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脉血压的中枢调节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355.50 KB
- 文档页数:10
血压调节机制分类血压调节机制分类:在整体情况下, 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下进行活动的, 另外还有涉及肾上腺﹑垂体等激素分泌和肾功能状态和体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动物在多种刺激下出现血压的变动, 但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总能保持动脉血压的稳定。
按照调节恢复的速度, 血压调节机制可分为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的调节机制。
快速调节机制作用迅速, 在血压突然改变数秒钟后就开始作用。
包括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即减压反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升压反射(通过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化学感受器引起的反射(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所引起的加压反射)。
血压变动数分钟后其它调节机制开始活动, 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收缩调节机制﹔血管应力性舒张反应(血压改变后血管口径也相应改变以适应可以利用的血量);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或从毛细血管逸出的体液转移以保证必要的血量和适当的血压。
在快速动脉血压调节机制中,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减压反射的作用最为重要, 它可以控制动脉血压不致过高, 在脑的中枢支配下决定这种反射的加强或削弱, 来保证血压的稳定, 从而对心血管系统起保护作用。
这种反射的命名是因压力感受器分布最集中的部位在颈动脉窦区和主动脉弓区。
在窦区和弓区以外还有很散的分布, 一般动脉也有分布。
当动脉血压显著升高时, 压力感受器受到更有力的冲击而被牵张, 使其传入冲动频率增加, 传到心血管中枢, 经整合作用后, 能加强迷走神经对心搏的抑制作用, 同时减弱交感神经对心脏和外周血管的刺激作用, 结果使心搏率减慢, 心收缩力减弱, 小动脉(阻力血管)和静脉(容量血管)都舒张, 这些反应都使过高的血压恢复正常。
这种反射属负反馈反射, 因为它是由血压过高所引起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当血压过低时, 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冲击较弱, 传入神经冲动减少, 心血管中枢支配的迷走神经活动减弱, 交感神经活动加强, 结果使心搏加强, 动静脉收缩力加强, 引起动脉血压的上升。
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A)(临医、心理、临药、预防专业)一.名词解释(2′× 8 = 16分)1. End plate potential2.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3. Maximal diastolic potential4. Cardiac index5. Filtration fraction6. Referred pain7. Gastric emptying8. Blind spot二. 单选题(1′× 60 = 6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局部调节 D.体液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2.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A.反射B. 兴奋C. 刺激D. 反应E. 阈值+ 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 simple diffusionB. facilitated diffusionC. active transport and simple diffusionD. active transportE. facilitated diffusion and active transport4.若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持续时间为,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传导的action potential数不可能超过A. 50次B. 100次C. 200次D. 500次E. 1000次potential是指A. 造成膜的K+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B. 造成膜的K+通道突然关闭的临界膜电位C. 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膜电位D. 造成膜的Na+ 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E. 造成膜的Na+ 通道突然关闭的临界膜电位6.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中,消除ACh的酶是A. 胆碱酯酶B. 腺苷酸环化酶C. 磷酸二酯酶D. ATP酶E. 胆碱乙酰化酶7.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A.溶血 B.血栓形成 C.叠连加速 D.血沉减慢 E.凝集8.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因子XB.分解纤维蛋白原C.加速因子Ⅷ复合物的形成D.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E.使因子Ⅷ的作用加强9.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A.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B.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C.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D.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E.B和D都可能10.下列选项中,能有效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的是A.缺02滞留 C.雌激素 D.肾脏疾患 E.肝脏疾患11.主动脉瓣狭窄将导致A.主动脉收缩压升高B.心室内压升高C.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D.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E. B和D都对12.正常情况下,循环系统中何处的收缩压/舒张压可为22 mmHg/14 mmHgA. 左心室B. 右心室C. 主动脉D. 肺动脉E. 桡动脉13.心室肌前负荷增加时,将出现A.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下降 B.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下降 C.心室开始收缩时的速度减慢D.心室收缩时达到最大张力的时间缩短 E.心室收缩时最大张力增加14.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A. 静息电位数值 B.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C.0期去极化速度 D.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E.4期有无自动去极15.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Na+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A.非电压依从性 B.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C.可为阿托品所阻断D.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E.在去极化到-40mV时被激活16.心室肌的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较长,一直持续到A.收缩期开始 B.收缩期中间 C.舒张早期 D.舒张中后期 E.舒张期结束17.心肌细胞中,传导速度最慢的是A.心房 B.房室交界 C.左、右束支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18.心率减慢(其他形成血压的因素不变)时,将增加的是A.动脉舒张压 B.动脉收缩压 C.平均动脉压 D.心输出量 E.动脉脉搏压19.在微循环中,下列哪种结构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A.微动脉 B.微静脉 C.通血毛细血管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E.