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设计教学案例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1.20 KB
- 文档页数:2
第3卷第3期2010年6月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Journal of Management C ase StudiesV ol.3N o.3Jun.2010案例教学与研究方法论商业案例、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的关系苏敬勤,孙源远(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案例研究规范性不足的现状,本文从商业案例、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论文的角度出发,分别探究三种案例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未来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作为案例研究的基础,要重视商业案例;掌握将商业案例改编为教学案例的技巧;将案例研究和统计分析结合使用,以得出更加科学可信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案例研究;商业案例;教学案例;案例研究论文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1692(2010)03202552050 引 言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案例研究可以对各种管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解释以及探索性的深入研究,它不仅能够建立新的理论,还可以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检验或修改。
根据案例的不同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笔者把案例分为三个种类,即商业案例、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论文,它们在案例研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然而,从国内现有的案例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还不是十分熟悉,存在不少误解,特别是对商业案例、教学案例以及研究型案例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缺少规范性的认知。
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例,其案例库以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论文为主,尽管其收录的案例具有原创、典型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案例库中的很多案例实际上介于教学案例和商业案例之间,却当作教学案例用于教学,案例研究论文的研究过程缺乏规范性等。
这些目前存在于案例研究中的错误认识,影响了未来案例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之前,只有明确商业案例、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论文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研究的优势,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
《交互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交互设计》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针对UI设计关键岗位,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选择真实工作项目为教学载体,根据数字媒体公司应用性人才的实际要求,重构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UI设计岗位要求的移动产品交互设计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交互设计》课程通过对“交互设计入门”、“需求分析”、“信息架构和用户流程”、“低保真APP原型设计制作”、“AxureRP基础交互”、“动态面板高级应用”、“高级交互”、“高保真APP原型设计制作”8个教学项目的学习,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和移动界面设计能力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移动互联网交互页面设计的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综合分析、创新创意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后期课程如《毕业设计与答辩》提供移动产品交互设计的思想与设计方法。
3.课程要求《交互设计》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全部安排在设施先进的理实一体教室进行,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多种学习素材及教学手段,教师全程负责答疑解惑、指导项目制作,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交互设计的核心设计思想(2)掌握交互设计流程、需求分析、搭建信息架构与用户流程(3)掌握低保真手绘原型的绘制,(4)掌握AxureRP软件,通过项目学习掌握交互高保真原型制作和原型测试;2.能力目标(1)能进行用户体验研究;(2)能搭建信息架构和用户流程(3)能绘制低保真原型;(4)能运用AxureRP软件设计交互原型图(5)能展示产品交互设计思想(6)能够解决交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3.素质目标(1)培养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2)培养按时交付作品的时间观念;(3)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培养较好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5)培养较好的查阅资源能力;(6)培养积极进取和乐观的人生态度;(7)培养沟通表达能力;(8)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xure RP原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Axure RP原型设计学分:4计划学时:72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其功能在于向学生介绍使用Axure RP创建快速原型的方法,培养学生轻松创建应用软件或Web网站的线框图、流程图、原型和规格说明文档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Axure RP的工作环境,重点掌握线框图和流程图的创建方法,简单链接和高级交互,多人协助和版本管理等技术,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的原型设计,为将来从事APP软件开发、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移动WEB开发(HTML5+CSS3)。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计算机类移动开发方向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移动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中移动WEB开发前期原型设计任务为引领,以原型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课程主线,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动态原型设计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根据原型设计的工作流程,按项目构筑课程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并配以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72学时,计算机类三年制安排在第5学期,计算机类五年一贯制安排在第9学期。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原型制作的重要性,掌握快速创建动态原型的方法,掌握简单链接和高级交互的实现方法,并学会如何进行多人协同设计和对版本进行管理控制。
