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世界史通论第2讲 下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24
历史学、世界历史双学位招生简章一、培养要求、目标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报名条件:1、在校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专科起点本科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全部课程的GPA绩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2、每人只能选修一个辅修或者双学位;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如有疑问,请咨询)总学分:38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专业必修加全校通选):22或23学分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中国近代史4学分中国现代史2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世界通史(上)(通选课)3学分世界通史(下)(通选课)3学分共22学分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世界中古史3学分欧美近代史3学分亚非拉近代史3学分世界现代史3学分世界当代史3学分中国通史(古代)(通选课)3学分中国通史(近代)(通选课)2学分共23学分2.选修课程:16或15学分,可从历史系历史学、世界历史两套专业选修课中任选。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①22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6学分。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②23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5学分。
历史学、世界历史辅修一、培养要求、目标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28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16或18学分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中国近代史4学分中国现代史2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共16学分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世界中古史3学分欧美近代史3学分亚非拉近代史3学分世界现代史3学分世界当代史3学分共18学分2.选修课程:12或10学分,可从历史系历史学、世界历史两套专业选修课中任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2017级教学计划)一、专业简介: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成立于2017, 201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该专业方向采用二次招生的方式从全校各院系一年级学生中招生。
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来自其他院系的学生原则上应修满12学分的原专业核心课程。
二、专业培养要求和目标2018年增设国际政治(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这是全国第一个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了解中外文化、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技能、除中文之外通晓两门联合国工作语言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专门人才。
三、授予学位法学学位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40学分总学分:140学分,其中: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6-22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0-26学分;◎留学生:36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6学分(其中7学分为“与中国有关课程”)。
◎港澳台42学分,含全校公共必修课9—15分,学科基础课27—33学分(其中10学分为“与中国有关课程”)。
核心课程:45学分(留学生51学分)限选课程:41学分(A+B+C+D)A、本专业认可的各学部内部分选修课程:14学分B、专业选修课程及学分:15学分C、毕业论文6学分(必修)D、毕业实践6学分(必修)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 12学分1、公共与基础课程:共42学分(留学生36学分)1)全校公共必修课:16-22学分(留学生10学分港澳台学生9--15学分)注:1、带*号者为留学生上,总计10学分,免修的思政和军理课7学分,所缺7学分用学科基础课中“与中国有关的课程”补齐;2、港澳台学生总计9-15学分(由英语课程决定),免修政治类课程10学分由学科基础课中“与中国有关的课程”补齐。
(2)学科基础课(20-26学分)(留学生26学分,港澳台学生27—33学分)①20—26学分(留学生19学分,港澳台17—23学分)②与中国相关课程(仅限留学生和港澳台:留学生需选课7学分,港澳台选课10学分。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2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考博参考书目:一、全球史《全球通史》(中英)两卷本斯塔夫里阿诺斯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通史》十二卷本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吉林文史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崔连仲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全球史》两卷本(美)本特利、齐格勒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文明史》两卷本(美)拉尔夫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十一卷本(美)威尔·杜兰特华夏出版社《世界史纲》两卷本(英)H·G·查尔斯上海世界出版社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希腊史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史新全球史历史思想史。
二、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流派》徐浩、侯建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萧圣中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史学名著导读》赵立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史学概论》离隆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著作史》(美)J·W 汤普森商务印书馆《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陈启能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史学史》张广智复旦大学出版社《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杨生茂商务印书馆《历史研究》(美)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历史哲学》(德)黑格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马克思的历史、国家和社会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德)亨利希·库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大学翻译西方历史理论系列——历史的观念译丛三、西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中国青年出版社《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上海译文出版社《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华夏出版社《国外文明理论研究(上、下)》(世界文明通论)姚介厚、王逢振、杨深福建教育出版社《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和演变》赫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通史美国通史(六卷本)刘绪贻、杨生茂人民出版社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国史概通论何顺果学林出版社《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法)安德烈·莫鲁瓦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何顺果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讲义》刘祚昌天津古籍出版社《美国人》(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美国历史简介、政府简介、地理简介、经济概貌(中英文)》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编译出版《美国史论文选》杨生茂天津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会《美国志——五十州现状》(美)尼尔·R·彼尔斯、杰里·哈格斯特洛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美国政治史《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美国政府与政治》(美)查尔斯·A。
通识教育课程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一、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国史原始资料和一门外语资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毕业要求总学分达到137学分。
