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10 KB
- 文档页数:2
红细胞载体的特性及其抗肿瘤应用概述摘要红细胞载体是一种包入或连接外源性物质重新回输到人体或动物体内的一种药物载体。
其作为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载体,如脂质体等外源性载体,具有不可比拟的生物相容性及自降解性等性质。
此外,红细胞能够识别、黏附、提呈肿瘤抗原,此外红细胞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吞噬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因此红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研读一些国内外文献,对红细胞载体的特性作出归纳并列举了其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红细胞载体缓释性靶向性概述作为传统的微粒及纳米粒子替代品,细胞系统作为药物的生物载体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细胞载体将药物、酶和遗传物质等活性物质持续地释放,特定地输送到某些器官和组织,在治疗癌症、艾滋病、细胞内感染、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或基因疗法等方面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所含血红蛋白来携氧,在体内循环数周。
由于红细胞具有渗透活性,其膜有可以开关的孔,允许外源分子进入,因此包入外源物质的红细胞重新回输到人体或动物体内成为载体红细胞。
根据药物与红细胞载体的结合形式,红细胞载体主要分为细胞内埋型及细胞膜连接型。
研究表明,以红细胞为基础的载体能有效地克服生理屏障,降低毒性和提高疗效,适用于复杂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红细胞药物载体的特点1.1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残体自降解性红细胞作为机体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其他任何外源性载体不具备的生物相容性及残体自降解性,另外,若使用患者自身的红细胞组织培养后进行载药,还可避免免疫系统的干扰,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1.2增加药物体内半衰期,具有缓释性研究表明[1],采用高渗法制备的甲氨蝶呤红细胞载体,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雄性SD大鼠给分别给药普通静脉甲氨蝶呤制剂及甲氨蝶呤红细胞载体制剂后0,5,10,30,60,120,180,240,360,480,600,720,1440min各时间点血浆中甲氨蝶呤浓度,计算出相应药动学参数对比显示,甲氨蝶呤红细胞载体较甲氨蝶呤普通制剂具有更平稳的血药浓度曲线,更长的体内保留时间,表现出缓释效应和特征。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一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多只涉及白细胞免疫系统,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
1981年Siegel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 Red-cellimmunesystem )的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新领域。
目前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表现、机理、调节机制与疾病关系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大量研究表明红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因而对红细胞的作用与地位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本文将该方面研究进展综合总结如下。
1 肿瘤免疫中红细胞的作用1.1促吞噬作用Forslid等2]发现C3b致敏的酵母菌,中性粒细胞对其吞噬率为15%,当加入红细胞后,吞噬率增加一倍,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作用。
作者推测红细胞所含抗氧化剂类物质能保护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对中性粒细胞的自身细胞毒作用,从而促进吞噬。
徐锳等3]亦证明人红细胞能明显促进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 PMN )吞噬功能,在红细胞存在下对酵母菌的吞噬率增加 70 %左右,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补体1型受体(C3breceptor, CR1)数量不同有关。
将肺癌患者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一定步骤与经血清致敏的癌细胞作用,观察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围攻癌细胞情况。
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不仅可各自单独围攻癌细胞,且具有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肺癌患者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免疫粘附癌细胞的促进作用较正常人降低 4]。
徐锳 3]检测了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促PMN 吞噬能力,发现患者红细胞促吞噬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认为癌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红细胞促 PMN吞噬减弱的原因之一。
郭峰等 5]发现红细胞能直接粘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经与补体作用后粘附红细胞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促进淋巴细胞、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而CR1 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活性,说明在肿瘤免疫中红细胞有免疫调控,增强其它细胞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红细胞膜上的CR1介导的。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一)ihc方法相对简单,但从取材到发报告之间环节较多,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偏差,甚至导致漏诊、误诊。
除ihc染色常规注意事项外,血液肿瘤标本的检测还有其特殊性。
1.标本的前期处理血液系统疾病病理诊断标本,主要是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组织。
与其它组织相似,造血细胞表面抗原不同其稳定性会有差异,从而对固定剂的耐受性不同。
组织固定的原则,是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固定剂,固定时间最好不超过24小时。