教学过程中利用以任务做驱动,对项目和案例进行分析和实现,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快速创建动态原型,不仅可以让团队成员一起体验自己的设计,而且可以向用户演示和交流以确认用户需求,并为下一步学习移动WEB 开发等课程奠定基础。
设计方法论教案谭有进摘要:一、引言二、设计方法论的意义1.提升设计能力2.指导设计实践3.促进设计创新三、设计方法论的应用1.用户研究2.原型设计3.界面设计4.项目实施与评估四、设计方法论的教学策略1.案例教学2.实践教学3.团队合作五、设计方法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六、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设计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与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设计方法论的意义、应用、教学策略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设计方法论的意义1.提升设计能力设计方法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设计师掌握一系列设计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通过学习设计方法论,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设计效率。
2.指导设计实践设计方法论为设计师提供了在实际项目中可借鉴的经验和规律。
遵循设计方法论,设计师能够在项目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方向,确保设计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3.促进设计创新设计方法论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设计师勇于尝试新事物。
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和设计原则,有助于打破传统束缚,创造出更具创意和价值的设计作品。
三、设计方法论的应用1.用户研究在设计过程中,了解用户需求至关重要。
通过用户研究,可以收集用户行为、习惯和喜好等信息,为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设计方法论在这一环节中可以提供一系列用户研究方法和技巧。
2.原型设计原型设计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设计方法论可以为设计师提供原型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进行界面布局、交互设计等工作。
3.界面设计界面设计是设计方法论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关键环节。
遵循设计方法论,可以确保界面设计简洁、美观、易用,提升用户体验。
4.项目实施与评估设计方法论还涵盖了项目实施和评估阶段。
通过运用设计方法论,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管理项目进度,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模型或原型制作是设计一般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设计图样的绘制》之后的一章。
在技术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将构思或设计从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它不是设计的最后一步,它是设计的中间环节,在模型或原型制作后,通过对模型的测试、评价及优化,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改进的方面,然后对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回到前面的设计过程,循环多次后,形成相对完美的设计。
本章分为三节分别为模型、工艺、制作模型,第一节模型主要以概念的理解为主,区别玩具模型与通用技术教学中模型两个概念,以模型在设计不同阶段的不同的作用为主要学习内容,它为以后制作模型奠定认识基础;第二节工艺以课标要求的金工、木工常见工具为学习对象,掌握常见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保养方法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它为模型制作打下动手基础;第三节制作模型以学生设计的作品入手,通过实际制作,巩固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通过对模型测试、评价,寻找设计中的缺陷,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形成相对完美的设计。
从教材结构分析,本章在技术与设计1中应为关键一部分,学生经历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前面几个阶段后,是收获的时段;从教学设计看,学生从理论学习、动手设计、交流改进,到动手制作,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狭义意义上是真正的技术课。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概念要求较少,要求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对操作要求较高,通过学习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这就要求有一定量的实际操作课,通过工具使用和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能够列举生活中模型或原型的实例,知道模型或原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2、能够结合生活中熟知的简单工艺,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见工艺的种类,了解金工常用工具和设备,学会金属材料的锯割、锉削和钻削等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一、概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工具和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本研究提出并详细探讨了利用自制教具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策略。
通过自制教具,教师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和原理,还能引导学生从生活数学走向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进而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验证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就此形成一系列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变革。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例如教学资源单教学效果低下等。
为了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本研究决定采用自制教具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自制的教具具有成本低廉、制作简便、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通过自制教具的使用,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理原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自制教具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推动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自制教具的实践,探索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自制教具逐渐成为物理教师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围绕“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探究能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期待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掌握产品原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员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原型设计工具进行产品原型制作。
