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6.doc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独创发现,分别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C.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D.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正确答案:A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B.意识C.运动D.实践正确答案:A解析: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会陷入( )A.形而上学B.诡辩论C.辩证法D.唯心论正确答案:A解析: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与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B.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D.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正确答案:A解析: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发展过程是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因此( )。
A.主体可以任意选择社会形态B.主体可以任意选择经济基础C.主体可以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生产力D.主体可以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社会形态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主体选择性的条件。
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决定性,主体只能在规律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不能随意选择。
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主体只能在可能性空间内,对社会形态作出创造性的选择。
因此,选项A说法不科学。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主体不能任意选择,选项B不符合题意。
生产力是客观的、历史的,不存在选择性,因此,选项C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是D。
该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考生要牢固掌握,该题用排除法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这种观点是( )。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D.认为偶然性为必然性所决定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唯意志论的特征。
英雄史观是一切历史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它们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认为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和才能对于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
它们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
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很明显不符合题意,题中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该项不符合题意。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 )A.是否承认人民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哲学基本问题中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中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
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答案:A解析:常见的宣传语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中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客观实际情况,即社会存在的反映,A项为正确答案。
C项说法错误,应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问题,BD项排除。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古人的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项不符合题意;BD项说法错误;古人的话强调的是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考研政治(综合)模拟试卷2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三大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模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2.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 )A.党的十一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模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C.发展中国家进人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D.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模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4.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规范性表述的文件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4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2 在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它们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4 下列选项中,完全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逻辑学(B)哲学、艺术、道德(C)语言学、文学、心理学(D)宗教、文学、自然科学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二者相互决定(D)二者相互并存6 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的是( )(A)生产方式(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7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段话表明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 )(A)生产关系(B)劳动对象(C)生产方式(D)生产工具8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A)生产工具(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生产关系9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10 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并构成全部生产关系基础的是( )(A)生产力(B)生产资料(C)生产资料所有制(D)生产者11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思想政治理论(101)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B. 物质性C. 社会性D. 客观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统一性。
选项A,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但并非世界的统一性所在,故A错误。
选项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故B正确。
选项C,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规范等。
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属性,但并非世界的统一性所在,故C错误。
选项D,客观性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客观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但并非世界的统一性所在,故D错误。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B.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C.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D.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不断变化,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过程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选项A,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指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事物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故A正确。
选项B,描述的是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与题目要求的“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符,故B错误。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的关系问题B.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分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不同的回答,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正确答案是A。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原理。
A错,因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B错,因为运动的内在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而不是静止。
C对,因为“舟行”(运动)是通过“洲不行”(静止)衡量出来的,“鸽飞”(运动)是通过“阁不飞”(静止)衡量出来的。
D错,因为该选项与题干无关。
正确答案是C。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6(总分144,考试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
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
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 人与自然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 吃喝穿住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 结成社会关系3.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A.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B.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 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 社会形态B. 地理环境C. 人口因素D. 生产方式5.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已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 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 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 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 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6.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7.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劳动工具的状况B. 劳动者的素质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8.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
这一“多元决定论”是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心史观的认识。
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经济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
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
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这句话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载体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意思。
题干的意思是:只有理解了一切理论观念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真正理解理论观念本身。
其蕴涵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知识模块: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哲学B.宗教C.政治法律思想D.国家政权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要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兢慎”一词,见于唐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什阳对立面转化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答案:B解析:诗句的大意为:诗人来到泾溪,看到这里水急溪险,使人望而却步,但因为水路难行,人们都百倍警惕,故而年复一年几乎没有人在这里翻船,于是想到“平流无石处”,却因为人们麻痹大意,常常出现“倾覆”的事故。
据此意,体现了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故选B。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
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确答案:B解析:寓言的哲理是指事物各有自己的优势,说明不同事物各有其特点。
A 项指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C项是指要全面地看问题;D项是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B项符合矛盾的特殊性。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9币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并为人类利用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正确答案:C解析: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规律。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6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社会发展过程是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因此( )。
(A)主体可以任意选择社会形态
(B)主体可以任意选择经济基础
(C)主体可以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生产力
(D)主体可以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社会形态
2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这种观点是( )。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D)认为偶然性为必然性所决定
3 社会进步的含义是指( )。
(A)社会阶级的消灭
(B)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C)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D)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历史进步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5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6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B)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8 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9 阶级斗争是(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改革
(D)生产力发展
11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政权更迭
(D)宪法修改
12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3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它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
(C)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结构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14 下列观点表现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有( )。
(A)社会制度更替过程中,有的通过暴力革命实现,有的通过和平改革实现
(B)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直接由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和朝鲜的社会主义制度各具特色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15 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作用有( )。
(A)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化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成功实践深化了我们对于社会形态多样性的认识(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深化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成功实践深化了我们对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认识
16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B)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C)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
(D)社会与自然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17 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因此,应该是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因此,应该是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18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是( )。
(A)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B)从形成机制看,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C)从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19 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人们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D)当一个民族或围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20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围国情的正确把握
21 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表现在(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C)社会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即扬弃的过程
(D)社会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22 下列观点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 )。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五德终始
(C)一切都服从注定的命运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3 在总的历史发展中常常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现象,这个事实说明( )。
(A)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
(C)必须对社会的进步进行辩证的分析
(D)倒退只是社会进步中的暂时现象
24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是一个“动力系统”,其中( )。
(A)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D)人人都是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2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并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26 下列各项中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条件的有( )。
(A)南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C)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D)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27 恩格斯指出: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进行的。
这里所说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关系是( )。
(A)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围绕政权进行的
(B)夺取政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C)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的手段才能解决
(D)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解放
28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 )。
(A)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
(C)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
(D)迫使统治阶级进行某些改良的手段
29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同其他社会形态下的阶级斗争相比,主要区别有( )。
(A)阶级斗争的根源不同
(B)阶级斗争的对象不同
(C)阶级斗争的形式不同
(D)阶级斗争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