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演示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22
吉林大学各学部教师申报副教授职务学术业绩条件一、人文学部(一)教学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要求具有充足的本科课时量和一定的课程门次,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优秀;参与课程、教材等教学建设;取得教学科研成果并承担教学科研项目。
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要求具有一定的本科课时量,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凡承担指令性本科教学任务的单位要求具有基本的本科课时量,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二)科研要求1.须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D类及以上科研项目。
2.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D类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及以上,或取得相当水平的其它科研成果。
二、社会科学学部(一)教学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要求具有充足的本科课时量和一定的课程门次,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优秀;参与课程、教材等教学建设;取得教学科研成果并承担教学科研项目。
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要求具有一定的本科课时量,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凡承担指令性本科教学任务的单位要求具有基本的本科课时量,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二)科研要求1.须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D类及以上科研项目。
2.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D类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及以上,或取得相当水平的其它科研成果。
三、理学部(一)教学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要求具有充足的本科课时量和一定的课程门次,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优秀;参与课程、教材等教学建设;取得教学科研成果并承担教学科研项目。
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要求具有一定的本科课时量,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凡承担指令性本科教学任务的单位要求具有基本的本科课时量,教学效果经学生和同行专家评价达到良好以上。
(二)科研要求1.教学为主:以负责人身份承担C类项目1项,累计可支配经费不少于10万元,取得不少于1项相当1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水平的成果。
附件2:主讲教师简介1.王宁宁,女,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自工作以来,主讲本科生《普通遗传学》课程,公开发表论文:《Mutation of the RDR1 gene caused genomewide changesin gene expression, regional variation in small RNAclusters and localized alteration in DNA methylation in rice》,BMC Plant Biology,2014.06.30;《Tissue culture-induced heritable genomic variation in rice, and their phenotypic implications》PLos One,2014.05.07等。
近年来主持课题:《非生物胁迫对水稻Osrdr1突变体表观遗传变异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青年,2015.1-2017.12);《不同化学试剂对水稻突变体种质资源的筛选》(吉林省科技引导计划2015.9-2018.9)等。
教学上:2011年荣获农学院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2015年农学院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2015年吉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基础组一等奖。
主持教改课题两项(省高等教育协会1项,在研;吉林农业大学高教所1项,已结题)。
2.耿艳秋,女,副教授,吉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
主要讲授本科生《作物栽培学》、《农事学》、《农学基础》、《现代农业与技术概论》等几门课程,为全校学生开设《特种玉米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农业推广学》两门选修课,为研究生讲授《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
公开发表《灌浆乳熟期不同土壤水势对苏打盐渍地水稻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四年不断线”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效果》等10余篇科研教学论文,近年来主持参加《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效率与质量的制度与措施研究》、《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长白山经济植物轮叶党参栽培及开发研究》、《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化农田水盐调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项教学科研课题。
吉林大学法学院详细介绍学院简介吉林大学法学院建院于198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法学院之一。
其前身是吉林大学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国仅存的未停办的两所大学的法律系之一。
其办学历史则始于1948年创建的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现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良好声誉、重要地位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
现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约1270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法律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生330人、函授本科和专科生260人,以及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的留学生约20人学科设置学院现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全国仅有11所高校),可在法学10个二级学科自主设立博士点。
现已设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和国际法学7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有与经济学院联合培养的法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以及与行政学院联合培养的法政治学博士学位专业,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其中法学理论、刑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民商法学为吉林省省级重点学科,是学院具有多年学术积淀和特色的优势学科,拥有一批发展潜力大、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
此外,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也是学院深具发展潜力的学科。
学院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法学、国际法学和法律硕士10个学位授权专业,此外法学院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教育部批准于2007年设立了军事法学硕士点,成为全国非军队院校中仅有的两所拥有军事法学硕士的法学院校之一(另一所为中国政法大学)。
学院还拥有全国法学理论领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9年学科评估中,吉林大学法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第五名。
科研机构学院现设六个教研部、《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社以及英美法律研究中心、欧盟法律研究中心、东亚法律研究中心、德国民商法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研究中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研究中心、WTO与中国法制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
地球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1951年,根据发展需要,国家决定在长春建立东北地质专科学校,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任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物理系(部分)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并设立地质矿产勘查系。
1958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查系也随之改称地质系。
1997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地质系和能源系合并成立地球科学学院。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五校合并,成立新的吉林大学,保留地球科学学院的设置和名称。