3. 学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原型。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产品原型设计概述1. 产品原型设计的概念及意义2. 产品原型设计的基本原则3. 产品原型设计工具介绍第二部分:原型设计工具实操1. Axure RP操作基础- 界面布局与组件- 交互效果与动画- 数据绑定与动态面板2. Figma操作基础- 界面布局与组件- 交互效果与动画- 团队协作与版本控制3. Sketch操作基础- 界面布局与组件- 交互效果与动画- 设计规范与导出1. 案例一:移动应用原型设计- 需求分析- 原型设计- 交互设计2. 案例二:网页原型设计- 需求分析- 原型设计- 交互设计3. 案例三:交互式原型设计- 需求分析- 原型设计- 交互设计第四部分:产品原型设计评审与优化1. 评审标准与流程2. 优化方法与技巧3. 原型迭代与改进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产品原型设计的基本概念、意义和课程目标。
2. 讲解:详细讲解产品原型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工具和操作方法。
3. 实操:分组进行产品原型设计实操,指导学员使用设计工具进行原型制作。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和交互设计的方法。
5. 评审与优化:组织学员进行产品原型设计评审,提出优化建议。
6.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回顾重点知识点。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
2. 实操作品:占课程总成绩的50%,根据学员制作的原创产品原型进行评分。
3.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20%,以笔试形式考察学员对产品原型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产品原型设计》2. 教学课件:产品原型设计相关PPT、案例资料等3. 在线资源:提供相关设计工具的教程、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掌握产品原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6.4制作模型或原型一、教学内容1.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2.经历产品模型制作过程,掌握木材加工一般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完成模型或原型。
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一一个重要环节,包括材料的选取和工艺标准的设定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蕴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通过构思、分析模型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思维能力,通过设计交流和动手制作提高学生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作品的交流和评价使同学们的技术意识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2.经历产品模型制作过程,掌握木质材料加工的一般方法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完成模型或原型。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教学引入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木工加工和金属加工的工具和方法。
请同学复习木工加工加工常用工具有哪些,并介绍规范使用的方法。
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补充,使学生加深木工加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为本节课制作笔筒做好铺垫。
金属加工工具的使用,比如钢锯条在安装时,锯齿方向向前,在这种安装状态下,钢锯的使用要点是“推锯加压,会拉不加压”。
新课学习教师介绍木材连接方法:钉接,将两块木材钉在一起,相对固定。
钉接,用螺丝、螺母将两个有通孔的木材连接在一起,相对固定,容易拆卸。
榫接,分别在两块木料上制作榫头和榫眼,靠材料的摩擦力将两块材料固定在一起。
是我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技巧,是先民智慧的结晶。
在古老的建筑或寺庙中常可发现。
运用得当整个结构体可以结合得相当牢固。
胶接,用粘合剂将两块木材粘接在一起,相对固定,不容易拆卸。
笔筒模型设计分析在产品的设计方案基本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或原型来检验产品的造型、结构以及零部件的装配关系,并通过对立体形态的真实观察与推敲,对产品的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
制作模型-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依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
一、课程名称:产品原型交互设计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产品原型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原型工具进行产品交互设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课时:产品原型交互设计概述1. 产品原型交互设计的定义与作用2. 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3. 交互设计流程第二课时:Axure RP软件操作1. Axure RP界面及基本功能介绍2. 创建原型页面、组件和连接3. 交互元素设置与动画效果制作第三课时:原型交互设计实例分析1. 案例一:电商APP首页原型设计2. 案例二:移动端办公软件原型设计3. 案例三:在线教育平台原型设计第四课时:原型交互设计实战1. 学生分组,确定设计主题2. 利用Axure RP进行原型设计3. 互评与反馈,优化设计第五课时:原型交互设计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2. 教师点评与总结3. 学生反思与改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产品原型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流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型交互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3. 实战演练法:学生分组进行原型交互设计实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等。
2. 原型设计作品:学生的原型设计作品质量、创意等。
3. 互评与反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与建议。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产品原型交互设计》2. Axure RP软件:提供学生使用3. 案例分析资料:教师准备相关案例资料4. 互动教学平台:如在线问答、小组讨论等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产品原型交互设计概述第二课时:Axure RP软件操作第三课时:原型交互设计实例分析第四课时:原型交互设计实战第五课时:原型交互设计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产品原型交互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奠定基础。
