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 脑血管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1.46 MB
- 文档页数:9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的损伤、感染、肿瘤、神经血管疾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主要器官,是人体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脑部疾病1. 中风:中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征是大脑缺血或出血导致脑功能障碍。
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2. 脑炎:脑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源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可导致发热、头痛、颈硬、意识改变等症状。
3. 脑肿瘤:脑肿瘤指的是脑组织中的异常增生,可以是恶性或良性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4. 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其特征是大脑突发异常放电引起的意识丧失、肢体抽动等症状。
5.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症状包括震颤、僵直、运动障碍等。
二、脊髓疾病1.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的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膀胱和肠功能受损等。
2.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症状包括发热、肢体无力、呼吸困难等。
三、神经血管疾病1. 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损伤,症状与中风相似。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疾病,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
四、其他疾病1.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2. 脑积水: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或脑脊液循环通道阻塞导致脑室扩张的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MRI、脑脊液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手段。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等。
对于一些不可逆性的损伤,如中风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康复和辅助护理也非常重要。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
【影像学表现】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
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和脊髓功能的一类疾患,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一系列特定的症状。
1. 中风中风,即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突然发生局部性缺血或出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肌肉无力、言语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受限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偏身癱软。
2.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运动障碍。
其典型特征是肌肉僵硬(尤其是四肢和颈部肌肉)以及震颤,表现为手脚颤动或僵直,行走困难等。
患者常常还伴有体温调节障碍、睡眠紊乱和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
3.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主要特征是逐渐进行性的记忆丧失以及认知能力下降。
该疾病开始时可能只表现为轻微的遗忘,但逐渐发展到乏力、失语,最终导致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其他常见的症状还包括情绪波动、夜间觉醒频率增加等。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1.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关于最早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进展情况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的可能。
例如,在帕金森氏症的诊断中,医生会询问患者关于肌肉僵硬、震颤、行走困难等动作障碍的症状。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观察患者的肌力、感觉、反射以及平衡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异常。
在中风的诊断中,医生还会注意观察局部神经损伤的征象,如面部偏斜或眼球运动异常等。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脑电图(EEG)、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等。
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电活动,并通过观察脑电波形来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或其他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
识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或持续存在。
2.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发现皮质和皮质下单发或多发
形态多样的梗死灶、出血灶或占位病灶,这些病灶可能是由于血管炎引起的血管堵塞或出血所致。
3.脑动脉成像检查可以发现血管的狭窄和扩张相间,呈串珠样改
变,高分辨MRI可以显示血管壁长节段向心性增厚及环形强化等异常表现。
4.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可以发现血管透壁性损害及血管破坏性炎性
反应等异常表现,这有助于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5.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
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中枢神经系统与精神性疾病的风险评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
如果手术本身很成功,而在围手术期发生脑卒中这种并发症,将是十分不幸的。
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的危险可见于任何手术。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遗传易患性、女性、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
识别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以及控制围手术期平均动脉压、血糖、二氧化碳分压和体温等,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龄无论实施何种手术,对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延长相当常见。
一项研究发现,年龄>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6个月仍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占5%。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年龄>70岁的患者,在接受常见的非心脏大手术后3个月,持续认知缺陷的占14%。
与年龄相关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变化可能解释这些研究结果。
神经元的大小和数量以及神经突触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种减少在60岁以后尤为明显。
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和浦肯野纤维减少,神经递质系统(如中央胆碱能系统)也随着衰老而改变。
包括某些术中麻醉药的使用,比如哌替啶,与年龄相关的大脑变化使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此外,如阿托品和东莨菪碱,这些普遍使用的抗胆碱能麻醉药,可能会加重已经存在的胆碱能不足,并导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有趣的是,实施麻醉的方式(全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并不影响术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度。
一项随机的前瞻性实验研究,比较了实施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手术后的认知障碍情况,研究内容包括记忆、心理活动和语言能力,证实术后1周和6个月,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系统回顾19个随机和4个非随机研究后,研究结果也支持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并不比全身麻醉能减少术后认知障碍的假设。
两者缺乏差异性的部分原因是在局部麻醉中静脉给予了镇静药物。
二、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波动在60~150 mmHg,脑血流通过脑灌注压自动调节。
术中最低60 mmHg的灌注压保证充足的脑血流供应。
神经病理学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神经病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及其病理变化的重要学科。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发生在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疾病,其病理变化涉及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脑血管、神经鞘及脑脊液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一、神经细胞的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细胞的变化是最为突出的。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程长短,神经细胞常表现为变性、坏死、萎缩等不同程度的改变。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淀粉样斑块沉积,导致神经细胞萎缩和胞质内神经纤维缠结现象。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除了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在某些疾病中,神经胶质细胞会发生增生和激活,形成病灶周围的胶质瘢痕。
例如,在脑膜瘤中,脑胶质细胞会通过增生与瘤细胞形成胶质结节。
三、脑血管的变化血管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是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
脑血管的变化可以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以及出血等多种形式。
例如,在脑梗死中,发生血栓形成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神经细胞死亡。
四、神经鞘的变化神经鞘是由神经胶质细胞包裹的神经纤维的覆盖物,对神经纤维的保护和信号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鞘可能发生退行性改变或破坏。
例如,在多发性硬化症中,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导致了神经鞘的破坏和脱髓鞘现象。
五、脑脊液的变化脑脊液是由脑室系统和髓空隙产生的液体,对维持脑组织正常代谢和清除代谢产物起着重要作用。
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脊液的成分和量可发生改变。
例如,在脑膜炎中,由于炎症反应的发生,脑脊液的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都会升高。
总结起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涉及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脑血管、神经鞘及脑脊液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病理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神经病理学的研究和进展,我们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