真毛细血管20.肱动脉的A.脉搏波传播速度和血流速度相同 B.脉压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C.远心端被结扎后,其近心端的血压可升高约20%D.血压在当手臂高举过头部时降低 E.以上都不正确21.下列哪一种情况可使心输出量减少A.阻断心脏迷走神经的传导 B.刺激心脏的交感神经 C.颈动脉窦内压力降低 D.心舒末期容积增加 E.由平卧转为站立22.下列关于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壁的机械牵张 B.传人神经是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C.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使血压下降D.对正常血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E.切断传人神经后动脉血压明显升高23.在动脉血压的调节实验中,夹闭对侧颈总动脉10秒后,动脉血压升高的机制是A. 血流被阻断, 大动脉充盈B.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分泌增加 D.应急反应 E.压力感受器兴奋性降低24.能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因素是A.氢离子 B.组胺 C.腺苷 D.前列腺素 E.乳酸25.关于用力呼吸, 不正确的描述是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吸气时肋间内肌收缩 D.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E.呼气是一个被动过程26.能使肺的顺应性增加的情况是A.肺弹性阻力增加 B.肺弹性阻力减小 C.呼吸道阻力增加 D.呼吸道阻力减小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27.氧解离曲线是反映A.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B.溶解于血液中的O2与O2张力关系的曲线C.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D.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O2张力关系的曲线E.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28.下列哪项能使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A.糖酵解加强 B.温度降低 C. pH升高 D.CO2分压降低E.CO中毒29.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肺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B.人体平卧时,平均比值等于 C.人体直立时,肺尖部的比值减小D.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减小 E.比值无论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肺换气30.下列关于胃液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头期调节属于纯神经反射 B.胃期调节包括神经长、短反射和体液调节 C.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释放可被阿托品阻断D.肠期调节约占进食分泌总量的30%以上 E.三个时期的分泌是顺序发生,互不重叠的31.促进胃排空的因素是A. 迷走神经抑制B. 胰泌素释放增加C. 扩张胃D. 扩张小肠E. 交感神经兴奋32.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A. 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B. 促进化学性消化C. 促进吸收D. 推进食糜至下一个肠段E.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33.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说法是A. 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B. 食物的形象、气味可通过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C. 反射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D. 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腺分泌大量水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少E. 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双重控制,而以体液调节为主34.食物的氧热价是指A. 1 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B.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 L O2产生的热量C. 1 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D. 食物氧化时,消耗l mol O2所产生的热量E. 1 g食物氧化时产生的CO2量35.关于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出现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 出现shiveringC.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减少D. 组织代谢率提高,产热量增加E.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36.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是A.饮水过多 B.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肾小管重吸收NaCl量减少 D.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 E.肾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37.能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A. 循环血量增加B. 动脉血压升高C. 肾小球滤过K+ 减少D. 肾小球滤过Na+减少E. 交感神经抑制38.关于HCO3-的重吸收,错误的说法是A. 肾小球滤过的HCO3- 80%~85%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B.肾小管重吸收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C. 直接以HCO3- 的形式重吸收D. 与Na+ 一起重吸收回血液E. 伴随着H+ 的分泌39.不能引起肾素分泌的因素是A. 循环血量减少B. 动脉血压降C. 肾小球滤过K+减少D. 肾小球滤过Na+ 减少E. 交感神经兴奋40.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的因素是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C. 肾血浆流量减少D.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E. 肾小囊囊内压升高41.肾血浆流量增加,则A. 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加快B. 滤过平衡靠近入球小动脉端C. 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短D.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E. 以上均不是42.某患者的尿中肌酐浓度为196 mg/ml,血浆肌酐浓度为ml,尿量为1 ml/min,其肌酐清除率为ml/min B. 98 ml/min C. 125 m/min D. 140 ml/min E. 196 ml/min43.正常听觉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是A.骨传导 B.骨传导中经听小骨传导 C.气传导中经圆窗传导 D.气传导中经听骨链传导 E.骨传导中经前庭窗传导44.半规管的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A.机体的正负角加速度运动 B.旋转匀速运动 C.直线变速运动 D.直线匀速运动 E.直线运动正负加速度45.振动的音叉放于患者前额正中发际,双耳音响比较,以右耳为响,当分别将振动音叉放于左右外耳道口测试,结果右耳不如左耳响,应诊断为A.左耳传导性聋 B.右耳传导性聋 C.左耳感音性(神经性)聋 D.右耳感音性(神经性)聋 E.中枢性耳聋46.晕车、晕船的主要原因是A.听觉器官受过强或过久的刺激 B.大脑缺血、缺氧 C.感觉器官受过强或过久的刺激D.前庭器官受过强或过久的刺激 E.视网膜受过强的刺激47.声波传入内耳最主要的途径是A.颅骨-颞骨-中耳-耳蜗内淋巴 B.