产品原型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产品原型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将了解产品原型设计的流程、工具和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产品原型设计与制作任务。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产品原型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2. 理解产品原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 掌握常用的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方法;4. 能够独立进行产品原型设计和制作,并展示设计成果。
三、课程内容1. 产品原型设计概述- 产品原型的定义和作用;- 产品原型设计的流程和步骤。
2. 产品原型设计原则- 简洁性:产品原型设计的简洁原则;- 易用性:产品原型设计的易用原则;- 效率性:产品原型设计的效率原则。
3. 产品原型设计工具和软件- 手绘原型:使用手绘工具绘制产品原型;- 数字原型:使用数字工具制作产品原型;- 交互原型:使用交互设计工具创建交互原型。
4. 产品原型设计案例分析- 分析实际产品原型设计案例;- 探讨设计思路和创意灵感。
5. 产品原型设计实践- 根据给定需求设计产品原型;- 使用相应工具和软件进行制作;- 展示和评估设计成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向学生介绍产品原型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产品原型设计和制作任务,加深理解和掌握能力;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产品原型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设计成果和经验。
五、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分;2. 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完成的产品原型设计和制作任务进行评分;3. 项目展示:学生展示设计成果,并进行评估和讨论。
六、参考资料1. Sauro, J. (2011). A Use-Case-Driven Approach to Interactive System Design. Journal of Usability Studies, 6(1), 24-40.3. Cooper, A., Reimann, R., & Cronin, D. (2007). About Face 3: The Ess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 John Wiley & Sons.以上为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概述,具体教学安排和课程细节请以实际授课为准。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2004064原型设计教学案例研究孟㊀瑶∗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㊀辽宁丹东㊀118000摘㊀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ꎬ软件功能需求愈发趋向繁杂ꎬ用户更多地参与产品开发过程ꎬ能够挖掘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原型的作用越发重要ꎮ本文介绍了原型设计的概念ꎬ以一个健身助手系统中的APP程序和Web网站为例ꎬ阐述了使用原型设计工具进行界面设计的过程ꎬ为系统设计㊁软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思路和案例ꎮ关键词:教学案例ꎻ原型设计ꎻMockingBot1原型设计在交互设计中ꎬ原型是能够帮助我们与未来产品进行交互ꎬ从而获得第一手体验ꎬ并启发思路的装置[1]ꎮ原型展示了产品设计界面ꎬ表达了功能与交互ꎬ提供了沟通依据ꎮ用户界面原型一般用于系统开发的初期或精化阶段ꎬ以在实际设计与实施前揭示和测试系统的功能与可用性[2]ꎮ本文主要介绍高保真原型ꎬ即制作与最终产品界面高度接近的界面模型ꎬ供开发者和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3]ꎮ2原型设计案例2.1设计工具目前流行的原型设计工具众多ꎬ如设计概念模型的Bal ̄samiqꎬ设计框架模型的AxureRP和Sketchꎬ设计仿真模型的Principle等ꎮ本文采用MockingBot[4]作为原型设计工具ꎬ其常用于开发可演示的交互原型ꎬ支持多平台设计ꎮ2.2界面设计本案例设计了一个运动分析和社交系统的原型ꎬ该系统涉及手机应用程序(APP)㊁Web网站程序和Web服务器程序ꎮAPP采集用户运动数据ꎬ计算参数并实时展示ꎮAPP将用户拟保存的运动参数无线传输至服务器程序进行长期保存ꎬ用户可以在电脑端网页登录查看自己的运动历史记录等信息ꎮ该原型采用MockingBot设计了APP页面和Web页面的高保真效果图ꎮ例如ꎬ通过Web网站的运动历史记录页ꎬ用户可以日/周/月/季度/半年/年为单位ꎬ查看其运动历史记录ꎬ如图1所示ꎮ该原型也创建了链接ꎬ进行页面间的跳转ꎬ以实现原型的交互性演示ꎮ例如ꎬ通过点击APP主页中的项目列表ꎬ可分别进入其下的各个子页面ꎬ如图2所示ꎮ图1基于MockingBot的Web界面设计图2APP主页链接事件3结论本文介绍了采用MockingBot工具进行的界面原型设计ꎬ为系统设计㊁软件工程等课程提供了参考思路ꎮ原型设计是一个和评估紧密结合的迭代过程ꎬ故该案例仍存在待完善之处ꎮ例如制作更细节化的页面组件ꎬ添加更灵活的动效等ꎮ参考文献:[1]李洪海ꎬ石爽ꎬ李霞.交互界面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ꎬ2011.[2]贝尼昂.交互式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ꎬ2014.[3]韩凯迪.移动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原则探析[J].电子信息ꎬ2017ꎬ5:53.[4]MockingBotꎬhttps://modao.cc/.课题:本文得到辽东学院2019年度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专项课题(系统设计类课程建设质量提高及评价研究ꎬNo.69)资助∗通讯作者:孟瑶(1980 ̄)ꎬ女ꎬ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机交互ꎮ86科教论坛科技风2020年2月。
模型原型创作绘画教案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点,传达美感给观者。
在绘画过程中,模型原型创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一份,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模型原型创作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制作模型原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运用模型原型创作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二、教学准备1. 准备绘画材料,包括画笔、颜料、画板等。
2. 准备模型原型制作材料,如泥土、纸板等。
3. 准备教学展示素材,包括模型原型创作的范例作品。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艺术家使用模型原型创作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意识到模型原型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2. 讲解模型原型的制作方法详细介绍制作模型原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使用工具的技巧、注意事项等。
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原型,让学生跟随操作。
3. 模型原型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主题或想法,制作一个模型原型。
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和形式。
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 绘画创作将模型原型放在绘画区域,让学生观察模型原型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细节。
鼓励学生运用观察到的特点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适合的绘画媒介和技巧。
