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 教案4@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最后一片叶子教课目的:(一)细读课文,感悟小说内涵——颂扬的不不过是生命的信念,并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二)经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构造,品尝文章出色的收笔。
(三)品尝含义深刻的语句,掌握作者对平庸英豪贝尔曼的赞叹之情。
(四)赏析文章语言——风趣笔法和正确译文加强文章表现力。
教课重点难点:重点:品尝含义深刻的语句,掌握作者对平庸英豪贝尔曼的赞叹之情。
难点:风趣笔法和正确译文加强文章表现力。
教课时数:两课时。
预习要求:(一)通读全文,查词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二)朗诵全文,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三)阅读欧。
亨利有关的作品,如《警察与赞叹诗》等。
第一课时教课目的:认识作者,阅读、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构造,明确“叶子”的作用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欧·亨利是美国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有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叹诗》、《麦琪的礼品》等。
他以新奇的构想、风趣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味,被誉为“美国生活的风趣的百科全书”。
(二)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莴苣(ōù)自夸(ù)邋遢(āà)瘟(ē)神动弹(òɡ·ɑ)、词语解说。
【横行霸道】行动强横,毫无忌惮地做坏事。
【弱不由风】形容身体衰弱,连风吹都忍不住。
【阴差阳错】仿佛鬼神暗中差使同样,形容不测处发生某种恰巧的事或身不由己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三)初读课文、听录音示范朗诵,从乔安西的角度复述故事情节,思虑:“最后一片叶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设计理念:要修业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内容,用不一样的方式改组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表达主题思想,指引学生把人称加以变化,这类方法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感觉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虑,明确:十一月,乔安西病倒————乔安西病重、病危———乔安西转败为胜———贝尔曼逝世;“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起了贯串文章故事情节的作用(连结了乔安西由死到生、老贝尔曼由生到死)。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0课《最后一片叶子》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
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文,感悟小说内涵——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二)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品味文章精彩的收笔。
(三)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四)赏析文章语言——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文章表现力。
2学情分析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难点: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文章表现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活动2【讲授】讲授。
第10课《最后一片叶子》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3)doc初中语文(1)课型:课内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⒈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进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讲情节结构的特点⒉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⒊感悟小讲的内涵——弘扬人性美教学重点:情节线索的作用教学难点:要紧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小讲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向我们展现了社会百态,描画了芸芸众生。
那些经典优秀的小讲一旦进入我们的视野,往往会令人难以忘怀。
㈠请同学们讲讲自己喜爱的小讲有哪些(学生回答)㈡今天让我们来共读闻名的短篇小讲«最后一片叶子»二、研读课文〔一〕分析〝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进展中的作用1.请学生默读课文2.提咨询:这〝最后一片叶子〞是真实的吗?〔学生一起回答〕3.提咨询:为何要画〝一片叶子〞?〔学生回答,朗读第16—24段〕师: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柔弱牵连,作为舍弃生命的理由。
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琼西的念头触发了贝尔门的行动,在哪个凄风苦雨之夜,他画下了常春藤上那最后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
那是上帝的旨意,琼西重新树起了生活的信念。
琼西得救了。
贝尔门却献出了生命。
4.提咨询:那么对贝尔门来讲,这〝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什么?〔杰作〕5.提咨询:什么缘故讲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学生讨论〕师:因为这片叶子是贝尔门人性的定格,是贝尔门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它融进了贝尔门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二〕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本文的主题1.提咨询:本篇小讲中谁是要紧〔主线〕人物?〔学生讨论〕师:要紧人物的确定不能片面地从作者描写的多少去衡量,能够从以下两方面考虑:①从他与各方的关系看②从小讲主题的表现看从①看,琼西病危,生命维系于〝最后一片叶子〞,是为了造成悬念,为贝尔最后杰作蓄势、铺垫。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2.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蕴含的深刻主旨3. 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结尾方式2.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理解作者通过“叶子”所表达的人性美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短篇小说之父。
(1862——1910)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干过多种营生,后在银行工作时由于账务上的事于1897年入狱,1901年出狱后在纽约靠写作为生,经常混迹于码头、贫民窟、血汗工场、小酒店和下等剧场。
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痛苦,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结局总出人预料。
代表作品还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请阅读全文,了解情节。
课文背景:《最后一片叶子》发表于1902年,表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态人情,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对小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构成了小说独特的人为关怀。
(三)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师: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开端:(1~~~`9)乔安西不幸感染肺病,生命垂危发展:(10~~34)她放弃了求生的信念,把自己的命运和窗外的一片藤叶联系在一起。
朋友休易不停地鼓励她。
高潮:(35~~50)不落的藤叶重新燃起了乔安西求生的信心和希望结局:(51~~53)乔安西脱离了危险,贝尔曼病逝,揭开了叶子不落的谜底。
乔安西不幸感染肺病,生命垂危。
她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和自己生命联系在一起,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充满了绝望。
同样患肺炎的善良的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去的晚上,顶风冒雨在墙上为琼西画上了珍贵的最后一片叶子.乔安西脱离了危险,贝尔曼却病逝了。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生字词及有关欧•亨利和《最后一片叶子》的文学常识;2.能够剖析贝尔曼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3.学会爱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解决字词,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博爱情怀。
2.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2.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说话训练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树叶的图片,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或看见图片的感受。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展示学生自主展示预习成果1.字词学习2.作者介绍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按照时间顺序,理出乔安西的病情发展情况十一月一天上午早上醒来天刚亮下午第二天活动4【讲授】重点研读评论(4)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并解决以下问题:1.休易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她又是怎样照顾乔安西的?2.朗读描写贝尔曼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觉得乔安西是一个怎样的人?活动5【讲授】合作探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那片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在前文中有没有暗示?2.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几句话描写贝尔曼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作画的情形。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活动6【活动】拓展延伸1.说出你知道的描写奉献精神的诗句、事例、歌曲。
