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辛味—具有能散能行
甘味—具有能补能缓 苦味—具有能泄能燥 酸味—具有能收能涩 咸味—具有能下能软 淡味(附于甘)--具有渗湿利水 涩味(与酸味相似)
食物的功效
滋养功效
预防功效 延缓衰劳功效 治疗功效:补益脏腑、泻实祛邪、调整阴阳
饮食宜忌
㈠疾病饮食宜忌:病证的饮食宜忌是根据病证 的寒热虚实、阴阳偏胜,结合食物的四气、 五味、升降沉浮及归经等特性来确定的。 如:阳虚病证、阴虚病证、气虚病证、血虚病 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等 ㈡服药饮食宜忌:一般忌食、特殊忌食等 ㈢ 食物 搭配宜忌
病情观察内容
一般状况
症状与体征 舌脉象 排泄物 药物效果与反应 情志
情志护理的方法
关心体贴 言语开导 释疑解惑 移情易性 发泄解郁 以情胜情 暗示法 顺情从欲
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清静养神
养性修身 怡情快志 平和七情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要求:重点明确、科学有效、客观真实 病情观察原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 掌握证候传变 病情观察方法:运用四诊(望、闻、问、切) 运用辨证(四诊获得资料进行辨证 分析,确定病性、病位,明确证型制定护理措施)
病室通风整洁 病室温湿适宜 病室光线适度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饮食的性味和功效 食物的分类 饮食宜忌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节,适时定量
合理膳食,不可偏嗜 重视脾胃,注意卫生 辨证施食,相因相宜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四性:
寒—性味苦寒、甘寒,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 血或解毒的功效。 热—性味甘温、辛热,具有温中祛寒、益火通阳的 功效。 温—性味甘温,具有温中、散寒、通阳、补气的功 效。 凉—性味甘凉,具有清热、养阴的功效 平性—性味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