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蜗 C.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圆窗膜-耳蜗D.外耳道-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耳蜗 E.外耳道-鼓膜-颞骨-中耳-耳蜗内淋巴48.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B.能产生感受器电位 C.视敏度高 D.光敏度高E.司暗视觉49.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B.脑干网状结构肌碱能系统 C.纹状体-黑质氨基丁酸能系统 D.中缝核 E. 5-羟色胺能系统50.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传人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B.刺激的强弱和性质 C.经过中枢突触的多少D.感受器的敏感性 E.效应器的敏感性51.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局部去极化电位 B.具有“全或无”性质 C.是局部超极化电位 D.由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所致 E.由突触后膜对钠通透性增加所致52.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肌梭是其感受器 B.脊髓是其基本中枢 C.脊髓横断后将永久消失 D.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E.α和γ纤维是其传出纤维53.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参与睡眠形成机制 B.参与学习与记忆机制 C.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D.协调各种感觉在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联系 E.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的传出活动54.人小脑绒球小结叶损伤后,将会出现下列哪种症状A.站立不稳 B.四肢乏力 C.运动不协调 D.静止性震颤 E.意向性震颤55.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一项不出现A.肠蠕动抑制B.瞳孔开大肌收 C.肾素分泌 D.胰岛素分泌E.骨骼肌血管舒张56.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A.突触前膜超极化 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 E.通过轴突一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57.下列关于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减弱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 B.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 C.分泌过多时可引起脂肪重新分布D.对保持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正常反应有重要作用 E.导致骨质疏松58.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凝血酶的活性 B.防止血小板的激活 C.对抗血液凝固 D.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E.抑制纤维蛋白溶解59.直接促进醛固酮释放的物质主要是A.肾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血管紧张素 D.血钠 E.血钾60.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列哪项的调节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血糖浓度 D.ACTH E.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反馈调节三.简答题(共8分)1. 简述胰岛素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内环境4.生物节律5.神经调节6.负反馈三、问答题1.简述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用。
2.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
4.跨膜信号转导包括哪几种方式?5.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几种方式?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6.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7.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锋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8.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9.局部兴奋有何特征?10.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列举每一个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11.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第三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血液有哪些功能?3.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4.试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鉴别方法。
5.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临床治疗学上有什么意义?6.试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7.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有何不同?为什么?8.试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
9.简述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0.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1.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何异同点?12.血液中有哪些抗凝因素?它们如何发挥作用?13.简述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4.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特点。
15.简述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6.简述输血的原则。
3.心力储备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5.平均动脉压6.中心静脉压7.微循环8.有效滤过压9.轴突反射10.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三.问答题1.请对比心肌、骨骼肌生理特性。
2.心室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异同?它们有什么生理意义?3.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发生原理有何不同?有什么实践意义?4.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动脉血压是指在动脉内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调节动脉血压是人体自身的一项重要功能,维持血液循环的平稳运行。
本文将详细阐述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其受影响的因素。
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体液和体内激素三个方面:1. 神经调节机制:神经调节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控制血压。
交感神经系统将使心脏收缩增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能够使心脏收缩减弱,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平衡调节对于稳定血压起着重要作用。
2. 体液调节机制: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调节血容量,影响血压的维持。