(1)淋巴结:贴近生活后快速紧固,等待非政府表面变软即可修块。
以淋巴结大小为直径,厚度不少于3mm,以并使非政府获得充份的紧固。
例如淋巴结中存有水肿、发炎成分,应当尽量除去。
非政府制片中的每个步骤都应当严苛掌控,以免毁坏非政府的抗原活性。
(2)脾脏:脾脏非政府很大,应当特别注意多点贴近生活;脾脏又就是贮血器官,Plectotropis量多,贴近生活时应尽量除去鳙的;贴近生活大小以2×2×7.5px为宜,贴近生活后尽快紧固。
在多块标本中,病理医师应当根据he切片,挑选出炎症显著的1~2块作ihc染色。
(3)骨髓非政府:特点为非政府大,主要为骨质,输血细胞弥漫于骨小梁之间。
在非政府制片的每个步骤都应当适当延长时间。
骨髓非政府制片须要退钙,酸性退钙液对抗原活性存有影响,常规采用的2%硝酸,脱钙不应超过3小时。
edta脱钙液偏碱性,比较温和,效果较好,只是时间长,约需24~48小时。
(4)骨髓涂片:某些情况下当骨髓组织取材不好,如太小或组织为骨皮质、血凝块等不能进行石蜡包埋制片时,可用骨髓涂片代替。
但注意骨髓涂片不能太厚,最好不混血。
涂片稍干后用甲醇:丙酮(1:1)固定90秒后染色。
涂片不能在室温下久存。
(5)外周血涂片:某些特殊情况不能采用穿刺骨髓取材时,可用外周血涂片代替。
前提是外周血有核细胞总数必须较多,结果才相对可靠,固定同骨髓涂片。
(6)组织印片:当疾病诊断和分型必需的标记物不能用于石蜡切片时,可用组织印片来补救。
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人类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肿瘤免疫研究中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对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在这里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作用。
一、免疫细胞的主要类型免疫细胞的种类是多样化的,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macrophages)、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其中,巨噬细胞主要是识别运载有病原体的物质并对其进行吞噬清除。
而自然杀伤细胞则被用于清除机体内异常细胞的工作。
T细胞则是抵抗病原体的关键免疫细胞,它能够区分人类细胞和外来物质,如病毒、细菌和肿瘤细胞等,然后通过介导体细胞免疫、细胞毒性免疫等机制来清除已病变的细胞。
B 细胞则是一种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通过识别特定物质产生特异性抗体,随后这些抗体可以清除病原体并使其失去活性。
二、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被认为是很重要的,通过研究人们可以对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和局限性有更深入的认知。
一些已有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转录因子、细胞信号和染色质方面改变免疫识别和攻击程序,因此肿瘤细胞可以令免疫细胞忽视它们而无法及时歼灭;而免疫细胞若是成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则可以成功抑制癌症的增长并使其减少。
1、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最富于异质性的免疫细胞。
在肿瘤的初期,它们具有清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可以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和氧化物,促进免疫细胞的作用。
尽管巨噬细胞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它们在肿瘤的后期往往被肿瘤细胞“煽动”释放血管生成因子(VEGF)、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等物质来协助肿瘤向外扩散。
2、自然杀伤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自然杀伤细胞是特殊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以一种非特异性的方式清除肿瘤细胞,对于对抗癌症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魏艳;郑艳;丁玉春
【期刊名称】《畜牧市场》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1981年siegel[1]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 cellimmunesystem)的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新领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多只涉及白细胞免疫系统,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因而对红细胞的作用与地位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
【总页数】3页(P183-185)
【作者】魏艳;郑艳;丁玉春
【作者单位】荣昌县畜牧局,402460;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400716;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4024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J], 蔡小勇;林进令;文明星
2.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 [J], 张贺龙;唐敏章
3.红细胞膜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 [J], 许冉达;邵天宇;李素梅;贾绍华
4.关于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戴书新;张月君
5.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J], 查占山;钱宝华;郭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治疗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被揭示。
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作为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之一,也被发现在肿瘤免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红细胞的基本特征与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也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们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是无核、短寿命的细胞。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在肺部,红细胞通过血液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
在身体组织中,红细胞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以便从呼吸道排出。
