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3)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美好;(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 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庄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3.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如“浩然之气”、“善养”等;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5. 思考与辩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辩证;6. 总结与拓展: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拓展思考;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详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主要观点,如“浩然之气”的定义、培养方法等;2.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3. 探讨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对当代的启示。
七、教学步骤1.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通过分析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人生哲理的理解;4. 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对文章的启示和感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③加强诵读。
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教学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当世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从18名路人说起2011年10月,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发生了一出惨剧。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莫然而去,最后虽有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小悦悦还是离开了这个还未看懂的世界。
思考:18名路人的恻隐之心为什么在那7分钟内动摇了呢?如何让18名路人救助之心不动摇?二、探究文本1.学生朗读课文2.自主研习——攻克语言关字音:恶、塞、慊、揠、槁通假字:慊古今异义:病特殊句式:判断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词类活用:外重点字词:敢、恶、至、直、塞、慊、馁、外、正、闵、揠、病、槁、寡、耘、非徒答案:通假字: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
古今异义:今日病矣:病,古义:疲累,倦困。
今义:疾病。
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者,……也”表判断)难言也。
(……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应为“宋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之人”)介词结构后置句:行有不慊于心。
(应为“行有于心不慊”)则塞于天地之间(应为“则于天地之间塞”)宾语前置句:敢问夫子恶乎长(应为“敢问夫子长乎恶”)词类活用:以其外之也:外: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外。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会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提高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浩然正气;(2)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翻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收集其他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 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章的批判性分析和综合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先秦诸子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文章的美。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高二语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三、学习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检查预习一通晓文意一具体研习-深入探究一吟咏背诵一课堂小结)二、检查预习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4、辨活用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先秦诸子选读《孟子》专题中的第六课,课本是按不同的主题将孟子的文章进行整合编排而成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关于孟子的养气学说。
学习本文重在学以致用,不仅要了解孟子的思想,更要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把握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基本内涵。
(2)引导学生探索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3)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以新闻事件引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结构化问题分别分析三则选文,找出三则选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浩然之气”的思想内涵;进而通过联系实际,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最后回到新闻事件,探讨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培养他们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三则选文的内在联系,探究浩然之气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从而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难点:体会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由阐述法、启发质疑法五、教学过程1、事件回顾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南海,两岁女童小悦悦接连被两辆车碾压,在长达7分钟的时间里,先后有18人从小悦悦身边经过,但都不闻不问,最后拾荒阿姨陈贤妹救了小悦悦,女童终因延时抢救无效而死亡。
2、阅读文本,理解探究2.1阅读第一则,思考:2.1.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配义与道”2.1.2如何养“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A:直养,配义与道B:内养,非外之,非义袭而取之;集义,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激发学生对“浩然之气”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浩然之气?”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学生阅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浩然之气?”的问题。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解析。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浩然之气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相关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各组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内容:1. 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6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三维,3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诵读课文;2、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方法目标:1、诵读并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2、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理解浩然正气之至大至刚,懂得正气培养之原则,明白浩然正气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选文思想;2、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1、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
比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联系是两千多年前就被孟子提倡而出的仁、义、礼谱写的主旋律。
今天,我们感悟一下孟子的浩然正气。
二、追寻英雄1、屈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2、苏武: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三、讨论第一、二篇:(一)学生诵读并思考::(1)“浩然之气”有何特点?明确:公孙丑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3)那又何为“至刚”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教材分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
先秦诸子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孟子》一书是其中的重要作品。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敢于和黑暗现实战斗的力量来源,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
第一则选文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则选文解释了何谓大丈夫,第三则选文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则选文的深化。
【教学目标】1、落实字词学习。
掌握选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从中借鉴自己立身处世的策略和精神力量,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4、重难点重点:领会“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浩然之气”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一、引词句一千年前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快哉亭留下了千古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苦难中的苏轼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刚直不阿,坦然自适。
在任何境遇中,这个人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在这里提到的浩然之气正是孟子首倡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浩然之气,感受千里雄风!二、浩然气女生齐读。
1、字句梳理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一时的,突然的)②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预期所达到的效果)④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累疲倦)2、浩然之气有何特点?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它作为一种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2
目标:
1、理解、整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2、诵读本专题,增加文化积淀
3、理解孔孟关于道德修养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浩然之气
重难点:
1、思考孟子与告子观点的区别
2、孔子在生活中怎样贯穿中庸之道
教学过程:
10、【原文】7·10 子于是(在这天)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11、【原文】7·27 子钓而(却)不纲(纲:大绳。
这里作动词用。
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弋(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
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
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12、【原文】7·32 子与人歌而(如果)善(好),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13、【原文】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14、【原文】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起身);过之,必趋(快步走)。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15、【原文】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表并列)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气味)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
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气味变了,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新的东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
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
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
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16、【原文】10·12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老人)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顺接连词)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曰:“丘未达,
不敢尝。
”
【译文】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
【评析】孔子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
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
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17、【原文】10·17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
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
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
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
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
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18、(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哪里)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善于,擅长//吉祥,美好//善良,与“恶”相对//友好,亲善,与……交好//应答,表同意//通“缮”,揩拭)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极)大至刚,以直(正义)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病,疲倦,劳累)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长期积累所产生的,而不是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
--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
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
思考探究: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用此寓言故事作比: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
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