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权标的之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一、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它既有人对物的内容,同时又具有直接对抗一般人的效力。
二、物权的特征1.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物权是一种人对物的直接支配、管领的排他性权利,物权的权利主体总是特定的,而物权人以外的其他人都负有不妨碍物权人行使、实现物权的义务,是不特定的。
物权是一种对世权、绝对权。
债权则是只能由特定的权利主体对特定的义务主体享有,其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产生的,债权也被称为相对权、对人权。
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之物,不包括行为和精神财富。
物权的客体是物,这使物权与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区别开来,同时,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之物,这就是物权作为支配权所必需的。
债权的客体可以是行为等。
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对物的直接支配和管领,意味着其权利主体实现其权利仅凭自己的行为即可,无须他人的行为,而债权得通过债务人的给付行为才能实现。
物权的支配性是物权的本质所在。
4.物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二、同一物上不能有内容互不相容的两个物权,因此物权有独占性。
物权的支配性决定物权是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排他性。
5.物权具有法定性物权,因其具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效力,故物权的创设、内容和效力均由法律规定,而不容当事人私自约定。
6、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效力所谓物权的追及权,是指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物权人都可以追及其物,向实际占有人主张其权利。
所谓优先权,是指同一物上有数种权利时,物权具有较其他权利优先行使的效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7、物权的设立必须公示,通常动产以交付为公示,不动产以登记为公示。
它的特征有:物权是权利人对于物的权利;物权是由权利人直接行使的;物权是以权利人直接支配标的物并享受其利益为内容的;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
三、物权的概念(一)物权的定义学习物权法,必须首先了解物权的概念。
在民法理论上,关于物权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第18卷第3期2003年5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 R N AL OF GU A N GX I A DM IN IST RA T IVE CA DRE IN ST IT U T E OF PO LIT ICS A N D L A WV ol.18.N o.3M ay .2003[收稿日期]2002-10-11[作者简介]陈岑(1978—),男,山东兖州人,郑州大学法学院民商法2000级研究生。
On the C haracteristics of Proper Right—Tak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per right and obl igation right as the view angl eC hen Qin(Law Institut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Abstract ]P roper right is the rig ht of oblig ee to pr oper ty.T he relationship of pr oper rig ht reflects t he dominance r ela-tionship of the subject to the object pr operty and the r elationship of o wnership of the object pro perty to the subject.T he mo st evident ex ternal manifestation of proper rig ht is the right of property claim,with the t hr ee major char acter istics of direct mas-tery ,independence and ex clusiv eness .But the acknow ledg ement ,pr ior ity ,opening of property rig ht scholar s m ore ex pound can not be regar ded as the char acter istics of pr oper ty . [Key words ]direct mastery ;independence ;ex clusiv eness ;acknowledgement ;priority论物权的特征——从物权与债权之区别为视角陈 岑(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摘 要]物权是权利人对物的权利,物权关系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物的支配关系和客体物对主体的归属关系,物权最明显的外在体现是物上请求权,具有直接支配性、独立性、排他性三大特征,而学者论述较多的物权的对世性、优先性、和公示性均不能成为物权的特征。
二、物权的本质及其特性(一) 物权的本质关于物权的本质,学术界争论较大。
德国学者中有人认为物权的本质在于对物的直接支配性,有人认为在于诉之保护的绝对性。
德国著名的物权法学者威斯特曼(Westermann)认为,以上两种学说无论个别或结合,均不足以说明物权的本质,于是他提出了权利归属的理论,认为物权的直接支配性及保护之绝对性,均源于物权的财货归属(das Sachenrecht ist ein Recht der Gueterzuordnung)功能。
