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50.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课前导学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事先准备展示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
图画说明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这是根据1950~1955年在河南省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绘制的。
图画下面排列的农具从左至右为锄、斧、铲、犁铧,上面排列的带柄农具是下面四种农具装上木柄的复原图。
铁器的推广,便利砍伐树木、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和深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战国时期牛耕图这幅图也叫深耕细作示意图,选自《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
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为深耕细作创造了条件。
当时的深耕就是要耕到有底墒(种庄稼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分)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既可消灭杂草,又能防治害虫,从而达到连年丰收的目的。
战国时期牛耕图,反映这时期的农业耕作技术已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李冰石像李冰石像出土于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河床面以下 4.5米深的卵石层中。
这是一座大型石雕像,身高2.9米,肩宽0.96米,用灰白色砂岩琢成。
重约四吨,保存完好。
石像头戴高冠,身穿长衣,腰间束带,两手袖在胸前,双脚前部露出衣外。
石像面部肌肉丰满,微带笑容,神态自然。
整个石像造型粗壮稳重,雕刻朴实,线条简洁有力。
在石像的两袖和衣襟上,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题记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衣襟中间),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在左袖上)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右袖上)。
“珍”通“镇”,“珍水”释作“镇水”。
题记表明,这是东汉后期公元168年都水掾尹龙长陈壹所造的“三神石人”中的一个,是过去蜀守李冰的石像,为的是用以镇水,测量水位。
它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农业的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件重要实物资料。
牛尊1923年于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战国墓出土。
尊高33.7厘米,全长58.7厘米,牛鼻穿有鼻环。
从牛尊来看,春秋后期晋国的牛已装有鼻环。
《庄子·秋水篇》说:“落马首,穿牛鼻。
”说明牛不好驾驭,才发明了穿牛鼻的技术。
《吕氏春秋·重已篇》记载:“疾引牛尾,尾绝力颤,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其棬(quan,木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时期出现牛耕,到时牛耕进一步推广。
2、时期,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工程,都江堰消除了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4、思考:“动脑筋”一(第37页)、二(第39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课本有关铁农具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为什么是牛耕?第二子目:著名的都江堰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3、畅谈:李冰和都江堰第三子目:商鞅变法1、选生表演本课导言“立木为信”的故事,师即兴提问: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这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2、分组讨论,把握角色心理和语言,然后分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三组,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演绎一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