肾脏主要通过调节尿量、水分和电解质的排泄来维持血浆容积及离子浓度的平衡。
当血液中的容量减少时,肾脏会通过减少尿量来保存水分,增加血容量,达到提高血压的目的。
反之亦然。
3. 激素调节机制:多种激素在动脉血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激素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和抗利尿激素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程中,肾素释放增加,血管收缩素生成,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而儿茶酚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平滑肌起到收缩血管的作用,升高血压。
抗利尿激素如利尿激素能够通过增加尿液排泄,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动脉血压的调节不仅受到上述的神经、体液和体内激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遗传、饮食、运动等等。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动脉血压具有遗传背景。
有家族史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较大。
然而,具体哪些基因与高血压发生相关,目前仍在研究中。
了解遗传因素对调节血压的重要性,能够帮助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饮食因素:摄入高盐饮食可能会导致高血压。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液中的钠浓度和血容量升高,使得动脉血管紧缩,血压增高。
另外,摄入饮食中缺乏钾、钙、镁等矿物质也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缺乏体育锻炼、长期久坐、肥胖、饮酒以及吸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均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动脉血压调节机制至关重要,而久坐和肥胖则会导致代谢异常,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血压的调节机制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壁上施加的压力,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
血压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但协调的生理过程,包括神经、激素和体液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体液调节机制和神经调节机制两个方面介绍血压的调节机制。
一、体液调节机制体液调节机制主要通过血液容量和血液浓度的调节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1. 血浆渗透压调节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液中溶解物质浓度的高低,主要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等物质组成。
当体内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肾脏通过排尿调节体内水分,降低血浆渗透压,从而降低血压;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肾脏减少尿量,保留体内水分,提高血压。
2. 血容量调节血容量是指血液总量,由血浆和红细胞的数量决定。
当血容量增加时,心脏需要较大的压力来推动血液循环,导致血压升高;当血容量降低时,心脏的工作负荷减轻,血压降低。
肾脏通过调节尿量和水钠平衡来维持血容量的稳定,从而调节血压。
二、神经调节机制神经调节机制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来维持血压的平衡。
1. 运动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对血压有激活作用,主要通过心率的增加和血管的收缩来提高血压。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血管平滑肌收缩,使得血压升高;当交感神经抑制时,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2. 迷走神经系统迷走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对血压有降低作用。
副交感神经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脏收缩力和扩张血管等方式,使得血压下降。
3. 脑干压力感受器脑干压力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和主动脉窦中的感受器,对血压有快速而敏感的反应。
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传递信号到延髓,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从而降低血压;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不再受到刺激,交感神经活动得以增加,血压上升。
4.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RAAS系统通过肾脏调节血压。
当血压降低时,肾脏释放肾素,肾素将血浆中的血清球蛋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经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其神经调控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其神经调节家兔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其作为血压调节机制研究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其神经调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血压调节的机制,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家兔的动脉血压调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压力感受器反射:家兔体内存在大量的压力感受器,主要分布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通过感受血管内的压力变化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调节心率和血管阻力,以维持血压稳定。
(2)体液容量调节:家兔通过调节体液容量来维持血压稳定,当体内液体含量不足时,肾脏会通过释放抗利尿激素(如抗利尿激素素和加压素)增加水钠重吸收,从而增加循环血容量,提高血压。
(3)神经内分泌调节:在动脉血压的调节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家兔体内神经介质如儿茶酚胺类(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等能够通过调节心率和血管阻力来影响血压。
2. 动脉血压的神经调控神经系统在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主要涉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平衡。
(1)交感神经调控:交感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导途径向心脏和血管传递神经冲动,从而增加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收缩血管,导致血压升高。
家兔体内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与交感神经反应密切相关。
(2)副交感神经调控: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导途径向心脏和血管传递神经冲动,从而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和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
家兔体内主要副交感神经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为了维持血压的稳定,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需要保持适当的平衡。
当血压升高时,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少心率和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
相反,当血压下降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通过增加心率和血管阻力,使血压上升。
