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课后训练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2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难度及题号考查的知识点及角度基础中档稍难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3、4 7 8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B.所有非同源染色体都能自由组合,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都能发生自由组合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D.非同源染色体数目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解析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离,所以A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故B错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在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随之分开,故C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自由组合,故非同源染色体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越多,D对。
答案 B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B.要分离DNA和蛋白质C.要区分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D.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
在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机械分离、化学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等)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体现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答案 C3.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合成自己的蛋白质需要()。
A.噬菌体的DNA和氨基酸B.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DNA和氨基酸D.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氨基酸解析噬菌体为专性寄生的非细胞生物,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在自己DNA的控制下合成出自己的蛋白质。
遗传物质的发现素材中图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素材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素材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物质的发现1.按教材的编写思路用“顺藤摸瓜法"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整体内容。
本小节教材的编写思路如下:按照以上思路去顺藤摸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2.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
格里菲思所做的“体内转化实验"采取对照的方法,教材中步骤1、2、3为步骤4的对照组;步骤4为实验组,用对比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结论.3.用“平衡控制”等方法来理解体外转化实验。
因为在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因素很难避免,只能设法平衡和消除它们的影响,即通过实验控制,尽量消除实验误差,以取得较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艾弗里等人所做的体外转化实验用了对照的方法同时也用了单因子变量的方法,实验的结果只有加入DNA,R型菌才能转化成S型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另外一个对照,用DNA酶处理DNA 使其分解,结果R型菌就不能发生转化,通过此对照,一方面排除了可能因为DNA提取不纯而混有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才能行使其遗传功能.4.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来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要抓住本质来掌握,整个实验的关键物质是什么?噬菌体的DNA侵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起作用,因此新老噬菌体之间的连续性是通过DNA保持的,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 1. B 。
2. B 。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3.1.1遗传物质的发现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2)一、选择题1.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 i,F i自交得F2, 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 : 3 : 3 : 1,与F2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A .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B. F1产生的雄、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 :1 :1 :1C.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解析】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 : 3 : 3 :1,证明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出现上述理论比值的条件包括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 : 1 : 1 :1;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产生的后代F2均能发育成新个体。
但是亲本不一定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用纯种黄色皱粒豌豆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也可以。
【答案】A2. 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P、p基因控制),抗锈和感锈是一对相对性状(由R、r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
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作出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则丁的基因型是()A. Pprr B . PPRrC. PpRRD. ppRr【解析】由纯种甲和乙杂交得F i(丙)全部为毛颖抗锈,可知丙的基因型为PpRr,丙与丁杂交,F2的表现型抗锈与感锈比为3 : 1,根据分离规律可推知,丁控制此性状的基因组成为Rr,又F2中毛颖与光颖比为1 : 1,贝打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组成为pp,因此丁的基因型为ppRr。
【答案】D3. (2012徐州高一检测)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la、B/b和C/c, 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如图表示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模拟的是艾弗里实验B.从d中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可能是R型细菌自身变化而来C.从d中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可能是死亡的S型细菌“死而复生”D.该实验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该实验模拟的是格里菲思实验,A项错误;b实验否定了从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是R型细菌自身变化而来的可能,B项错误;c实验否定了从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是死亡S型细菌“死而复生”的可能,C项错误;该实验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项正确。
]2.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4 B.1、3和4C.2、3和4D.1、2、3和4D[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三支试管中的R 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
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部分R型细菌发生转化,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3.(不定项)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B.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C.二者均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处理并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D.体外转化实验是在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ABD[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A正确;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把DNA和蛋白质分开,C错误;体外转化实验是在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D正确。
]4.如图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1)该实验是______________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
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二)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
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
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
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
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
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可知()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通过表中实验可以看出只有 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因此DNA是转化因子。
【答案】 C2.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 DNA分开【解析】噬菌体为病毒,不是原核生物,A项错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物质的分离提纯法,没有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B项错误。
两个实验都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C项错误。
都设法将蛋白质和 DNA分开,分别观察两者在遗传中的作用,D项正确。
【答案】 D3.如果用3H、15N、32P、35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解析】因DNA和蛋白质都含有3H、15N , DNA还含有32P,蛋白质还含有35S,而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所以在子代 DNA中能够找到3H、15N和32P,在蛋白质外壳中找不到35s。
