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神经调节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 格式:wps
- 大小:337.00 KB
- 文档页数:4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实验名称兔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及其药物的影响(Autonomic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实验原理]心血管活动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实验目的]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术前准备]1.动物的麻醉动物的抓取:用右手把两耳拿在手心并抓住颈后部皮肤,提起家兔,然后用左手托住臀部,使呈坐位姿势,切忌提拿双耳。
动物(家兔)称重后,固定于兔箱内,按5ml/Kg B.W.的剂量由耳缘静脉(位于动物耳背边缘)注射20%的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Urethane)。
动物被麻醉后,身体松软,角膜反射迟钝,疼痛感觉消失。
注意:本实验中利用静脉输液针作静脉插管,以注射包括麻醉药在内的各类药物。
1)预处理静脉插管(注入生理盐水,排净空气);2)首先从静脉的较远端(耳末梢处)确定进针位置,而不是耳朵根部,否则,注射失败后没有弥补的余地;将进针处及附近的毛拔净,使血管清晰暴露,用手指弹血管(或用酒精棉擦),并按住血管近心端,使远段血管充分膨胀;4)针头开口朝上进针,扎入血管后,针头往前送一些,以确保整段插管进入血管内(如果在血管内,则阻力很小);之后拔出针头,塑料插管保留在血管内;用胶布将插管固定;5)注射麻醉药时要慢,并密切注意动物反应,如果角膜反射消失,药即使没有注完,也应停止注射(麻醉药注射太快和过多,都容易导致动物死亡)。
(注射器刻度朝上,随时掌握注射剂量)。
随后,按1ml/kg B.W. 注入肝素(500 单位/ml,体内抗凝剂,防止血凝);补充约1ml 生理盐水,使药物全部进入动物体内。
2.动物的固定将动物背位(腹面朝上)固定于手术台(兔台)上,保持颈部挺起,身体正直、舒展。
1)动物头部固定于兔头夹上,金属叉固定颈部,嘴部套入金属环。
2)前肢背交叉(向后向下交叉,为使动物胸部挺起)、后肢伸展,用绳固定在兔台上。
3.手术1) 剪毛:用毛剪平贴皮肤剪去颈部被毛,剪毛范围尽量大一些。
神经调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与调控介绍: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大量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事件。
神经调节在心血管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生理过程来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
本文将详细探讨神经调节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与调控。
一、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影响1. 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交感神经激活可导致心率增加、收缩力增强以及外周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刺激β1受体引起心率加快,同时通过α1受体激活导致外周血管收缩。
2. 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副交感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刺激心脏的M2受体,使心率减慢。
此外,副交感神经还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中的β2受体来产生血管舒张作用。
二、神经调节与高血压1. 交感神经超活跃与高血压许多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超活跃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感神经超活跃会导致血管紧张、心脏负荷加重和体液潴留等,进而引发和加重高血压疾病。
2. 副交感神经与降低血压副交感神经可以通过抑制心脏的兴奋性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以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降低循环阻力和改善高血压状态。
因此,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可以被认为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策略。
三、神经调节与冠心病1. 自主神经失调与冠心病发病风险自主神经失调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会导致心率加速、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
副交感神经功能减弱则可能导致血管舒张能力下降,使血流量减少。
2. 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预后心率变异性是指相邻的两次R波间隔时间的差异。
许多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降低可以作为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副交感神经在调节心脏相关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活性减弱会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增加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四、神经调节与中风1. 自主神经系统与中风发生关系自主神经系统异常活跃与中风存在密切关联。
动脉血压的调节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动脉血压是指心脏收缩时对动脉壁施加的最大压力和心脏舒张时对动脉壁施加的最小压力之间的差值。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血压范围一般为90/60 mmHg到120/80 mmHg。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对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1.神经调节系统: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心脏收缩力和使动脉收缩,从而升高血压。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有降低心脏收缩力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以维持正常血压。
2.肤-肾调节系统:在体温升高时,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来降低体温,同时伴随大量尿液排出以降低血容量和血压。
相反,在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体温散热,尿液的排出减少,以提高体温和血压。
3.肾脏调节系统:肾脏是通过排尿来调节血压的主要器官。
当血压升高时,肾小球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水和盐分的排泄减少,从而增加血容量和血压。
相反,当血压降低时,肾小球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体液排泄增加,血容量和血压下降。