著名地质学家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祎同教授、地质与矿床学家张秋生教授等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工作。
在学院学习过的刘嘉麒教授、康玉柱教授、翟裕生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教师1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33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
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8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承担建设的学科中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海洋地质学)。
经过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远景评价、油砂油页岩的评价、岩石圈演化的物质记录、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预测评价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各层次人才,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吉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吉林大学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设计方案,以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教育部培养拔尖创新工程人才的总体要求,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试点。
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起能够面向未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创建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管理体制以学校为主导,将该计划纳入吉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及其相关政策范围,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保证计划的科学规划和条件支持,发挥相关工科学院在实施人才培养具体过程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企业及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合作培养。
成立以展涛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科技处、国际交流处、人事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对计划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和决策,以确保拔尖学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成立以机械、汽车、农机、地探、建工等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学科专家,以及工程教育专家、企业等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进行指导。
成立由教务处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发挥各级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进行审定。
二、生源选拔机制生源主要通过自主招生、接收重点推荐、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优异生;按照“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学术潜质为核心”的原则,对进入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多次选拔,包括在校内相近学科专业动态择优选拔一定数量的优异生。
吉林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报告一、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概况新吉林大学是在2000年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五所大学合并而成。
2001年5月各校区体育教研部进行了实质性合并,成立了吉林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
我中心承担吉林大学的公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群众体育工作以及校代表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
现有教职员工188人,其中教师156人。
合校前这五所学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以及运动训练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合校后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对五个校区的体育教研部进行整合,充分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学校的体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升。
为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施,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了迎接教育部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进一步提高吉林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加快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学科发展,我们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对我中心的教学、群众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诸方面进行了自我评估。
二、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评建工作情况在评建工作的第一阶段,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按照学校的布置,于2005年召开全中心的动员大会,进行了阶段工作的部署。
首先建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各校区主任为成员的“评建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建立了以以中心教科办和各校区教务秘书为主要成员的“评建工作小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班子。
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在认真细致地学习了教育部的评估文件和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对评估指标进行了细化,并将任务具体落实,时间安排精确到日,这种工作流程保证了评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评建工作的第二阶段,我中心按照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认真的自查,凡是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的项目立即提出整改方案,并抓好落实。
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
附件2:主讲教师简介1.韩玉珠,女,教授,毕业于吉林大学,农产品加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先后主讲《蔬菜育种学》、《蔬菜研究法》、《蔬菜抗病遗传育种》等课程,公开发表《Nitrogen determination in pepper (Capsicum frutescens L.) plants by color image analysis (RGB)》、《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辣椒中4种辣椒碱类成分的含量》等学术论文多篇。
近年来主持《吉林省优势特色蔬菜油豆角、红干椒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益栽培技术研究》、《蔬菜新品种选育与高产高效安全栽培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
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主、参编教材和著作6部。
多年来一直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和“科教兴农”工作。
2.王金超,男,讲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学位。
先后主讲《社交礼仪》、《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餐饮管理与实务》等课程,公开发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等学术论文多篇。
近年来主持参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长白山旅游文化研究》等多项课题,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
3.任大勇,男,讲师,毕业于吉林大学,食品安全专业,博士学位。
先后主讲《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管理与认证》、《食品化学》等课程,公开发表《高校《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HACCP体系在戚风蛋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等学术论文多篇。
近年来主持《唾液乳杆菌表面S-层蛋白介导的黏附及免疫调节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自然发酵豆制品中益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特性研究(博士启动基金)》等多项课题。
