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古埃及文明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二章古埃及文明绪言一、地理环境和居民1.地理环境: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尼罗河两岸沃野千里,这也适应了专制主义的出现,使国家容易行使主权,也不容易被外族入侵,使埃及的文明具有持久性,其人种的传统也得以自我保持,和西亚的情况恰好相反。
2.居民:哈姆-塞姆语系二、埃及学从前阿拉伯人有一句古话: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
在1888年艾菲尔铁塔建造以前,金字塔一直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筑物,而直到19世纪中期,人们对金字塔仍然了解的非常少。
[法]商伯良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原本对埃及的了解缺少直接的史料,只有通过希腊的对埃及的一些描述。
在1798年拿破伦进攻埃及的时候在罗塞达要塞筑工事的时候一位上尉发现了罗塞达石碑。
上面一共有三种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埃及世俗体象形文字、科普特文(用希腊文改造的埃及文字)。
从希腊文上可以读到,罗塞达石碑上记叙了托勒密国王时期的事件。
因为法老的名字在石碑上被用椭圆圈出(Ptolemaios),而比对希腊文后发现象形文字要少两个字母,于是,到底石碑上写了什么一直没有人知道。
而1790年出生在格勒布尔的商伯良(少年天才,4岁能背《圣经》,9岁熟读《荷马史诗》,12岁精通多国古代语言,包括希腊文梵文等,立誓要写成埃及的历史,并在17岁时写成《法老制下的埃及史》,成为当地的院士,在1812年在傅立叶那里得知了石碑的事件,当时又有埃及末代女王kleoptra(克利奥佩特拉)的石碑被发现,上面同样缺少2个字母,商伯良大胆假设是省略了元音a和o,后来又发现了拉美西斯Ramsess的石碑同样有缺少字母的情况,按照这样的假设,发现石碑可以被完全解读)在1822年在巴黎过了10年清苦的日子以后,终于解读了罗塞达石碑的秘密,自此埃及学诞生。
三、埃及史的历史分期四、埃及史的要点1.专制主义:城邦——区域性国家——帝国2.埃赫那吞改革(宗教上一神教的改革)3.埃及的宗教思想第一节法老治下的埃及一、古埃及文明的形成(金石并用的时代)1.前王朝时期(考古学文化)(1)巴达里文化(4500BC—4000BC)这是一个母系氏族,维持的时间很长,这也使后来埃及妇女的地位一直比较高。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概论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古代埃及在地理上分成两部分:孟斐斯以南的尼罗河狭长谷地叫上埃及,接近尼罗河三角洲的地区叫下埃及。
三角洲是希腊人给下埃及尼罗河流域地区起的名称。
埃及气候炎热干燥,终年常是晴空,雨量非常稀少,河谷地带几乎终年不下雨,就是三角洲每年也仅有二三十天的雨季,发展农业生产主要靠河水的灌溉。
埃及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亚麻等,古代盛产纸草;东部沙漠里有金矿和铜矿;南部努比亚山区富有金矿;毗邻尼罗河的东西两边山岳里,盛产建筑石材——石灰石、花岗岩和玄武岩等。
埃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
从人骨化石和流传下来的图画来看,古代埃及人体格强壮,长颅,面部须毛不盛,皮肤黝黑,头发黑而光泽。
现代埃及人则属于阿拉伯民族,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而形成的。
埃及学是研究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历史、考古、文化艺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埃及学所研究的年代范围从埃及前王朝时期开始(约公元前4500年)到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为止(公元642年)。
埃及学肇始于拿破仑远征埃及时,随军一批学者在埃及广泛考察后出版了36卷插图本的《埃及地方志》,为欧洲学者提供了关于古埃及的大量原始资料。
1799年,拿破仑的部下在尼罗河口附近发现了罗塞达石碑,刻有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古希腊文字三种字体对照的碑文。
碑文先后经法国的de Sacy、瑞典的Johan David Akerblad和英国的Thomas Young等人研究,获得初步成果。
法国学者商博良(Jean Francois Champollion)在此基础上,对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字铭刻中的人名专有名词加以对比研究,1822年将埃及象形文字译读成功,这一年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
埃及学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世界性学科。
世界上所有文化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埃及学和专门研究机构,世界各大博物馆增设埃及收藏品的陈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及的一切考古发掘工作被迫中断,战后迅速恢复。
古埃及文明名词解释:埃及学:近代兴起的研究古代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
涅伽达文化:产生于埃及前王朝时期,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在涅伽达文化Ⅰ期(4000BC~3500BC),物质文化进步,城市出现,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王权业已萌芽。
在涅伽达文化Ⅱ期(3500BC~3100BC),物质文化进一步发展,城市进一步扩散,私有制逐渐确立,阶级逐渐形成,阶级分化剧烈,其后出现国家。
诺姆:古埃及古王国时期地方上最重要的行政机构,相当于“州”,其行政长官为诺马尔赫。
美尼斯:据曼涅托记载,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以及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
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
建立了要塞城市孟菲斯,但其存在的真实性有争议。
古王国时期:包括古埃及第3~8王朝(2686BC~2181BC)建都于孟菲斯。
金字塔修建开始于此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于此时期,所以又称金字塔时期。
此时期古埃及奴隶制经济得到重大发展,君主专制开始确立,阶级分化明显。
中王国时期:2040BC~1786BC,包括第11~12王朝,首都底比斯,主要崇拜的神祗为阿蒙神,王权软弱。
11王朝中期孟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了埃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图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控制。
第12王朝时期恢复了强大的王权,社会环境较安定,同外部联系扩大,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私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中王国衰落,13王朝晚期,埃及再度分裂。