除了这些基本的生理功能之外,红细胞还有其他的功能。
在免疫系统中,红细胞表现出了一些重要的特征和功能。
红细胞与肿瘤免疫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红细胞增强肿瘤细胞凋亡红细胞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已有研究表明,红细胞通过将肿瘤细胞与死亡受体结合,从而刺激肿瘤细胞进行凋亡。
一些研究还表明,红细胞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使化疗药物更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红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吞噬红细胞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增强肿瘤的免疫杀伤效应。
已有研究表明,红细胞可以通过释放氧气和一氧化氮来增强天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消化。
此外,红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抗体来促进肿瘤的免疫杀伤。
红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红细胞可以通过减少肿瘤细胞的供氧量来增强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凋亡。
已有研究表明,红细胞可以通过释放乙酰胆碱酯酶来降低肿瘤细胞的供氧量,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
此外,红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负离子和阳离子来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凋亡。
红细胞促进免疫抗原呈递红细胞可以通过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抗原的呈递,从而增强肿瘤的免疫杀伤效应。
已有研究表明,红细胞可以通过与肿瘤抗原融合来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抗原的呈递和免疫杀伤。
红细胞的作用是什么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医学上,红细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身体的健康和衰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红细胞的作用:一、血液循环首先,红细胞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血液循环。
作为人体血流中最主要的细胞,红细胞在血液中占比最大,其中一半或以上的体积是红细胞占据的。
它们可以帮助人体运转,在不同的组织和脏器中进行血液循环,给每个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也将产生的废物带回心脏排出体外。
二、氧合作用其次,红细胞还起着氧合作用。
红细胞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血红蛋白,它在人体血液中具有很强的运输功能,可以携带氧气及其他血液循环细胞,为人体组织提供必要的氧气,而被细胞消耗后,血红蛋白还可以帮助身体调节酸碱平衡,防止不必要的自身伤害。
三、防止出血此外,红细胞也可以帮助防止出血。
当人体受伤后,伤口大多被血管损伤,容易造成外出血。
而人体中的红细胞可以快速流淌进伤口,使血管破裂处出血减少,达到防止出血的作用。
另外,红细胞中含有血小板,可以形成血小板凝块,堵塞出血细孔,增加血凝系统的凝血时间,消除出血症状。
四、抗物质和细菌再者,红细胞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外界有害物质和细菌的功能。
首先,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吸收和降解有毒的物质;其次,它还有一种叫做谷氨酸末端糖蛋白的特殊物质,它可以特异性地与大多数细菌素和毒素结合,不仅使细菌感染禁锢于血液中,而且还形成血液前体,帮助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入侵。
五、诱导凝血最后,红细胞还起到诱导凝血的作用。
当人体受伤后,血流会涌出血管而滴落是表面,具有伤口凝固的作用。
红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如维生素K、血小板激素以及其他物质,可以促进血小板凝块的形成,阻止伤口外出血。
此外,血小板激素由红细胞中的钙离子引发,去激活血小板形成血凝块,从而达到抑制出血的作用。
总而言之,红细胞对人体的健康影响非常重要,它们既有着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也可以起到防止出血、增强免疫力以及诱导凝血等功能,确保人体有良好的健康状态。
红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一)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多只涉及白细胞免疫系统,而红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
1981年Siegel1]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cellimmunesystem)的新概念,开辟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新领域。
目前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表现、机理、调节机制与疾病关系等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大量研究表明红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因而对红细胞的作用与地位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本文将该方面研究进展综合总结如下。
1肿瘤免疫中红细胞的作用
1.1促吞噬作用
Forslid等2]发现C3b致敏的酵母菌,中性粒细胞对其吞噬率为15%,当加入红细胞后,吞噬率增加一倍,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作用。
作者推测红细胞所含抗氧化剂类物质能保护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释放的氧自由基对中性粒细胞的自身细胞毒作用,从而促进吞噬。
徐锳等3]亦证明人红细胞能明显促进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吞噬功能,在红细胞存在下对酵母菌的吞噬率增加70%左右,促吞噬作用与红细胞补体1型受体(C3breceptor,CR1)数量不同有关。
将肺癌患者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一定步骤与经血清致敏的癌细胞作用,观察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围攻癌细胞情况。
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不仅可各自单独围攻癌细胞,且具有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肺癌患者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免疫粘附癌细胞的促进作用较正常人降低4]。