其中:1.公共课30学分2.专业必修课51学分3.通选课16学分(其中:历史学领域的通选课只能计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他各领域通选课均要求4学分)4.专业选修课至少34学分5.研究写作课(毕业论文等)6学分四、课程设置:类别课程名称学分1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 3思想品德修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邓小平理论 3军事理论 2公共英语8体育 4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6共30 注:1.毛泽东思想概论(2),本系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涵盖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本系在世界当代史中涵盖2 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8中国近代史 4中华民国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世界上古史 3世界中古史 3欧美近代史 3亚非拉近代史 3世界现代史 3世界当代史 3中国历史文选8史学概论 3中国史学史 3外国史学史 3共51(注:“元培计划实验班”同学转入历史系者,可用中文系“古代汉语”课学分代替历史系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选”)3 全校通选课共16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3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8中国古代史专题 2中国近代史专题 2中国现代史专题 2中国政治史专题 2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考古学通论 3考古新发现与史学研究 2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2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中外比较城市史 2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导读 2中国古代社会史 2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中国古代经济史 2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中国古代军事史 2中国古代婚姻史 2中国古代装饰文化 2中国科举制度史 2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文史知识专题 2中国古代民族史 2中国古代周边关系史 2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 2 敦煌吐鲁番学导论 2 简牍学概论 2 左传选读 2 三国志选读 2 资治通鉴选读 2 元明史料笔记选读 2 地图的历史与文化 2 北京城市历史与文化 2 先秦史专题 2 秦汉史专题 2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2 隋唐史专题 2 宋辽金史专题 2 元史专题 2 明史专题 2 清史专题 2 晚清史专题 2 明清经济与社会 2 明清地方行政与基层社会 2 中国近代经济史 2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 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2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 2 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 2 二十世纪中外关系史 2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专题 2 中国近代社会史 3 中国现代社会史 3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 2 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述评 2 中国近代思想史 2 中国现代文化史 2 中国近代军事史 2 二十世纪中国军事史 2 中国现代经济史 2 辛亥革命史 2 军阀政治史 2 抗日战争史 2 中华民国史专题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2台湾百年史 2影视中的两岸关系 2现代中国人物专题 2港督与香港现代化 2中国近代疆域变迁史 2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2中国书法 2书学史 2中国绘画史 2艺术史 2以上任选至少34学分5 研究写作课社会调查报告 1学年论文 2毕业论文 3共6本科世界历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一、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300)2016年修订一、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
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世界史硕士生应具备较好的理论修养、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专业知识。
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了解与世界史专业相关的流派、理论与发展动向,学会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应深入了解人类历史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的基本事实与现象,在此基础上对某些方向某些课题作更深入的学习,并选择合适的题目写作学位论文。
应了解一般的世界史文献档案性质和种类,具备基本的目录学知识,知道文献档案的积累与收藏情况。
应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能够进行阅读、对话和一般性写作;应了解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随时注意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中将其与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达到对历史过程的更深刻理解。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学术道德世界史硕士生应培养人文精神,树立专业思想,对世界史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世界史学科的学术意义与社会功能有明确的认识;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判断能力;应具有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研究。
硕士生应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作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与思想品德;坚持学术操守,遵守学术道德与规范,学术品行良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释规范,注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培养严谨学风;了解并遵守有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
3、具备基本的学术能力具备利用各种研究手段与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准确把握学术动态、自主完成论文写作、团队意识等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从事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能清晰、准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学术交流能力;具备讲授世界史知识的能力,向社会传播和普及世界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参与涉内涉外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中国历史文选讲义《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一)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
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的课时数不等,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共两个学期,每周4/3学时。
(二)目的要求《中国历史文选》课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奠定一个基础。
这就要求本课程在保证文选教学这一主体内容的前提下,辅之以相应的文献和读史常识,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了解,并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
(1)要籍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文献典籍的发展概况,对每一部书要掌握作者简历、成书年代、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主要内容、史料价值、版本、注本以及相关参考书等。
(2)文选部分:通过各类典型历史文选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汉语理性知识,能够阅读通用的古代文献典籍,并能具体感知各类文献典籍的体例、叙事、取材及编纂特点。
讲授以字、词、句为主,可适当串讲,但要防止以串代替字、词、句的落实,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词汇,要求学生掌握1000左右的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古汉语常用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语法活用,其中200左右的重点词,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教学原则方法(1)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循序渐进教学。
(3)合理容量的多层次教学。
(4)强化实践教学。
(四)学时比例在一学年的教学中,要籍介绍可占总学时的30%,文章选讲是主体内容,占总学时的70%。
练习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时间比例一般为教学时数的一比一。
绪论(一)历史与历史书籍何谓历史?一提起这个概念,我们马上会想到遥远的过去,不错,过去的一切都属于历史的范畴,但是为什么不把过去了一切称之为诸如“陈迹”、“往事”、“过去”,而用了这么一个专有名称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构成这个名词的每个字出发。
“史”,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史,记事者也。
一、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0万年前,人类进入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1.4142156。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