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滴甲磺酸加贝酯引起静脉炎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1.27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25 期2019 Vol.6 No.25169静脉滴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致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何海萍,沈 洁,胡轲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关键词】甲磺酸左氧氟沙星;静脉炎;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5.169.011 病例报告患者,男,27岁。
因“打架砍伤双手伴疼痛、出血、活动受限半小时”于2017年8月15日入院。
否认“青霉素、头孢菌素”等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 36.5℃,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75 mmHg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及皮疹,未见皮疹,无肝掌,未见蜘蛛痣;皮肤有弹性,未见明显水肿。
急诊CR 片(2017-08-15)提示:双手未见明确骨折,诸关节在位。
在局麻下行双手开放伤清创、探查、缝合术。
术后予以止血、镇痛、抑酸、对症支持等治疗。
2017年9月1日为预防感染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厂家: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0ml:0.5g ,批号:170506023,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141)0.5 g ,2017年9月2日继续为患者静脉滴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约20分钟后输液部位呈条索状发红,触之有轻微疼痛感,立即停药,予以硫酸镁溶液外敷。
1小时后症状有所缓解。
1天后静脉炎症状消退。
2 护理措施2.1 心理护理患者因发生静脉炎,继而出现了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对患者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同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产生静脉炎可能的原因,举例说明类似发生静脉炎病人恢复良好;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对症治疗,有效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甲磺酸加贝酯【用法用量】本药仅供静脉点滴使用,每次100mg,治疗开始3天每日用量300mg,症状减轻后改为100mg/日,疗程6~10天,先以5ml注射用水注入盛有加贝酯冻干粉针瓶内,待溶解后即移注于5%葡萄糖或林格氏液500ml中,供静脉点滴用。
点滴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1mg/kg/h以内,不宜超过2.5mg/kg/h。
【注意事项】1.本品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谨防过敏,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或抢救。
2.勿将药液注入血管外。
3.多次使用应更换注射部位。
4.药液应新鲜配制、随配随用。
【不良反应】少数病例滴注本药后可能出现注射血管局部疼痛,皮肤发红等刺激症状及轻度浅表静脉炎,偶有皮疹、颜面潮红及过敏症状,极个别病例可能发生胸闷、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现象。
【禁忌】对多种药物有过敏史及妊娠妇女和儿童不用。
【适应症】用于急性轻型(水肿型)胰腺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辅助治疗。
【药物相互作用】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暂无可靠文献参考。
【药理毒理】加贝酯是一种非肽类蛋白酶的抑制剂,可抑制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纤维蛋白溶酶、凝血酶等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制止这些酶所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
经对动物实验性急性胰腺炎观察,可抑制活化的胰蛋白酶、减轻胰腺损伤,同时改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抑制尿素氮升高。
【儿童用药】儿童不用。
【包装】袋装【药物过量】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暂无可靠文献参考。
【国家/地区】国产【剂型】原料药【药代动力学】大鼠静脉注射本品标记化合物30分钟后肝脏、肾脏内含放射度为给药放射度的27.3%及17.3%。
给家兔静脉注射30秒钟时达到最大血浓度,2分钟后消失,兔血中生物半衰期约0.4分钟。
静脉注射给药24小时,体内放射度几乎完全消失。
尿中代谢产物主要为胍基已酸。
用RP-HPLC法测定人体血液中本品的半衰期为66.8±3秒。
分解产物为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成份】甲磺酸加贝酯。
静脉滴注给药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分析目的:探讨临床静脉给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国内外静脉滴注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分析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
结果静脉滴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静脉炎,药物渗漏、血管栓塞及肉芽肿,其中药物毒性,pH、渗透压、不溶性微粒、溶剂等药物制剂因素、患者血管特点因素及临床护理操作水平因素均为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
不良反应的措施包括湿敷、热敷、冷敷、封闭治疗、拮抗药物、解毒药物缓解等,建立医院静脉给药配置中心。
结论及时查明静脉输注不良反应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可预防或缓解静脉输注引起的不良反应。
标签:静脉炎;静脉滴注给药;药物渗漏;不良反应;预防措施;静脉滴注给药具有快速有效,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也暴露出很多不良反应,如给药导致的静脉炎、药物渗漏、血管栓塞等,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在检索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发生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控制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静脉炎静脉炎是临床静脉给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营养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引起了广泛重视。
1.1 原因分析产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因素,其中药物因素多因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引起,如药物的pH,渗透压,毒副作用等;非药物因素包括护理人员的技能、输注速度、留置针状态、消毒措施、输注部位及患者本身对静脉输注的认知程度与配合程度有关。
1.1.1 药物因素药物的pH对静脉炎影响较大,注射液可接受的pH一般在4.0~9.0之间,正常人体的pH为7.4,注射液的pH与人体液pH差值越大越易造成静脉炎,且酸度越低越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药物的渗透压对静脉炎也极其不利,渗透压较高的注射液容易造成静脉炎,且输注速度越快损伤越严重。
其作用机制为高渗溶液会导致细胞失水,引起细胞萎缩坏死。
