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非水滴定
- 格式:ppt
- 大小:476.50 KB
- 文档页数:53
分析化学常用术语(1)采样:从总体中取出有代表性试样的操作。
(2)试样:用于进行分析以便提供代表该总体特性量值的少量物质。
(3)四分法:从总体中取得试样后,采用圆锥四等分任意取对角二份试样,弃去剩余部分,以缩减试样量的操作。
(4)测定:取得物质的特性最值的操作。
(5)平行测定:取几份同一试样,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对它们进行的测定。
(6)空白试验:不加试样,但用与有试样时同样的操作进行的试验。
(7)检测确认试样特定性质并判断某各物质存在与否的操作。
(8)鉴定:未知物通过比较试验或用其他方法试验后,确认某种特定物质的操作。
(9)校准:用标准器具或标准物质等确定测定仪器显示值与真值的关系的操作。
(10)校准曲线:物质的特定性质、体积、浓度等和测定值或显示值、测定值和显示值之间关系的曲线。
(11)共沉淀:某种可溶性组分伴随难溶组分沉淀的现象。
(12)陈化:沉淀生成后,为减少吸附的和夹带的杂质离子,经放置或加热得到易于过滤的粗颗粒沉淀的操作。
(13)倾析:溶器中上层澄清液和沉淀生存时,使容器倾斜流出澄清液以分离沉淀的操作。
(14)掩蔽:使干扰物质转变为稳定的络合物、沉淀或发生价态变化等,使之不干扰化学反应的作用。
(15)封闭:在络合滴定过程中,到达终点时,滴定剂不能从指示剂一金属离子有色络合物中夺取金属离子,造成指示剂无颜色变化的现象。
(16)同离子效应:由于共同离子的存在而使反应向特定方向进行的效应。
(17)熔融:为熔解难熔物质,一般加人适当熔剂与其混合并加热,使之与熔剂进行反应。
(18)灼烧:在重量分析中,沉淀在高温下加热,使沉淀转化为组成固定的称量形式的过程。
(19)标定:确定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的操作。
(20)滴定:将滴定剂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试样溶液中,与待测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根据所需滴定剂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的操作。
(21)恒量:在同样条件下,对物质重复进行干燥、加热或灼烧,直到两次质量差不超过规定值的范围的操作。
分析化学简答1.误差既然可以用绝对误差表示,为什么还要引入相对误差?答:因为绝对误差只能表现出误差绝对值的大小,不能反映出误差在测定结果中所占的比例。
因此,还要引入相对误差。
例如,两物体称量的绝对误差相等,但其相对误差并不相同,其中质量较大者的相对误差较小。
2.准确度与精密度有何区别?答:准确度是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相符合程度,用误差来表示,误差越小,测定的准确度越高;精密度是在同一条件下多次重复测定值彼此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衡量,偏差越小,测定的精密度越高。
精密度与真实值无直接关系。
3.指出下列情况中,各会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用什么方法避免?(1)滴定管读数误读为30.20mL,而实际上是29.20mL。
(2)天平的零点稍有变动。
(3)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4)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
(5)试剂里含有微量被测组分。
(6)砝码磨损。
(7)称量开始时,零点未调。
(8)试样未经混匀。
(9)滴定时有液体溅出。
(10)甲乙两人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但结果总不能一致。
解:(2)、(3)为偶然误差。
其减免的方法是增大平行测定次数。
(4)、(5)、(6)、(7)、(10)为系统误差。
分别采用校准仪器、空白试验、校正砝码、调整天平、对照试验予以减免。
(1)、(8)、(9)过失误差,该数据舍弃。
4.有人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某药物的含量,称取此药物0.0250g,最后计算此的百分含量为96.24%,问此结果合理不合理?应如何表示?解: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约为2%,一般仅是用于低含量组分的测定。
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不合适的。
另一方面,实时方法可行,称取样品0.0250g,只有三位有效数字,而分析结果却是四位有效数字,不合理。
应改为三位有效数字,即96.2%。
因为9为较大数,常可视为两位有效数字,故报告96%更为合理。
5.分析过程中出现下面的情况,试回答它是什么性质的误差,如何改进?(1)过滤时使用了定性滤纸,最后灰分加大;(2)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计不准;(3)试剂中含有少量的被测组分。
非水滴定高氯酸的原理
非水滴定高氯酸的原理是基于还原剂与高氯酸反应的原理。
高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在与还原剂接触时,可以将还原剂的电子接受并将其氧化为其对应的氧化物。
而在此过程中,高氯酸自身被还原为低价的氯离子,其中的氧化数被减少。
高氯酸的还原反应一般需要一个还原剂作为媒介,使其与高氯酸进行反应。
非水滴定高氯酸的原理是利用亚硝酸盐作为还原剂与高氯酸进行反应,减少高氯酸的氧化状态。
这种还原反应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HClO4 + 3HNO2 →ClO3- + 3NO + 3H2O