2.播放《爱的奉献》视频,达到感情共鸣。
板书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
第10课《最后一片叶子》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⒈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进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讲情节结构的特点⒉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⒊感悟小讲的内涵——弘扬人性美教学重点:情节线索的作用教学难点:要紧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尽管许多,但更多的却是普一般通的小人物。
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讲家欧?亨利在短篇小讲«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二、讨论课文,了解实物〔叶子〕作为情节线索的作用,借以把握情节进展㈠课前已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讲,并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共有55段〔检查是否落实〕。
㈡请同学们讲讲,小讲共写了哪些人物?答:琼西、苏、贝尔门、大夫㈢小讲名为«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片叶子和小讲中哪些人物直截了当发生关系?⒈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①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显现?〔请同学配乐分角色朗读〕②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学生讨论〕答:琼西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
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柔弱牵连,作为舍弃生命的理由。
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复原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③什么缘故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学生讨论〕注意前文大夫话语中的伏笔〔第7、11段〕琼西从叶子得到了启发,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成效成倍提高。
④通过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叶子难道能够抵挡〝秋风扫落叶〞的命运,这可能吗?为何琼西会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确实?答:躺在床上看得不真切;那么单纯,全然没想过会是假的;画得逼真;尽管生活的苦难逐步消灭她生的欲念,但她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刚开始,潜意识里有着对生命的期望。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共3篇《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1《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规则,正确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文中的思想和情感;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和阅读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英语的交流;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自然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读懂短文并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让学生自己能够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文中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设置相应的导入和固化知识的环节。
三、教学过程及重难点讲解1.导入环节(5分钟)本课对应教材中的单元为Unit 2 Traditional Stories,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该单元的主要内容。
随后,以一张图片开始导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旨在让学生思考海豚和家居环境的联系。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阅读主题《最后一片叶子》。
2. 阅读环节(30分钟)①预热(3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引导,教师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阅读环节了。
阅读时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尝试获取信息,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的大意和细节,然后由其中几位同学向全班讲述自己对学案的理解和感受。
②理解(20分钟)在学生理解和表达口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稍稍带着学生阅读,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度较大的词语、句型和内容,并尝试梳理出课本的三个要点(人们如何忽视自然、自然受到威胁、如何保护自然)。
3. 思考环节(10分钟)①提问环节(2分钟)在阅读和理解环节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思考环节的重点和难点。
在此次环节,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问题:1)课文中作者写的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2)家居环境如何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3)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②小组讨论和总结练习(8分钟)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老师可以准备相应的课后练习,然后在此环节进行moduler(授课形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平时日常中应当如何保护环境,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最后一片叶子》教案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2.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蕴含的深刻主旨3. 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结尾方式教学重点充分理解作者通过“叶子”所表达的人性美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难点初步让学生掌握作者巧妙的语言表达,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手段讨论探究法教学准备同学们提前预习课文,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授课的过程之中解决,在进行讲解之前,留出10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好,通过课后预习,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最后一片叶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个别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同学们都说得很不错,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共同来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了解:(一)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巨匠,同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主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我们都说每一个不平凡的人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欧.亨利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经历过许多事情,对于下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极大的体会,因此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写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
(二)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篇小说里出现了几个人物形象呢?(通过学生的回答,主要有四个:苏艾、琼珊、医生、贝尔曼),好的,现在我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这四个人的角色,进行简单的人物对话,可以用书中的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大概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大概的故事情节。