5. 展示作品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总结总结模型原型创作绘画教案的重点和要点,强调模型原型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尝试。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模型原型创作和绘画创作,并在下节课展示作品。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将能够掌握模型原型创作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学生也将培养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
这份教案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平台,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并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
AXURE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AXURE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了解原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AXURE进行简单的原型设计,包括页面布局、交互设计、状态管理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AXURE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的重要性,培养对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AXURE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包括页面布局、交互设计、状态管理等。
2.原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包括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原型评审等。
3.AXURE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工具的比较和选择。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AXURE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原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学习原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AXURE进行原型设计,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AXURE官方教程和相关书籍,提供基本的学习内容和操作指导。
2.多媒体资料:教师自制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实验设备:计算机和AXURE软件,供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AXURE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考试:进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评估,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90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练习。
《通用技术》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原型与模型的制作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用技术是一门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学科。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机时代直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技术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我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处处都要用到技术,例如我们手中拿的圆珠笔和钢笔就是多次技术改造的结果,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的电视机也是技术发明的成果。
认识技术、善用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制作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能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并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了解工艺含义到明白工艺处处存在我们生活中。
知道工艺对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工艺技术会立生不同的产品,工艺的好坏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优劣。
从而树立工艺要精湛,产品才能优秀的理念,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正确态度以及良好的技术理念和素养。
感受工匠精神对技术制造质量的独特作用,体会工艺的优质对成品的重要性,形成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本书的第四章就是以问题的解决过程为线索来展开的,教材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广告宣传灯设计为例,引领同学们经历技术设计与制作的过程。
通过第四章的学习,同学们将会掌握相关的技术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综合考虑设计的条件和因素,优化设计方家,最终实现设计方案的物化,从而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
同时提高实践活动的成效,以知促行,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确定设计方案后,下一步就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制造出产品。
但是想要达到最终的设想,仅靠手绘图或计算机三维效果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设想变成现实。
本章我们将根据设计的要求,挑选合适的材料,运用合适的加工工艺,使用工具,最终制作出一个产品的原型或模型。
基于虚拟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模型构建蒋倩倩 杨德刚(重庆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近年,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教学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虚拟现实虽然早已被提出,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到现在才逐渐发展起来。
虽然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中的尝试从没断过,但是在语文等文史类学科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还处于观望状态。
本研究通过阐述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探讨虚拟现实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建构主义和情境教学为理论支撑,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基于虚拟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模型,并设计制作教学案例,以期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虚拟现实;初中语文;教学模型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1)02-0058-05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时人们理论和技术都不成熟,因此没有开始研发。
1973年至1989年,虚拟现实的定义、思想和相关理论才开始慢慢产生和形成。