在上述方程式中,高氯酸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氯酸盐、氮气气体和水。
非水滴定高氯酸的过程中,样品溶液是在非水溶剂(如苯)中进行滴定的。
在还原反应中,亚硝酸盐溶解于非水溶剂中,与高氯酸进行反应,生成氮气和氯酸盐,同样溶解在非水溶剂中。
亚硝酸盐滴定液的浓度可以根据滴定量和样品中高氯酸的含量计算出来。
由于非水溶剂的极性较低,能够限制氯酸盐分子和亚硝酸盐分子的相互作用,保证了反应的准确性。
因此,非水滴定高氯酸的原理就是利用亚硝酸盐还原高氯酸,生成氮气和氯酸盐。
通过在非水溶剂中进行滴定,可以准确测量亚硝酸盐溶液的浓度,从而确定样品
中高氯酸的含量。
非水滴定高氯酸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中,特别是在生产高纯度材料和微电子元件中的应用中。
非水滴定法原理非水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它适用于测定不溶于水的物质的含量,尤其是对于油脂、脂肪酸等物质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非水滴定法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非水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滴定剂的反应来进行测定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非水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在非水滴定法中,通常会选择一种适合的非水溶剂作为溶解试样的介质,如乙醚、石油醚等。
然后,将试样溶解在非水溶剂中,加入适量的指示剂和滴定剂,通过滴定的方法测定试样中所含物质的含量。
滴定剂与试样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根据滴定剂的消耗量来计算出试样中所含物质的含量。
非水滴定法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非水溶剂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非水溶剂的极性较小,因此可以更好地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油脂、脂肪酸等。
其次,滴定剂的选择也是关键,滴定剂必须与试样中的物质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且反应产物应该是易于测定的。
最后,指示剂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指示剂可以在滴定过程中发生颜色变化,以指示滴定终点的到来。
非水滴定法的原理简单清晰,操作方便快捷,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非水滴定法常用于测定食用油中的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在化工行业中,非水滴定法常用于测定有机物的含量;在制药工业中,非水滴定法常用于测定药物中的杂质含量等。
可以说,非水滴定法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非水滴定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方法,它通过选择适合的非水溶剂、滴定剂和指示剂,利用物质在非水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滴定剂的反应来进行测定。
非水滴定法的原理简单清晰,操作方便快捷,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化工行业、制药工业等领域。
非水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于提高分析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非水滴定第一节概述在非水溶剂中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称为非水滴定(nonaqeous titration)。
溶质在水溶剂中的离解和平衡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而且水又价廉;与此相反,非水溶剂有异味,有毒,而且价格又贵,那为什么还要发展非水滴定呢?究其原因有三:(1)已知在水中滴定时酸或碱的K a或K b必需>10-7,滴定曲线才有明显突跃,但有许多物质的K a或K b<10-7,以致不能在水中滴定;(2)许多有机物在水中基本不溶或溶解甚少,以致无法在水中滴定;(3)强酸或强碱在水中全部离解为H3O+或OH-,在水中不能区分强碱或强碱,因而不能分别滴定。
如果在非水溶剂中滴定,以上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溶剂是关键。
酸溶解在不同的溶剂中,这种酸的强度将不同,如苯酚在水中是极弱的酸(pK a=10),以致不能在水中用NaOH溶液滴定,但在碱性溶剂乙二胺中,由于乙二胺接受质子的能力比水强,苯酚在其中的酸性就较强,因而可以用氨基乙醇钠(NaOCH2CH2NH2)滴定,突跃明显。
同理,尿素显极弱碱性(pK a=13.88),在水中不能用酸滴定,但可在硝基甲烷溶剂中用酸滴定。
非水滴定终点的确定,常用的有指示剂法和电位法,前者为化学分析,后者即为非水溶剂中的电位滴定。
指示剂法比较简单,应用较广,但许多物质的非水滴定尚未找到合适的指示剂,所以常用电位法。
在化学分析中,有许多指示剂不是单色变化,而是有几个过渡的中间色,在研究该法时,为准确判定终点时指示剂颜色变化,要以电位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校准,因此电位法在非水滴定中占有重要地位。
终点判定除上述两种方法外,有时也用电流法、分光光度法、电导法和计温法等。