我想大多数同学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以“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本文的题目呢?现在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三)同学们大概浏览一下课文,看有没有不理解的生字词(板书学生必须掌握的生字词)不速之客一筹莫展潜蹑莫名其妙凝视这些词语需要同学们掌握,现在有谁能告诉我小说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提示:现在最常见的小说分析只有人物,情节,环境)板书:(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板书内容)学生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琼珊病重、病危———琼珊转危为安———贝尔曼去世;“最后一片叶子”起了贯穿文章故事情节的作用(连接了乔安西由死到生、老贝尔曼由生到死)。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弄清人物主次,领会通过描写主要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学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地触动教学难点:主要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教学方法:导读、启发、研讨法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预读小说,梳理其情节,对人物形成初步认识。
2、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1.一、导入1、出示“绿叶”课件,问:看到这篇绿叶有何感觉?2、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生命自己生命的同时还在关爱他人的生命,甚至不惜为此付出自己生命的人,更是值得我们讴歌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经典之作《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一位置自己生命于不顾,点亮别人生命火把的人。
(板书: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学习要有目的的去学,我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一.出示学习目标1 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三.、了解作者(出示课件)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小说结尾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作品有“含泪的微笑”的风格,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四、这是一篇小说,我们来了解一下小说的相关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五、检查预习1、生字词读音莴苣()瘟神()自诩()邋遢()鬈曲()对折()冷飕飕() 光秃秃()2、解释词语不速之客:自诩:邋遢:鄙薄:3、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有那些人物。
与最后一片树叶有直接关系的有谁?生说老师板书乔安西————命系树叶贝尔曼————舍身画叶休易4、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提示:把人物之间的关系说一说就是故事内容,也是故事情节)5、这些人物中你对谁的触动最大?(贝尔曼)为什么?(画了一片叶子)老师画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一)文章主旨这篇小说通过对几个穷艺术家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崇尚。
小说中,作者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是老画家贝尔曼,但他却在篇幅过半以后才出场,而且作者也没有正面写他感人的创作性格。
实际上,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讴歌了贝尔曼热爱生命、拯救生命、舍己助人的高尚精神。
作者对文章最后一片长春藤细致描绘的句子,暗示了这片叶子是不屈的生命象征。
(二)文章思路小说明显地是按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不同阶段依次写下来的。
因此,速读本文,只要把握住这四个阶段分别叙述了怎样的事情,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就能迅速地读懂小说,理解小说的主题。
这样的结构形式,是典型的“分叙——分叙”式结构。
(三)写作特点小说塑造人物方面颇有一番功力。
作者用纯熟的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休易和乔安西之间的友情。
突出地塑造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给人印象最鲜明、最强烈。
他老迈、邋遢、失意、唠叨、嗜酒、暴躁,甚至“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这都是美国冷酷的社会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但同时朴实、真诚、高尚,必要时竟能不顾惜自己,用生命去绘制毕生的杰作,点燃别人的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这才是他的本质特征。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可以从四个层次说明“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一层: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
乔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时她也就随之而去。
然而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
乔安西在思索这件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
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
而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二层:“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
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画技一般的老画家。
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而这幅“最后一片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真正的“惊人之作”。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山东淄博市临淄四中刘鹏 QQ 251076064
教学设想:
《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创作特色。
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在二个方面有所收获:一是感受文中通过任务言行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二是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在精神上获得审美愉悦与享受。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地触动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作品从哪些方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法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读小说,梳理其情节,对人物形成初步认识。
课型:课内自读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
故事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
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
然后,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以看见这世界。
结论: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最后一片叶子》
二、复习有关欧·亨利的文学常识
要点: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三、概述故事情节,明确小说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小说的情节线索,确立一个主要人物。
人物:琼西、苏、贝尔门主要人物:贝尔门
情节线索:最后一片树叶
四、让学生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以突出作品所体现的人性美。
方法:通过把握故事情节,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贝尔门:善良、博爱、具有献身精神,“最后一片叶子”融进了他的爱、
善和宝贵的生命。
苏:有爱心、重感情、善良。
五、文学鉴赏
之一:人物塑造——“贝尔门”,美丑结合,形象独特。
之二:环境描写——“雨雪天气”,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之三:情节安排——“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四:语言运用——形象幽默。
六、启示
1、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
3、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4、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我。
5、友谊,需要用心去呵护。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
七、写作练习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做
1、琼西明白真相后她会如何想,如何做?以此为内容写一个300左右的片段。
2、 20年过去了,琼西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
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
晚上,她回忆起“最后一片树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
她会说什么呢?通过联想和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
八总结
“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门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得到了文学的熏陶,精神的享受,而且让我们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九、课本诗朗诵
《写给“最后一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