综上所述,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压力感受器反射、体液容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调节。
家兔动脉血压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概述动脉血压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其稳定受到神经、体液以及血管本身等多重因素的精密调控。
家兔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其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血压调控机制、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神经调节方面,心血管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调控,以维持血压稳定。
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提高血压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会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降低血压。
压力感受性反射也是调节动脉血压的重要神经机制,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降低血压。
在体液调节方面,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
例如,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会使血管收缩,提高血压而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舒血管物质则会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
血容量、血钠浓度等体液因素也会对血压产生影响。
除了神经和体液调节外,血管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也对动脉血压产生影响。
例如,血管壁的弹性、外周血管阻力等因素都会影响血压水平。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神经、体液和血管本身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动脉血压的调控网络,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对动物,尤其是家兔的动脉血压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动脉血压的稳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其调节过程涉及神经、体液和血管等多个系统的协同作用。
家兔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其生理特性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对家兔动脉血压调节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体血压调控的生理过程,也为高血压、低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对动脉血压调节机制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宏观层面深入到分子和基因层面。
西医综合-生理学血液循环(二)(总分:4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不定项选择题(总题数:34,分数:46.00)A.窦房结 B.心房肌C.房室结 D.希氏束E.浦氏纤维(1).传导速度最慢的是A.B.C. √D.E.(2).传导速度最快的是A.B.C.D.E. √房室结的传导速度最慢,浦氏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
A.0期去极快、幅度高 B.4期电位不稳定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的特征是A. √B.C.D.(2).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A.B.C. √D.心室肌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度快、幅度高,没有4期自动去极化;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0期与心室肌类似,且4期有自动去极,与心室肌纤维不同。
A.动脉血压上升 B.中心静脉压降低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1).血量增加可引起A. √B.C.D.(2).心脏射血能力增强时A.B.C. √D.血量增加回心血量也增加,可引起动脉血压升高,血量增加也引起静脉回流增加,也可使中心静脉压增加;而心脏射血能力增强时,心排血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中心静脉压不但不高,而且降低,这是因为心脏射血能力强,能及时将回流到心的血液射至动脉的缘故。
1.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半月瓣开放 B.主动脉瓣关闭C.肺动脉瓣关闭 D.房室瓣开放E.房室瓣关闭A.B.C.D.E. √第一心音产生是由于房室瓣关闭,标志心脏开始收缩;第二心音产生由于动脉瓣关闭,标志心脏开始舒张。
A.动脉血压降低 B.心排血量减少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1).电刺激右迷走神经外周端可引起A.B.C. √D.(2).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可引起A.B.C.D. √电刺激右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心率明显减慢,心排血量降低,血压降低;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心功能加强和动脉血压升高。
央闭两侧颈动脉还引起脑缺血,这一结果也将导致反射性心功能加强和动脉血压升高。
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有10道小题,每道小题3分,满分30分)1、兴奋性:生命体接受到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主动脉内血液的量。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4、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5、消化:动物将摄入机体的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活动变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6、渗透性利尿:肾小管中肾透压升高而阻碍水份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的现象7、突触传递:兴奋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8、允许作用:在一种激素存在的情况下,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9、:性周期:雌性动物在性成熟后,卵巢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出现周期性的卵泡的成熟和排卵,并伴随着生殖器官和整个机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过程。
10、:临界融合频率:能够引发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最小刺激频率。
二、选择题(本题共有10道小题,每道小题2分,满分20分)1.具有反应迅速、准确和作用局限等特点的调节方式是( A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的原因是( B )A.Ca2+内流B.Na+内流C.K+内流D.Cl 内流3.下列溶液中,易使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是( C )A.5%葡萄糖溶液B.10%葡萄糖溶液C.%NaCl溶液D.%NaCl溶液4.机体发生化脓性炎症时,血液中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D )A.嗜碱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D.中性粒细胞5.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是( D )A.Ⅻ因子B.Ⅹ因子C.Ⅳ因子D.Ⅲ因子6.下列选项中,属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的是( C )A.增加肺泡回缩力B.增加肺的弹性阻力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降低肺的顺应性7.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 B )A.血液氧含量B.血液氧容量C.血液氧饱和度D.血液氧利用系数8.在肾脏中,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是( A )A.近曲小管B.髓袢C.远曲小管D.集合管9.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 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 A )A.氧热价B.呼吸商C.物理卡价D.生物卡价10.精子发育成熟并获得运动能力的部位是( D )A.输精管B.前列腺C.睾丸D.附睾三、简答题(本题共有4道小题,每道小题5分,满分20分)1、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