【答案】 B4.在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历程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说明( )A.RNA 是遗传物质B.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
【答案】 B5.s 型肺炎双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 R 型肺炎双球菌却无致病性。
遗传物质的发现我夯基我达标1.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合成的DNA属于 …( )A.细菌的B.噬菌体的C.细菌或噬菌体的D.细菌和噬菌体的思路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只将DNA注入到细菌细胞中并引起一系列变化: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了细菌细胞的代谢,而且巧妙地利用细菌细胞的“机器”来大量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值得说明的是:其原料主要来源于细菌细胞的降解物以及入侵时带来的部分物质。
答案:B2.我国学者童第周等人从蝾螈内脏中提取DNA,再注入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发现约有1%的小金鱼在嘴后长有一根有尾两栖类的平衡器,这个实验主要证明DNA( )A.能控制生物的性状B.能进行自我复制C.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D.分子结构相对稳定思路解析: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棒状平衡器是一种性状,而性状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征,在生物体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即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也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重要物质,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某物质若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质上就控制了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从题中可知小金鱼身上长有有尾两栖类的性状,原因是有尾两栖类(蝾螈)的DNA 被移入小金鱼细胞内,说明DNA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3.DNA的主要载体是( )A.线粒体B.叶绿体C.染色体D.核仁思路解析:绝大多数的DNA位于染色体上。
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中都有DNA,它们均是DNA的载体,但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答案:C4.下列只含一种核酸的生物是( )A.病毒B.酵母菌C.小麦D.变形虫思路解析:病毒中只有一种遗传物质:DNA或RNA。
酵母菌、小麦、变形虫三种生物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有的病毒有DNA,有的病毒有RNA。
答案:A5.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下列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A.蛋白质B.DNAC.多糖D.RNA思路解析: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以及对细菌转化实验的理解。
遗传物质的发现
一、选择题
1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哪种类型的细菌?()A.有毒性的R型细菌
B.无毒性的R型细菌和有毒性的S型细菌
C.只发现有毒性的S型细菌
D.无毒性的S型细菌
2 (2011·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除部分病毒以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生物细胞内DNA较多,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 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上扩大培养,取出大肠杆菌并用噬菌体侵染,当大肠杆菌解体后,32P的去向是()。
A.随大肠杆菌的解体而消失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和DNA分子中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分子中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蛋白质中
5 (2010·海南卷)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
其
A.1、
6 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 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
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
7 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35S和32P标记的具体部位依次为下图中的()。
A.③① B.①② C.①④ D.②①
8 (2011·江苏南通一模)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A.注射R型菌后,小鼠不死亡
B.注射S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C.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D.注射S型菌及热处理的R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9 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应选择下列哪种同位素标记方案?()
A.用14C或3H标记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15N标记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2S标记
D.一组噬菌体用32P标记其DNA,另一组用35S标记其蛋白质外壳
二、非选择题
10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的细胞形态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是在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
(2)为验证实验①的正确性,如何设计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还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如何进一步实验?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的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有误差的来源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方法,来大量制备用32P标记的噬菌体。
参考答案
1 解析: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无毒性的R型细菌都转化成了有毒性的S型细菌,因此在小鼠体内有无毒性的R型细菌和有毒性的S型细菌存在。
答案:B
2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首先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让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带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这样就得到了蛋白质含有35S和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再让带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带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
3 解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不是含量的多少,而是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D
4 解析: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内的只是其DNA,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所需的原料都来源于大肠杆菌,而32P只存在于大肠杆菌的核苷酸中,故当大肠杆菌解体后,32P仅存在于噬菌体的DNA分子中。
答案:C
5 解析:DNA是这两种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决定噬菌体的遗传性状。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组成的“杂合”噬菌体,其子代表现型与甲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组成的“杂合”噬菌体,其子代表现型与乙一致。
答案:B
6解析:赫尔希和蔡斯做T2噬菌体侵染实验时,分别用含32P标记的DNA的T2噬菌体和含35S标记的蛋白质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7 解析:S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所以35S标记的是①;P位于核苷酸的磷酸基上,所以32P标记的是②。
答案:B
8 解析: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的细菌既有S 型菌也有活的R型菌。
答案:C
9 答案:D
10 解析:把从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的DNA用DNA酶水解后再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则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进一步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1)DNA
(2)用从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的DNA、DNA酶和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R型细菌是否发生转化
(3)提取S型细菌的蛋白质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是否转化为S型细菌
(4)①若R型细菌没有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②若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11 解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将其DNA注入,蛋白质未注入,由于P几乎都在DNA中,因此从理论上分析,上清液中应无32P。
(2)实验中,如果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的时间过长,就会有大肠杆菌裂解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从而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如有部分被标记的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离心后这部分噬菌体就分布在上清液中而使其带有放射性。
(3)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因此要制备大量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应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其宿主——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可。
答案:(1)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
(2)a.升高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有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先用32P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可大量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