这些方法和电位法相似,都是在滴定过程中测定相应的物理量变化,从而确定其滴定终点。
非水滴定应用也很广泛,但主要用于测定有机酸、碱或具有酸、碱性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当然也可以测定一些无机酸和有机盐类。
故本章将重点讨论非水酸碱滴定。
第二章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 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一、名词解释滴定分析1.滴定(titration):将标准溶液从滴定管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的操作过程称为滴定。
2.标定(calobration):利用基准物质或标准溶液来测定待标液浓度的操作过程称为标定。
3.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标准溶液与被测组分按化学反应式的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的那一点。
4.滴定终点(titration end-point):被滴定的溶液的颜色或电位、电导、电流、光度等发生突变之点。
5.返滴定法(back-titration):先在被测物质溶液中加入一定过量的标准溶液,待与被测物质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的方法。
此法也称回滴定法或剩余量滴定法。
6.置换滴定法(replacement titration):先用适当的试剂与被测物质反应,使之置换出一种能被定量滴定的物质,然后再用适当的滴定剂滴定的方法。
7.标准溶液(standard solution):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8.基准物质(primary standard substance):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
9.物质的量浓度(amount-of-substance concentration):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L。
10.滴定度(titer):常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克数,单位g/mL。
用T T/A表示,T是滴定剂的化学式,A是被测物的化学式。
非水滴定1.非水酸碱滴定法(non-aqueous acid-base titration):在水以外的溶剂中进行的酸碱滴定法。
2.拉平效应(leveling effect):溶剂把不同强度的酸拉平到溶剂合质子水平及把不同强度的碱拉平到溶剂阴离子水平的作用叫拉平效应。
3.拉平性溶剂(leveling effect):,具有拉平效应的溶剂称为拉平性溶剂。
4.区分效应(differentiating effect):能区分酸碱强弱的作用叫区分效应。
分析化学四大滴定总结分析化学四大滴定总结滴定分析法又称为容量分析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和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
这其中又有重要的四大滴定方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分析化学四大滴定总结,欢迎查看。
一、酸碱滴定原理:利用酸和碱在水中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可用于测定酸、碱和两性物质。
其基本反应为H﹢+OH﹣=H2O也称中和法,是一种利用酸碱反应进行容量分析的方法。
用酸作滴定剂可以测定碱,用碱作滴定剂可以测定酸,这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酸标准溶液是盐酸,有时也用硝酸和硫酸。
标定它们的基准物质是碳酸钠Na2CO3。
方法简介:最常用的碱标准溶液是氢氧化钠,有时也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钡,标定它们的基准物质是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6或草酸H2C2O·2H2O:OH+HC8H4O6ˉ→C8H4O6ˉ+H2O如果酸、碱不太弱,就可以在水溶液中用酸、碱标准溶液滴定。
离解常数 A和Kb是酸和碱的强度标志。
当酸或碱的浓度为0.1M,而且A或Kb大于10-7时,就可以准确地滴定,一般可准确至0.2%。
多元酸或多元碱是分步离解的,如果相邻的离解常数相差较大,即大于104,就可以进行分步滴定,这种情况下准精确度不高,误差约为1%。
盐酸滴定碳酸钠分两步进行:﹢ˉCO32-+H→HCO3HCO3ˉ+H﹢→CO2↑+H2O相应的滴定曲线上有两个等当点,因此可用盐酸来测定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含量,先以酚酞(最好用甲酚红-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为指示剂,用盐酸滴定碳酸钠至碳酸氢钠,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为二氧化碳,由前后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差可计算出碳酸氢钠的含量。
某些有机酸或有机碱太弱,或者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因而无法确定终点时,可选择有机溶剂为介质,情况就大为改善。
这就是在非水介质中进行的酸碱滴定。
有的非酸或非碱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可以转化为酸或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