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s):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降低心率和收缩力,减少心脏排血量和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2. 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使心率和血管收缩力减弱,从而降低血压。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合成,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收缩和体液潴留的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4. 利尿剂(diuretics):通过增加尿液排出来减少体液潴留,从而降低血容量和血压。
5. 血管扩张剂(vasodilators):通过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
不同的药物对动脉血压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来进行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授课方式任课教研室机能中心任课教师授课年级2006(7)授课时间2009-3《机能实验学》第十六次课兔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其药物的影响[实验目的]:1.学习家兔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2.通过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3.观察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实验原理]:1.神经调节:1〕交感和迷走神经:窦房结0期去极化加快→心率加快Ca2+ 内流增加房室交界0期去极化加快→传导加快交感兴奋→NE+β1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If增加→ 4期自动去极化加快→自律性增加窦房结0期去极化减慢→心率减慢Ca2+ 内流降低房室交界0期去极化减慢→传导减慢迷走兴奋→ACh+M受体心肌收缩力减弱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自律性降低K+外流增加4期Ik减弱→自律性降低2〕心血管中枢:脊髓可以完成最初级的心血管反射;延髓是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参与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他功能间的复杂的整合。
3〕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对在正常范围内的血压变化最敏感(60~180mmHg,尤其是60~100 mmHg);对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血压变化起作用(持续性高血压时减压反射在一个高水平上进行,无法将血压调回正常水平)。
颈动脉窦+(-)窦神经→舌咽神经BP↑(↓)→压力感受器—————————————延脑心血管中枢主动脉弓+(-)主动脉弓N→迷走神经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心脏活动↓(↑)→心输出量↓(↑)心迷走中枢紧张性↑(↓)→BP↓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血管平滑肌舒张(收缩)→外围阻力↓(↑)◆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作用比减压反射弱,对机械牵张和化学物质的改变敏感)调节血量及体液的量和成分。
过程:机械牵张和化学物质→心肺感受器↑→迷走紧张性↑,交感紧张性↓→血压↓◆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在正常情况下不起作用;在BP低于60mmHg时才起作用;对延髓的影响以影响呼吸中枢为主。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压动脉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2. 了解神经体液因素对血压动脉调节的影响。
3. 学习使用血压测量仪器和数据分析方法。
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血压动脉调节是指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机制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过程。
在生理状态下,动脉血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脏搏出量、血管阻力、血容量等。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的调节。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设备:血压计、动脉夹、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记录仪等3. 试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阿托品等四、实验方法1. 动物准备:将家兔麻醉后固定在手术台上,暴露颈动脉。
2. 动脉插管:在颈动脉处插入动脉导管,连接血压计,记录血压。
3. 神经刺激:分别刺激家兔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观察血压变化。
4. 激素注射: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阿托品等,观察血压变化。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1. 交感神经刺激:交感神经刺激后,家兔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2. 副交感神经刺激:副交感神经刺激后,家兔血压降低,心跳减慢。
3. 肾上腺素注射:肾上腺素注射后,家兔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4. 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后,家兔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5. 酚妥拉明注射:酚妥拉明注射后,家兔血压降低,心跳减慢。
6. 阿托品注射:阿托品注射后,家兔血压无明显变化,心跳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1.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压动脉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2.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对血压动脉调节具有显著影响。
3. 酚妥拉明、阿托品等药物对血压动脉调节具有调节作用。
七、实验讨论1.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压动脉调节的调节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搏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搏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
