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刺法
- 格式:docx
- 大小:20.70 KB
- 文档页数:1
火针疗法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火针选穴和毫针选穴基础规律相同依据病症不一样而辨证取穴。
选定穴位后要采取合适体位以预防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正确性。
取穴应依据病情而定通常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
确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
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关键步骤《针灸大成》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
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所以,在使用前必需把针烧红,才能起作用。
较为方便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针刺和深度针刺时用烧红针具, 快速刺入选定穴位内,随即快速出针。
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又可保护针孔。
相关针刺深度《针灸大成》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火针针刺深度要依据病情、体质、年纪和针刺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通常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针刺角度火针针刺以直刺为主,斜刺为辅,如在针刺囊肿、腧穴、阳性点等多采取直刺,在刺鸡眼等病灶时除直刺外,能够辅以斜刺,为是达成病所,不过斜刺角度在60°角以上不宜平刺。
针刺方法火针针刺方法可分为4种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和围刺法。
其中点刺法适适用于针刺穴位以后3种方法适适用于针刺病灶部位。
依据临床症状和辨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穴位施以火针,或在病灶部位寻求最显著压痛点,在“阿是穴”上施以火针,全部属于点刺法。
经穴刺法是经过火针对经穴刺激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效。
这种刺法适适用于内科疾病。
使用针具以细火针或中粗火针为宜进针深度较毫针浅。
痛点刺法关键适适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多种神经痛因为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能够使局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痛点刺法可选择中粗火针,进针可稍深部分。
⑵刺法是将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一个刺法。
它是经过火针温热作用,温阳益气,从而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通畅,达成缓解麻木、诊疗瘙痒、定痉止痛功效。
火针进针的操作方法
火针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特定疾病时使用。
以下是火针进针的操作方法:
1.准备火针。
需要准备一根粗细适中、长约15-20厘米的银针或钢针,用火烧红并用湿布擦拭干净。
2.穴位定位。
根据具体疾病的需要,在经络上确定相应的穴位。
如果不确定穴位的位置,可以向专业中医师咨询。
3.消毒操作。
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待针入穴的位置和周围皮肤。
4.调整自己的状态。
进行火针进针需要专注和放松的态度,保持身心平静。
5.握针进针。
将红热的火针握在指尖,用拇指扣住针柄,可以选择刺向指针大臂的上半部分肌肉。
6.迅速刺入。
用力迅速将火针刺入相应穴位,一般深度为0.5-1.0寸,感到刺入肌肉后稍停一下。
7.疏通和再插。
在停顿片刻后,可以略微扭转或抖动针尖,以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针尖再次刺入肌肉后,稍作停顿。
8.扭转和抖动。
再次扭转和抖动针尖,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舒缓病情。
9.拔针。
拔针时需要轻柔,尽量避免刺激穴位周围的组织。
拔针后再次进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火针进针是一种专业技术操作,非专业人士不建议自行进行。
如果需要使用火针治疗,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治疗。
火针疗法的进针方法
点刺法即将针烧红后迅速刺入选定部位,这是常用的火针针刺方法。
其他针刺方法亦是以点刺法为基础的,只是针刺深度、用针密集程度和所刺部位不同而定。
(1)点刺法
点刺法即将针烧红后迅速刺入选定部位,这是常用的火针针刺方法。
其他针刺方法亦是以点刺法为基础的,只是针刺深度、用针密集程度和所刺部位不同而定。
当需要辨证取穴或针刺经穴、奇穴或针刺压痛点时,多采用点刺法,主要用以缓解疼痛及用于治疗脏腑疾患等全身性病证。
(2)密刺法
密刺法用火针密集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方法,每针之间相隔1cm左右。
针刺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刚接触正常组织为宜。
一般以应视病损病变的皮肤厚薄来选择针具,皮肤厚硬则选用粗火针。
此法常用于治疗增生、角化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
(3)散刺法
散刺法用火针疏散的点刺病灶局部的一种方法。
一般每隔1.5cm刺一针。
多选用细火针浅刺,可疏通局部气血,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疼痛等。
(4)围刺法
围刺法用火针圃绕病灶周围进行针刺方法,进针间隔以1-1.5cm为宜,进针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
此法以中粗火针为宜,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多用于治疗皮科、外科疾患如:带状疱疹、臁疮等。
