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17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教案【教学设计思路】《习作:有你,真好》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
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撰写一篇书信或短文。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引导学生了解“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难点在于辅导学生完成书信或短文的写作。
本课时教学活动分为四个步骤:1.学生复习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重点辅导学生书信或短文写作;3.学生交换作文,提出修改意见;4.学生修改作文,再行提交。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10分钟)本课时开始时,教师应该向学生复习书信和短文的写作格式和特点,最好具体列出表格予以详细介绍。
以书信为例,可以向学生讲解书信的基本结构,包括信头、称呼、正文、结束语和署名等内容,强调书信要注重人际关系等方面。
以短文为例,可以向学生介绍短文的基本构成,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等内容,还要强调短文要言简意赅、突出主题等。
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重点辅导学生书信或短文写作(30分钟)1.确认写作的主题作文的主题是写作开始的重点,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写作的主题应该为“有你,真好”,这样就可以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
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可以通过表达这个主题表达自己对亲友、老师、同学等的感激之情。
2.书信或短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注意事项。
书信应该注重书写格式,需要包括收信人姓名、地址、邮编等,而且要注重性格特点,表达真挚的感情。
短文则应该突出主题和结构层次。
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和写作目的;(2)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确定文体、写作方式,提供主题词汇;(3)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4)注意指出学生的逻辑漏洞。
语文园地【课前解析】关注“交流平台”积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在课内外阅读时,要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关注“语句段运用”通过对比,想象画面,学会表达;欣赏各类题目,领悟题目的妙处;学以致用,修改自己的习作。
关注“书写提示”“书写提示”中的《玄秘塔碑》(局部)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之一,对其书法的欣赏有利于学生积累书写楷书的方法,并产生对书法的兴趣。
关注“日积月累”“日积月累”节选了四句鲁迅先生的名言,通过朗读练习和交流,体会名言的深刻含义,在名句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1.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总结、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教师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日积月累”中还有四句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日积月累1.交流正音,正确朗读(出示课件4、5)(1)教师出示鲁迅的四句名言,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者不认识的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的三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教师组织学生相互答疑,学生都不知道的,教师予以解答。
(3)学生齐读四条名言。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闰土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
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
《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24.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六上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办“鲁迅日”纪念活动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形象。
《好的故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
《有的人》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体会了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
另一方面,该语文要素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关照。
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关于资料的搜集查阅,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有意识的设计,有的是直接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强调,有的则出现在交流平台或课后习题中。
借助下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关于查找资料的编排:由上表可知,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浩如烟海,因此教师需指引搜集资料的方向或给出相关查阅路径,学生还需要提高从大量资料中再进行筛选和甄别,寻找依据的能力。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从三年级开始以写人为内容的习作多次出现,以往的习作已经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习作在此基础上,强调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二、解题质疑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死)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诗词;3.能够读懂课文并理解作者的用意;4.能够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作文。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观鱼》;2.生字词:观察、晕黄、稠密、鲤鱼、哗哗声、凝视、剪影等;3.古诗词:《观沧海》;4.课堂练习及作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本单元的主题为文言文,首先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提醒学生区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区别,以及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和常见短语等。
2. 学习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分析课文:通过分段的形式,逐个分析课文中的每一个段落,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学习古诗词:让学生学习与本课文相关的古诗词《观沧海》,并分析其中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意义。
3. 课堂练习及作文•区分汉字: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分辨不同意思相同或者相似的汉字。
•填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充生字词,巩固词汇的学习。
•理解课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写作:让学生依据本课文的题材,写一篇与观察相关的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路,同时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规范。
四、教学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内容。
•作业批改:根据作业内容,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不要放弃重新改写迭代,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拓展方式:•学习更多的古诗词,如唐诗宋词等。
•学习更多的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多读文言文,锻炼阅读能力,丰富文学知识。
六、教学总结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注意语文知识,如生字词、古诗词的学习,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八单元单元备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这一专题,选编了四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伯牙绝弦》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和纯真高尚的友情。
本文构思精巧,层次清晰:按照“相知—相绝”的顺序,先概括、后具体地写伯牙、子期“成知音”,最后写“绝弦谢知音”,感情强烈鲜明;语言凝练,言简意丰,极富音韵美;巧借人物语言表现联想的情景,充分表现了音乐的魅力和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月光曲》主要讲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音乐的力量和贝多芬伟大、高尚的情怀。