曾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
4.武志海,男,副教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学位。
新时代教育思想大讨论背景下作者:李伶婧滕薇薇刘景珍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6期摘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教育思想大讨论,2018-2019学年,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校工会,面向全校组织开展了23期教学午餐会,旨在为教师创建交流探讨、答疑解惑的教学服务平台,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经一学年的跟踪了解,教师参与教学午餐会的积极性与日俱增,校内各单位近50所学院,1200余名教师参与活动。
教学午餐会的这种形式让老师们利用午餐时间集思广益的分享教学智慧,在讨论中迸发灵感、碰撞思想、交流经验,广开言路的征求建议、倾听心声。
同时,教师也能有效察觉自身不足,择善而从,博采众长。
教师教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与启发,榜样的力量鼓舞更多的青年教师投身教学工作,静心教学、潜心育人。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时代教育思想大讨论背景下的教学午餐会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午餐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需要大量改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都会有课堂迟到、缺课、启而不发、无学习动力、作业抄袭、玩手机的陋习,如果想要改变高校课堂的枯燥和教学效率的低下,不断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必须从培养青年教师入手。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的基本现状(一)青年教师数量大很多高校都在大量任用青年教师(本文定义为40岁以下),特别是近些年,是高水平扩张的最快年份,每年增长约30%。
目前,教育部开始评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各类高校开始大规模招聘新教师,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比例。
(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主体。
但是其十分缺乏教学和企业实践的经历。
因为青年教师没有很多实践经验,在进行教学任务的时候,经常会过于理论化,无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不仅如此,很多的青年教师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担负很多的教学课时,也会担负更多更复杂的教学任务,大部分青年教师极度缺乏业余提升时间,更没有时间思考他们在学习中的角色转变。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附件
“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名单
1.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2.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3.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4567891011121314151617.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18.北京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19.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
20.西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1.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精心整理
22.东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3.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4.西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5.华南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6.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27.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精心整理。
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优秀案例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优秀案例:1. 北京大学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大学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之一。
该中心致力于通过培训、交流、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中心每年举办多个培训班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分享经验,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2.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也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
该研究院通过开展研究、培训和咨询等活动,推动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
研究院还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3.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是该校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而设立的机构。
该中心通过举办教学培训班、教师交流会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中心还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
4.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是该校的重点研究机构,也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该研究院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研究院还积极参与高校教育政策研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5. 南京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学校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而设立的机构。
中心通过开展教学培训、教师交流和教学研究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中心还与其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6. 浙江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浙江大学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学校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而设立的机构。
中心通过举办教学培训班、教师交流会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中心还注重教师教育研究,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
7.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是该校的重要研究机构,也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
“吉林省第二届初中学科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教研动态】吉林省第二届初中“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数学学科)2020年12月15日,由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组织的吉林省第二届初中“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数学学科)在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拉开帷幕。
本次会议由初中教研培训部数学教研员梁凯毓老师主持,出席本次开幕式的有初中教研培训部数学教研室主任崔安玲教授和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成群教授,并由孙成群教授致开幕词。
与会期间,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卢文祥主任、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陈杰校长亲临现场对本次活动给予关注。
一、高瞻远瞩、精心策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探索新形势下依托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促进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初中教研培训部数学教研室崔安玲老师和梁凯毓老师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吉林省第二届初中“名师课堂”数学学科线上展示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名师课堂”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名师展示专家引领——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第二届初中“名师课堂”展示课的授课教师分别是来自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的石宇老师、长春南湖实验中学的黄永坤老师及吉林市亚桥中学的刘子嘉老师。