涅杰斯:愿意为“小人”,非贵族门第的人,与贵族和大人物相对立。
他们原属于下层自由民,大概起源于古王朝末期。
在第一中间期,形成小私有者阶层,是当时诺姆军队的重要来源,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强有力的涅杰斯”。
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涅杰斯阶层的分化,中王国时期一部分成为土地所有者、奴隶主,一部分则沦为靠施舍过日。
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是阶级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古埃及文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认识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知道古埃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内容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金字塔建筑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大河对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金字塔的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2、难点金字塔建造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古埃及位于哪大洲?(出示世界地图)古埃及的象征?()教学过程1 引子:《尼罗河女儿》提问: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埃及?2 古埃及地理位置3 尼罗河——母亲河1、纵贯埃及全境2、气候:干旱——依赖尼罗河3、土地:定期泛滥——肥沃的土地,农业发展4、文化:定期泛滥——促进记录、计算,几何学、天文学诞生4 古埃及的统一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5 法老古埃及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法老是最高统治者6 木乃伊木乃伊:经防腐处理而得以长久保存的干尸。
法老和官僚贵族的木乃伊制作精致,一般平民则比较简陋。
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具木乃伊:古埃及名王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
木乃伊来历的传说:很久以前,古埃及一位本领超凡的法老,名叫奥西里斯。
奥西里斯教给人们种地、做面包、打井、酿酒和开矿的技能,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崇拜他。
但奥西里斯的弟弟赛特对此嫉妒,要阴谋杀害他而夺取王位。
某日,赛特请奥西里斯吃饭。
吃饭时,赛特指着一只漂亮的大箱子对大家说:“谁能躺进箱子,我就把这个箱子送给他。
”奥西里斯在大家的怂恿下躺进箱子,箱子被赛特关上,并加上大锁,扔进尼罗河。
奥西里斯遇害后,他的妻子四处奔波,终于找回他的遗体。
赛特听闻此事,半夜偷去奥西里斯的尸体,把它剁成14块,分别扔到各地。
奥西里斯的妻子又从各地找回丈夫遗体的碎块,悄悄掩埋。
历史第二课笔记一、引言历史第二课主要探讨了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重要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记录历史第二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各个文明进行简要概述和分析。
二、古代埃及文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文明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政治制度:古代埃及实行法老制度,法老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同时,设立官僚机构,管理国家事务。
经济基础:古代埃及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大麦、棉花等作物。
此外,还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是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
文化成就: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丰硕,如建筑、雕刻、绘画、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中,金字塔、法老墓等建筑杰作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三、古希腊文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拥有众多岛屿和半岛,海岸线曲折。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古希腊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以城邦制为主,各城邦独立自治。
其中,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最具代表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直接民主制。
经济基础:古希腊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同时发展了海上贸易。
地中海地区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古希腊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成就: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卓越,如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果。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成为文学经典;雕塑和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四、古罗马文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古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种地理环境为古罗马文明的兴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王政时代到共和时代的转变。
共和时代设立了元老院、执政官等职位,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古代埃及文明教案古代埃及文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埃及的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结合图片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结合资料理解尼罗河在埃及文明发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古埃及地图的解读,掌握阅读历史地图、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结合生活现象,让学生反思,力求做一个文明人,正确科学对待文明。