课文在表达上独具特色: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为主线,融故事情节、贝多芬内心情感和《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于一体,三线交织,意美情真;联想穿插于叙事中,虚实辉映,突显音乐的旋律之美和音乐家的情感之变化;多处景物描写细致独到,描绘了美丽的图景,意境深邃;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通过语言、形象、行为凸显人格魅力。
《蒙娜丽莎之约》细致介绍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表现了艺术品的永恒之美和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力。
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
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教学本组可用12~14课时,精读课文《伯牙绝弦》、《月光曲》4~5课时略读课文《蒙娜丽莎》、《我的舞台》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范文教学设计3篇Teaching design of composition model in unit 8 of Chinese text in Volume 1 of grade 6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范文教学设计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范文教学设计2、篇章2: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范文教学设计3、篇章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范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我的舞台”怎么写好呢?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篇章1: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八单元作文范文教学设计我的舞台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无时无刻成为我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舞台。
我虽说不上是多才多艺,但我也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
其中,我最喜好的就是练书法。
我们学校出了不少的写一手好字的人:陈梦迪、葛玉兵……每当回想起他们在领奖台上领奖的画面,我就憧憬着向往着,想着如果站在台上的是我的话,享受着全校学生和老师赞扬的目光,那该有多兴奋啊!每每看到他们的书法字时,我就涌起了一股羡慕之心,不时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起他们的字来。
直到一天,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字!自此,我便要妈妈买字帖。
我只要一有空,一有空闲的时间,一写完作业,我都拿出字帖来练。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9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9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表演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斯巴达克勇武机智、富于对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奴隶英雄》。
2、出声地读课文。
注意正音,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3、汇报自己的发现。
老师说明剧本的特点,指导读剧本的方法。
剧本,与平常所见的文章表达形式不同:一般在开头,先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剧中人物和布景等,然后写人物对话。
故事中情节的开展变化,人物的动作、感情、语气等,一般都在括号里用小字注明。
用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共同表现剧本的内容,所以在阅读剧本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家印的人物对话,应该把开头的说明、人物的对话和括号里的小字联络起来阅读。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考虑:什么是奴隶,____命运怎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2、剧本讲了什么事?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剧中的情景。
1、指导分角色试读。
注意读出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准备表演。
10至15人自愿结组四、进展表演,互相评议。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篇2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谢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写了那几件事。
2、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
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
因为是他们翻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妙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安康地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
〔板书课题〕师提问学生对“启蒙”的理解。
主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整体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以《庄子》为阅读材料,通过介绍庄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辨能力。
本单元还涉及了《前清诗选》中的诗歌鉴赏,让学生在诗歌赏析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庄子》和《前清诗选》中的诗歌,使学生了解庄子哲学思想及相关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文字抒发情感、激发联想。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介绍庄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进行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探讨;诗歌鉴赏,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诗歌之美。
2. 难点:使学生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赏析诗歌,领悟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图片展示,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庄子和诗歌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课文阅读(20分钟)讲解《庄子》主要内容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庄子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3. 诗歌鉴赏(20分钟)选择一首《前清诗选》中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解读,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培养其审美情趣。
4.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课文相关的阅读题和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评价和指导,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五、教学手段和媒体运用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展示、练习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文本展示等。
六、教学评价方法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主动参与讨论、课文理解和应用能力;2.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3. 综合考查学生对庄子哲学思想和诗歌鉴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第八单元)主备人:张流飞研讨者:李发銮、莫润兰审核人:教学课时:12 — 13课时执教老师:第八单元整体导读罗丹大师曾说:“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艺术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
”是啊!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它是一首奇丽的小诗,一部催人泪下的电视剧,甚至是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它让我们接受美的洗礼,感受美的熏陶,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润泽下,人格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音乐学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
走进本单元,你会倍感深切,深受启发。
单元学习目标1、完成字词目标。
力争能够写得正确、规范、美观;根据课文能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能应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为我所用。
4、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单元学法提示:1、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一些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读熟课文,首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理顺故事的来龙去脉,原委曲直。