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及药物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等对动脉血压的作用及影响,加深理解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
学习大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
正常心、血管的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控制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因而通过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以间接反映诸因素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及影响。
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是极其重要的,动脉血压的剧烈变化会显著影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
当动脉血压大大降低时,会造成组织、器官的血供严重不足,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此时需要及时救治。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erine,NE)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1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绝大多数血管受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通过其末梢释放的NE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循环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反之,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循环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
本实验通过切断、刺激支配心、血管的神经以及给药或体液因素等方法,除可直接观察心率、心脏收缩力及缩血管效应外,还可通过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血管活动的变化情况。
【实验器材和药品】1.动物家兔。
2.器材兔手术台、捕绑固定用绳、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纱布、搪瓷碗、盛毛筒、量筒、手术灯、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动脉夹、血压换能器、石蜡油、多道生理记录仪或计算机记录分析系统、心电图记录导线、双凹夹、铁支架、保护电极、电子刺激器、2ml注射器、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有色丝线、棉线、20%氨基甲酸乙酯、肝素(1000单位/毫升)、5%柠檬酸钠、1:1万肾上腺素、1:1万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肝素生理盐水、0.1%多巴胺、1:10万异丙肾上腺素、2.5%妥拉唑林、0.1%普萘洛尔。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一、实验目的: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1、观察正常血压曲线及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对血压的调节;2、观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方法:1、取兔→称重→麻醉(20%乌拉坦,5ml/kg,耳缘静脉注射)→背位交叉固定→剪毛;2、手术:颈部正中切口:①分离气管→备棉线一根→插管;②分离右侧减压神经、迷走神经和颈总动脉,穿单线备用;③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穿双线备用。
3、肝素化:1%肝素,1ml/kg,留置头皮针(保护耳缘静脉);4、三通管排气→打开放大器→打开电脑→MedLab系统→生理→血压调节→零点设置→颈总动脉插管→“三步结扎法”固定→采样;5、观察各项指标。
四、实验结果:观察项目血压变化曲线正常夹闭右颈总动脉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药物及递质影响:0.01%去甲肾上腺素(0.1ml/kg)0.01%肾上腺素(0.1ml/kg)酚妥拉明(0.1ml/kg)0.01%肾上腺素(0.1ml/kg)0.01%去甲肾上腺素(0.1ml/kg)乙酰胆碱(0.1ml/kg)阿托品(0.2ml/kg)乙酰胆碱(0.1ml/kg)五、实验讨论:血压的生理调节过程:失血、血压↓→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窦神经传入冲动↓→中枢,通过迷走神经→心交感中枢兴奋、心迷走中枢抑制、交感缩血管紧张兴奋→心收缩力↑、HR↑、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
1、夹闭颈总动脉→颈动脉窦血压↓→窦神经传入冲动↓→血压↑;2、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减压神经是血压调节反射的传入神经,该神经受刺激后使传入冲动↑→血压↓;3、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该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兴奋心脏上的M-R→心收缩力↓,HR↓,心输出量↓→血压↓;4、去甲肾上腺素是α-R激动剂,兴奋α-R→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另外,去甲肾上腺素有较弱的激动β1-R的作用,可以激动心脏的β-R,对血压升高也有一定的作用;15、肾上腺素是α、β-R激动剂:血压先高后低(1)兴奋α-R→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缩→血压↑;(2)兴奋β1-R→心收缩力↑、HR↑、心输出量↑→血压↑;(3)兴奋β2-R→骨骼肌血管扩张→血压↓。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内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它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对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保护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脉血压的调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调节、体液平衡、心脏泵血功能等。
本文将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这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1.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收缩外周血管,提高动脉血压。
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脏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动脉血压。
这种神经调节的机制使得人体能够在不同情况下快速调整血压,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 体液平衡体液平衡对动脉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中的盐分浓度和血容量的改变都会影响血压。
