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画诗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5.98 MB
- 文档页数:28
高考诗歌鉴赏题分类专练:题画类题型(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画菊清许廷镕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
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
1、《题画菊》全诗读来无一字明写“菊”,但却很好地写出了菊的神韵品格,与“画意不画形”的国画传统颇相契合。
请简要分析,全诗无一“菊”字,诗人是如何写“菊”的?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惠崇春江晚景③(其二)苏轼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
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
③惠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2.结合诗句,请分别从画作的风格(如画面呈现的意境)和呈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两首题画诗的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
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
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3.请简要概括苏轼推崇的“画法”的内涵,并分析王主簿的画是怎样体现此“画法”的。
四、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题画诗一、题画诗概念: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二、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二)变无为有由于受画幅的限制,画面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例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三)借题发挥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
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如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题画类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画像(节选)【宋】王安石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①。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②。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
【注】①不见收,不被朝廷重用。
②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臣。
酬孝甫见赠【唐】元稹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借“青衫”指出杜甫官职低微,杜甫官职低微还要被他人呵斥,可见其处境困难。
B.“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两句写出了处于动荡年代的杜甫困顿的生活。
C.王诗的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D.元诗写杜甫为人率直,说话直截了当;善于学习古人的智慧,不违背圣贤的准则做事。
2.两首诗歌都以杜甫为题材,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④光堪摘,轩楹⑤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所作。
②(sǒng):挺立。
③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胡人眼色深碧。
④绦镟(xuàn):绦,丝绳,用来系鹰;镟,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⑤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霜起”写画鹰的周身环境,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画鹰的气势得到烘托。
B.颔联描写画鹰生动形象,“身”“侧目”写其神态,“思狡兔”写其心理。
C.颈联写绳环被摘下,画鹰凌空振翅,再现了画鹰栩栩如生、气势非凡的形象。
D.“何当”表明期望,“凡鸟”指平庸之鸟,“击”体现了作者对“凡鸟”的态度。
2.本诗句句写画鹰,但托物言志,“怀抱俱见”,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