虚拟现实就是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真实世界为原型构建出一个虚拟的世界,使用户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其中的物体,并与之交互,从而建立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二)虚拟现实的特征有学者在1994年提出了虚拟现实“3I ”特征,即沉浸性(Immersion )、构想性(Imagination )和交互性(Interaction )[1]。
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互动性、沉浸感不强,某些情境无法真实体验,虚拟现实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增强学习效果,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在促进教学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沉浸性是指学习者完全沉浸在虚拟现实情境中,能够真实感受到场景里的人或物。
与传统课堂相比,收稿日期:2020-10-13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改项目“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与应用 ”(yjg 193089);重庆市教育规划重点项目“基于AHP 的重点学科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2017-GX-114);重庆市2020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VR 的教学过程模型设计与实现:以初中语文为例”(CYS 20250)作者简介:蒋倩倩(1995— ),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教育、移动学习;杨德刚(1976— ),男,四川自贡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
“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长度的测量”教学为例江苏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215400)姚垒[摘要]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原型问题”追问导学符合物理课程理念。
研究认为,①“原型问题”追问导学优化了教学设计;②“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切合学生思维特点;③“原型问题”追问导学可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原型问题;追问导学;案例分析;实践思考[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02-0046-0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从2001年修订版到2011年正式版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始终没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到物理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枯燥,但是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学方式的支持与配合,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
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追问导学”让“原始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概念的要义解读1.原型问题心理学认为“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新情境、新课题进行研究思考时,发现它与主观需要相矛盾的一种心理过程。
物理原型问题是指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如生活中的初始问题,科学技术应用活动中的初始问题,等等[2]。
2.追问导学追问导学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追问导学是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开展学习,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
二、“原型问题”追问导学模式对学生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计其数,教师从中选择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创设简单的原型问题情境,结合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原型问题、解决原型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结论。
原型设计教学案例研究
原型设计是指在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早期阶段制作一个简化版本的产品原型,用于测试
和改进概念的有效性。
原型设计教学案例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原型设计的方法,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原型设计的理念和技术。
本文将通过展示一个原型设计教学案
例研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原型设计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在进行原型设计教学案例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在本案例中,我们的教学
目标包括:
1.帮助学生了解原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明确原型设计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原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能够独立进行原型设计的实践。
二、教学内容
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以一个虚拟的智能手环产品为例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
1.介绍智能手环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产品的基本特点和用户需求。
3.介绍原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包括手绘原型、Axure原型设计工具等,让学生
了解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原型设计。
4.分组开展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围绕智能手环产品展开原型设计的实践,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产品原型的设计。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流程进行:
2.讲解:讲解原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介绍原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让学生
了解原型设计的作用和实践方法。
4.展示:学生完成原型设计后,进行展示和讨论,分享每个小组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5.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型设计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和实践操作等。
五、教学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1.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观察。
2.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估,包括原型设计的完成情况、设计理念的表达水平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以上评估方法,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