这项见解已成为德国及奥地利民法学界的通说。
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其具有排他的绝对保护性,这都体现了物权的本质,即法律将特定物归属于某个权利主体,由其直接支配,享受其利益,并排除他人对此支配领域的侵害或干预。
进一步而言,物权的财货归属功能,使一个社会的物权制度与该社会的所有制密切相关,一个社会的物权制度可反映出该社会的所有制,这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与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发现相符。
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被具体利用的经济制度。
这样,所有制的内容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二是生产资料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利用关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为了适应所有制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物权法就要对生产资料的归属和利用两方面都进行调整。
其中对于归属的调整,主要通过所有权来实现;对于利用的调整,则主要通过他物权来实现。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并保护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国家行使全民所有财产的所有权,与法人、公民之间形成多种多样的物权关系,不同所有制的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也存在着所有权、他物权关系。
我国目前形成了以国家、集体、个人三类所有权为躯干和神经枢纽,以各种他物权为肌体的物权体系。
其中,国家、集体所有权,国有企业的财产经营权等是主导性的物权,而个人物权则是动力性的物权。
民法物权笔记期末总结一、物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指人们在法律上对一定对象物享有直接支配、获取和保护的权利。
物权是民法中的一种主要权利。
它是指人们依法拥有、支配和保护物的权利,包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它是人与物的关系中,人的权利侧面所表现的一种权利。
2.物权的基本特征法定性:物权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只有法律规定的物权才是合法的。
绝对性:物权是直接关于物的支配、获取和保护的权利,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质。
动产性和不动产性:物权可以是动产的,也可以是不动产的,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只要属于合法的财产,都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
继承性:物权能够随着人的生命存在而继续存在,属于可以继承的权利。
终止性和消灭性:物权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终止和消灭,如物权主体的死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
平等性和公平性:物权使人们在法律上平等地享有对物的权利,体现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二、民法物权的功能和义务1.物权的功能保障功能:物权能够保障人们对物的使用、支配和保护的权利,维护和保护人们的物质利益。
社会秩序功能:物权通过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调节和规范了人们之间的物的支配关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经济功能:物权通过支配权和处分权的行使,能够实现对物的价值的创造、投资、流转和增值,推动经济的发展。
实现公平与正义:物权坚持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使人们在法律上平等地享有对物的权利,体现了法律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物权的义务物权不仅赋予人对物支配和获取的权利,还赋予人对物的保护和维护的义务。
物权主体对物的支配权和处分权的行使应当在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行。
物权主体对占有物的保管、使用和收益行为应当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护和维护物的完整和自然的状态。
物权主体对物品的转让和处分行为应当遵守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三、民法物权的取得方式和保护1.民法物权的取得方式原始取得:原始取得是指物权主体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占有物的权利。
(⼀)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权利⼈直接⽀配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
(⼆)物权的特征
1、物权是权利⼈直接⽀配物的权利,这项权利也是物权的基本内容。
2、物权是以直接就物享受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3、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
(三)物权的法律效⼒
1、物权的优先效⼒
(1)概念
物权的优先效⼒是指同⼀标的物上有数个利益相互⽭盾、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的权利排斥具有较弱效⼒的权利实现。
(2)物权的优先效⼒具体可以表现为:
①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
它是以物权成⽴的时间的先后确定物权效⼒的差异。