火针的操作方法一、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基本相同,不过侧重于“以痛为腧”的局部选穴。
体位舒适,多取卧位。
消毒严格,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
二、烧针烧针是火针刺法的关键。
.烧针的方法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
烧针的次序先烧针身,后烧针尖。
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则不宜进针。
三、针刺深度火针操作一般是快进快出,不留针。
针刺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和病情确定。
1.施术部位胸背部浅刺,1~2分深;四肢、腰臀、腹部稍深,2~5分深。
2.病情实证、痈疽、瘰疬、腱鞘囊肿等病宜适当深刺;虚证、风湿痹痛、皮肤病等病宜浅刺。
四、出针后的处理出针后立即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针深3分以内者不作特殊处理,针深4分以上者,可用创口贴固定1~2天,防止感染。
总结:通过病人身上操作和实习生相互实验,能更好理解火针的操作思考题:1、火针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2、火针的烧针程度区别?拔罐操作1、患者宜采取躺卧姿势,切不可乱动以免罐子由身上坠落。
2、罐子宜拔于皮肤平滑之部位,应避免有皱襞,突起,尤其是有骨头的部位,最适于拔火罐的部位是肌肉脂肪层厚、血管较少之处。
男子之前胸部、女子锁骨下部、乳房下部、男女之背、腰部皆适于拔火罐。
肥胖者、脂肪过多者拔于肩胛骨、侧胸部皆可,需要时可拔于臀部,大腿及其他部位。
3、保护患者,勿使着凉,避免吹风。
4、向下取罐子时,为避免疼痛宜用一只手使罐子倾斜,用另一只手压迫罐子对侧之皮肤,使之形成一个空隙,空气由此得以入于罐中,此时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坠落,如今患者自行皮肤收缩亦很易使罐子坠落若于同一部位重复拔火罐时,必须选择未拔过的空隙地方施行。
总结:通过病人身上操作和实习生相互实验,能更好理解拔罐的操作;了解拔罐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思考题:1、拔罐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2、拔罐的中医原理?电针操作方法1.先将毫针刺入腧穴有了所需要的“得气”感应。
2.把输出电位器旋纽调到零位。
壮医火针疗法
Cangyih H0jcinh Liuzfaz
壮医火针疗法是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证
各种风湿痹病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细菌、病毒引起的局部组织红肿,陈旧性外伤所致的局部瘀血,淋巴结核,关节囊肿等。
二、部位选择
阿是穴。
三、治疗方法
1.器具准备:针灸针、三棱针、缝衣针、生桐油、硫磺粉、75%酒精、2%碘酒、无菌棉球、灭菌橡胶手套、酒精灯。
2.治疗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3.操作步骤
(1)针刺点:用2%碘酒、75%酒精消毒。
(2)持针: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住针身,距针尖3~4厘米。
(3)行针:持针后,将针尖1厘米高度蘸上桐油和硫磺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吹灭明火将针尖垂直刺入病灶部位中点,一般刺2~3个点,深0.2~0.5厘米,使血水或脓液流出。
四、注意事项
1.针刺时,注意患者有无头晕、恶心、面部颜色改变等。
2.注意避开大血管、重要内脏及重要穴位。
五、禁忌证
1.年老体弱者禁用。
2.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重度高血压患者禁用。
3.急性传染病患者禁用。
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火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需要专业中医师的操作。
以下是一般火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中医师需要准备好专用的火针和灭火器,以确保安全。
同时需要把治疗区域做好消毒和准备好消毒棉球。
2.找准穴位: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史,中医师需找到需要针刺的穴位。
3.点燃火针:将火针点燃,等待火针完全燃烧,以减少挑战皮肤时的急剧感受。
4.适当距离皮肤进行刺激:中医师将火针从皮肤距离保持适当的距离(通常为数厘米)进行刺激。
每个穴位刺激时间通常不超过2-3分钟。
5.牵引针尖刺激穴位:再次点燃火针,牵引着针尖点燃,接着将针尖放在确定的穴位上,并进行针刺。
6.消毒伤口:操作完毕,中医师需要用消毒棉球清洁消毒被刺的皮肤,避免感染。
7.凉敷被刺部位:被刺的部位可能会有热感,中医师会让患者进行立即凉敷,
注意事项:
1.操作人员必须具有执业中医师资格证书
2.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规范
3.患者不宜在下雨或出汗过多时接受火针治疗
4.操作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意外。
火针治疗的操作方法
火针治疗指采用火烧针等热刺激手段促进人体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工作:准备好火针、酒精棉及消毒器械。
2. 消毒:对治疗部位进行消毒,保持治疗区域清洁卫生。
3. 准备火针:点燃火针,在大火处燃烧3~5秒,然后在酒精棉上擦拭净。
4. 插针:用镊子夹住火针,垂直插入皮肤下约0.5~1公分左右,等待1-2秒钟,再缓慢拔出。
5. 处理:处理完治疗区域后用酒精棉消毒一遍,等待治疗完成。
6. 治疗:在指定的穴位进行火针疗法治疗,每穴针刺1~3次,根据病情和患者身体状态来调整治疗频率和刺激强度。
7.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要注意自我保护,注意治疗区域的清洁,预防感染。
若出现出血、胀痛、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火针疗法的作用1、壮阳补肾、升阳举陷:因火针具有增强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的功能,所以能壮阳补虚,升阳举陷。