徐锳3]检测了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促PMN吞噬能力,发现患者红细胞促吞噬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认为癌瘤患者红细胞CR1减少是红细胞促PMN吞噬减弱的原因之一。
郭峰等5]发现红细胞能直接粘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经与补体作用后粘附红细胞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促进淋巴细胞、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而CR1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活性,说明在肿瘤免疫中红细胞有免疫调控,增强其它细胞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红细胞膜上的CR1介导的。
Siegel推测红细胞能阻止癌细胞在血循环中扩散,因为癌细胞在外周血中遇到红细胞的机会比白细胞大1000倍,癌细胞表面覆盖有抗体补体,易被红细胞粘附而被捕捉吞噬。
1.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肿瘤产生的大量抗原与血中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被认为是一肿瘤免疫抑制因子,是造成肿瘤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
IC沉着于组织某些部位,激活补体系统,亦可造成组织损害。
红细胞膜具有CR1,通过CR1,红细胞与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结合,并将其运送至肝脾固定吞噬系统,IC从红细胞上解离,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释放IC后的红细胞可再回到血循环中,仍具有结合IC的能力8]。
CR1为分子量205000的糖蛋白,存在于红细胞、B细胞、PMN及单核细胞上,每种细胞所含CR1数量不同,红细胞为950,B细胞为2100,PMN为57000,单核细胞为48000,从数字上看每个红细胞所含CR1数仅为有核细胞的1/20~1/50,但由于血循环中红细胞数为有核细胞数的1000倍,而血循环中95%的CR1是分布于红细胞上的,清除IC主要是红细胞而非白细胞。
Medof6]等的体外试验结果支持上述推测,他们将抗原-抗体-补体的复合物与人血细胞混合孵育,然后测定各类细胞结合复合物的数量,结果发现红细胞结合了82.8%~84.8%的复合物,而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分别结合了8.3%~15.2%和1.6%~5.8%的复合物。
最近发现红细胞CR1与有核细胞CR1在功能和结构上不同,红细胞CR1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呈簇性(cluster)。
Paccaud等7]比较了PMN与红细胞结合IC的能力,发现在相同细胞浓度下,PMN结合IC能力与红细胞结合IC能力相同,尽管PMNCR1数量是红细胞CR1数量的4倍,在相同CR1数量条件下,静止的或激活的PMN 结合IC的能力始终低于红细胞。
电镜下发现红细胞上50%的CR1呈簇性分布,而PMN小于15%,激活的PMN虽CR1数量增加,但簇性CR1的数量并不增加,因而认为PMN的功能是组织吞噬,清除IC为红细胞的功能。
1.3效应细胞样作用
红细胞表面有过氧化物酶,能使红细胞直接销毁粘附的抗原物质,从而起效应细胞样作用。
郭峰等6]发现红细胞能与多种癌细胞发生粘附包括血清致敏的肝癌原代、传代细胞株,鼠淋巴母细胞瘤,艾氏腹水癌细胞,各种肿瘤细胞与红细胞形成花环的百分率平均值大16%~60.97%。
电镜下可见红细胞发生变形运动以顺应肿瘤细胞的表面形态,甚至还可发生阿米巴样运动,包绕坏死的肿瘤细胞碎片,粘附处的红细胞膜与肿瘤细胞膜粘附、融合。
肿瘤细胞与红细胞结合处有破损现象,在红细胞中可见癌细胞碎片,这种粘附作用可被CR1单抗或C3多抗阻断。
1.4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Yannelli8]等观察了红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作者采用51Cr释放微量细胞毒法检测了12例癌症患者LAK细胞对Daudi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发现在培养时未用Ficoll-Hypaque液离心除去红细胞者其LAK细胞活性较除去红细胞者增强1~3倍,最大1例达20倍,进一步发现红白细胞比从3~100:1时,溶解瘤细胞活性逐渐增强,在100:1时至少增加2倍,并证明红细胞的增强作用是在LAK细胞培养的诱导期且需要细胞间的接触。
因而认为制备LAK细胞时不需要分离除去红细胞,相反加入适量的红细胞对增强LAK细胞毒活性更为有益。
NK细胞(Naturekillercell)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免疫监视功能。
红细胞能直接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Shou等9]检测了在红细胞存在下NK细胞毒活性,发现红细胞与效应细胞比值为1.3:1时NK细胞毒活性开始增强,在2.5~20:1时增加最明显,不论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红细胞都能使NK细胞活性增强,但破碎的红细胞无增强作用,增强作用可能与NK细胞上补体受体有关。
郭峰6]亦发现,当在效:靶:RBC比为10:1:25的条件下时加RBC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未加RBC组。
肿瘤患者红细胞对NK细胞活性的正性效应降低。
Shou10]最近发现在RBC的胞浆内存在着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atureKillerEnhancingFactor,NKEF)能增强NK细胞活性,并对其理化特性做了初步分析,认为RBC在调节NK细胞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Sigfusson等11]发现,用美州商陆丝原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加自身红细胞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gG、IgM、IgA的合成。
Virella等12]进一步实验发现,在培养前红细胞与抗LFA-3单克隆抗体作用或淋巴细胞与抗CD2的单克隆抗体作用后培养时不增加B细胞反应,说明淋巴细胞转化合成抗体与红细胞LFA-3和淋巴细胞CD2相互作用有关。
红细胞能使人T细胞增殖加强,促进T细胞IL-2受体表达以及肿瘤坏死因子13]和γ-干扰素产生14]。
用PHA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诱导干扰素产生,Keyes等14]发现在培养时加入红细胞可使干扰素产量增加4~10倍,干扰素产量随红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关系而变化,最适宜浓度为10~50:1。
红细胞的促进作用与血型无关,红细胞碎片亦有相同刺激作用,抗CD2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红细胞对T细胞产生干扰素的促进作用。
Kalechman等15]亦发现在培养时加入自身RBC可使人单核细胞或鼠脾细胞对亚适合剂量的丝裂原的反应增强,包括细胞增殖,IL-2、IL-3、IL-6、克隆刺激因子及γ-干扰素的分泌增加,这种增强效应为剂量依赖性的。
还发现在无丝裂原存在下RBC能增强人单核细胞及鼠脾细胞IL-2R的表达,这种增强效应与红细胞膜与T细胞上的CD2分子相互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