当血液中的盐分浓度增加时,水分会从组织间隙进入血液中,增加血容量,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相反,当盐分浓度降低时,水分会从血液中流向组织间隙,减少血容量,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此外,抗利尿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等也参与了体液平衡的调节,从而影响动脉血压。
3. 心脏泵血功能心脏是泵血的关键器官,其泵血功能对动脉血压具有直接影响。
心脏收缩时,将氧气和养分富含的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增加动脉血压。
而心脏舒张时,心脏充盈,准备下一次收缩,此时动脉血压会稍微降低。
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变,如心脏收缩力的增加或减弱,心率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动脉血压的水平。
4. 血管阻力血管阻力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摩擦所受到的阻碍,它是影响动脉血压的重要因素。
血管阻力的大小与血管的直径和血液黏稠度有关。
当血管收缩时,血管的直径变窄,血管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相反,当血管扩张时,血管的直径变宽,血管阻力减小,动脉血压降低。
血管阻力的改变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管壁的弹性有关,同时也与神经调节和体液平衡紧密相关。
总结起来,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神经调节、体液平衡、心脏泵血功能和血管阻力等多个方面的调节机制。
药物与神经调节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家兔动脉血压的描记和分析方法。
2.掌握家兔减压神经放电的引导方法和影响因素。
3.观察分析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血压和心率的调节。
二.实验原理
1.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心脏射血(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血液充盈,大动脉管壁弹性。
2.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RAAS,Adr,NE,ADH,内皮素),内皮舒血管因子(EDRF,NO),激肽,前列腺素(PGs)等。
3.减压反射:
血压↑→刺激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传入神经(窦神经、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心血管中枢整合作用→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缩血管纤维抑制)→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血压↓。
意义:此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对维持正常血压发挥着重要作用。
4.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肾-体液控制系统:细胞外液量增加→Q增多→-Bp升高→肾排水、排钠增加→-细胞外液总量减少→Bp下降。
反之亦然。
影响因素:ADH、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三.实验步骤
1.兔称重、麻醉和固定。
2. 手术操作
(1)分离右侧减压神经、迷走神经和颈总动脉,
(2)左侧颈总动脉分离、插管,记录血压。
(3)耳缘静脉留置头皮针,以备连续给药。
3.仪器连接
1道:引导电极
2道:血压换能器,动脉血压,心率
刺激输出:刺激电极与BL-420E系统的前面板相应插孔连接。
四、观察指标
1. 正常动脉血压、心率
2. 神经体液因素对血压、心率的影响
(1)减压神经放电
(2)乙酰胆碱,0.5ml,神经放电,血压
(3)去甲肾上腺素,0.5ml,神经放电,血压,撤除引导电极。
(4)牵拉左颈总动脉,5-10s, 2-5次/s, 血压、心率
(5)夹闭右颈总动脉, 5-10s,血压、心率
(6)肾上腺素,0.4ml,血压、心率
(7)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中枢端,血压、心率。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保护耳缘静脉,先从耳远端进针。
2. 先分减压神经,再分颈动脉、迷走神经。
3. 每项实验后,等血压和心率恢复,再进行下一项目。
4. 注射药品后,再推注少量生理盐水,防止药物残留在局部静脉。
六,分析思考
1.注射NE、Ach时,血压、心率变化?结论?
2.牵拉左颈总动脉,血压、心率变化?结论?
3.夹闭右侧颈总动脉,血压的变化?结论?
4.刺激右迷走神经外周端、中枢端,血压、心率的变化?神经调控机制?
七、实验结果
不同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刺激因素血压心率
牵拉颈总动脉↓↓
夹紧颈总动脉↑↑
减压神经↓↓
迷走神经↓↓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乙酰胆碱↓↓
八、分析与讨论
1,牵拉和夹紧颈总动脉主要是通过刺激压力感受器来调节血压的,属于一种负反馈调节。
当牵拉颈总动脉时,血管壁被迫扩张,是血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升高,引起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使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和心交感缩血管紧张降低,是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压阻力降低,从而使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夹闭颈总动脉,引起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降低,通过反射是动脉血压升高。
2,减压神经为传入神经,刺激减压神经,通过减压神经放电,将主动脉弓感受器发出的冲动传入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血压降低,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会引起血压下降;而刺激减压神经的外周端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不大。
3,刺激迷走神经,使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胞
膜上的M受体,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是动脉血压下降。
同时刺激迷走神经的外周端,迷走神经的兴奋传导到心脏,抑制心脏的搏动,是血压下降。
4,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基本相同:主要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å、ß1受体,使全身的血管广泛收缩,血压明显升高;肾上腺素主要兴奋å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肾脏、胃肠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大,是血压升高。
临床联系:综上所诉,对于高血压的病人,可以使用刺激迷走神经、减压神经的药物或注射乙酰胆碱,可以是血压降低,达到治疗的效果。
对于低血压的病人,可以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