②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
在同⼀标的物上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
(3)物权的追及效⼒
物权成⽴后,其标的物不论辗转⼊何⼈之⼿,物权⼈都有权追及⾄物之所在⽽主张权利,这被称为物权的追及效⼒。
2、物上请求权
物权的权利⼈在其权利的实现上遇到某种妨害时,物权⼈有权对于造成妨害其权利事由发⽣的⼈请求排除妨害的权利。
3、物权的变动
物权变动的原因主要有物权的取得和物权的消灭。
简述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简述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简述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物权是权利主体依法直接支配特定的物并享有其利益的权利。
物权具有如下的法律特征:
1、在权利性质上,物权为支配权,权利人无须借助于他人的行为就能行使其权利,并通过对标的物的直接管领和支配实现自己的利益。
2、在权利效力范围上,物权为绝对权,物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是权利人之外的一切人,该一切人均负有不妨害物权人行使权利的义务(不作为义务),故物权又被称为“对世权”。
3、在权利客体上,物权客体为物,物权是对物的支配权,物的存在是物权产生的基础,也是物权的唯一客体。
4、在权利效力上,物权具有优先力和追及力。
物权的优先力,意即当物权与债权同时存在于同一物之上时,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物权人得优先行使其权利;物权的追及力,是指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流向何处,权利人均可追及于物之所在行使其权利,依法请求不法占有人返还。
5、在权力的发生上,物权的设定采取法定主义,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新的物权,也不得任意变更物权的内容。
6、在权力的保护方法上,物权的保护以恢复权利人对于物权的支配为主要目的,故偏重于“物上请求权”的方法,如返还原物、排除妨害、防止妨害等,赔偿损失仅为补充方法。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物权的特征:(一)物权的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物权是绝对权物权是特定的主体所享有的,排除一切不特定人的侵害的财产权利。
作对绝对权,物权权利主体以外的一切人,都是物权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他们都有不得侵犯权利人物权的义务。
(二)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物,不包括行为和精神利益物权的客体是物,这使物权与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在客体上能得以区分。
一般而言,物是特定的、独立的。
(三)物权的内容是直接支配、管领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物权的权利人享有对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所谓直接支配,指权利人无需借助他人的行为,就能够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
所谓排斥他人干涉,指物权具有排他性。
物权的排他力具体表现在:1.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两个所有权,如果某人依法对某物取得所有权,则即使另一人事实上占该物也不能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权。
2.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数个内容相矛盾的他物权。
(四)物权的设定必须公示物权设定时必须公示,动产所有权以动产的占有为权利象征,动产质权、留置权也以占有为权利而不动产则以登记为权利象征。
因为物权为对世权,所以为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公示常常物权存在。
五)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为权的追及效力,指物权的标的物不管振转落入何人手中,物权人都可以依法向物的不法占有人索取,请求返还其物,物权的优先效力包括两方面,1.当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优先于债权。
如享有担保物权的人较之普通债务人具有优先受偿的效力。
2、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同一物上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权,同一物上有数个物权并存时,先设立的物权优于后设立的物权,这是物权的内部优先效力。
论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现在对于物权的效⼒主要有⼆效⼒说、三效⼒说和四效⼒说,三种学说对于物权效⼒的内容认定有不同,但⽆论是三种学说种的哪种学说,物权请求权都被认为是物权效⼒之⼀。
但对于物权请求权性质的争议⼀直没有停过,现在⼤体上有五种学说: ⼀、债权说,⼜称纯粹债权说。
此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权利⼈请求特定⼈为特定⾏为(除去妨害)的独⽴权利,为⾏为请求权,属于纯粹的债权。
⼆、物权作⽤说,⼜称物权说。
此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作⽤,⽽不是独⽴的权利,其依存于物权的存在⽽存在,随物权的消灭⽽消灭。
三、准债权说。
此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种准债权的特殊请求全。
与债权相类似,但⼜从属于物权。
四、物权效⼒所⽣请求权。
此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物权效⼒所⽣的请求权,与物权不可分离。
五、物权派⽣的请求权说。
此说认为物权请求权系由物权所派⽣,且经常依存于物权⽽存在。