(⼀)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这是对⾎压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的调节机制。
交感神经末梢纤维⼴泛地分布于全⾝的⼩⾎管上,它的活动作⽤于⼩⾎管的平滑肌上,使⼩动脉保持⼀定的张⼒。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时,使⼩动脉收缩,⾎压增⾼;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时,则⼩动脉相应地舒张,使⾎压下降。
中枢神经的活动也可以通过植物神经的活动影响⾎压。
通常,上述的神经调节机制是通过反射途径⽽⾃动调节的,位于颈动脉窦及主动脉⼸上的压⼒感受器是重要的⾎压调节器官。
当⾎压过⾼时,牵拉感受器,通过交感神经的传⼊纤维将信息传⾄⾎管运动中枢,使交感神经的活动性降低,交感神经的缩⾎管纤维受到抑制,从⽽使⾎压降低。
反之,当⾎压过低时,也通过这种反射途径,使交感兴奋性增张,⾎压得以恢复。
(⼆)肾上腺能物质的分泌:主要是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主要来⾃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液中少量去甲肾上腺素来⾃肾上腺能神经元。
肾上腺髓质分泌⼉茶酚胺类物质受交感神经的调节,当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时,肾上腺髓质的分泌增加,使更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液,作⽤于⼩⾎管壁的受体上使⼩⾎管收缩,提⾼⾎压。
郭卜乐CPO生理健康网 1。
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单位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叫压强。
液体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血液属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有侧压力,叫血压,也就是血液作用于单位血管壁上的压力,因此血压实际是压强,血管无论在什么位置都有压强,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都有血压。
血压的单位为千帕,千帕可换算为mmHg。
2。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而血压也就有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血压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都是指动脉血压而言。
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
通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侧压力,使管壁扩张,并形成动脉血压。
心室舒张不射血时,扩张的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从而继续推动血液前进,并使动脉内保持一定血压。
因此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它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它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脉压。
3。
动脉血压在上臂部测量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为12~18.7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12kPa(60~90mmHg),脉压为4~6.7kPa(30~50mmHg)。
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血压会有一定限度的升高。
一般来讲收缩压高低主要与心输出量多少有关,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
舒张压则主要与血流阻力,特别与小动脉口径有关。
如果小动脉收缩,口径缩小,血流阻力就加大,则舒张压升高。
脉压主要与大动脉弹性有关,老年人大动脉硬化,对血压波动的缓冲作用减弱,因此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距增加,即脉压增大。
4。
动脉搏血压就是动脉里血液流动的压力。
动脉血压的高低和心脏的收缩力、排血量及全身小动脉的阻力有关,其中对高血压发病影响较大的是小动脉阻力的加大。
小动脉的管壁里有平滑肌纤维,当收缩时小动脉的管腔就会变小,血液通过时阻力就会增大,人体要维持正常血流量,血压也就上升;相反,在小动脉搏舒服张时,血压就会下降。
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机制1.引言在撰写长文时,首先需要对整篇文章作一个简要概述,指导读者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对于标题为"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机制"的文章来说,可以在1.1 概述部分中简要介绍以下内容:动脉血压是机体中非常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它对于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机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节机制,保持动脉血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本文旨在探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机制,了解人体内是如何调节血压的。
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神经调节血压的机制,包括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二是细胞内和细胞间涉及的血压调节机制,如血管张力调节、肾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维持动脉血压稳定的生理过程,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机体是如何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对于解决相关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和低血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该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并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以上的简要概述,读者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引发他们对于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机制的兴趣,并对文章的后续部分进行进一步阅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机制展开讨论。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并给出文章的整体结构。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机体调节血压的重要性和神经调节血压的机制。
在机体调节血压的重要性部分,将介绍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以及它对身体其他系统的重要影响。
在神经调节血压的机制部分,将详细探讨神经系统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组织、激素和反馈机制。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机制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