在省数学教研员崔安玲老师和梁凯毓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悉心指导下,三位授课教师经过深入思索、不断探究,呈现出基于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展示课。
1.层层递进话“函数”——《一次函数的应用》石宇老师在说课时谈到,本节课通过赋予一个函数图象不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函数本质的探究,让学生感知无论问题的情境怎样变化,所研究的函数问题始终关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关注函数本质。
通过问题设计,使问题层层递进,生成问题串儿,进而解决问题。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一次函数为载体,通过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数学模型思想,进而解决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药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二〇一六年八月目录学院概况1一、定位与目标2(一)办学定位2(二)人才培养目标4(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6(四)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10二、教师队伍10(一)数量与结构10(二)教育教学水平13(三)教师教学投入16(四)教师发展与服务18(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20三、教学资源21(一)教学经费21(二)教学设施23(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25(四)课程资源28(五)社会资源31(六)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33四、培养过程34(一)教学改革34(二)课堂教学36(三)实践教学40(四)第二课堂45(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47五、学生发展48(一)招生及生源情况48(二)学生指导与服务49(三)学风与学习效果52(四)就业与发展53(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55六、质量保障56(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6(二)质量监控59(三)质量信息及利用 (60)(四)质量改进62(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63七、特色总结63学院概况吉林大学药学院前身为原白求恩医科大学药学院,始创于1998年,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个教育部直属高校药学院。
现有专职教师68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7人、讲师17;研究员4人、高级实验师3人、高级工程师3人、副主任医师1人。
学院设有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第二学士学位临床药学专业。
药学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分别被评为吉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现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药学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学科点;生物药学、再生医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此外,还有药学、基础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2个吉林省“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
其中,药理与毒理学科与其他学院共同为ESI排名前1%的学科。
具有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校企共建药物研发中心3个,设备经费总投资近5000万元。
2022年11月第48期Nov. 2022No.4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生态水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王 宇a,b,卞建民a,b,孙晓庆a,b(吉林大学 a.新能源与环境学院;b.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21)[摘 要]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的热点学科,也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和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课程内容复杂、教学难度大、教学模式传统等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从学生认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着重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5G+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于一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水文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21年度吉林大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基于新工科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水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2021XZC069)[作者简介] 王 宇(1988—),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理论及教学研究;卞建民(1968—),女,吉林延吉人,博士,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理论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48-0145-04 [收稿日期] 2021-09-27“生态水文学”为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和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
生态水文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生态学与水文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内的水文循环规律、植物与水文过程间的互馈关系,解决生态建设、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中与水有关的问题。
吉林大学中青年教师国内教学进修管理办法(试行)校教字[]号为深入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本科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教学效果佳的教学与学术骨干。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中青年教师国内教学进修计划,将分批派遣优秀中青年教师在国内其他高校进行教学进修,以提升我校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
选派原则(一)以符合本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发展需要为前提,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推荐符合条件的、具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在国内教学进修。
(二)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需要,紧密结合我校教学建设的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派。
二、选派方式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派出”的方式进行选拔。
三、选派规模与资助方式“吉林大学中青年教师国内教学进修计划”每年度资助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校进行教学进修。
资助类型如下:(一)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二)学院派出进修项目(由学院、教师自行联系进修院校)资助经费内容包括进修费(具体费用额度按进修高校规定执行)、往返旅费(一学期进修一次往返旅费、一学年进修两次往返旅费)、住宿费(无差旅补助)。
其他费用由所在单位或教师个人承担。
短期进修:一学期,资助总额度不超过万元;长期进修:一学年,资助额度不超过万元。
四、选派类别及资助期限.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一学年.学院派出进修项目:一学期、一学年五、进修单位进修人员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地区的高水平大学进行研修。
六、选派条件(一)申报人员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在周岁以下,职称不限。
(二)学院根据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需要推荐相关教师进修。
(三)具有主持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研究,申请人应依托教学研究项目或研究课题,进修计划将与其紧密结合。
(四)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双语教学大赛、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优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