笔者先不就以上学说妄加评说,⽽是先剖析⼀下物权请求权,然后将物权请求权与债权及物权进⾏简单的⽐较,最后再提出我对物权请求权性质的理解。
⼀、剖析物权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物权⼈为回复其对物权的圆满状态,可以请求妨害⼈为⼀定⾏为或不为⼀定⾏为的权利。
其⽬的在于保护权利⼈对物⽀配的圆满状态。
物权请求权可以分为三种:物权的返还请求权、物权的妨害出去请求权、物权的妨害预防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般效⼒,⽆论是所有权还是⽤以物权、担保物权都具有这三项物权请求权。
再谈论起物权请求权时,物权请求权是否适⽤消灭时效也是⼀个重要的问题,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议也⾮常的激烈,有的认为物权请求权应该因时效⽽消灭,有的则否定,还有学说认为是否适⽤消灭时效要根据物权的客体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来决定。
我认为要确定物权请求权是否适⽤消灭时效,其关键在于如何认定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物权请求权与债权的⽐较 权利根据“法律上之⼒”的性质可以分为⽀配权、请求权和变动权。
论物权标的之特性摘要:物权标的的“特定性”指的是物权标的物的现实、具体和确定的客观存在,其与债权法上的“特定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物的独立性为观念问题,其或来自物的自然属性,或来自人们的经济观念,但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清理物权的数量,而在于确定某物是否适宜设定一个独立的物权,并由此使财产的归属关系得以清晰稳定。
关键词:物权、物权标的一、物权标的之现实性与特定性物权以对物的直接支配为其基本特性。
物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物权标的为有体物,且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具体的物,而不能是抽象存在的“物”(当然,这里的“物权”是指由具体的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而非存在于法律规定之中的一般的、抽象的权利)。
应当说,物权标的之现实性和特定性(具体性),是一个看起来特别简单的问题:人们只能支配一件实际存在的物品,但无法支配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或者只是存在于头脑想象中的物品。
因此,一切所有权和他物权都是设定于现实存在的物品之上。
虽然人们有时也在为将来出现之物设定所有权,或让与将来之物的所有权,但这里的“所有权”也只能是“未来”的而非现时的。
与此同时,现实存在的物品都是具体的、特定的。
人们可以说“这一吨煤的所有权为我享有”,但人们不能说“一吨煤的所有权为我享有”。
故所有权只能设定于具体的物品,只有设定于具体物品上的所有权,才有可能是确定的。
对于物权标的的这一特性,罗马法上有“所有权不得未确定”之法谚,德国民法上有“物权标的特定性原则”(Spezialit?tsprinzip),但中国学者对之在理论上作出的某些阐述,却值得分析。
大多数中国学者都将物权标的的这一特性论述为:物权的标的必须为“特定物”,即“物权之客体必须为特定物,亦即具体指定之物,未具体特定之物,例如仅定有种类及数量之物虽可为债权之标的,订立债权契约,但不能以之作为物权之标的。
”为此,“物权之标的只能是特定物,债权之标的得为特定物,亦得为种类物”,便成为分析物权与债权之区别的重要论据之一。
但仔细推敲,这分明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因为其谬误十分明显:民法上的物是能够成为权利标的的物;凡是属于民法上的物,即必定为物权(所有权)的标的(无所有权的“物”非为民法上的物);无论特定物或种类物,均为民法上的物,因此,无论特定物或种类物,均必然为物权的标的(能够说“种类物是一种任何人都不能对其享有支配权的物”吗?)。
因此,“物权的标的必须是特定物”的论断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事实上,已有学者发现了这一点:该学者在其论著中如同其他学者一样断言物权的客体必须是特定物而不能是种类物。
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他突然想到了一种物即“货币”。
常识告诉我们,货币为典型的种类物,而且只能是种类物(有特殊纪念价值并被作为纪念品予以收藏的钞票或硬币例外。
但在此种情形,该钞票或者硬币已经失去货币的意义),但我们能说:一切货币均无所有权?!于是,该学者在不愿意违反“通说”的情况下,用以下方法论证了货币可以成为所有权客体的理由:“货币虽为种类物,但是由于所有人只有就一定数额的货币享有所有权,当货币以一定数额确定为某人所有时,就已经从种类物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特定物”。
这显然是一个不太成功的说明:如果作为种类物的货币之“特定物化”仅因“货币以一定数额确定为某人所有”而引起,则凡“以一定数额确定为某人所有的货币”便均为特定物,亦即“凡是有某人享有所有权的货币”即为特定物。
然而要命的是,据我们所知,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大量存在“无任何人享有所有权的货币”(无论是表现为一堆钞票的货币,还是表现为“一定数额”的货币),否则天下一定大乱。
而如果承认“任何货币均设定有所有权”,则等于认定“任何货币均为特定物”,如此一来,“货币为种类物”的前提便被推翻。
而如果货币都不是种类物,那还有什么东西是种类物?问题当然出在对“特定物”的理解之上。
与某种“通说”相反,民法上将物分为“特定物”与“种类物”,并非对物本身的区分(即认定在现存之物中,一部分为特定物,另一部分为种类物)。
因为从绝对意义上讲,世间现实存在的一切物均为具体之物、特定之物!而世间现实存在的一切被视为“财产”的物,原则上均有其“主人”(物权人)。
因此,特定物与种类物的划分,其原本与物权毫无关系。
就物权而言,一切能够成为其标的的物均是具体的、特定的,反言之,任何一个“物”,其一旦存在,即当然产生一个所有权。
在物权法的眼中,只看得见特定的人与特定的物的结合,只看得见一个所有权与一个物的结合,而看不见什么“独一无二”的“特定物”(任何成为某个物权的标的的物,对于该个物权而言,统统都是“独一无二”的!),更看不见所谓“抽象”存在的、以“数量、尺寸、重量”来衡量和表达的、完全无须确定也无法确定其所有权的所谓“种类物”。
