较;第一个使用外文介绍中国音乐;其代表作:《论中国古典歌剧》《音乐在中国的意义》;写了一本《中国音乐史》著作。
萧友梅:P319(1884~1940)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我国近代最早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之父。
创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问》《南飞之雁语》等,编写有《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突出成就。
把依曲填词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专业创作的水平;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音乐风格。
《问》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的一首学校歌曲,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忧郁和感慨之情。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堂乐歌【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学习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意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乐歌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
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名词解释】、个人作品名称易出【选择题】。
)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名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沈心工的乐歌所涉题材极其广泛,作品大多沿袭了日本乐歌的风尚,多用欧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谣填配歌词,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谣的曲调。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2、李叔同(【名解】其作品【选择】)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总结篇1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漫长且丰富多彩。
以下是对中国音乐史的总结: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丰富的音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用来祭祀、庆典和娱乐。
同时,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如石磬、骨笛、琴瑟等。
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和《周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歌谣、曲艺等也得到了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音乐成为了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秦朝设立了“乐府”,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汉朝的音乐发展更加繁荣,乐器种类增多,音乐风格也变得丰富多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成为了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和《乐府诗集》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山歌、小调等也得到了发展。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音乐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如唐大曲、琴曲、佛教音乐等。
此外,隋唐时期设立了“教坊”,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规范。
6.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宋元时期,中国音乐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以唱作为主,如词曲、戏曲等。
同时,乐器演奏和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乐府”和元代的“行省”成为了重要的官方音乐机构。
7.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明朝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戏剧紧密相连。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得到了繁荣发展。
同时,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8.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和民间化。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继续繁荣发展,同时,西方音乐也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
1、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姑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
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
2、京韵大哥是原流行于河北的木板大鼓与平津的清音子弟书合流
而成的“怯大鼓”,再加上北京的方言,又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
术的表演、唱腔和器乐伴奏等,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刘
宝全)
3、京剧是乾隆后期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4、西洋音乐于唐代传入中国。
5、冯玉祥的三大军歌:《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利用地物歌》
6、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春游》《缠足苦》《竹马》《体操—
—兵操》
7、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
8、《黄河》沈心工是我国最早的由我国作曲家写的学堂乐歌。
9、李叔同第一个留学国外的音乐人,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
——《音乐小杂志》,还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
10、《送别》奥德威曲李叔同词
11、京剧名角: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程砚秋余叔岩
12、《春江花月夜》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
13、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二泉映月》
14、1912年时民国政府教育部确立了音乐课,小学音乐课称为“唱
歌课”中学称为“乐歌”
15、萧友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17人)中国历史第一个音
乐家的铜像也是萧友梅。
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正
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他编写的《卿云歌》被确认为我国
的第一个国歌。
16、赵元任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织布》《劳动
歌》《卖布谣》《老天爷》等
17、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
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后改名为——“明珠歌舞
剧社”,还创办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创
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18、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进行曲《光明行》代表作还有《病中
吟》又名《安适》是第一首二胡独奏曲,《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又名《除夜小唱》。
19、陕北民歌《绣荷包》《观灯》《蓝花花》
20、黄自代表作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抗战歌》《旗正飘飘》以
青主之名写了宋代诗人李之仪的诗为词,写作了《我住长江头》。
21、聂耳《卖报歌》1934年是聂耳的音乐年,创作了《毕业歌》选
自《桃李劫》,《牧羊女》选自《飞花村》,还改编了《金蛇狂舞》,《昭君出塞》,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配乐,包括《码
头工人》《打桩歌》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主题歌《义
勇军进行曲》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
群众歌曲:《义勇军进
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等,抒情歌曲:《铁蹄下
的歌女》《媚娘曲》《飞花歌》《塞外村女》等。
22、吕骥代表作《聂耳挽歌》《自由神》《保卫马德里》《中华民族
不会亡》等
23、任光代表作《渔光曲》(安娥词)唱作《彩云追月》器乐合奏
曲。
24、麦新代表作《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都是麦新作词,还有
儿童歌曲《马尔真正好》。
25、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游击队歌》《上战场》《保家乡》
《胜利进行曲》《嘉陵江上》还有无伴奏合唱《垦春泥》,还有
电影歌曲《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
还有一部著名管弦
乐《森吉德玛》。
26、冼星海四部著名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
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
歌剧《军民进行曲》;富于号召性
的,雄伟的进行曲《救国军哥》《到敌人后方去》《路是我们开》等;抒情性与战斗相结合的歌曲:《在太行山上》《打到汪精卫》《三八妇女节歌》《做棉衣》等;抒情的独唱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江南三月》;劳动歌曲:《拉犁歌》《搬夫
曲》等;儿歌:《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二月里来》
选自《生产大合唱》。
27、《康定情歌》(江定仙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陈天鹤曲)《绣
荷包》(谢成功编曲)
28、马思聪被誉为“中国的音乐神童”代表作:小提琴独奏曲《第
一回旋曲》《内蒙组曲》《思乡曲》《摇篮曲》《塞外舞曲》
29、《东方红》改编自陕北民歌《骑白马》,《解放区的天》改编自
河北民歌《十字调》
30、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秋收》山西民歌《刨
洋芋》内蒙民歌《红旗颂》《嘎达梅林》《乌拉山》
31、《团结就是力量》卢肃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
曲《新民主主义进行曲》贺绿汀曲《民主建国进行曲》李
焕之曲《我们是民主青年》和《咱们工人有力量》和《南泥湾》都是马可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李劫夫曲
32、贺绿汀的管弦乐有《晚会》《森吉德玛》马可的管弦乐《陕
北组曲》瞿维的钢琴曲《花鼓》晨耕的吹奏乐曲《骑兵进行
曲》
33、1943年秧歌剧《兄妹开荒》
34、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
《小小画家》;聂耳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冼星海的歌剧
《军民进行曲》;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
维等作曲的现代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罗宗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