肾阳虚则临床上可出现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等;脾胃阳虚则可出现胃脘痛、胃下垂等疾病;如用火针点刺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等穴,可使脾胃经脉气血畅行,温运中焦,振奋阳气,祛除寒邪,使脾胃运化之功得以恢复,消化、吸收、升降功能趋于正常,使胃脘痛、胃下垂得以治愈。
心阳虚则胸痛、心悸;火针刺激心俞、内关以及心前区等部位,可壮心阳、益心气,使胸痛、心悸症状缓解。
中气不足则出现阴挺。
用火针点刺肾俞、命门等穴,可起到益肾壮阳的作用,使肾经气血畅通,气化功能加强,元阴元阳资源纵生,腰痛、阳痿、遗精症状缓解。
如点刺气海、关元穴,可益中气,升阳举陷,治疗阴挺。
2、疏通经络疏通经气、宣肺定喘:临床上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都属于顽固性疾患,中药治疗效果较慢,火针疗法则有特殊的效果。
以上疾病多以咳喘症状为主,而咳喘多由于风寒外来,邪气闭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成。
火针可通过温热作用刺激大杼、风门、肺俞、定喘等穴,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经气宣通则可驱除邪气,邪气出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而喘息止。
助阳化气、消症散结:癥结即肿物或包块在体内或体表的积留。
如气滞血瘀,痰湿凝积,荣卫之道涩而行迟,积久则成癥结。
一方面火针有温热助阳,激发经气的作用,故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除癥结;另一方面火针又能助阳化气,使气机疏利,津液运行,凝滞之痰邪湿邪因而化解。
临床多治疗腱鞘囊肿、脂肪瘤、纤维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症。
如病灶在体内的,针刺宜深,使癥结消于体内,如在体表的,针刺则宜浅,使病邪排于体外攻散痰结、消除瘰疬:瘰疬多发生于颈侧的皮里膜外之处,大者属瘰,小者如疬。
此病的发生多与痰有关。
颈侧为少阳所主,少阳为气多血少之经,若为情志不舒,则造成肝郁脾虚,酿湿成痰,气血受阻,聚而不散即成瘰疬结核。
如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互结也可形成此病。
岭南火针疗法岭南火针疗法是一种根据岭南地区高温多湿的地域特点、人体易阳浮而阴闭、湿热的体质特点,以“温、通、补、清、消”为核心理论,将钨锰合金制成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中医外治疗法。
一、岭南火针规格钨锰合金制成的金属针具。
具有耐高温、硬度高、不易变形、加热均匀的特点,针柄运用铜丝盘龙设计,具有隔热不烫手的特点。
具体规格如下:细火针φ0.4×13mm、粗火针φ0.7×50mm、长火针φ0.7×80mm。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1 施术前准备1.1 针具选择及物资准备选择粗细、长度合适的岭南火针,检查火针是否有倒钩、裂痕。
准备好用于穴区皮肤消毒的安尔碘。
准备好用于防止烫伤和感染的介质,如跌打万花油等。
准备好酒精灯、打火机等点火工具以及棉签等辅助工具。
1.2 穴位、部位定位事先对选择的穴位、部位进行定位,并加以标记。
如烙刺部位为囊肿、脓肿、包块等可移动肿物,针刺时以左手协助固定肿物,以防肿物活动而导致进针点偏移,伤及周围组织。
如果进针点为活动性痛点,需协助固定患者体位后再做标记、针刺。
穴位、部位定位应符合“”的规定。
1.3 体位的选择根据火针部位的不同及患者的体质要求,选择适当的体位。
一般以便于施术者取穴、操作方便、刺烙点(火针部位)定位后不易偏移和患者舒适的体位为宜,对老年、小儿或体弱者,宜采用卧位或靠坐位。
1.4 环境的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同时避免在空气流动快的环境如风口处施术,以免影响火焰的稳定性和烧针的进行;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2 施术方法2.1 涂抹岭南火针疗法的介质定位后,从烙刺中心点向四周用安尔碘进行消毒,消毒后涂抹一层薄薄的跌打万花油,再进行岭南火针治疗。
治疗结束后,再次涂抹一层薄薄的跌打万花油,以保护疮口。
口腔、眼睛、阴道黏膜等特殊部位直接进行岭南火针治疗。
2.2 烧针烧针是岭南火针疗法的关键步骤之一,以左手持酒精灯置于胸前,或尽量接近要火针的部位;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微曲夹持针柄,如持笔状;针尖置于火源外焰上灼烧,先加热针体,再加热针尖,将针烧至红炽或白亮,后迅速对患处施针。
火针刺法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
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火针针体较粗,质量坚韧,一般采用员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
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以及钨合金制成的火针:
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头火针用于体痣、疣的治疗;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0.5mm)、中火针(针尖直径
0.75mm)、粗火针(针尖直径1.2mm),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
操作方法
(1)深刺法:
即以火针深刺入穴,迅即出针,按压针孔,“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针灸聚英》)。
(2)散刺法:
以火针频频点刺,不计次数。
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既包括不拘部位的较大面积浅刺,亦可反复叩刺某一穴位,如王执中治疗腰痛,“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
此法已鲜报道。
(3)刺血法:
此法在古籍中记载很少。
《针灸资生经》中提到,王执中治其母突发脚肿之症,“以针置火中分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
”火针刺血法,结合了火针刺和刺血二法,我们以为。
如能进一步加以探讨,可能对治疗某些急症有一定临床价值。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