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分析及防治研究进展摘要:输液性静脉炎指的是静脉输液时由于化学、物理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致静脉炎症的表现。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要想避免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现象,主要就在于早预防还有早治疗,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加强对患者健康的宣教,防止微粒的污染,坚持无菌的原则,进而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如果静脉炎出现不可避免发生的时侯,一定要采用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快的修复损伤的血管,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药物;输液性静脉炎;原因;防治引言分析静脉用药致静脉炎的原因,探讨减轻和减少静脉炎的预防护理的对策。
方法原因分析主要包括用药持续的时间、所用药物的浓度、护理的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人因素等方面。
不同病因所致静脉炎所采用的护理方法也都不同,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对症的处理。
在输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某些容易导致的静脉炎药物有所了解、一定要严加的预防,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还要负责、耐心和细致并且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有效的预措施来预防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在今后还需我们在工作中总结临床经验,不断探索,从而进一步发现更加安全有效的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治方法。
1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1.1化学的因素常见引起静脉炎的药物包括化疗的药物与高渗的药物等。
输液时在血管中的存留时间越长,发生输液性的静脉炎几率就越高。
药物的渗透压越高,对血管的刺激就越大,所以,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会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1.2 机体的因素对于某些特殊的患者例如:偏瘫的患者,由于患侧肢体血流的速度比较的缓慢,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会受损,输液的时候药物滞留于局部静脉的时间就会延长,加上输液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就很容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免疫力显着降低,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以及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也会随之而降低,所以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就会发生静脉炎。
因此,免疫力低下的问题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静滴化疗药物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生土豆片及硫酸镁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作用。
得出结论:生土豆片和硫酸镁在化疗前20分钟湿敷是防治静脉炎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化疗静脉炎护理干预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浓度高及反复刺激血管,易使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痉挛,常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
为有效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应用生土豆片和硫酸镁防治化疗性静脉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患者99例。
其中男56例,女43例,年龄10—74岁。
1.2 方法1.2.1 干预方法全部患者采用BD7号留置针,均选择前臂较明显、弹性好、皮肤完整、易固定的静脉,以生理盐水作引导输注,化疗药物应用前后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洗血管,确保无渗漏时再用化疗药物,两种药物之间也应用10—20ml生理盐水过渡,化疗药物输注完继续水化液输入以减轻残留药物的刺激,做到穿刺1次成功,3组患者做好健康宣教,防止因为人为因素造成堵塞、渗出或脱出,输液中加强巡视,保证输液通畅。
床头建立化疗药物输注护理记录巡回卡和化疗标识卡,严密观察局部反应。
1.2.2 观察内容 3组患者化疗时,均观察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的疼痛情况、静脉炎临床表现及局部有无药物血管外漏情况。
1.2.3 实验组化疗前20分钟先将新鲜土豆洗净切成约0.5cm厚的片状并外敷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10—15cm,3-5分钟更换1次,然后用50%硫酸镁无菌纱布湿敷,两者交替使用输液结束后取下,临床效果好。
1.2.4 对照组方法化疗前20分钟用洗净的新鲜土豆切成约0.5cm厚的片状并外敷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10—15cm为Ⅰ组,用50%硫酸镁浸湿的无菌纱布外敷范围同1组为Ⅱ组。
1.2.5 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有以下一种症状即判断为静脉炎。
静滴甲磺酸加贝酯引起静脉炎例分
析
静滴甲磺酸加贝酯引起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
甲磺酸加贝酯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静脉注射是甲磺酸加贝酯的主要给药方式。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不合理使用、注射错误等原因,甲磺酸加贝酯的静滴治疗引起静脉炎的情况逐渐增多。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病例回顾等方式,探讨甲磺酸加贝酯引起静脉炎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一、案例回顾
某一患者,因为严重感染接受治疗,医生开了甲磺酸加贝酯的静滴治疗方案,并进行静滴。
在第二天早晨,患者感觉左臂有些胀痛,并向医生反映。
医生经过检查发现该患者患有静脉炎。
医生立即停止了甲磺酸加贝酯的静滴治疗,并给予相应的静脉炎治疗。
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
二、静滴甲磺酸加贝酯引发静脉炎的原因
1.甲磺酸加贝酯的属性
甲磺酸加贝酯是一种pH值较低的药物,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其pH值,否则会刺激静脉黏膜。
另外,由于甲磺酸加贝酯易产生沉淀,因此需要经常摇动。
2.注射技巧不当
静滴时需要保证注射处干净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另外,需要注意注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3.过度使用甲磺酸加贝酯
长时间或过量使用甲磺酸加贝酯,会引起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细菌感染。
此时,由于免疫系统的反应减弱,静脉注射会更容易引起静脉炎。
三、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甲磺酸加贝酯的属性
在使用甲磺酸加贝酯之前,需要了解其pH值、稳定性等
属性,并采取相应的操作措施。
2.严格控制注射技巧
注射处需要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此外,在注射时应选择合适的针头,控制注射速度等。
3.合理使用甲磺酸加贝酯
避免过度使用,控制甲磺酸加贝酯的剂量,避免产生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四、结论
静滴甲磺酸加贝酯引起静脉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医疗事故。
合理使用甲磺酸加贝酯、严格控制注射技巧、正确掌握甲磺酸加贝酯的属性等,都是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措施。
在日常医疗实
践中,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应对静脉炎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