二、教学内容1.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2.金字塔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理解古埃及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重点:掌握古埃及文明的特色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古埃及文明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阅读古埃及历史文献,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古埃及文明的壮丽景观和重要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古埃及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尼罗河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深入讲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特征和意义。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读,加深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古埃及文明的特色和重要性,同时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历史意义。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古代埃及(1)埃及的地理位置:埃及位于北非的____________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奴隶制国家的形成:约在公元前____________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____________。
(3)金字塔的修建:____________时期,国王开始修建____________形的巨大陵墓。
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在公元前____________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____________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首都在____________;他制定的《____________》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印度是指____________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公元____________前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把社会成员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等级。
疑难突破古代埃及国王修建金字塔的原因剖析:其一是宗教原因。
古代埃及的国王不满足于生前统治人们,还幻想死后复活成神,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
为了永久保存尸体,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防腐剂,填以香料,用亚麻布裹紧,做成木乃伊。
金字塔便是他们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们死后“复活”的“城堡”。
其二是政治原因。
雄伟壮观的金字塔,给人一种坚不可摧且高不可攀的印象,震慑人们的心灵,让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由此屈服于奴隶主专政;而且,活着的国王也希望用死人的伟大来衬托自己的统治不可动摇。
问题探究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会孕育古代文明?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探究: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饮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农牧业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此外还能调节气候环境。
第二章、古埃及文明参见《世界史·古代史》(上)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二节的第一个问题“后期古代埃及”。
概述一、古埃及文明的再现——埃及学古埃及文明的再生只是近代的事情。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领了一个百余人的学术团。
任务是从事学术远征,收集埃及出土文物、考察埃及古迹。
在远征中发现了《罗塞达石碑》(The Rosseta Stone),由埃及的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语三栏文字对照而成。
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商波良(Champollion)破译了这块石碑,从而标志着埃及学诞生。
此后经过德国学者列普修斯(Lepsius)、法国学者马里埃特(Mariette)、马斯帕洛(Maspero)和英国学者皮特里(Petrie)的努力,古埃及文明逐渐再现在人们的面前。
埃及学,乃是近代兴起的,研究古代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一门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它既包括古埃及的考古学、语言文化学、历史学与古代文献学,又有宗教学、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内容,而且还涉及到医学、生物学、数学、天文学和技术史等自然科学各分支。
时间跨度为人类产生到阿拉伯征服埃及。
二、历史分期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那么,这么一个悠久的文明,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进行分期,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传统上将古埃及的历史上限追溯到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下限为亚历山大征服,即公元前332年。
但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这个分期方法进行了反思,将古埃及文明的下限定位公元671年阿拉伯征服。
(一)前王朝与早王朝时代(公元前4500—前3120—前3080年-前2686年)(二)古王国时代与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686—前2160—前2040年)(三)中王国时代与第二中间期(公元前2133—前1786—前1567)(四)新王国时代与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567—前1085—前664年)(五)后埃及与外族统治(公元前664—前332—公元641年)三、参考书目一般性阅读:1.令狐若明:《走进古埃及文明》(人类文明系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