民法上“特定物”与“种类物”之分,完全是针对债权关系(主要是契约关系)而设。
契约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
交易双方通过订立合同而设立债权债务时,其确定的只能是债权人得为之请求以及债务人应为之给付,故债权得“指向”一定的物品,但并不确定债权人与该物品之间的直接(直接支配)。
因此,债权的价值,在于强制债务人履行承诺,即强制其于约定的期限交付一定的物品(或为其他给付),至于该种物品在债权成立时是否实际存在、或是否为债务人所实际占有、或是否已在实物上予以具体确定,并不影响债权的存在和效力,质言之,由于债权非为直接建立债权人与给付的标的物之间的归属关系或者支配关系,由于债权不可能也不必直接设定于具体、确定、实际存在的物品之上,故债之给付的标的物可以是现存之物,也可以是未来出现之物;可以是以实物形态加以确定的物(某件物品,如这台索尼牌电视机),也可以是以物品的类型加以确定的物(某种物品,如一台索尼牌电视机)。
债之给付的标的物如为以实物形态加以确定的物,则债务人必须依约定交付该件实物;如为以物品类型加以确定的物,则债务人必须交付该种物品。
由此,依债之给付标的物的此种区别,民法上将物分为特定物与种类物,以此揭示给付标的物不同的债在债务之履行、危险负担以及瑕疵担保等方面之不同的法律效果。
但是,通常的理论在阐述特定物与种类物之区分时,避闭而不谈其适用范围和分类目的,使人产生此种分类为对物本身的分类的错误印象(即世间之物分为两种,凡独一无二、不可替代者为特定物;凡无独特特征、可以同类物替代者为种类物)。
但已有学者指出:特定物与种类物之区别,“为交易方法之区别,非物本身之区别”。
亦即离开债权所反映的交易活动领域,特定物与种类物的区分便丧失了根据。
因为在财产支配领域,绝对不存在“不特定的”物:在依种类、品质、数量而抽象地表现其存在的“物”上,不可能设定所有权,也不可能设定他物权。
由此可见,物权标的的“特定性”指的是物权标的物的现实、具体和确定的客观存在,其与债权法上的“特定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有学者对物权标的物的特定性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此处的“特定性”并非指物必须在物理上之特定(一种确切、稳定的物质状态),而是指其依一般社会观念或经济观念而具有之特定。
“故物即使发生物理上的变化,如果从社会或经济的角度视其为同一物时,也仍不失其特定性。
例如财团,其构成物即使有所变动,但也仍不失其特定性;又如某工厂的加工物,从原料到加工(例如从棉花到织成棉布),具有一贯的特定性”。
但另有学者认为,前述财团抵押权设定之后,“不须征得担保人的同意得自由处分其财产,而新取得的财产也自动纳入担保物之中,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标的物的特定性之否定”。
[11]而在物品已经加工而改变其物质形态的情形,旧物已灭,新物已生,如仍认定二物为同一物,恐与一物一权原则相悖。
[12]我认为,物权标的之特定性,意在揭示物权标的的一般特性,即物权只能设定于现存的、具体的物,但因发展担保物权的需要,物权也可设定于权利(权利质押),还可设定于的全部财产(即广义财产中的积极财产,包括物和权利等),对此,应作为物权标的特定性之例外,无须用特定性理论予以说明,故对之强行解释为仍然具有特定性或认为其系对特定性之否定,似均无必要。
二、物权标的之独立性作为物权标的的物必须为独立物,称为物权标的之独立性。
所谓独立物,通说认为,指依社会观念认可的、得以一”完整”之物存在的物,亦即独立物为此物与彼物可依人为划分而独立者。
物权标的之独立性系因物权具有对物的直接支配性而生。
盖因物之一部分,不仅难以实现直接支配的实际利益,关键还在于无法对其归属加以公示,以保障交易安全,故不适合承认其排他权利。
例如一间房屋、一辆汽车或一头牛的一部分,不得设立物权。
对于物之独立性的判断标准,国内外著作有诸多论述。
而主要国家立法所采取的判断标准看来还是存在某些差别的。
德国民法理论根据物的结构与物的整体之不同关系,将之分为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组成部分”、“临时性组成部分”、“附属物(从物)”以及“孳息”等。
其中,所谓“主要组成部分”,指“物的相互不可以分开的、失去它则物将毁坏或改变本质的组成部分”,(《德国民法典》第93条)主要组成部分一旦与其余部分分离,要么使此物不成其为此物而成为彼物(如桌子的桌面与桌腿分开,则桌子不成其为桌子),要么干脆导致物的损毁(如抽掉白炽灯的钨丝或者拿掉其玻璃外罩,则电灯不复存在)。
因此,德国民法规定,由于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物的整体在法律上不能分离,故不得成为不同的所有权的客体,即不得在作为整体的物上设定所有权的同时,又在其主要组成部分上设定所有权(在设定桌子的所有权的同时,又设定桌面的所有权)。
而“立法规定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物的整体不可为法律分割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使物的整体失去经济效用的结果发生”。
[13]所谓“组成部分”,则是指“对物的整体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但其是否属于主要组成部分尚不明确的物的部分”(如汽车发动机一般应是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依有关判例,在特殊情况下,汽车发动机的出卖人得根据所有权保留条款对之享有所有权)。
[14]而所谓“临时组成部分”(为临时目的而暂时附着于土地的物等)以及从物等,则由于与物的整体没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而得单独成为物权的标的。
德国民法对于物的独立性的上述判断标准,为各国大致所采。
但是,在物的独立性问题上,德国民法较为引人注目的特殊之处在于对土地与建筑物之关系的看法:作为对罗马法上“一切建筑物从属于土地”的原则,《德国民法典》第94条第1项明文规定:“土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定着于土地的物,特别是建筑物,及与土地尚未分离的出产物。
”尽管有学者强调,德国民法对于土地和建筑物的关系的认识由于《地上权条例》(1919年颁布)和《住宅所有权及长期居住权法》(1951年颁布)而有重大改变,但无论如何解释,“与土地存在着固定的”的建筑物在德国立法上至今仍被视为土地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得单独设定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