3、细读课文,再弄清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的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领会写法,感受艺术带来的教育。
4、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身边的艺术”。
学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指导。
5、习作练习,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目标选择材料,或者教师组织学生先感受、先体会,再进行写作指导。
教师要鼓励学生讲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学会再洗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两篇讲读课文可以安排五课时,两篇略读课文安排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安排三至四课时。
学习准备学习本单元时,可以搜集阅读有关艺术的故事,通过网络、影视等资源搜集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热身”。
25、伯牙绝弦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习重点: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学法提示:1、查字典或对照文中注视,解释词语,说出句子的完整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
根据情况,教师范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读文、背诵课文。
再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前置性研究: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借下面所作的停顿读通顺课文。
2、对照注释、插图、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⑵、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⑶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⑷、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⑸、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读了几遍课文后,自己体会到了什么?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二、板题释题,指导读课文。
1、释题:“绝”:断绝;用自己的话说说题意。
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借助前置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先自由读,再读,师随机点拨,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读文,交流前置2。
将文章多读几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方法没读懂?学生研读后交流。
预设: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可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附全文意思)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复弹琴四、感情朗读课文,初谈自己的感受。
1、再读课文2、交流前置3五、作业第二课时前置性研究:1、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找出文中原句,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想一想:伯牙和钟子期为什么互称知音?找出文中原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4、自我挑战:我能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想象出伯牙“志在明月、志在春雨、志在秋风、志在冬雪……时,钟子期是怎样赞叹伯牙的琴声的?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伯牙鼓琴,志在春雨。
钟子期曰;伯牙鼓琴,志在秋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冬雪。
钟子期曰:5、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还能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6、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组内交流前置1至32、小组向全班汇报⑴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⑵伯牙和钟子期为什么互称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依据课文谈自己的理由⑶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对此你有何感受?(引导学生诉说:伯牙(悲痛欲绝),觉得这世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三、自我挑战:完成前置41、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瑟瑟秋风、皑皑白雪、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等等)2、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兮若圆月”)3、学生自主完成后面的三个再组内交流汇报四、课外拓展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五、感情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六、我能把这篇古文改写成小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课后记:26、月光曲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清幽、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准确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
建议同学们置身于文中,入情入境地读,边读边想象。
注重感受描写《月光曲》的句子和贝多芬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用不同的线分别勾画描写的实在景物和想象的景物,驻足品读,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品味艺术的美。
学习准备: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月光曲》选择时机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聆听,感受音乐旋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前置性研究:一、1、我会拼会写yīn là zhú mî shēng mán qín jiàn lín lín 莱( )河 ( ) ( ) ( )姑娘 ( ) 微波()shà shí jì lù()()2、选词填空幽静清幽恬静清秀干净()的脸()的月光()的小路()的教室她的脸很()二、课文读熟后,我知道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抓住六要素来概括)三、从课文中我还知道贝多芬是一个的人。
盲姑娘是一个的人。
四、挑战自我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在书上批注出你的感受。
然后感情朗读五、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二、学习生字词:前置一:指名上台书写、读,小组读,齐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抓住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地点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人物:穷兄妹俩和贝多芬)2、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两次弹琴?分别弹的是什么内容?弹得怎么样?(第一次弹的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学习;第二次弹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动。
弹得很好,可以从穷兄妹俩听音乐时的神情、联想和听完后的表现看出来。
)3、从全文来看,穷兄妹俩和贝多芬各是什么样的人?(穷兄妹俩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热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是一个热爱劳动人民,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家。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前置四(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五、作业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前置性研究:学法提示:在充分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搜集的知识和经验,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的,就会有所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会“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什么给穷兄妹俩弹了一首曲子?而且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默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贝多芬再一次弹着的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实实在在的景物?再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我能有感情的背诵第九自然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